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春
宋仁宗時期,外敵入侵,戰(zhàn)事不斷。許多志士仁人雖披肝瀝膽,但統(tǒng)治者卻渾噩度日,這使得志士們慷慨激昂中憂憤嘆息,吟誦出了許多千古為之垂淚、為之激勵的高亢之曲。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樂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①[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北宋皇帝仁宗統(tǒng)治年間,一直虎視眈眈的西夏新皇帝一登基就帶領本國軍隊進攻大宋邊境地區(qū),北宋王朝積極迎戰(zhàn),主戰(zhàn)派范仲淹被任命為副總指揮,與韓琦等共同防御少數民族的侵犯,范仲淹等人遠離家鄉(xiāng)在這里堅守四年,西夏稱“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②[(清)蘅塘退士:《唐詩宋詞元曲》[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 2009:254],正是因為有了像范仲淹這樣仁人志士的奉獻,大宋王朝的邊境地區(qū)安定了好長時間。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守邊的感懷之作。詞作蒼涼悲壯,慷慨激昂,憂國憂民,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業(yè)的氣息充溢全篇。
詞的上闋中作者以酣暢淋漓之筆描繪了邊塞秋景的奇異、遼遠、壯美,作者用“去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③[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構成了塞下秋來“有景觀、有活動、有喜有愁、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驚有險”的奇異景色。開篇“異”字驚艷起筆,統(tǒng)領全景——秋已來,西風烈,大雁南飛長空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號角嗚咽孤城立……作者以點點勾勒的白描手法,繪制出一幅色彩分明中顯高清、荒涼偏僻中見曠遠的邊塞圖。結句中的“閉”字則干脆落筆,淋漓盡致顯現出在斜陽西下,煙霧彌漫的千山萬壑之中,我們仿佛聽到了邊塞孤城外戰(zhàn)場上傳來的鼓聲、號聲、吶喊聲、撕殺聲……這些聲音在千里屏障的群山之間,在落日余暉中一直傳到今天。
“衡陽雁去無留意” 一句托物言志以鳥寫人,邊關壯士觸景生情油然而生發(fā)出大雁尚可回歸,將士卻難還故鄉(xiāng)的感嘆,邊境戰(zhàn)事的吃緊使得將士們日日驚心,時時警戒,天天思家!心懷天下、獻身報國的壯志產生激烈的沖撞,動人心,泣鬼神,震山河!即使這樣,大漠上空的邊聲依然如舊,長煙落日的環(huán)境依然森嚴,孤城深閉中將士的警戒一直凜然。但邊地的苦寒永不能掩藏作者的豪邁氣概,思鄉(xiāng)的濃烈永不能抹殺詩人蒼涼中的悲壯與激昂!
詞的下闋轉入思鄉(xiāng)抒情。作者以一文人之身份擔負起防守邊關的重任,天長日久,思親念家憶舊之情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詞中的“家萬里”與“酒一杯”于對比鮮明中又極富內涵,想一想這樣的一杯濁酒如何能銷除“萬里之遠悲秋卻常做異地之客”的思歸之愁呢?其結果只能是舉杯消愁、望雁寄愁、對月嘆愁卻愁上加愁。細讀下闋會發(fā)現將士們不能歸去的原因是“ 燕然未勒歸無計”!④[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這一句盡顯作者無奈、憂愁,但還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多樣心情——不沉緬于思鄉(xiāng)之愁,不頹唐于荒涼邊塞,哪怕“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也要“去留肝膽兩昆侖”。為國戰(zhàn)為民守與思鄉(xiāng)思親的矛盾又統(tǒng)一的情感同行,舍小我顧大家的國重民貴的精神并存,堅韌的衛(wèi)國毅力慷慨激昂!純摯的愛國情懷蕩氣回腸!
