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鎧甲的形制與復原研究

2020-10-26 00:55溫陳華馮子建周佳偉煉鎧寺文化浙江海寧314400
關鍵詞:盔甲鎧甲武士

|溫陳華 馮子建 周佳偉|煉鎧寺文化,浙江 海寧 314400

自中國古代文明誕生起,戰(zhàn)爭就是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作為冷兵器軍事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鎧甲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和演變,形成了獨有的形制和風格。

我國古代鎧甲,保存下來的實物極少,有關文獻也不多,且比較零散。近些年來,隨著文物考古的挖掘和整理,獲取了相當數量的信息,相應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古代鎧甲的復原與研究也不斷取得進展,具備時代特點的中國鎧甲研究也走向更深層次、更新的領域。[1-6]

一、 中國古代鎧甲形制的演繹

根據《周禮·春官·司服》記載,西周已出現(xiàn)“兵事之服”,也稱為“練甲”。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漢代開始出現(xiàn)鍛鐵鎧甲,不同官階裝備不同形制的鎧甲;魏晉南北朝時期鎧甲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有代表性的有兩當鎧,并配有兜鍪、胄、盔等;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據《唐六典》記載,唐代鎧甲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皀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烏錘、細鱗是鐵甲,其他則以制造材料命名;元代有柳時甲,鐵羅圈甲等;明代甲胄大多為鋼鐵制造,技術先進,種類繁多,如羅圈鎧、罩甲、鎖子甲等??偠灾?,中國鐵質甲胄基本演繹為:秦漢——鐵扎甲,魏晉——筩袖鎧,南北朝——兩當鎧,隋唐——明光鎧,宋代——步人甲,明朝、清朝——布面甲、棉甲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戰(zhàn)爭形態(tài)的改變,鎧甲的形制也在不斷地變化。

二、 中國古代鎧甲的功能分析

說鎧甲就必須要說到古代戰(zhàn)爭,講古代戰(zhàn)爭又絕對離不開鎧甲。有人說現(xiàn)代戰(zhàn)爭鎧甲已經消失了,或者說已經是被歷史淘汰的東西,其實并不是。戰(zhàn)爭中總要有進攻的一方和防守的一方,進攻的一方想要消滅自己的對手,防守的一方則一定是要抵擋住對方的進攻或者伺機消滅對手。在戰(zhàn)爭中最大程度地消滅對手,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是亙古不變的準則。今天大到某國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tǒng),小到保安身上穿的防彈衣,原理跟鎧甲一樣,都是要最大程度保存自己。鎧甲是人類早期保護自身肉體的一種最直接的方法;從最早的獸皮甲殼到后來的用金屬以及其他適用的材料制造的鎧甲(如古代中國的皮夾纻、紙夾纻,古希臘的亞麻甲,古代中東地區(qū)的棉甲等),鎧甲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整個文明的絕大部分時光,仿佛鎧甲是脫離所有護具本身,單獨被賦予了時代和精神的一種工具,乃至今天我們在雕塑繪畫文藝作品中處處可以看到鎧甲的身影。是什么造就了這種現(xiàn)象呢?這個答案只能是實用性,任何人類制作的工具只有實用才能普及或者被大批量制造,只有這些工具最終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最后才能被發(fā)揚光大。

中國關于盔甲的最早記載是炎黃和蚩尤的戰(zhàn)爭。據稱蚩尤有81個銅頭鐵額的兄弟,這可能是暗示他們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盔甲。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冶煉金屬制作兵器,這與當時冶金術的發(fā)展程度是相適應的。后來到了商周時期皮質和金屬制鎧甲開始逐漸普及,到了戰(zhàn)國和秦漢鐵制盔甲也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均有出土文物證明。然而自西漢周亞夫案后,對鎧甲陪葬的限制越發(fā)嚴格,至后世唐時已有律條管控,于是這一時期只有周邊地區(qū)及少數民族中有鎧甲實物留存。

