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豐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雅礱水庫工程監(jiān)理部,西藏 856000)
灌注樁后注漿技術日益發(fā)展成熟,水利工程和房屋建筑工程上對后注漿技術的應用已屢見不鮮。據(jù)統(tǒng)計資料,在北京地區(qū)10m左右的短樁,當樁底進入中粗砂及礫石層時,采用樁底注漿工藝后,其單樁垂直承載力可提高70%~200%;福建地區(qū)樁底進入砂層的60m長樁,在樁底注漿后承載力可提高80%~90%;天津地區(qū)樁底進入粉細砂層的40~60m中長樁,在樁底注漿后承載力可提高20%~40%[1]。地質(zhì)情況的不同決定樁端承載力提升的空間不同,西藏砂礫石及密實卵石的地質(zhì)情況較多,后注漿產(chǎn)生的效益更大。針對沒有預埋注漿管的已完成的灌注樁,已成樁引孔后注漿技術(以下簡稱引孔后注漿)完成了對已成樁后注漿任務,并發(fā)揮了其作用。
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市,表層地質(zhì)多為砂礫石、密實卵石、泥結石或風化基巖,而成樁建筑物選址基礎多為砂礫石和密實卵石。后注漿對灌注樁的作用之大,這里不再贅述。常規(guī)的施工方法都是在成樁之前或過程中采取措施,但目前也存在已成樁未在施工過程中設置注漿管,而在施工后要進一步增加樁身承載力或樁側摩擦力的情況。對于此情況,既要保證后注漿的有效性,又要考慮成本及工期,且杜絕對已成樁樁身的破壞。引孔后注漿為施工中無注漿措施灌注樁的后注漿提供了施工指導,能在成本控制最低的情況下,完成后注漿施工。
灌注樁后注漿技術經(jīng)過大量工程案例實踐和試驗,已經(jīng)走向成熟,樁端后注漿之后,其承載力和抗拔拉力都有明顯提升,這也正是后注漿技術實踐和發(fā)展的根本。后注漿目前主要的施工工藝有三種,各自的優(yōu)缺點如下:設置注漿室方法工藝復雜、成本高;預設注漿管工藝過于簡單,出漿口容易堵塞;單向閥沉管工藝效果相對穩(wěn)定,成功率較高,也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方法。
引孔后注漿的第一出發(fā)點是為無預埋注漿管的已成樁提供后注漿施工指導,但隨著技術改進和發(fā)展,甚至可以先進行無注漿預留措施的灌注樁施工,而后再進行引孔后注漿施工。這樣不但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不占用樁身。而引孔后注漿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已成樁完成物探檢測。利用物探孔,使用(地質(zhì))鉆機和壓水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引孔和疏通物探孔。由于是已成樁,不存在樁身混凝土及漿液堵孔現(xiàn)象,因此無需設置單向閥。根據(jù)樁徑大小,通常不大于φ1200mm的單樁,保證1~2個有效注漿孔;大于φ1200mm的單樁,考慮3個有效注漿孔。在單孔注漿時,同樁的其他孔應采用脹塞或其他有效措施封閉,依據(jù)注漿量和壓力變化結束注漿。同樁注漿應盡量保證均勻注入,且注漿間隔不宜大于30min,注漿壓力不宜有較大波動。若同樁第2孔注漿壓力有明顯提升,應考慮采取間歇式注漿并降低注漿壓力,采用低壓、慢速方式。其他參數(shù)參見相關規(guī)范、設計要求和第二種情況。
(2)第二種情況是已成樁未完成物探檢測或物探孔無法利用。采用樁側引孔,宜距離樁側15~25cm布孔(對于樁長大于15m的超長樁,參考孔斜率1%布孔)。同樣,不大于φ1200mm的單樁,對稱設置2個有效注漿孔;大于φ1200mm的單樁,考慮對稱設置3個注漿孔。引孔套管管徑滿足注漿管下設即可,鉆至設計深度(通常依據(jù)注漿量,為樁底以下0.5~1.5m,而非越深越好)后下設注漿管(注漿管宜高出地面30~50cm),然后拔出套管,套管拔出后對空隙部分用原狀土或碎石回填(如果空隙較大,頂部可用沙回填,管口人工傾倒適量0.5∶1的漿液)。注漿管接頭應與注漿泵出漿管接頭匹配,預算充足時,可設置φ25mm~30mm的鋼管;預算不充足時,可考慮設置φ38mm承壓不小于3.5MPa的自直PE管(非超長樁出漿口應設置φ25mm~30mm的變徑,如果注漿壓力小于3MPa可采用相應低級別的PE管)。
