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志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诖?,本文結合部編版三年級小學語文教材,對課內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方式做簡要分析。
小學語文課程旨在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這離不開現今所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理論。教師應基于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將每一個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實踐當中,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快速生成。
1 整體建構
很多人都認為人們在認識新事物時,是遵循先部分后整體的規(guī)律,即便在教學領域中也是如此,先是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具體問題,最后形成整體認識。比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數年來都是根據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進行教學,從讓學生理解生字詞,掃清基本障礙,到學會劃分段落和把握段意,再到總結文章主旨和寫作特點,教師都是一步一步、逐字逐句地帶著學生進行分析,唯恐漏掉哪些細節(jié),怕學生不明白。這樣看來,一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成了碎片,甚至有學生到下課也很難對全文有一個整體認識。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一個單元,一本書甚至整個階段都是一個整體,所以教師應該根據知識的系統(tǒng)分布來將全學段內的知識進行整合,使其真正成為一個整體。比如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按照知識系統(tǒng)進行劃分,包括漢語拼音、漢字(筆畫、筆順、架構、字典)、詞語、句子、標點符號、文本閱讀、寫作等。所以,教師在課上不能僅僅針對知識而展開教學,而是要將教材中的知識當作范例,然后針對同屬于一類的知識進行外延,通過反復地練習和強化,來使學生明確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具體方法,這種規(guī)律才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必要工具。再以閱讀來看,閱讀除了課內閱讀還有課外閱讀,而課內閱讀的意義就在于傳授技能和方法,為課外閱讀實踐服務??v觀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文本,主要以道理十分淺顯易懂的故事類文本為主,那么如果教師考慮到課外延伸也是課內閱讀教學一部分的話,就可以將課外故事來作為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的一部分,使課內與課外進行銜接,促進學生理解與應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教師可以通過中國古代傳說中“年”這一怪獸的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引發(fā)學生對于春節(jié)各種風俗習慣源自哪里的思考,這無疑從很大程度上集中了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 提高學習效率。
2 學以致用
基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這一目標,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文教學就需要脫離傳統(tǒng)教學中所規(guī)定的文本語境以及生活語境,轉向對語文知識體系中語言以及知識的建構。從教材出發(fā),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來體會學生的認知角度;而從生活出發(fā),教師又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到真正地語言環(huán)境之中,實現課堂教學與生活之間的無縫銜接,這都是促進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比如在單元寫作練習中,學生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具體教學內容的要求來完成書面表達,那么教師就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熟讀,接著結合單元中的語義結構,來將詞匯融入其中,幫助學生對不同課文中的詞匯要點進行概括和提煉,之后還可以通過親身示范來幫助學生進行矯正,實現了演示、練習與評價的充分融合,有效降低了語言教學的難度,培養(yǎng)了小學生自主運用語言的自信,為單元寫作練習做鋪墊。例如,在《寓言二則》中,本課包含有兩則寓言故事,分別是《亡羊補牢》與《揠苗助長》,兩篇文章的道理比較淺顯,而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來展開教學,就應該先從教學目標來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初步滲透,其中目標一是認識并掌握文中的15個生字,默寫田字格中的8個生字;目標二是學會帶有感情的朗讀,體悟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理;目標三是通過讀句子來感知每組句子之間的不同;最后目標四是明確并歸納這兩則寓言故事的道理,即做錯事后要及時補救和改正以及欲速則不達。那么結合該階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分析,應重點針對語言文字運用這一素養(yǎng)進行落實,將教學目標中的第一個目標調整為認讀并且能夠默寫15個生字,嘗試為其進行組詞。而對于思維和審美判斷能力素養(yǎng)來講,低年級小學生在這些方面較為薄弱,所以只需要讓學生能夠帶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并體味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即可。
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對生活用語的引入,不同的生活實踐元素可以搭配著分到不同的單元主題之中,與其他教學內容形成一體化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由點到面,由課到單元的整體性學習觀念,落實全面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這也是為了能夠讓學生真正實現對課文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當然教師也可以選擇精讀式教學,讓學生根據自然段來劃分課文結構,如引導學生比較“他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與“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這兩句話的區(qū)別,從而感受出在經過語言修飾后的表達效果。為了加深印象,教師也可以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找一找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最后在課下作業(yè)中可以讓學生續(xù)寫一下這兩則寓言故事,落實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3 閱讀寫作
3.1 對比細讀,掌握技能
在新課標提出以來,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閱讀能力顯得愈發(fā)重要,尤其在以新教材為主的教學中,較為關鍵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逐步引導學生,從以文帶文的閱讀教學,到勾畫出相應的教學進度;還可以根據不同單元課文之間的聯系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對同種類型文章的一般性寫作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實現聯系型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系統(tǒng)化閱讀思維以及語言能力的形成。此外,教師還應注意立足于單元來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系統(tǒng)的整體建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落實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閱讀教學過程為例進行分析,教師要從多元的角度出發(fā)來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對于文本的思考,這體現在問題對于課文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緊扣,目標既要明確,也要極具針對性。比如文本細讀模式下的細節(jié)問題設計,就可以從文本中的關鍵字詞出發(fā),最終落到對學生想象力的激發(fā)和思維能力的發(fā)散上,讓思維的光芒散落在每個學生身上,在樂思、善思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喜歡上閱讀。
3.2 遵循編排,具體指導
每一次單元寫作都強調學生心中要真正做到有所感悟,這樣才會有表達的欲望,那么要想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坐下來進行寫作,其實并不太現實,這是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所決定的。但教師所可以做到的,是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下,能夠有一些想要說的話,或是表達的內心感受。具體來講,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從探尋教材文本中蘊含的基本寫作技巧切入,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教材中的習作單元來看,其中所蘊含的具體化思想是教師應該重點挖掘和提煉的。比如在三年級的觀察單元中,教材安排了《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為學生提供了“觀察”的范例,接著又設置了“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兩個板塊,通過這兩篇文章來幫助學生對“如何進行觀察”進行總結,強調了留心觀察和細致觀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讓學生寫一寫平時觀察到的一些生活片段,為之后的寫作做鋪墊。在寫作開始前,教材給出了兩篇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文章雖然短小,但通過批注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觀察”和“如何將觀察到的寫下來”。最后,在單元寫作練習中,給出了一個開放的寫作范圍,寫一個事物或一個場景等等,這可以說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檢驗。總的來看,整個單元都在圍繞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循序漸進。
綜上,語文是進行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從識文斷字到口語表達,再到落筆成文,每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前進,教師不應把閱讀課上成表達準備課,而是要在讀中有寫,寫中有讀。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雙龍鎮(zhèn)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