據唐律:“諸私禁兵器者,徒一年半”?!豆侍坡墒枳h·擅興》曰:“‘私有禁兵器’,謂甲、弩、矛、矟、具裝等,依令私家不合有。若有矛、矟者,各徒一年半?!碧坡捎忠?guī)定“弩一張,加二等。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里。甲三領及弩五張,絞。私造者,各加一等”(下注:“甲謂皮、鐵等,具裝與甲同即得闌遺,過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造未成者,減二等。即私有甲、弩,非全成者,杖一百,余非全成者,勿論”。還有打完仗不歸還的“征戎事訖,停留不輸者”也要受罰。

鎧甲在戰(zhàn)場上能為裝備鎧甲一方帶來巨大的收益,裝備鎧甲更多更精良的一方總是能主宰戰(zhàn)場。在遠東,漢朝的軍隊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除了具備強大的國力以及文明帶來的組織力、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最直接的優(yōu)勢外,就是漢軍裝備有鐵甲。匈奴人骨制或青銅制的箭頭根本無法對漢軍的鐵甲造成實質性的傷害,所以后面就有了“胡騎五不敵漢軍一”的說法?;⒗侮P之戰(zhàn),李世民更是帶3 500名騎兵,其中有1 000名裝騎兵進行多次沖擊,擊穿了竇建德10萬大軍的軍陣,最終擊潰竇建德,大殺四方。如在西方,亞歷山大帝國也是靠著自己的沖擊部隊擊潰敵人,后來十字軍東征中的阿斯卡隆戰(zhàn)役,十字軍以1 200名重裝騎士為主力擊潰了五倍于己的法蒂瑪王朝大軍。歷史憑借鎧甲堅固和與之相輔相成的正確戰(zhàn)法獲得勝利的戰(zhàn)役數不勝數,以至于鎧甲被人們逐漸搬上了神壇。

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開始裝飾鎧甲,商周均有金屬皮革鎧甲出土,如出土于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鄉(xiāng)的商代獸面青銅胄,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盔甲上用來裝飾的獸骨玉石等,可見早在3 500年前甚至更早人們就已經開始對保護自己身體的盔甲進行裝飾了。后來的朝代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裝飾華麗甚至奇怪的盔甲,如我們熟知的東周時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馬甲,山東西漢齊王墓出土的金飾鐵甲(圖1),唐朝敦煌流傳下來的各種各樣身著華麗鎧甲的武士像和以雙林寺韋馱像為代表的身著鎧甲的神仙塑像,以及各種水陸畫中的武將形象,等等。看上去好像時間距離我們越是接近,盔甲就越華麗,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圖1 山東省淄博市西漢齊王墓鐵甲胄復原(圖片來源:《中國傳統(tǒng)工藝全集·甲胄復原》開頭部分漢甲)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實物的消失,就有一些朋友開始產生懷疑,是否是一代代畫工和工匠在臆造?懷疑這些盔甲的真實性后隨之出現(xiàn)了儀仗甲一詞,即是說那些雕塑繪畫中形象華麗的盔甲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只是作為儀仗而存在,這些形制的盔甲根本沒有防御力,根本上不了戰(zhàn)場。

就以上幾個問題我們來作一些探討:

(一) 中國鎧甲的發(fā)展

中國鎧甲的發(fā)展是從簡單到華麗又從華麗到相對簡單的一個過程。要知道人類的進步并不是一條單線,而是一棵非常復雜的進化樹。狩獵能力、畜牧業(yè)能力提高后才有足夠的皮用來制作皮甲,有了漆才能做漆皮甲,有了銅、鐵和相應的金屬加工工藝才能擁有后來的金屬鎧甲。隨著生產力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戰(zhàn)爭的形態(tài)也在不斷地變化。從用木棒石斧,到各種切割或盾擊的金屬武器弓箭標槍等再到后來的火藥武器,防具也從最早的獸皮甲骨到后來的青銅鋼鐵復合材料等,各種戰(zhàn)法更是層出不窮。唐宋火藥武器出現(xiàn),到了明朝,面對火藥武器的不斷普及,中國的盔甲就有了重大的變化,從明朝早期與宋朝如出一轍的步人甲形制,驟然變?yōu)榱嗣髦型砥诟鞣N繪畫中的布面甲(參考河南鞏義宋陵石刻,四川明蜀世子墓武士石像(圖2),廣州南海神廟內明武士石像(圖3),對比《出警入蹕圖》《平番得勝圖》)。這顯然是從華麗反轉為簡單,這種由華麗到簡單是由戰(zhàn)爭形勢決定的。其一,唐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巔峰,也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當時的盔甲需要給武士們提供全方位乃至對不同武器的防護。例如大家爭議非常大的肩吞,它的誕生的確不只是為了裝飾,而是有其特別的功能,如可以起到保護胸部和手臂之間盔甲縫隙的作用。其二,唐宋時期非常流行非切割類武器,也就是鞭、锏、錘這樣直接隔著金屬鎧甲就可以打碎人骨頭的武器,而肩膀絕對又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位置。這個時候肩吞表面并不平整的形狀最大的可能是減緩打擊力的傳達(雕塑壁畫中的肩吞、腹吞多為彩色,出土的唐宋甲又出現(xiàn)了除金屬甲甲片外,殘留的、不知具體成分的、黏在一起的混合物,結合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夾鑄面具等工藝品的制作技術,作者懷疑肩吞、腹吞是由皮、布、紙做的夾鑄彩繪品)。它的原理就像今天汽車上的保險杠一樣,通過自身的變形和空腔來最大限度地吸收傳達過來的力。還有那些華麗和夸張的包邊(從壁畫和雕塑上能看出有些是布的,有些是皮毛),它們在不同部位的連接處形成一道道像煙霧彈一樣的視覺干擾物,擋住了鎧甲的連接處,以混淆對方對進攻位置的判斷。

圖2 四川成都明蜀世子墓武士石像(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宋甲參考)

圖3 廣州南海神廟內明武士石像(圖片來源:《 中國傳統(tǒng)工藝全集·甲胄復原》 明朝鎧甲參考)

明朝中后期的盔甲幾乎全是布上打著鉚釘的“衣服”, 這就是因戰(zhàn)爭方式的改變而帶來的改變。隨著火藥武器的普及,武士們越來越不需要近身肉搏了,原來只能通過鈍器、錐類武器才能對當時的重型盔甲造成傷害,現(xiàn)在只需要用火藥武器在近戰(zhàn)距離外就能完成。沉重的華麗盔甲逐漸成為了武士們的負擔,慢慢退出了戰(zhàn)場,而復合材料的甲胄雖然對火藥武器以及其他武器僅有著有限防護的功能,但是大大加強了機動性且降低了價格,更適宜大規(guī)模裝備部隊,讓整支部隊披甲率更高。所以,布面甲主宰了明中后直至鎧甲退出近代戰(zhàn)場。雖然對華麗的甲身作了削減,但是戴在頭頂的頭盔,反而被做得更加華麗,或者說是更高。這也是當時的作戰(zhàn)方式造成的,當時的火藥武器(黑火藥)發(fā)射或者爆炸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煙霧,而且精度極差,這就需要在煙幕漫天的情況下辨別出敵我,這個時候高高的頭盔就顯得有意義了。同時期西亞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親兵們手持火器時戴著造型更夸張的帽子,同樣都是在煙霧彌漫中告訴隊友“我在這里,你并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告訴指揮官“我們在這里戰(zhàn)線沒有問題”。顯然這個時候的華麗造型的實用性目的性已經不再相同。外表的“華麗”其實都有其實用性,這個實用性并不止防護力,更有加工上的可操作性,以至于有一些我們看上去比較花哨,可能會被誤解成裝飾的東西,實際上是為了方便加工才成為我們看到時的那個樣子。例如, 我們經??吹狡孔有螤罨蛘咴祁^以及烏騅狀的扎甲甲片,這種類型的甲片在很多的壁畫和雕塑中都有出現(xiàn),它們有一個統(tǒng)一的特征就是在方形金屬末端都有一塊類圓的延伸體。作者在參與鎧甲復原以及甲胄抗擊打測試時發(fā)現(xiàn)這種末端多出的一塊甲片冷鍛或者熱鍛時方便用鉗子夾住,在上漆的時候也可以用兩根木棒一次性夾住很多這種甲片以實現(xiàn)大批量快速著漆。在抗擊打測試中,這種甲片的繩子也更不容易斷裂,因為翹起來的原型部分剛好會擋住最容易被砍斷的上下排甲片的連接繩子。在復原鎧甲和測試鎧甲的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神像和壁畫鎧甲上原來我們以為只是裝飾的其實并非裝飾品。2018年作者溫陳華先生和馮子建先生帶著一些盔甲參加一個展示會的時候,因為路遠難走,車又不能通過,就用繩子把盔甲像包大閘蟹一樣扎了起來,后來聯(lián)想到這些臨時用來扎盔甲的帶子跟古代塑像和壁畫中武士身上纏繞的帶子有相似之處,如雙林寺的韋陀、山西惠濟寺宋代雕塑等??梢栽O想古代武將身上的這些飄帶不就是古代武士們用來打包鎧甲的工具么?甚至可以作為攀爬或者捆綁俘虜的繩子?就是這些看似裝飾的實用品不就集合成了我們看到的華麗的鎧甲實體嗎?這些部件的實用性給了我們視覺上的極大震撼,可以想象,能夠制造和裝備這些華麗復雜裝備的武士自然也是十分強大的,在作戰(zhàn)時一開始就給對手深刻印象,知道碰上了狠角色,從而起到另一個作用——震懾!

