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英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課本開發(fā)課程,沒有統(tǒng)一教材,它要求面向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的生活世界,注意體現(xiàn)地方課程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性。優(yōu)秀的結構設計不僅表現(xiàn)在結構的實用功能上,也表現(xiàn)在形式上,特別是功能與形式的統(tǒng)一上。古今中外許多人工巧匠把結構的功能與形式恰當?shù)亟Y合起來,形成了一些經(jīng)典的結構。
關鍵詞:城鄉(xiāng)資源、校本課程、開發(fā)
賞析結構設計作品,可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技術的角度主要有:結構的使用功能的實現(xiàn),結構的穩(wěn)固耐用,結構造型設計的創(chuàng)意和表現(xiàn)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結構的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特征等。下面就我縣的鳳陽堡和濟陽祠堂建筑的結構案例作為校本課程與大家共同探討。
1.鳳陽堡
福建土堡是個分布于閩中戴云山脈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大型鄉(xiāng)土類民居建筑。是一類以生土為主要材料,外圍圈住高大土墻,內部建軸線對稱式的地方傳統(tǒng)建筑。具有突出防御功能的大型聚集、居住性能建筑,主要目的是防御敵人,同時也兼?zhèn)渚幼」δ?。鳳陽堡位于大田縣濟陽鄉(xiāng)濟中村,屬于清代土堡類建筑(始建于清乾隆7年,公元1742年)。
1.1 技術角度:
1、功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2200平方米,處在村中一級地上,高墻森然,門戶堅固牢靠,槍孔密布,戒備嚴密,堡內房屋廚房、水井等各種生活設施齊全,集防匪御寇,居住生息為一體。
2、結構設計:鳳陽堡前石鋪小道,雙重堡門,堡墻上所有槍眼均為左右方向,寬大的內空坪、通暢的樓道。四周圍墻高6米,厚3米。下部3米為石墻,上部3米為土墻,土墻間設有三角窗,為瞭望及射擊用。規(guī)模壯觀,堅固無比。
3、技術施工:鳳陽堡堡墻基礎約露出地面3米的墻體用稍規(guī)整的毛石錯位壘砌,為大斜度的梯狀。夯土墻垂直向上,用含細石英砂的米色生土夯筑。墻體內每隔15cm就用寬4厘米的毛竹片墊層。
主堡門用粗面閃輝青石壘框,高1.9米、寬1.6米,進深3.7米,門內中部安厚重的雜木板門和方形門杠把牢堡門。
1.2文化角度
鳳陽堡門外墻上左右兩側彩繪鎮(zhèn)邪“符印”并在門頂部上方開長方窗。窗邊用灰塑加墨繪變體回紋。四季裝飾花卉。窗兩邊用紅黑彩繪條聯(lián)。聯(lián)邊,墨繪梅蘭竹菊四君子紋樣。這些除有吉人“風水”因素,也寄托了涂氏族人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愿望。
土堡除了具備防御、居住功能外。由于場所巨大,還可以舉行祭祀、傳統(tǒng)節(jié)慶、宗教活動、兵營、聚集、學堂、婚喪等活動。
大田縣是福建省內土堡年代最早最集中,數(shù)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區(qū)。尚存的土堡群中,保存較為良好的還有建設鎮(zhèn)的琵琶堡、廣平鎮(zhèn)的譚成堡、桃源鎮(zhèn)的安良堡、均溪鎮(zhèn)的芳聯(lián)堡等,大田縣的土堡群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名符其實的“國堡”。
2.濟陽的祠堂建筑
宗祠又稱祠堂,首要功能是祭祀祖先。其次還有家庭議事、娛樂慶典、族人舉行各種會議,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大田的祠堂村村都有,祠堂文化始終為廣大民眾所重視。
2.1技術角度
1、功能:濟陽的祠堂是在民居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多為祠居合一的建筑。其形式與民居布局大體一致。為了獲得較寬敞的廳堂空間,在上宮的方向使用抬梁式構架。同時減柱造。將原來的三間的空間融為一間。營造寬敞明亮大氣的廳堂空間。滿足了宗祠祭祖集會的功能需求。
2、結構設計
多為一層,平面基本采用閩、粵、贛一帶流行的“三合天井”或“四合中庭”式布局。以寬敞的庭院為中心組織空間。主軸線上的建筑講究對稱布局。一般安排有寬敞的門埕、下堂、庭院、上堂和花臺宿土,莊重規(guī)整。
3、技術施工
濟陽祠堂內部以木結構為主要承重結構,外圍圍合的墻體只起圍護作用?;旧喜怀兄?。木構架主要以穿斗式做法為主;隔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木隔墻,另一種是使用竹籬夾板的形式。
2.2文化角度
濟陽祠堂屋頂多為出檐較為深遠的懸山式正脊均處理成高高翹起的燕尾脊。屋脊上翹的曲線造型減輕了大屋頂?shù)某林馗?,使建筑靜中有動。增添了建筑物飛去輕快的美感。普通民居的屋頂正脊不做燕尾脊。
裝飾上也別具一格,主要手法有木雕、石雕、灰塑、泥塑、剪紙、彩畫等。所反映的題材則多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些內容。比如吉祥紋樣,典故教化,詩詞楹聯(lián)等。這些裝飾手法的靈活運用無不充分顯示出營造者的匠心和藝術造詣及文化品位。
在現(xiàn)代化的大潮中,濟陽仍然是古樸的。在這樣一個保存較為完整的山區(qū)古村落,自然而然地傳承著古鎮(zhèn)千年來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衍生而形成的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古建筑土墻和古老的門窗上,不經(jīng)意中演繹著歷史的厚重,曾經(jīng)的繁華與滄桑。無意中灑落出的精美民間藝術,依然流傳著純樸的民情、民俗、民風?,F(xiàn)代建筑設計師們對此異常偏愛,使得這一特殊的中國古典建筑結構得以改進發(fā)展并流傳下來,為后代子孫的道德修養(yǎng)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大田縣地處閩中山區(qū),從古至今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許多獨特的文化遺產(chǎn)。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xù)探索挖掘,不僅讓綜合實踐課生動有趣,而且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及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