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強
日本人從海外旅行回來,首先想到的是坐在清爽的榻榻米上,喝上伊右衛(wèi)門的綠茶。
當然,還要換下仆仆風塵的洋服,換上寬松的和服。
這就像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最常見的一個畫面就是上班族回家后,立刻脫下西裝,換上和服,回歸生活的日常。
和服的日語表記有多種:和服、吳服、著物、きもの、キモノ。用得最廣泛的是“著物”兩個漢字,其次是平假名“きもの”,但最近有用片假名“キモノ”的傾向。如出生于京都的和服設計師齊藤上太郎就認為,用片假名更能表現(xiàn)和服與亞洲時尚的關聯(lián)。
“著物”的字面意思,是表所有的穿著物。人要穿衣,首先是抗寒的生理需求,其次是羞恥感的心理需求,然后是將美對象化的欲望需求。和服顯然屬欲望需求。將和服用“著物”表示,表明令世界憧憬的和服美學的成立。我們記得薩義德曾將“東方主義”簡括為關于“何為東方的西方世界的知識體系”,亦即西方人的東方幻想。西方人頭腦里的“東洋美女”,就是普契尼歌劇中的“蝴蝶夫人”。穿上蝴蝶和服的巧巧桑,原本是藝伎,嫁給了美軍軍官。但最終蝴蝶和服還是沒能挽救巧巧桑的生命—她自殺了。二○一一年,日本NHK電視臺將普契尼的歌劇改編成電視劇播放,由女星宮崎葵主演“阿蝶”。阿蝶身著兩種主色調(diào)的和服,上半身為淺藍色,腰部以下則是桃粉色,凄艷優(yōu)雅。由此,西方人就將日本的和服用他們的發(fā)音來記住—きもの。這就像記住生魚片的發(fā)音—サシミ(sa shi mi)—一樣。
和服種類繁多。其中有一款叫“振袖”的艷麗長袖服,為未婚女性和青春女孩所襲。何以有“振袖”兩個漢字?原來取自中唐詩人劉禹錫《踏歌詞》:“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钡诙溆谩罢裥鋬A鬟”寫舞女們舞動長袖,扭動身體的舞姿情態(tài)。懂漢詩的日本人取出“振袖”二字表和服中的青春服,實在是太到位、太專業(yè)了。
日本和服的面料,有一種絹織物叫“縮緬”(チリメン)。這種面料,早在《詩經(jīng)》里就有表述:“蒙彼皺絺,是紲袢也?!薄鞍櫧偂本褪强s緬?,F(xiàn)在看,日本人玩?zhèn)鞒羞€是認真的。
這個世上,還值得相信的一件事,恐怕就是與和服遭遇,是一切美好的開始。
是穿質地赤紅,繪上幾朵梅花紋樣的和服,還是著赤紫地,織入青與赤椿花紋樣的和服?或者選白地綾子,金箔與刺繡混合的和服?日本人為穿和服而糾結。
糾結,表明的是心動。在日本人看來,和服是在幫人復蘇記憶。櫻瓣的飄零、紅葉的凋殘、荷葉的破敗,還有那高遠處的清冷月光,木屐踩碎的是它喜愛的季節(jié)。當然,和服也是和服作家們(剪家、裁家、織家、染家)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既像絲絲蟬鳴,又像陣陣蛙聲;既如沙沙春雨,又如蕭蕭秋風。因此,穿和服是一種心動。況味的是歲時之美與隱約之美。人一旦復蘇了歲時記憶,或許就是一切美好的開始。日本法政大學校長田中優(yōu)子著有《和服草子》(筑摩書房2010年)一書。書中就有復蘇物語:患白血病去世的父親,留下大島袖和服。她剪下父親和服的端片,做成腰帶,將腰帶系在自己身上,感覺父親在自己身上的復活,這一天就過得很充實美好。上村松園晚年的代表畫作《夕暮》,就是對早年穿和服的年輕母親的記憶與追慕。