(二) 震懾作用

閱兵無疑是所有大國秀肌肉、秀力量的方式,各國把最先進最強大的武裝拿出來走秀,用這種方式告訴大家:別惹我,你惹不起!古代閱兵,必然是讓部隊里最精壯的漢子穿上最炫耀最堅固的盔甲, 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以震懾前來觀摩的鄰國、各種使臣和內部的藩鎮(zhèn)。從宋朝的《大駕鹵簿圖》[圖4(a)]和明朝的《出警入蹕圖》以及清乾隆眾多的閱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許多端倪。 例如宋的《大駕鹵簿圖》[本文作者馮子健有幸參考復畫過幾個人物如圖4(b)所示]中旗幟不下幾十面,這些旗幟有些是代表部隊番號,有些則是用于指揮,指揮官的命令就是通過這些旗幟以及金鼓聲層層傳達給每一個士兵的。古人曰:“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碑嬛械木哐b騎兵并沒有像我們以往在漢磚唐俑中看到的那樣持實用近戰(zhàn)武器,如矛、戟、槊等,而是扛著碩大的神臂弩,據《武經總要》記載這種弩的射程可以達到二三百米。[7]《大駕鹵簿圖》中的騎兵人馬具甲,馬甲的頭部有青色獸頭的馬面甲,青色獸頭除了給馬面甲提供額外的防御功能外,還能震懾恐嚇敵軍的戰(zhàn)馬和士兵(城濮之戰(zhàn)中晉軍就是以馬蒙虎皮,嚇得楚軍戰(zhàn)馬狂奔,陣容大亂)。畫中馬的裝具為炫目的紅色,人也是全副鎧甲,只有頭戴著冠,相當于今天的禮帽

(a) 原圖(局部)

(b) 馮子建復原臨摹

(作戰(zhàn)時是要換成盔的),加上白色的絨毛包面看上去華麗無比。而當時的具裝騎兵就相當于二戰(zhàn)時期的重型坦克,是無敵一般的存在。在這里裝飾華麗的鎧甲的作用是要讓敵人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且通過震懾的方式避免直接的沖突。把這么多的具裝騎兵等武裝力量集中在一起,檢閱的同時也是在炫耀國力的強大 ,從而從更高層面上達到避戰(zhàn)、免戰(zhàn),最終起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技術的進步,有些裝備不斷改造和升級,以適應不同形態(tài)的戰(zhàn)爭所承載的作用。一些裝備從最早的只具有實際防御作用逐步變?yōu)榫哂袑嶋H防御作用和文化象征雙重意義的部件。

