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高甜
摘要:慕課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它是網絡時代的一個重要現象。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比,慕課在知識傳播、教育過程及考核評價方面都有重大變化。慕課課程的開放性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還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同時為維護教育公平、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樹立師生終身學習的理念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慕課 網絡社會 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6-0200-02
慕課是網絡化教育的產物,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改革,它借助網絡技術手段,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目前,已有的關于慕課的研究大多是從教育學出發(fā)的;但是,慕課并非僅關乎教育學或者網絡技術。從宏觀上看,慕課是網絡時代的一個重要現象。
一、慕課的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1.概念界定
慕課(MOOC),這一術語是2008年由來自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的Dave Cornier 和Bryan Alexander 提出的,后用于“關聯(lián)主義與關聯(lián)性知識”一課,面向25名在校付費大學生及2200多名在線參與的學生。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語直譯為大型開放在線課程。這一定義表明了其三個主要特征:一是慕課是大規(guī)模的,在Sebastian Thru教授的“人工智能導論”課上,有來自190多個國家,超過16萬學生注冊學習。Sebastian Thru教授創(chuàng)辦的Udacity在線教育機構在2014年與佐治亞理工學院合作,首次推出計算機科學在線碩士項目。二是慕課具有開放性,是面向全社會大眾的。三是慕課是在線授課,教師將課程內容發(fā)布在網絡上,學生上課地點、時間不受限制,只需要一臺電子設備,就可以學習任何感興趣的內容。而且在線教育機構和各大名校都有合作,課程質量較高。
2.理論基礎
文化資本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重要理論,他認為,當代社會,文化已經滲透到所有領域,并取代了經濟、政治等傳統(tǒng)活躍因素躍居社會生活的首要地位。在布迪厄看來,文化能力是后天習得的,是個人在各種場域中投入一定時間獲得的。文化一旦習得,就會內化于個體,影響個體的生活習慣,有了不可剝奪性。學校在塑造學生慣習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階層、不同場域出生的學生最終會進入不同類型的學校,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一所學校積聚了大多數具有相同或類似慣習的學生。一般來說,學生總是先傾向于與家庭反復灌輸的最為接近的某所學校,學校持續(xù)地把社會方面的不平等轉化為學校方面的不平等,并最終轉化為進入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1]。
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認為,資本占有的不平等,在社會競爭方面造成先天不平等現象。學校一直被視為教育公平的地方,但由于教育的發(fā)展和各地區(qū)資源差異,學校之間也會產生分化,如出現重點中學,重點班級等。由于原始社會資本等差別,不同個體獲取身份資格形式也是不平等的。如今,教育借助網絡技術的平臺,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統(tǒng)教育中優(yōu)質資源一般只針對本校、本專業(yè),慕課則是將這種優(yōu)質資源面向全世界開放的教育平臺,尤其是獲取這類教育資源,不需要通過考試等資格認證流程,更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的發(fā)展。
慕課的出現,引發(fā)了現代化教育的新浪潮、新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zhàn)。在慕課的特征方面,高地(2014)從不同層面總結和分析了慕課的理念和特征[2]。陳肖庚和王頂明(2013)整理分析了慕課的發(fā)展歷程并總結其主要特點為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翻轉課堂等[3]。同時,有學者認為,慕課平臺的市場競爭力、解決本土化教育問題的需要是促進其多元化和本土化發(fā)展的動力之一[4]。每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各不相同,所面對的教育問題也不同,需要根據地區(qū)實際教育情況來開發(fā)相應的慕課平臺。各方學者的研究從熱情接納到質疑反對逐漸趨于冷靜思考。在慕課產生的影響方面,馮雪松和汪瓊(2013)在北京大學首批慕課發(fā)布后認為,教師理解慕課需要一定的時間,這還需要一個過程,網絡授課與面授課程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5]。顧鈺民(2018)就慕課的形式是否符合高校思政課的性質特點、是否遵循思政課的教學規(guī)律、是否有利于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問題進行了研究[6]。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慕課的發(fā)展以及對我國教育改革的作用進行了剖析,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領域,針對基礎教育的慕課研究尚不全面。
二、慕課與傳統(tǒng)教育運作機制的對比
慕課平臺是面向全球的,不同國家的各個社會階層的民眾都可以免費使用。作為新型的教育平臺,慕課實現了更加自主的移動式學習。
1.知識傳播
在傳統(tǒng)教育中,知識傳播途徑僅有一種,即在學校教室及規(guī)定課時中,教師面對面給學生授課,這種課程都是一次性的、即時的;由于是面授課程,知識傳播范圍較為受限。在慕課中,借助網絡技術,課程資源可以長期存儲和傳播,學習者可以通過公開課或者其他慕課平臺隨時進行學習。這意味著課程的傳播范圍可以更遠,受眾覆蓋面會更廣。不僅在課堂中學習知識,還可在宿舍、圖書館等場所隨時隨地學習,學習的范圍也不只局限在本專業(yè)。
2.教學過程