日本人相信,如果在雪中紡線織布,墨繪構圖,和服的質地就滲入了雪的精靈。將滲入雪精的和服裹挾在身,人也成精。所以日本人說,最為優(yōu)雅的一件事,就是一輩子只穿和服。雖然不現(xiàn)實,但心里只要想著念著,就如同被雨水沖洗過的秋夜,心情始終是銀亮銀亮的。這里,想起日本才有的夏日祭,一年里最艷美的儀式。女孩們束起發(fā)髻,穿上各色各異的夏季和服(浴衣),成群地、美美地出門。去隅田川、去日本橋、去臺場海濱、去明治神宮,吃路邊串烤,喝冰鎮(zhèn)罐裝麒麟啤酒,最后看升空的花火。女孩子們足蹬木屐,觸地后的一片“咯噠”聲,宛如綠葉林中陣陣飛瀉灌頂?shù)南s鳴,聲聲恢宏。天氣酷熱,即便脫下了布襪,她們白皙如春雪的腳后跟,都還微微泛紅,有點出汗。她們暗中約定心儀的男孩,幻想著與神相約在祭日的神圣,然后獻上真愛。見證者就是看上去不語不思的浴衣。所以,日本女人的衣箱,最為沉底的一般就是當年夏日祭穿過的紅瞿麥紋樣浴衣,或泛紫粉紅撫子花紋樣浴衣,或淡湖色朝顏紋樣的浴衣。
再歷史地看,和服鮮明地保存了人的自在之力和自為之力。日本人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歲月里磨得的那么一種感性顯現(xiàn)和知性智慧,都用在了和服的制作上。沒有比制作和服更讓他們精心與超度的了。要不然,太宰治怎么會這樣說:“我想到過死。今年過年,有人送我一襲和服作為壓歲錢。和服的質地是亞麻的,上面還織著細細的鼠色花紋。這是夏天穿的吧,那我就暫且活過這個夏天吧。”(《晚年·葉篇》)這里,為了和服,將死延期。不死,是為了穿和服。和服完成了生與死的精巧轉換。于是,和服不僅是這個民族慶生的助產(chǎn)衣,還是這個民族忌日的裹尸布。在荷花滿湖的盛夏,在紅葉滿山的仲秋,在梅花滿園的深冬,在櫻花滿地的早春,我們有約—穿和服吧。原來,和服有著看不見的風之眼、雨之眼、花之眼、情之眼和臨終之眼。
和服與腰帶。腰帶與系結。
腰帶是和服的魂。系結是腰帶的魂。將“寬衣解帶”這句話具象化,非和服莫屬。
日本人相信,和服是附上神靈的。附上神靈的和服,只有在穿起并結帶時,才能起作用。將腰帶緊緊地系在腰間,這個動作的完成就表明神靈在體內(nèi)宿營。這里,如果說衣袖是鎮(zhèn)魂的手段(所謂“長袖善舞”的日式解讀),那么腰帶則是表現(xiàn)鎮(zhèn)魂的一種狀態(tài)。民俗學家折口信夫寫有《水女》,破天荒地解謎天皇家。說有資格解開古代天皇和服腰帶的人員,必須是侍奉神靈的巫女。解開腰帶的瞬間,是天皇從禁欲中解放出來的瞬間。這就表明腰帶的結與解,都是神事與圣事。而結與解的本身,也就歸屬男女私密。除私密二人之外,不該在他者面前寬衣解帶,這是做人的一個契約。暗藏日本文化密碼的《萬葉集》里,成為“防人”(戍邊兵士)而必須遠征的男子,與戀人相別時叮囑說:衣裳下的紐帶請自己結上,等到下次相見為止,不向他人解開。對此,戀人表白道:“吾在家中寢,亦不解衣裙。”女性研究家上野千鶴子在《裙底下的劇場》(河出書房1992年)中,解讀這首戀歌的主旨是解結需由系結人?!芭送ㄟ^腰帶,宣稱對自己的身體擁有主體性?!辈贿^,這也同時表明日本男人比起真實,或許更喜歡謊言,和服就成了向他們圓謊的裝置。
