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與欲望》(Painture et Désir)來自于1972年12月9日利奧塔在巴黎索邦大學所做的以“繪畫與欲望”為主題的演講,講稿在演講之后沒有立即發(fā)表。在這次演講之前,利奧塔剛剛修改和出版了博士學位論文《話語,圖形》(Discours, figure),他從捍衛(wèi)圖形的立場出發(fā),轉向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改造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個時期,他結合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建構了獨特的藝術理論,即以力比多經濟學為基礎的“欲望裝置理論”?!独L畫與欲望》總結了《話語,圖形》中提出的一些實質性觀點,并采用了他的著名文章《塞尚的弗洛伊德》(Freud selon Cezanne, 1971年撰寫、1973年發(fā)表)的中心脈絡,闡述了這個藝術理論的基本內容。一方面,這篇文章的理論基礎是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另一方面,含有當時盛極一時的結構主義符號學模式,但利奧塔在文章中強調了語言學家本維尼斯特(Benveniste)關于“敘述”與“話語”之間的區(qū)別,并且直接受到本維尼斯特的啟發(fā),移用了“裝置”(dispositif)這個概念。利奧塔在《話語,圖形》中已提出了許多與語言有關的“裝置”,通過《繪畫與欲望》以及隨后的《作為力比多裝置的繪畫》(La peinture comme dispositif libidinal, 1973),利奧塔對繪畫進行了力比多裝置的研究,提出羅馬繪畫、15世紀繪畫和塞尚的繪畫,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力比多裝置。即使繪畫藝術中變動的構圖控制了圖畫的銘寫,但這些裝置還是體現出穩(wěn)定的力比多投注與回收的循環(huán)。利奧塔反對現象學在“凝視”概念中給予“指稱”(désignation)以太多的特權(指稱代表著參照物的維度),以及把“在場/缺席”的銘寫作為理解繪畫的重要模式(作為感知的模式),利奧塔傾向于在力比多經濟學的基礎上思考不同的繪畫模式。在繪畫對觀看與凝視的設定中,弗洛伊德所說的欲望循環(huán)如何轉換為馬克思在生產和消費循環(huán)中的剩余價值,因此,馬克思圍繞物質的生產理論,被利奧塔利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改造為圍繞繪畫、電影等藝術作品的力比多理論。力比多結構標志著現代繪畫是從塞尚開始的,同時,利奧塔在這篇文章中清晰闡述了力比多裝置的矩陣圖形,這個裝置既是繪畫的,也是政治的。在同一時期,???、德勒茲也相繼采用了“裝置”這個概念。新世紀以來,阿甘本在《什么是裝置?》中對“裝置”理論進行了梳理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