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霞
摘 要 人類始終面對進化的壓力,在社會形勢日漸復雜多元化的狀況下,教育體系下的人才培養(yǎng)更加專注綜合能力,跨學科學習的概念也進入大眾視野,如何在跨學科學習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一是增幅場景賦能,利用信息技術、游戲?qū)W、生活場景等多種方式。二是著眼STEAM教育,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開展多維度實踐。
關鍵詞 跨學科學習 綜合能力 場景賦能 STEAM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2.2文獻標識碼:A
在教育領域,跨學科學習成為業(yè)界熱點,也就是在主干上堅持本學科,在枝葉上輔助其他學科,針對部分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學科融合。語文學科本質(zhì)上是一個兼容性很強的學科,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下,承擔語言教學功能的語文是學生能夠開展其他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語文教學的靈活性也為跨學科學習提供培養(yǎng)皿,學科之間的化學反應值得期待??鐚W科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仔細闡述。
1增幅場景效能,賦能課堂建設
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就像建房子一樣,框架的搭建是首要步驟,場景在跨學科學習中擔任的就是框架的角色。細節(jié)的鋪陳通常在框架的背景下展開,跨學科學習也必須在合適的場景下才能進行。信息技術、游戲?qū)W和生活場景是常見的幾種場景化教學手段,它們和跨學科學習之間具備一定的相通性,在教學過程中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1.1巧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基于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功能之上,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構建多重感受下的教學環(huán)境。其一,信息技術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語文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及時搜集信息,擴充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構建發(fā)散性的思維。其二,信息技術具有動態(tài)性的特點,區(qū)別于依附于板書和印刷的傳統(tǒng)教學,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學形式尤為豐富,例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和教學內(nèi)容關聯(lián)的視頻、音頻資源,作為教學的補充手段,豐富教學內(nèi)容。其三信息技術具有即時性的特點,信息社會一切都是轉(zhuǎn)瞬即逝的,技術手段是唯一能夠靈活捕捉到這種變化的工具,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時更新教學資源,讓學生始終接觸到最新的知識,跟緊時代潮流。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荷花》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前在網(wǎng)絡上找好與荷塘有關的圖片,還可以搜集童謠,極大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多重感官體驗,將書本上的印刷內(nèi)容以動態(tài)畫面的形式呈現(xiàn),有助于將學生頭腦中的想象畫面具象化,能夠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發(fā)揮想象能力。
1.2引入游戲?qū)W
游戲?qū)W是趣味化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符合學生天性
的教學形式。游戲?qū)W能夠幫助構建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它和跨學科學習的契合度在于,游戲中的學生思維是活躍和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跨學科學習的知識是輻射狀、融合的,前者對于后者的吸收十分高效,也就是游戲狀態(tài)下的學生更適合跨學科學習,不用追求知識的縱深挖掘,而是著眼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國外研究人員曾經(jīng)公布過一個關于跨學科學習的研究成果,研究認為,天才學習的訣竅不是縱深挖掘某種知識,而是習慣用融合的視角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式的嘗試??鐚W科學習的核心是將“廣”和“深”融合,鼓勵人們在多元的視角下思考,某種程度上能夠破局“過度刨坑”導致的思維僵化。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教師可以安排一次校內(nèi)郊游,讓學生和自然面對面接觸。這和葉圣陶先生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不謀而合,提醒學生多觀察生活中的花草樹木,感受自然之美。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應用自然課學到的知識,辨別植物名稱,再用語文的意象來把握植物的內(nèi)蘊。在這樣學科融合的視角下,學生能夠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外界事物,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貫徹了加強實踐能力的要求。
1.3搭建生活場景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興趣來源