(三) 文化和傳承

古代鎧甲的文化傳承首先還是離不開戰(zhàn)爭, 遠古時代的獵人們就會把他們戰(zhàn)利品的頭骨、皮毛等作為裝飾掛在身上,以彰顯自己的勇武和力量,震懾對手或者迷惑獵物(如15、16世紀歐洲殖民者初到美洲時,印加帝國和阿茲克特帝國最英勇的武士會把美洲虎的頭一整個地套在自己的頭上,或者是用羽毛、金屬等把自己打扮得像雄鷹一樣,以彰顯自己的勇猛,激勵戰(zhàn)友震懾對手。在古代希臘和羅馬也有相似的情況,武士直接把狼或者獅子的頭戴在頭上作為裝飾,如亞歷山大直接在其所造的錢幣和雕刻中,將自己徹底打扮成頭戴獅皮帽的赫拉克勒斯經典形象)。在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唐代畫家畫的《八公圖》中長孫嵩那套盔甲的頭盔,能看出是在金屬頭盔上加了一個青面赤發(fā)張著獠牙的獅頭,除此之外,此甲其他部位更有多達七個獸首形象。山西雙林寺韋陀的頭盔也是一個獸頭裝的盔體,另外的例子還有收藏于河北內丘縣邢窯博物館的唐朝武士俑等眾多的虎頭盔帽俑。直到十九世紀,和英軍作戰(zhàn)的清軍還擁有大量把自己打扮成老虎形象的精銳虎衣藤牌兵,雖然火器已經普及,傳統(tǒng)盔甲已經基本退出戰(zhàn)爭,但是作為精神象征和為震懾的目的這種裝飾還是保留了下來。

在戰(zhàn)爭中把鎧甲裝飾得非常華麗乃至夸張的國家中自然少不了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從東漢開始向中國稱臣,學習中國先進的技術,以至于從石木時代躍過青銅時代直接進入了鐵器時代;而他們的盔甲也從龜殼獸皮切換到鐵甲。大家可以從日本現(xiàn)存的文物中看到日本早期的鐵甲跟朝鮮半島的鐵甲外形非常相似,鎧甲表面只有少量花紋。但是在和唐朝白村江一戰(zhàn)之后至室町幕府時代乃至更往后的戰(zhàn)國時代,日本的鎧甲明顯發(fā)生了巨變。平安時代的大鎧很明顯是受到了唐宋時期獸首盔的影響,與四川瀘縣宋墓出土石碑中的一尊不全的武士雕像十分相似(圖5),作者有幸寫生過那尊雕像和畫過復原設想圖(圖6)。后來的日本隨著自身文化的發(fā)展又衍生出了其他樣式的裝飾,比如真田家的武士會把家徽六個銅錢作為抹額(日本叫前立)裝飾在頭盔上。根據古代傳說,人死以后要過奈何橋,守橋的鬼差會索取六個銅錢的過橋費,真田家的武士們隨身攜帶這六個銅錢的意思就是時刻作好了赴死的準備,從而彰顯他們家族不畏生死的氣概,既震懾敵人也鼓舞自己的士氣。同理,盔甲上的其他華麗裝飾也絕對不只是為了好看,都有著更深刻的文化意義和切合實際的作用。那么有人會說了, 頭頂個獸頭或者裝飾六個銅錢什么的能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呢 ?它們真的可以提高防護力么?答案是可以的。古代的頭盔并不像我們現(xiàn)代的軍盔一樣做得比較大,內部懸掛、頭部隔開以避免鈍器傷害;古代的頭盔無論是出土的中國盔還是傳世的日本盔,作者有幸見到的都比較小,那么面對對方除切割傷害以外的盾擊怎么防御呢?就上述長孫嵩的頭盔而言顯然是和上文中所描述的夾鑄肩吞同理,碩大的獸首和盔體之間必然有空腔,以達到緩沖和抵消傷害的目的。我們可以把抹額想象成立面支撐體,它會以橫截面的形式用它的高度擋住攻擊者的武器,就好像你要把一面墻從上到下劈開后才能接觸地面一樣。抹額保護了正上方,側面我們就不得不提另一項中國鎧甲特有的造型了:那就是鳳翅。鳳翅像鳥的翅膀一樣側面張開, 在側面對頭盔形成像抹額那樣的保護。關于鳳翅的來源以及作用有很多的說法,在這里我們不一一闡述。這些看似裝飾的配件還祈禱或象征著對武士身體、勇氣和靈魂的保護。而鳳翅肩吞這種形式則成了中華民族盔甲的典型特征,或者說是唐、宋、明時期盔甲的典型特征(圖7)。