日本和服學者寺井美奈子早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作為和服的日本文化論》(講談社)一書中,談到如果穿上和服而不結腰帶的話,就意味著“失魂”。腰帶松結,和服就會敞開并露出身體。這就與男人醉酒后領帶東倒西歪,衣冠不整,討人嫌一樣。日本歷史上的神功皇后,在《古事記》里表記為“オキナガタラシヒメ”,漢字表記為“息長帶比売”。這里的“帶”字讀音為“タラシ”,表明系帶后的下垂之意?,F(xiàn)在日語的“衣冠不整”,就是“だらしない/帯がない”。而衣冠不整又與“不檢點”相連。為此,日本和服文化的一條潛規(guī)則是:女人是巫女的化身(神道教的一個觀點)。女人織染和服給男人穿,男人的腰帶也必須由附上神靈的女人來解開。但女人的腰帶,則由女人自己解開。你看松本清張的小說《黑色皮革手賬》,婦產(chǎn)科醫(yī)生?林與元子的情歡場面。元子用自己纖細的雙手,不失優(yōu)雅地慢慢解開和服腰帶,鼓形結松垮了下來,從背后慢悠悠地落下。你看渡邊淳一的小說《失樂園》,凜子與久木在新年幽會于酒店。凜子穿一套梅花圖案的和服,久木欲解之。凜子推開了他的手,改為自己的手。軟軟的帶端悄然無聲地垂到地毯上,如同櫻花從無星無月的夜空中舞落一般。你看永井荷風的小說《競艷》。吉岡久久解不開駒代的和服腰帶,非常急。駒代嘲笑了他一句,自己動手解完了整幅腰帶。轉過身來,身上的單衣因下擺的重量,自動地從圓潤的肩膀上輕輕落下。這些都令人想起日本齋宮的巫女,她們穿著白地緋袴,按照神道教的要求,引導著男人將人世的情事圣潔化和無垢化。
不過,谷崎潤一郎的小說《細雪》,則寫出和服腰帶的另一種含義。小說寫三姐妹打算去聽鋼琴演奏會。
雪子看到妙子在姐姐背后給系腰帶,就問:“二姐系這條帶子去嗎?記得上次出席鋼琴演奏會時,系的不正是這條帶子嗎?”
“嗯,是系的這條。”
“那時我坐在旁邊,二姐呼吸的時候,它就吱吱作響?!?/p>
“我不知道呀?!?/p>
“聲音雖輕,但每次呼吸都聽到吱吱地響,真難受。我看系這條帶子去參加音樂會不行。”
“那么系哪條帶子呢?”
妙子又挑出一條“千堆雪紋樣”腰帶,但試了一下之后,發(fā)現(xiàn)還是有“吱吱”聲。之后三姐妹又一陣手忙腳亂,再換上“茜草紋樣”腰帶。最后發(fā)現(xiàn)是這些新腰帶的質地容易作響。于是換上一條用過的腰帶,總算解決了煩惱。小說顯然提出了一個問題:雪子為什么要拘泥于腰帶的“吱吱”響聲?有微微的響聲就不能去聽音樂會嗎?
有正解嗎?自然是不能期待的。但邏輯地看,和服是美的,腰帶是美的,系在美女身上應更美。美的東西,哪怕是轉瞬即逝,也會將美風留下,使之成為人們觀念中的永恒。谷崎寫腰帶“吱吱”響的細節(jié),是想表現(xiàn)瑣碎中的波瀾不驚,認真中的波瀾不驚,細膩中的波瀾不驚。所有的波瀾不驚,都指向一個終極圖式:生活的精致,是人的精致所致。這里,我們看到了穿著和服的美女,身后有一個掛在空中的月亮。是的。是月亮而不是太陽。波瀾不驚不需要太陽。生活不需要耀眼。因為一旦耀眼,生活中的粗糙與粗野,有時就會像野草一樣,在無人抵達的荒蕪原野上瘋長。想不到的是,抵制這個瘋長的,竟然是三十厘米見寬的軟軟的和服腰帶。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細思極恐的“惡魔主義者”,當屬谷崎潤一郎也。
穿和服,會使人更文明更優(yōu)雅?
真是如此嗎?或者,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思考回路呢?