引孔后注漿工藝既完成了對樁基承載力提高的任務,又避免了對樁身的破壞,也不影響灌注樁的施工。從經(jīng)濟角度分析,引孔后注漿的造價會略高于單向閥沉管后注漿,但要低于設置注漿室方法。隨著工藝的發(fā)展,對注漿管用低成本方式取出再利用(如用帶拔管設備的引孔機),將大大降低施工成本。從注漿效果分析,引孔后注漿的注漿效果和成功率要高于前兩種方法。這主要是因為圍繞樁身對稱設置2~3個注漿孔,保證了漿液的均勻滲透,對于密實卵石和砂礫石地質(zhì),其效果可與單向閥沉管注漿方法媲美。從施工層面講,引孔后注漿對樁群的效益要高于單樁。這主要是因為注漿孔的設置方式,使其對低間距的樁群形成了更多的連接,其效果不是單樁后注漿可以達到的。
引孔后注漿解決了已成樁后注漿問題,且因為灌注樁已完成,不會因下設鋼管影響施工,也無需擔心單向閥阻塞,也不影響物探檢測;由于成孔在先,注漿在后,不存在交叉作業(yè),保證了施工進度;采用的機械和材料都為市面上常見的,有效控制了成本;通過對出漿口設置,可以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出漿方向進行微調(diào);單樁雙孔或三孔注漿,實現(xiàn)了漿液滲透的均勻性,保證了施工質(zhì)量。
施工形式及示意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平面及剖面示意圖
(1)水灰比。注漿液為純水泥漿,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漿液水灰比設置為1∶1、0.7∶1、0.5∶1三級:開灌水灰比宜采用0.7∶1;正常灌注及終止灌漿采用0.5∶1;壓力驟升或流量驟降等特殊情況采用1∶1,且結合特殊情況處理。
(2)注漿壓力。理論上后注漿低壓力的灌注效果更好,宜用低壓、慢速注漿,切忌壓力忽高忽低。這樣不但有利于漿液均勻的滲透,還能降低對樁端細顆粒的沖擊。對于水下砂礫石和密實卵石層,初始灌漿應采用低值,緩慢升高。初始注漿壓力一般控制在1MPa以下,終止注漿壓力宜為1.2~3MPa。
(3)流量控制。結合注漿壓力,注漿流量控制不超過75L/min。
(4)單樁注漿量。單樁注漿量依據(jù)《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2]中公式估算:
則有φ1200mm單樁(雙管)注漿水泥用量=1.8×1.2+0.7×(1+1)×1.2=3.84t。
具體注漿量依據(jù)設計要求,對雙管或三管注漿合理分配。
(5)其他參數(shù)。注漿時間:樁身混凝土強度達到70%或澆筑7~10d后進行注漿;注漿作業(yè)從壓力泵到注漿孔的注漿管不宜過長,長于100m時應測算壓力損失并調(diào)整注漿壓力;對于樁群注漿宜先外圍、后內(nèi)部[2],受條件限制時可從一側或多側向中心推進。
(1)相關文獻也曾指出,后注漿總體控制原則是以壓漿量為主,壓力控制為輔。壓漿參數(shù)根據(jù)地質(zhì)條件合理選擇,如樁端為密實的礫石、卵石層時,可考慮采取大壓漿量和較大的壓漿壓力,以壓漿量為主要控制指標;如樁側為密實的沙土層,可以以壓漿壓力為主要指標,壓漿量為參考指標[3]。
(2)水泥漿攪拌:水泥漿攪拌宜采用高速攪拌機,既保證了出漿量又減少了拌制時間。拌制好的水泥漿應經(jīng)過過濾網(wǎng)后進入儲漿桶備用,結合單樁水泥用量進行儲漿。
(3)注漿管的選擇:無論是選擇鋼管還是自直PE管,都要保證材質(zhì)的可靠性、連接的嚴密性,且符合設計最大壓力要求,以保證出漿口壓力和樁端漿液的輸送。
(4)引孔質(zhì)量控制:在樁側引孔應使用專業(yè)的引孔機,并用經(jīng)緯儀測量保證孔的垂直度,孔斜率偏差要求小于1%。
(5)注漿:開始注漿時,觀察和記錄好壓力表壓力變化情況漿液的消耗情況,出現(xiàn)特殊情況時應停止注漿,根據(jù)規(guī)范和現(xiàn)場監(jiān)理工程師指示采取措施。
(6)注漿壓力控制:如出現(xiàn)注漿壓力長時間低于正常值或地面出現(xiàn)冒漿或周圍孔串漿,應更改為間歇注漿,間歇時間宜為30~60min[4],或采用調(diào)低漿液水灰比、摻入減水劑、摻入水玻璃等措施。
(7)注漿量控制:當同樁單孔注漿量不足但壓力達到結束標準時,其他注漿孔應調(diào)低壓力,單孔不足注漿量應在其他孔補注。
(8)施工間隔控制:同樁存在多注漿孔時,不宜同時施工,施工間隔24h以上。不同樁注漿孔,應依“同側、同序”進行。
注漿后的樁身承載力與樁端的地質(zhì)情況息息相關,在西藏地區(qū)多砂礫石和密實卵石的地質(zhì)情況下,采用樁端后注漿工藝,可產(chǎn)生更大的效益。其通過單一機械,無需布置注漿管和單向閥,既能節(jié)省注漿管,又能提高施工效率,還可對樁端進行定向注漿。
總體來說,引孔后注漿在已成樁的后注漿施工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任何一個工藝都不是完美的,該工藝也是一樣,只有不斷發(fā)現(xiàn)工藝的存在的弊病和不足,并逐步完善和改進,才能更好服務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