圖5 四川瀘縣宋墓鎖子甲持弓武士(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藏)

(a)

(b)

圖7 “煉鎧寺”出品宋式大全裝黃金鎖子吞頭鳳翅將校鎧

(四) 雕塑和繪畫

在許許多多的繪畫和雕刻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帶有這些典型特征的鎧甲。因為出土的盔甲只剩金屬殘片,其他復合材料都已經朽壞,所以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古代鎧甲必須從古代雕塑和繪畫入手。

首先要說的是古代的工匠并非今天大家理解的藝術家,他們沒有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作的能力,并不是說他們沒有那個才華和技巧,而是說他們都是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或者權貴雇傭來為自己服務的,用來記錄這些統(tǒng)治者或權貴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功績。而且當時無論繪畫還是雕塑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先不講繪畫所需要的顏料和工具的費用(如古代繪畫中含各種寶石粉末或貴重金屬粉末的天價顏料),一個人脫離生產長期專注創(chuàng)作的開支十分巨大,一般人無法承受。還有就是在超現(xiàn)實主義、立體主義誕生前,畫家和雕塑家都是畫自己實踐過和看到過的東西,就像大學時教我們畫畫的老師會不停地跟我們講畫畫要有生活一樣,有生活感受才能畫得好。其實這也是為什么畢加索、達利等畫得那么扭曲但卻是藝術大師的緣故。令人敬佩的是,他們畫的東西他們自己都沒見過。哪怕像莫奈那樣的印象派畫家,畫畫也只是畫眼睛看得到的東西,例如睡蓮系列,那幾十幅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睡蓮,給人以深刻的藝術享受。中國古代的繪畫也一樣,那些工匠并不是畫寫意山水的士大夫,水陸畫、寺廟神像壁畫和雕塑作品極少署名,而士大夫的寫意繪畫皆有署名,甚至有收藏者的姓名花押等。還有就是,一些跨地區(qū)的同期作品極其相似,我們可以看到山西惠濟寺宋代木雕武士,四川瀘縣宋墓石刻武士,河北王處直墓中的武士像,宋燕子窩神道石刻武士 ,寧波南宋石刻公園、 廣州南海神廟內明石刻武士,重慶大足石刻三皇洞南宋天王像,安岳塔子山毗盧洞宋代石刻武士,等等,雖地分南北,相隔千里,同時期的雕塑作品卻形制相同、造型相近。那個時代并沒有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這樣全國性的美院去統(tǒng)一教授大家雕塑的技法和雕塑的主題,例如長江上游的重慶大足石刻和大陸最東端的寧波南宋石刻公園中宋代石刻的鎧甲形象就極度相似,而它們相隔了大半個中國。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大量實例證明,所塑造的形象并非出自工匠或者畫工的臆造,作品中形象相似的前提必然是他們見過這些武士身著的盔甲。這里還有必要闡述一下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和雕塑中的寫實問題。大家看到西方從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塑繪畫直到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的藝術,一直都是在走一點透視的寫實主義道路,大家可以記住關鍵詞:一點透視。直到畢加索創(chuàng)造了立體主義,其實也并沒有完全改變一點透視這個看畫和雕塑的角度問題,你看畫用什么角度就決定了你繪畫雕塑的時候去塑造什么樣的造型。中國的繪畫和雕塑從寫實到抽象這個過程顯然要比西方走得快得多,在西方還在發(fā)動十字軍東征畫呆板木訥的宗教畫的時候,在東方的我們就已經開始既有寫實的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嵩的《花籃圖》,又有浪漫主義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有帶著后現(xiàn)代感的《潑墨仙人圖》,等等。那么,為什么后來我們就沒有西方畫得“像”了呢?其實并沒有不像,比寫實我們一點也不弱,我們看一看李嵩的《花籃圖》和五百年后卡拉瓦喬的《水果籃》,簡直太像了。還有晉祠圣母殿、保國寺大殿等的宋代泥塑寫實手法簡直超凡入圣。但是不得不提的還是透視的問題,中國乃至受中國影響的整個遠東地區(qū)都是采用散點透視法。散點透視屬多點透視法,即不同物體有不同的消失點,這種透視法在中國畫中比較常見。傳統(tǒng)的中國畫講究散點透視法。散點透視法不拘泥于一個視點,它是多視點的,在表現(xiàn)景物時,它可以將焦點透視表現(xiàn)的近大遠小的景物,用多視點處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點透視法可以比較充分地表現(xiàn)空間跨度和比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這是傳統(tǒng)中國畫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如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的《出警入蹕圖》等。