一般而言,服飾有四大要素:面料、色彩、紋樣、形態(tài)。但和服只有三要素。少了形態(tài)要素。因為和服不講每個個體的形態(tài)。一個直筒,就是普遍形態(tài),就是萬人同一的形態(tài)。抹去個性與差異,和服最具。因為抹去了個性與差異,所以你的一舉一動在大視野下就要格外用心了。大家都用心了,舉止也就同然了。都說日本人是活在共同體中的。這個社會學層面的村落共同體,恰恰與和服的千人一面有關。
穿上和服,十五分鐘的路程,可能要走二十五分鐘。所以,出席禮儀等活動,必須早早出門。所以,日本人約會基本不遲到。守時的觀念從和服中來,誰會料到?再因為和服裹身,不能邁大步,只能小步或碎步,又生出日本女人撒嬌可愛、順眼好看的一面。
穿上和服,就要沉默寡言。這就與敞開西服時的滔滔不絕、放蕩心神不一樣。所以,日本人個個是沉默大多數(shù)中的一員。沉默是金,故有俳句誕生。
穿上和服,就要少吃慢吃。穿和服的日本人少有去吃自助餐的,因為多吃快吃與和服心向不符。但西裝革履與自助餐全無抵觸??傊?,穿上和服吃飯,吃相不優(yōu)雅也難?!都氀防飳憪傋哟┥祥L袖和服,但吃飯還是穿洋服時的習慣,結果舉筷夾菜,盛在八寸盤里的慈姑,一下子落在地上滾個不停而成笑料。
穿上和服,就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和服包裹在身,自然就會縮下巴、收小腹,直立立。坐椅子時為了不讓背后的腰帶結碰到椅背,就必須挺胸坐直。跪坐時為了不讓和服外襟產(chǎn)生皺褶,就必須輕盈自己而不是一屁股坐實。此外,和服在身,走路時不能弄亂下擺;上下樓梯時,不要讓人看到太多后腿部;坐下時雙手要輕輕放于膝蓋上。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實相,就是從穿和服開始ABC的。
穿和服生出的禮儀舉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梳著銀杏髻、伏地行禮的和服女。確實與歲月無關?,F(xiàn)代人去健身房、去坐禪、去瑜伽,其動機就是想再塑自己,使自己看上去更優(yōu)雅更文明。穿和服如同去健身房,如同坐禪,如同瑜伽,本質上都是觀念自己、品行自己、內(nèi)斂自己、洗練自己的舉止言行與精神氣度。日本女人常說:“今天我穿和服了,所以……”表明無意識地被和服束縛。女人的和服比男人的更長,這就必須把超出身長的布料,打折盤桓于腰部。這樣做確實使體形有了直線感,但被寬長的腰帶反復纏繞在腰部以上,人當然也被“捆綁”了。但在感覺被捆綁的同時,人也逆向地生出了文明。
所以日本人評說穿上和服的女人,總是用“像女人”(女らしい)這句話。何謂“像女人”?原本就是女人,為什么會有“像”的思考回路?原來女人穿上和服,高興的是男人。能看到天下大美,作為“窺視者”也釋放出最高的快樂。雖然女人也穿衫裙,也穿西服,但為什么沒有能成為男人們“像”的對象呢?這就表明男人的視線是投向和服這個“絕對領域”的。外在的和服改變了人的內(nèi)在,使得在男人眼里這個女人的言行舉止與氣質情性更像女人,或者更有女人味。這里的思辨在于原本是作為女人出生的,但一個“像”字,便將和服“重塑”人的機能表現(xiàn)無遺。這里,和服的女人與女人的和服,是重疊于被“像”的觀念之中的。原本的“你”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你”是被對象化(和服女)的你了。