于何處,必然是生活。在教學課堂中引入生活場景早已耳熟能詳,作用于學生的“可接近性”心理,點燃學生知識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關系。搭建生活場景對于跨學科學習而言是個機遇,這是因為在教學設計中打造跨學科的知識脈絡就要找到學科知識之間的共通性,達到有效結合。所謂有效結合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概念知識的理解下,將事實性的知識有機統(tǒng)一,最適合發(fā)揮的場域就是生活。例如,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走月亮》的時候,要想讓學生更加清晰理解文章的內(nèi)核,突破點就是月亮。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連續(xù)多個晚上觀察月亮,那么學生自然能夠發(fā)現(xiàn)月亮不同時刻的變化形態(tài),自然的變換奧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月亮畫下來,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著眼STEAM教育,提升綜合能力
STEAM教育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80年代的美國,這幾個大寫字母分別指代“Science”、“Technology”、“Engeneering”、“Mathematics”和“Art”,宗旨是學科跨越和能力培養(yǎng)。STEAM體系下培養(yǎng)的人才傾向“T”型,橫向代表跨學科學習下的知識融會貫通,縱向代表專業(yè)基礎知識向下扎根,“T”型人才是能力和精神的綜合體。學生在課本之外,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實踐能力,保持人格獨立的同時具備團隊和合作精神,反應了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強調(diào)全能、綜合。
2.1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
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背景下,開展STEAM教育成為必然舉措,二者密不可分、互為一體。為實現(xiàn)STEAM教育或者說跨學科學習的目的,關鍵點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信息時代下知識加速更迭,知識與資本之間的轉(zhuǎn)化愈發(fā)困難,應對之道就是將知識學習轉(zhuǎn)化為思維培養(yǎng),學習多維看待和解決問題,善用不同專業(yè)領域的知識,這種思維體系引導下的知識結構極為多元,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查理·芒格的觀點是對跨學科思維的準確解讀,他認為:“掌握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對我們掌握跨界知識,解決復雜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币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其他學科的重要原理和語文知識的本體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思考,在教師的提示下,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包括基礎科學(如數(shù)學)、社會科學(如生物)、人文科學(如英語),這三類學科的思維方式就是學生建立多元思維所必須涉獵的領域。語文學科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屬于一個網(wǎng)狀系統(tǒng),節(jié)點之間互聯(lián),相互賦能,例如,教師在教學《有趣的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的時候,除了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學中的韻律美外,還可以啟示學生用科學的“系統(tǒng)思考”思維方式來看待人與生物有機統(tǒng)一的關系,人關懷自然生物,是因為人與生物同為生命體和自然系統(tǒng)的一部分。擴展原文的內(nèi)涵,引領學生更深刻地去詮釋原文中的自然觀。
2.2開展多維度實踐
實踐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掛鉤,也是跨學科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教學本身就暗含邏輯的教學,在開展語文課程中,教師所進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也都循序漸進,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可以被分解成多個項目實踐,實踐的類別不一,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選擇性地加以呈現(xiàn)。一是探究性實踐,也就是透過問題的表面,深入到內(nèi)里,讓學生學會抽象思維,又將抽象知識回饋生活實踐。例如,教師在講授《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時,除了故事中烏鴉的投石喝水方式外,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到其他的能夠喝到水的方式,學生一層層剝離故事的外殼,掌握的是生存的智慧。二是調(diào)控性實踐,換言之就是協(xié)作性學習,教師設置長期的課程任務,將同學以小組分類的方式集結在一起,面對不確定性的答案,學生在團隊中必須學會協(xié)調(diào)意見、調(diào)節(jié)個人情緒,有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
3結語
跨學科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非常關鍵,早前古人對于知識的定義根本沒有界限一說,是在逐步發(fā)展的過程中,為了便于人們理解和記憶,知識開始被分門別類,學科的說法進入視野。但是社會永遠是一個多維和復合的存在,單一型人才視野和思維過于局限,在自然競爭的法則下容易被淘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而是塑造具有開放視野和綜合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跨學科思維能力培養(yǎng)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9(15):40-42.
[2] 劉欣,李悅瑩.語言與思維關系的跨學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