因為許多人對繪畫和雕塑不了解,所以造成了很多人看不懂、搞不清古代繪畫和雕塑所塑造的實物應該是什么樣子。即便是系統(tǒng)學習過繪畫和雕塑的甲胄復原工作者,在工作和交流中也經常會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大眾往往需要的是一個具體的一點透視的照片或者一點透視的寫實素描,但是當你拿出這些的時候他們又覺得這些東西并不是古代應該擁有的東西,久而久之中國古代的甲胄就被稱作儀仗甲,實際上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

(五) 美學與戰(zhàn)爭

首先,形象的塑造不僅是技術問題,而且是文化理念的問題,無論是古代鎧甲還是現(xiàn)代武器,越好看的其實越有價值。其發(fā)展就像現(xiàn)代的戰(zhàn)斗機一樣,就是一個不斷追求最佳氣動外形的過程,在不斷減少空氣阻力的過程當中,飛機逐漸進化出了優(yōu)美的線條。其次,高顏值是制造工藝的體現(xiàn),如果說戰(zhàn)機的外形是一個人的“身材”與“外貌”,那么戰(zhàn)機的蒙皮就是這個人的“皮膚”。良好的“蒙皮”制造工藝不僅會讓整架飛機看上去光滑流暢,更顯示著這架飛機誕生背后優(yōu)良的生產工藝與制造水平。古代也是一樣,越是符合人體工程學,外部輪廓就越是好看;越是強壯健康的士兵就越顯得勻稱;越是美麗的色彩和質感,就越能讓人產生好的或者是美的情緒,更能激勵人心。就像大家都喜歡的老虎、駿馬、雄鹿一樣,在動物界中只有擁有足夠資源和能量的動物才有資格進化出那些“沒有用”的裝飾物。然而,老虎美麗的花紋其實是保護色,駿馬強壯身軀的流線線條是為了使它具有超凡的速度而不會被其他捕食者捕捉,雄鹿巨大的角則象征著自身的地位,也是和其他雄鹿爭奪交配權時的武器,這些所謂的“好看”無不說明極度的實用就是極度的美麗。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古代戰(zhàn)爭和制作仿古甲胄,可以深切感受到鎧甲裝飾中文化的傳承體現(xiàn)在雕塑和繪畫的各個方面。關于中國古代繪畫、雕塑中那些裝飾華麗的所謂“儀仗甲”究竟能不能打的問題,結論是所謂“儀仗甲”不僅能打,而且絕對是作為軍中尖刀一樣的存在。

三、 中國古代鎧甲的設計、復制與實踐

中國古代鎧甲有數千年的歷史,歷經朝代變更而得以存續(xù),為歷朝歷代所認可,絕非偶然。然而,一方面是內涵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由于歷史的原因,留存的資訊和實物又十分短缺。作者及“煉鎧寺”設計與研發(fā)團隊一起,對中國古代鎧甲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探索和復制的道路上,在經歷了無數的失敗和挫折后,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果。