日本有“東男京女”之說。這也表明京都的藝伎、舞妓、料理屋的女將(老板娘)作為和服消費的主體,自身也被打上男人視線上的和服主體化—“像京都女人”。到了明治以后,日本女人又被和服重塑成“夫人”(奧様)、“小姐”(お嬢様)。同樣構造的和服,但在男人的視線里,女人的內(nèi)面(型)發(fā)生了變化。殺死屬于本真的自己,只為“型”的改變。而“型”的改變,就能躋身上流社會,成為文明人。問題是盡管躋身上流社會了,但武家的潛規(guī)則還必須遵守。所以,作為“武家女”的妻子與母親,就必須穿著和服,帶著微笑,歡送丈夫和兒子上戰(zhàn)場。這里,和服精神就是穿著者的人格。
一般而言,被設計的女人,理論上可以更美可以更艷,但也因自足不夠而變小變?nèi)?,也屬常態(tài)。但穿和服的日本女人在人世的莊嚴里,則依舊清遠秀拔,平實麗冶,如仙凡之思。這樣看,和服無形但有型。這個“型”就宛如穿著萌黃色繪有蔓草紋樣的和服女,端坐一邊,春天的氣息旖旎此間。這樣看,和服能再塑一個人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坐相、站相、走相、吃相以及問候方式。日本禮儀與和服禮儀之間可以畫等號,實乃道德的天運。當我們還在困惑于道德究竟是經(jīng)驗的還是先驗的時候,日本人早就將人之為人的經(jīng)緯線,織進了和服的質地里。和服就像鐮倉的落日、中禪寺的飛雪、平安神宮的落櫻。
這里,和服將女人“他者化”,是顯然地要消除其他品物將女人“他者化”這個事實,從而在男人的位置上留下了一個“圣域”。被和服“他者化”的女人也就成了“圣女”,男人的幻想第一次有了一個值得期待的高度。從這一意義上說,和服能凈化男人的女人觀。所以,你看日本的小說,凡女人穿和服出場,男人必會“裝出”的善和純。這并不是說女人的價值必須由男人來決定的“超女權”,而是說作為幻想期待的一個二元對峙,這時的男人也成了女人的一個“侍從”或“臣下”,女人為此帶來悸動的快感?!芭舜┖头?,一半是穿給男人看的”這句話,有多少誠懇在里面筆者無法體驗,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和服不再屬于超短裙一般的發(fā)情裝置,穿著者和被視線者的知性和教養(yǎng)都得到了提升。從個案看,和服女人的美,并不引出性幻想和性侵犯,這表明只有和服的美,才能壓制本能與邪念。那為什么和服的美能超度世俗呢?
我們看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
小說有一段寫“我”在南禪寺的天授庵。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坐在那里,身著華麗的長袖和服。紅色的絲質腰帶發(fā)出光亮,把周遭映照得生艷無比。女子凝然端坐,雪白的側面如同浮雕一般,使人懷疑她是否真實存在。原來,她的端坐,是為了做出一個舉動。只見她解開和服腰帶,露出胸脯,擠出奶水于深褐色杯內(nèi)。然后一旁的軍官一飲而盡。這樣看,軍官是她的丈夫。或許是臨陣在即,在舉行訣別儀式?天授庵的神秘情景構筑了神圣儀式。完成這個儀式的是和服的解與結。
小說寫當“我”再見到這位少婦時,她已經(jīng)獨居(表明她的丈夫或已戰(zhàn)死)。她擺脫了禮節(jié),在榻榻米上橫坐著。白色博多絲織的名古屋腰帶,在強光照耀下更顯鮮明,花俏的和服浮起紫色藤花,裙裾散亂。當她聽完“我”曾目睹的述說,眼光從粗暴轉為慌亂,最后重歸喜悅,說“原來是這樣啊”。然后在“我”面前開解腰帶,敞開前襟?!翱蓱z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擠不出奶水了,但還是復原當初的動作給你看吧?!币凰查g,“我”感受到了從生命全體中切離后所呈現(xiàn)出的美,感受到了眼前的她,就是金閣寺的化身—原始而靜態(tài)的美。包裹這種大美,只有和服才能承擔。面對這樣的美,“我”沒有暈眩心動,那是說謊。但“我”還是被怔住了,被美怔住了,被和服包裹的美怔住了?!拔摇睆娖茸约恨D身離開了她。原來,美在日本人的眼里,你可以毀滅它,但不能褻瀆它;你可以夭折它,但不能蹂躪它。這就如同小說中的“我”,最后一把火燒了金閣寺。筆者以為遭遇和服美女亦屬同然吧。凡打動人心的大美,夭折是它的命數(shù),永生只能在幻想中。