傳統(tǒng)教學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按照專業(yè)性質安排相關課程。在慕課中,由于慕課機構并非是由實體高校直接負責線上授課,且各家機構與教師都是自主提供課程;因此線上課程基本都是獨立進行的。線上課程也有明確的課程大綱和教學計劃,線上的每門課程從前期規(guī)劃、PPT制作、視頻錄制到最后呈現在學習者面前的完整視頻,都與教育團隊的精心設計分不開。有些課程會以錄播和直播兩種形式交叉進行,在視頻公布或者直播前一周左右的時間,通過信息、郵件等方式提醒學習者提前準備,按時上課。在學習頁面中,通常會設置發(fā)言交流的界面,這是教師和學習者及時交流的重要場所。
3.考核與評價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只能通過隨堂測驗、閉卷考試等形式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這些考查的結果都是由教師評定的。在慕課中,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有即時測試、課后作業(yè)及最終考核三種。即時測試是在視頻中教師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后,就會出現兩到三個選擇題來測試學習者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課后作業(yè)是在每節(jié)課后有一整套習題來幫助學習者復習和鞏固,習題形式根據實際課程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主要有選擇題和互評等形式;選擇題由后臺批改,互評則需要學習者提交主觀題的文字答案,由其他學習者按照相應的評分標準來評閱,這種互評方式使學習者不僅可以向教師學習,還可以向同輩群體學習,增強學習積極性。
三、慕課對高等教育的積極影響
從2012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慕課年至今,慕課已經從最初的新鮮事物轉變?yōu)楫斚聦W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平臺,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維護教育公平
教育的發(fā)展程度對國家的進步是至關重要的,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推進教育公平,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是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基石。首先,慕課課程的開放體現在其不受地理位置、身體健康狀況、經濟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擴大受眾覆蓋面,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其次,慕課課程可容納人數是傳統(tǒng)高校教育的數倍,在同等內容的課程中,可接觸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人數大大增加,且沒有社會階層、年齡、職業(yè)方面的限制;最后,其免費性和便捷性使很多處于高等教育范圍之外的人都可以免費接受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
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慕課將學生置于核心地位。我國的教育體制使學生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習慣于聽教師授課,應試能力較強,但自主學習能力弱。慕課課堂多種形式相互結合,在線授課、討論課、實踐課等按照課程需要靈活轉變課程模式。在課上,學生記錄課程重點內容,教師在后臺也會看到,通過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為民主、平等,互動更多,能及時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3.樹立師生終身學習觀念
學習是每個人的終身需要,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需要不斷學習。在慕課中,學生有著很大的自由選擇空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此時,教師會遇到巨大的挑戰(zhàn),這也促使教師從自我滿足中清醒過來,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形成終身學習觀念。慕課能滿足不同階段的學習者的需要,可使學生明確自己研究的方向,并一直為之努力,切實實踐終身學習的理念。
四、結語
高等教育利用慕課開展教學活動,擴大高等教育受眾范圍,為國際、國內高校開放共享提供技術支持。目前,慕課模式也存在著學習完成率低、課程質量參差不齊等局限。但不可否認的是,慕課整合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為學習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學習途徑。未來應該找到慕課與傳統(tǒng)教育的平衡點,促進教育改革、完善教育體系,實現教育作用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薛曉源,曹榮湘.全球化與文化資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高地.“慕課”:核心理念、實踐反思與文化安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78-186.
[3]陳肖庚,王頂明.MOOC的發(fā)展歷程與主要特征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11):5-10.
[4]程璐楠,韓錫斌,程建鋼.MOOC平臺的多元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及其影響[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2):58-66.
[5]馮雪松,汪瓊.北大首批MOOCs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12):69-70.
[6]顧鈺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慕課熱”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15-117+122.
[7]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8]郭英劍.當學生“隱入”屏幕 教學該怎樣進行[N].中國科學報,2020-02-11(7).
[9]汪瓊.慕課運動對高等教育的滲透性影響[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3):37-4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