對中國古代鎧甲進行仿古復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為嚴謹科學起見,我們采取了軟件工程的方法。

(一) 路徑

(1) 深入細致地研究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

(2) 到古戰(zhàn)場實地觀摩,結合不同歷史年代,對南、北鎧甲的差異性進行比對,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

(3) 赴全國各地相關名勝古跡進行考察,對有鎧甲符號的石雕、石刻、泥塑、彩塑、碑文等進行認真的研究學習;

(4)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對出土文物進行認真的學習領會和探究,對文物的形態(tài)、結構、材料、相關物等進行金相學(金屬材料學)、材料學、結構學等多學科分析研究,并與專家、學者進行廣泛交流合作,以求結果的最佳化;

(5) 對古代鎧甲元素從藝術設計、美學、形態(tài)學等專業(yè)方面進行研判與攻關;

(6) 有計劃、有步驟地進入物理實驗和復原工作。

(二) 設計與實驗

鎧甲的設計建立在多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涉及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美學、物理學等學科;鎧甲制作實驗同樣建立在多種工藝技術成果的基礎上,涉及材料學、精密加工、特種工藝加工等集合技術門類,在此僅作個例闡述。例如,我們經??吹狡孔有螤畹募灼蛘咴祁^以及烏騅狀的扎甲甲片,這類甲片在很多壁畫和雕塑中都有出現(xiàn),它們有一個統(tǒng)一的特征就是在方形金屬末端都有一塊類圓的延伸體。當瞻仰這些中國著名古代雕塑時,不禁就會讓人設想古代武將身上的這些飄帶就是古代武士們用來打包鎧甲的工具,甚至還有攀爬、捆綁的功用。就是這些看似裝飾的實用品,帶給了我們視覺上的震撼和復制思維上的啟迪,而攜有這些華麗復雜裝備的武士在歷史的當時應該是很強大的。

“煉鎧寺”團隊對中國古代鎧甲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探索,進行了大量的古代鎧甲復制實驗,取得了大量數據和實驗成果,限于篇幅,以下?lián)褚榻B(圖8~圖12)。

圖8 “煉鎧寺”出品宋式飛彩鎖子甲

圖9 “煉鎧寺”出品宋式黃金鎖子甲

圖10 “煉鎧寺”鎧甲劇照

圖11 作者溫陳華先生在復原唐代絹甲護臂

圖12 全甲格斗運動員陸奇身著中國鎧甲和日本隊員比賽

四、 結語

伴隨著歷史的車輪,中國古代鎧甲走過漫漫數千年風雨歷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輝煌,也確立了中華鎧甲在歷史中的地位。緣于人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古代鎧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進了人類博物館。然而,現(xiàn)代的鎧甲仍以其他的形式在發(fā)展,鎧甲的初始命題至今仍得以沿襲。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古代鎧甲現(xiàn)存文獻記錄不多,文物稀缺,資料貧乏分散,這給復原工作造成諸多困難,加之鎧甲復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煉鎧寺”團隊在這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研發(fā)、設計、實驗工作;特別是在鎧甲形象學、結構學、材料學、美學、精密加工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這為今后深入研究與后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鎧甲歷經數千年的滄桑,經歷若干朝代變更而得以存續(xù),而且被歷朝歷代所認可,絕非偶然??梢哉J為,這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它所積淀的智慧和文化十分厚重,內涵十分深邃,更是一種民族文化自覺。

時至今日,民族文化復興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對中國古代鎧甲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取其優(yōu)秀內涵進行傳承和弘揚,顯然是一種使命,也是非常難得的文化遺產課題集,拓展空間非常廣泛,值得學界、專業(yè)界關注。

猜你喜歡
盔甲鎧甲武士
《國王排名》:用極致的純粹,擊穿成年人的“鎧甲”
奧拉夫的盔甲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對峙
猴子和武士
劍龍是武士嗎
盔甲的秘密
“武士”擋道
鮮花鎧甲
天外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