王紅
【摘要】隨著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實施,可以發(fā)現(xiàn)新版教材特別重視對古詩的編排,古詩教學承擔著傳承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古詩中包含著許多意趣,本文從導入激趣、美讀探趣、入境繪趣、精思悟趣等四個方面探尋古詩學習的意趣,進而叩開古詩鑒賞之門。
【關鍵詞】意趣;導入;古詩;鑒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 (2020)24-0087-02
一、導入激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對新奇的東西特別感興趣。而古詩又用特別古老的語言寫成,語言表達和現(xiàn)代漢語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小學生很難喜歡上這樣古老的語言文字,更難對這種東西感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愛上古詩閱讀,探尋古詩中包含的意趣,我們需要在引導上多花些功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從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在課堂學習古詩時給他們帶來一些非同尋常的東西,一定可以讓他們樂于學習古詩,激發(fā)他們探究古詩的熱情,從而喜歡上古詩的。
如學習《寒食》一詩,這首詩歌描寫的是寒食節(jié)時的景色,春風習習,楊柳依依,春花到處飄飛。寒食節(jié)正處在春光明媚的時期,景色優(yōu)美,春意盎然。這樣的詩對寫景著墨也多,但對于寒食節(jié)這個節(jié)日小學生卻不甚了解,這讓小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理解古詩意趣上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筆者想著不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把寒食節(jié)的由來,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給他們聽,小學生最喜歡聽這種新奇的故事了,聽了介之推的故事,小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非常高。
二、美讀探趣
“好書不厭百回讀”,古詩作為中國文學殿堂中的一朵奇葩,這樣的經(jīng)典就應該多讀讀,在讀中品味,這個道理也是相通的。在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前首先要好好理解古詩的內容。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倍嘧x幾遍古詩,就可以促進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多注意朗讀古詩,要在朗讀中結合課下注釋和字典,把古詩的內容在朗讀中細細揣摩明白。其次就是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就是所謂的美讀。美讀不僅僅只是朗讀文本,在美讀的過程中小學生會發(fā)現(xiàn)古詩中蘊含的情感以及蘊含豐富的意味。這樣的朗讀就是沉潛到古詩深處,一邊讀一邊品味古詩,在美讀中體會文本中的語言、技巧、情懷,從而深入解讀古詩,實現(xiàn)探尋古詩意趣的目標。
三、入境繪趣
古詩以文言的語言為主,語言含蓄,很多東西對小學生來說并不好理解,這對小學生學習古詩是非常不利的。小學生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如果我們能引導小學生化抽象為形象,能借助形象的東西把古詩抽象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失為一個學習古詩的良策。我們除了在學習古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用喜聞樂見的繪畫讓小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古詩中來。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最愛涂鴉,家里的墻壁、學習的演草紙,甚至是課本,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涂鴉作品,他們對此樂此不疲,玩得不亦樂乎。如果讓他們把學習的詩歌用繪畫的形式畫出來,相信他們會開心不已。這樣小學生就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就可以把古詩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把深奧難懂的文言詞匯變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理解古詩、探究古詩意趣就容易多了。 如學習《江南春》一詩,這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一首寫景詩,詩中運用了很多意象,“鶯”“水村”“山郭”“酒旗”“寺”“煙雨”等這些具有春天特色的意象,色彩鮮明,可以引導小學生用繪畫的方式來學習古詩。小學生天生喜歡繪畫,而到了小學時期仍然愛在書上涂鴉,現(xiàn)在就可以讓他們好好地利用古詩玩一玩,按照古詩內容畫幾幅圖畫。
四、精思悟趣
蘇軾說,“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古詩不但要好好讀,在讀中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還要在讀中體會古詩的語言表達技巧及詩人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古詩的意趣。小學生領會語言表達技巧主要還是以修辭手法為主,比如常見的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要引導小學生領悟其中的表達效果,領略其中的意趣。古詩的意趣主要還要在讀中品味,如煉字的藝術要靠讀來品味,在讀中想象語言的魅力,學習古人錘煉語言的技巧。而古詩的主旨情感更需要引導小學生進行領悟,我們要教會小學生相關的辦法,“授之以漁”,領略到古詩的內涵。如學習《十五夜望月》一詩,這是一首思鄉(xiāng)懷人詩,但這首懷人詩的主旨情感的抒發(fā)卻沒有那么簡單了,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性。為了讓小學生搞清楚這個主旨,可以引導小學生探究其獨特的主旨情感。首先要引導小學生從題目進行理解,“十五夜望月”,我們可以通過望月懷遠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進行初步感知主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表現(xiàn)的是思鄉(xiāng)的情懷。接著從尾句再體會詩人不一樣的抒發(fā)感情的方法。詩人不說自己思鄉(xiāng),卻說“月明人盡望”,把自己望月的行為擴展到天下所有人,大家都在一起舉頭望月,意境開闊,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隨后“不知秋思落誰家”看似不知道,其實細細揣摩說的是自己的“秋思”,因為別人的秋思無從得知,只有自己的盡知??此茻o理卻能讓學生揣摩出來詩歌的意趣,這是第二個創(chuàng)造。這樣就可以品味出詩人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懷,照應了題目。
五、結語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比蘇教版明顯增加了古詩篇目,古詩中包含了很多意趣,雖然古詩含蓄蘊藉,小學生不好理解,但只要我們能從導入、朗讀、繪畫及品味入手,就可以發(fā)掘出古詩的意趣,從而找到鑒賞古詩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幫助小學生叩開古詩這一扇神秘的大門。
參考文獻:
[1]陸艷嬌.“四讀”讓古詩意趣豐厚[J].華夏教師,2017(01).
(責編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