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
摘 要:俗話說:題好一半文。好的電視節(jié)目選題,對于一個節(jié)目,一個欄目,乃至一個電視臺的關注度和收視率都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主題的策劃,對于攝影記者也是一個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在新的傳播環(huán)境下,眾所周知,視頻媒體更為發(fā)達,因為視頻媒體的方便快捷,受到很多受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受眾的喜愛和廣泛傳播。相對應的,平面攝影方面則相對來說受到了冷落。在以數(shù)字技術和互聯(lián)網傳播媒介為主導的新傳播環(huán)境下,攝影選題方式、傳播方式和拍攝技巧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對于攝影記者來講,攝影選題的策劃極為重要。如何進行攝影主題的策劃,并能夠根據主題進行精彩的攝影工作的合理規(guī)劃,同時充分利用新傳播環(huán)境下的新媒體技術,是攝影記者在進行日常節(jié)目拍攝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傳播環(huán)境;攝影記者;拍攝;主題策劃
現(xiàn)如今的時代,經濟與科技快速發(fā)展,人們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增加,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強。伴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以微博、短視頻平臺、電子書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借助于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逐漸超越報紙、書刊、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新傳播環(huán)境下媒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新的變化和特點,都在影響著新聞攝影的發(fā)展和特色趨勢,以及新聞攝影的主題選擇。新聞攝影記者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拍照人”,主要工作不再局限于簡單拍攝,而更加注重于在一個主題環(huán)境下,運用各種鏡頭的拍攝手法,完整地記錄整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從而使新聞事件對受眾更加具有吸引力。與新聞報道不同,攝影記者的任務是要通過圖片來傳達語言,“讀圖時代”的到來,在平面媒體被忽視的今天,使得攝影記者在工作中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遇。本文將簡要分析在新傳播環(huán)境下,攝影記者對于攝影主題策劃的著重點,希望能夠對從事相關職業(yè)的各位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一、新傳播環(huán)境下攝影記者拍攝主題的策劃應該符合社會主流思想
各大媒體起到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具有引領社會風氣,引導民眾價值取向的責任。攝影記者在媒體宣傳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拍攝主題的策劃,一定要具有正確的社會導向和價值導向,以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為準,符合大眾的主流價值觀。尤其現(xiàn)在的圖片類受眾以青少年為主要力量,更要在攝影主題策劃時照顧青少年人生價值觀的建設,在主題策劃中注重贊美人民群眾的力量,圍繞社會主旋律進行宣傳,從而起到引導社會風向的強大作用。以《人民日報》為例,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以及中國對外交流的窗口,《人民日報》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展現(xiàn)風姿的舞臺,也是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平臺,它記錄著中國的變化和變革。因此,在此基礎上,攝影記者拍攝的主題策劃,就應該包含并且主要包含對于社會主流發(fā)展和方針的內容,從而起到宣傳和引導的作用。
二、新傳播環(huán)境下攝影記者拍攝主題的策劃應該確定單刀直入
在新傳播環(huán)境下,攝影記者在對拍攝主題進行策劃的時候,更要注重大部分受眾的愛好和興趣取向,現(xiàn)如今的“讀圖”主力軍以青少年和青年人為主,在這類人群觀看新聞類消息時,最注重的一個特點就是便捷。社會發(fā)展速度加快,對于學生也好,或者對于處于工作打拼階段的人來講也罷,學業(yè)和事業(yè)都處于最繁忙的階段,而這一類人群又恰巧是需要大量汲取新聞資源的。在新傳播環(huán)境下,手機、平板電腦等等便攜式移動電子設備,都能夠成為受眾獲取新聞消息的重要來源,而這些便攜式移動電子設備也正是因為能夠給受眾帶來便捷的信息,而備受喜愛。理所當然地,在如今的媒體發(fā)展情勢下,攝影記者借助新媒體平臺,為受眾提供信息也應該順應潮流,因此,攝影記者對于拍攝主題的把握,就應該一步到位,單刀直入地表現(xiàn)重點中心思想,而不是以抽象化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對于交通事故的報道,攝影記者在拍攝時應該注重對當事人、當事車輛的特寫和跟蹤,而不是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拍攝,讓受眾來猜這一新聞報道的內容。
越來越多的人很難會通過一字一句的方式來閱讀一篇報道文章,大多數(shù)人往往只會通過文章標題以及瀏覽配圖來對新聞事件進行了解,這要求攝影記者要勇于嘗試,打破思維定勢,通過豐富的拍攝手法,卻依然能夠訊速地表達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對受眾群體的了解,進行拍攝主題的策劃;通過直觀的拍攝主題來迎合大眾的閱讀習慣。
三、新傳播環(huán)境下攝影記者拍攝主題的策劃應該具有獨特性
在新傳播環(huán)境下,受眾選擇變得更為廣泛,如何能在眾多媒體報道中脫穎而出,也在不斷地考驗攝影記者的功力。然而隨著媒介競爭逐漸加劇,攝影記者的創(chuàng)造空間越來越狹窄,新聞資訊的獲取以及圖片的獨家性也給攝影記者的工作造成了更大的困難。與此同時,受眾的口味變得更“刁”,之前的攝影方式和內容并不能夠引起受眾的關注,同時媒體攝影中也存在眾口難調的局面。攝影記者在進行主題的策劃時,更要注重要使自己的攝影作品具有自己獨特的品牌效應。例如1991年4月攝影師解海龍在安徽大別山區(qū)拍攝的《我要讀書》,其中的“大眼睛女孩”就成為了希望工程的標準。作者充分運用了視角、光線等因素,突出了女孩的眼睛,從而突出了攝影作品的主題。又比如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拍攝的《饑餓的蘇丹》,其中瘦弱的小男孩和一旁虎視眈眈的禿鷲,直擊作品主題,這幅作品也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因此,要獲取受眾的認可,就要從受眾情感出發(fā),借助獨特的拍攝手法,進行自己獨特的主題的描繪,才能夠令人印象深刻。
綜上所述,在新傳播環(huán)境下,一個攝影記者對拍攝內容的主題策劃,除了要符合社會主旋律之外,對于受眾的定位,主題的鮮明和特色,直至最后呈現(xiàn)出的效果,中間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攝影記者對于拍攝主題的策劃,既要注重形式,又要具有內涵;既要活潑又要嚴肅,兼顧多種特點,才能完美呈現(xiàn)攝影最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鳳羽.《黃土地》中張藝謀拍攝手法對電影主題的表達作用[J].大眾文藝,2020(4)
[2]韓士偉,李一揮.面向古建筑的傾斜攝影與精細化建模[J]. 測繪地理信息,2020(5)
[3]金佳,薛婧嘉,王寧潔.淺談攝影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20(5)
[4]薛婧嘉,金佳,邸貴玉.淺談攝影藝術與繪畫藝術的融合交匯[J].大眾文藝,2020(5)
[5]陳帥.美術教育與攝影教學的共性分析[J].大眾文藝,2020(5)
[6]杜建峰.藝術設計專業(yè)風景寫生實踐教學的重要性[J]. 大眾文藝,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