第一,作者借助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和邊塞特有的景物描寫,抒寫了守邊將士所處的自然與戰(zhàn)爭雙重惡劣環(huán)境以及由此所產生的體驗、感悟和情懷。涵泳品味中我們可以清楚明白這“白發(fā)”“征夫淚”早已融進了所有戍邊將士的心!將士們期待的國家安寧,追求的建功立業(yè),渴盼的早日歸家等復雜的情感入文、入情、入理、入心,從而使全詞顯得既蒼涼悲壯,又慷慨哀婉,感人至深,讀來有一種凜凜之氣!這恐怕也正是靜安先生稱贊的理由吧!
第二,詞的上闋雖句句寫景,卻字字有情;下闋雖句句抒情,但字字繪景。上闋中作者在描寫邊塞景色時,用“異”“無留意”“連”“起”“孤城閉”等詞語⑤[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把自己在巡視防守中的見聞感受同邊塞地區(qū)別樣的風景、單一的生活、緊張的戰(zhàn)事融合在一起。既寫出了北方秋天邊塞地區(qū)的異常風景,突出了邊塞無盡的蒼茫遼遠,又傳遞出邊關將士難心言明的情結。從而以簡單的語言文字勾畫出了一幅遼闊、悲郁、蒼涼而又戒備森嚴的戍邊圖景。詞的下闋,雖情感濃郁,但“濁酒”“燕然未勒”何嘗不是一種有情之景,至于“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白發(fā)征夫淚”⑥[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則更是通過藝術手段實現了“情中寓景,景中有情”的妙合無垠、妙手偶得的別樣境界,這樣一來“戍邊、窮秋、思鄉(xiāng)、孤悲”等復雜的情緒就自然而然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一種羌笛悠悠、鄉(xiāng)愁綿綿、壯志揚揚的藝術境界。
第三,這首看似簡單但內涵豐富的邊塞詞在表現邊關將士的艱苦生活與英雄氣概中,也似乎傳達出作者等主戰(zhàn)派對北宋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意,這直接決定全詞的基本格調是低沉的,但絕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而且也并非作者的主觀意愿,卻是由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環(huán)境決定的。作者所處時代雖表面上全國內外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有敵國外患者”,北方邊境的威脅日益加重。然而敵國外患,絲毫沒有改變這個王朝“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無奈局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范仲淹的建功立業(yè)之情、報國之志的實現自然是“難于上青天”的,他到達邊關后,雖然堅持不懈地精選將卒,增設城堡,聯絡招撫少數民族,然而就這樣他也不可能“射天狼”,實現“燕然未勒”與“封狼居胥”的不朽功勛,特別是作為一個有志向的封建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從未放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邁氣慨從未丟掉,所以這首《漁家傲》絕不是令人“扼腕嘆息意志消沉之作,它真實地表現了邊關將士雖思念故鄉(xiāng),但國家至上的認識卻不減半分,更愿意表現“身在家鄉(xiāng)地,心老西夏關”的真情。范仲淹年輕時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詞中的壯士將軍,不正是這種精神的真實貼切的自然寫照嗎?兼具“取義成仁”的愛國激情與“家國天下”的濃重鄉(xiāng)思讓本詞在宋詞中別有情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本詞“……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堪繼武,其他氣象已不逮矣?!雹遊王國維:《人間詞話》[M]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2:125],透過詞中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愁,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作者那種“燕然未勒”的豪情!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秋思》以不一樣的手法傳遞出了邊關將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業(yè)的可貴精神,唱響了邊塞之曲中的最強音,在北宋柔婉艷綺詞風風靡詞壇的大態(tài)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格調高昂、詞風宏偉、氣勢磅礴的作品,可以說是不可多得,它也標志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并以獨出心裁的構思與高遠情懷顯示出范仲淹實際上是蘇辛豪放詞的領跑者。
本文為江蘇省教學研究2019年度立項課題“初中語文生·動課堂教學模式深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為2019JK13-L210)”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外國語學校(2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