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遇之美好
2019年,我接任了新七年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班級,成為真正的班主任。初次見面,一張張稚嫩的面孔令我印象深刻,也許為了在老師面前給自己“加分”,也許是對初中生涯的憧憬,整理班級衛(wèi)生時,班上的學生大多都非常積極,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們都要過來“請教”老師,讓我哭笑不得,也令我對這個班級增添了幾許信心。打掃完衛(wèi)生放學后,大多數(shù)孩子陸續(xù)離開教室,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周姓男孩子,滿頭大汗的跑來問我:“老師,是否還有其他我可以幫忙做的事”?說實話,此時的內(nèi)心倍感欣慰,至少在前兩年的任教過程中沒有發(fā)現(xiàn)做事如此積極的男孩子,也正是這樣的一個男孩,在一個學期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讓我“刮目相看”:作為包干區(qū)值日生,同伴還未打掃完畢,他先行離開,后來給我解釋的理由是“這不是我負責的任務”,這件事是班級一類現(xiàn)象的縮影,也是這個時代中學生問題的縮影。也正緣于此,使我深刻認識到班級的管理從來沒有一蹴而就。
二、轉變之契機
整整一個學期,我最大的感受是現(xiàn)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強、集體責任意識缺乏。在學校,能讓學生自己動手、付出體力的事情只有打掃衛(wèi)生,分工再明確,也有特殊情況;搭配再合理,也有不公平處,因為這是一項勞動,既是為集體付出的勞動,又是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奉獻精神、合作精神、責任意識、集體意識等問題都可能涉及。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醫(yī)務工作者積極支援武漢一線,無數(shù)個動人的故事令人淚目,我們在揪心與感動中盼來一次次階段性勝利。舉國危難之際,青少年理應在這場疫情中體會擔當與職責,我想這是一次很好的班集體引導與體悟的機會。鑒于此,我確立了我們班級第一次線上班會課的主題。
【班會過程】
首先,我通過呈現(xiàn)三個鏡頭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鏡頭-:3月11日,河南鄭州郭某鵬,在國內(nèi)甚至全球疫情尚且嚴重之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飛往3個國家,乘坐6趟航班。返回鄭州后不但沒有到防疫機構報備,防疫人員追查之時,還拼命狡辯、刻意隱瞞。
鏡頭二:沖在抗疫最前線的醫(yī)護人員和防疫工作者,也許在學生時代,他們不是成績最優(yōu)秀的那一個。但是,他們在關鍵時刻,懂得國家和集體的利益要高于個人利益。正是這些有品德優(yōu)秀、價值取向正能量的人,組成了我們團結努力、一致抗擊疫情的中堅力量。
鏡頭三:3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終南山與歐洲呼吸學會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進行視頻連線,向歐洲呼吸學會介紹與分享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經(jīng)驗。
選取了有較大反差的案例,我邀請學生分別對三個鏡頭進行評價,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對鏡頭一的人物行為進行了批判和否定,為師深感欣慰。接下來進一步引導,為什么這樣做是不好的?試圖讓學生抓住問題的根本,學生A回答:“首先在疫情還沒有結束的時候,郭某沒有響應國家號召居家隔離,而是出國,這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其次回國后沒有及時上報自己的情況,并且刻意隱瞞,是對自己和他人不負責的表現(xiàn)”。我認為他分析的比較到位,指出了問題所在,給予了表揚。鏡頭二、鏡頭三是近期大家經(jīng)??吹降漠嬅?,牽動億萬中華兒女的心,當播放這些視頻材料的時候,同學們紛紛表示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一個個眼神里飽含深情。鐘南山院士與國際專家分享中國經(jīng)驗,更是體現(xiàn)出了大愛無疆、同一個世界共命運的中國精神與責任擔當。
后來我布置了一項任務,對照自身,每個人用詩詞、隨筆等等形式表達對此次班會課的感悟,班級大部分同學寫的非常認真,征求同意后,部分同學的作品我在班級進行了展示,也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和贊許。我想,這次疫情或是他們?nèi)松斨形ㄒ灰淮翁厥獾娜窠?jīng)歷,會在腦海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學生們紛紛表示,這些英雄才是值得崇拜的明星!
三、責任之擔當
這次班會課的主題源自于班級的真實問題,結合疫情時期令人動容的英雄事例,學生們更能感同身受,從自我——家庭——集體——社會——國家——人類,每個層面都承載著“責任”二字,傳統(tǒng)的說教對于學生教育來講缺乏觸動,在工作中我們應該時刻觀察、善于抓住當下的教育契機,使教育目標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達成。
責任心,是一個人今后能夠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yè)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支柱,我們的教育承載著巨大的使命。古語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后天的教育和引導對于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自我意識較強,責任感缺失,這是值得教師和家長思考的地方,是否我們過度關注知識和成績,忽視自信、獨立、刻苦、忍耐、勤奮、責任心等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健全的人格組成有了殘缺。我想,除了學校的引導以及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之外,更要構建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協(xié)作的一體化教育體系,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于社會,教育也是如此,教師應當在時代的背景下,立足長遠,開闊思維,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
作者簡介
楊帆(1990-).女,漢族,山西平陸人,研究生,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