為什么只有在幻想中永生呢?我們再來看有吉佐和子的短篇小說《墨》。舞女梶川春都代與和墨繪匠人(和服制作師)前田幸吉。幸吉知道,春都代在舞臺上的美是無與倫比的,自己也為其美迷醉不已。他在思考:面對這樣的美,我能做什么?如果用自己的手,制作能包裹這位美女身軀的和服,那應該是感天動地的事情吧。想到這兒,幸吉枯瘦的肉體在不停地顫抖著。然而,這僅僅是單純地制作和服讓美女穿上起舞的感動嗎?幸吉給予了否定。他想在潔白的綾子面料上,墨繪蘭竹菊梅四君子圖案。四君子吮吸著春都代的青春,和服也就透出了春都代的生命之艷。已經(jīng)走向不可收拾的老朽彼岸的幸吉,筆端突然有一股驚魂的狂喜沖蕩而來。問題是以他細瘦之手腕、枯竭之身軀,哪能承受春都代的生命之重?終于,面對滾滾而來的青春脈流,坐在椅端繪畫的幸吉,頓感四肢酥麻,眼昏目眩。小說寫幸吉是以“從清水寺舞臺上跳下去”的決心買下秘藏之墨。但為了春都代的和服,他毫無吝惜。在和服的面料上,畫上注入自己精魂的四君子。舞女穿上它,與青春之艷互影,與和墨繪匠人互動。這種癡迷與執(zhí)著不在幻想中死去就在幻想中永生。
和服用布料包纏人體,將人體曲線隱藏,并同時向紐扣、寸法、腰束發(fā)難。
這樣做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人需要返回到人類原始思維的起點上。這樣看只有一個結論可以得出:和服是想復蘇人們穿的感覺,是想強調(diào)穿著主體是穿著人本身這個事實。這就具有了顛覆意義。
和服的基本穿著法是:右手持右襟下前部分,左手持左襟上前部分,從左向右包裹自己。然后以后背脊椎為中心,調(diào)節(jié)穿著的“形”。一旦有了垂直感,形也就出來了。日本人將這種穿著法稱為“包裝”。日本人歷來重視包裝,一盒只有一千日元的點心,包裝后給人一萬日元的感覺。重視包裝,就不可忽視“絲帶”(リポン)的運用。系結絲帶,日語也叫“結び/むすび”。系結花樣繁多,表明流派的繁多。同理,和服的內(nèi)核也在“系結”(結び)。結法不一,美也如花。反復的系結,也是反復的糾結過程。自己滿意了,心性也洗練了。這就與洋服的紐扣和拉鏈不同。一個動作完成,要糾結也無門,更談不上磨心了。留下遺憾倒是小事,漸漸地把“穿”這件事淡忘并無意識化,則是生悲。人從三歲開始有穿著意識,但這之后的每天一個“拉”和“扣”的動作,習慣成自然,穿的感覺便消失殆盡。
但是有一天穿上了和服,就開始留意這個要點那個要素了。利休鼠的草木圖案是否與縐綢相配?坐下如何使大襟不至于尷尬敞開?走路時如何不讓漆皮草履脫落?長袖纏臂,如何能自如夾菜?風吹下擺,如何不失優(yōu)雅地將其遮住?雖然煩瑣費神,但穿的感覺出來了,穿的意識復蘇了。如果說洋服是讓你忘記穿這件事,那么和服是讓你記住穿這件事。自主地意識到穿,這是人類才有的專利。穿,讓你再次確認人與動物的異同,讓你再次奪回失去的專利。
直線裁直線縫,平面拼接的和服,每穿著一次,“形”就出現(xiàn)一次。這是和服的最大特點。沒有心情和意志,就別想穿好和服。為什么前后不合?為什么腰帶總有下墜感?為什么后頸的粉白不鮮明?為什么木屐總是硌腳?直線的和服與曲線的身體,在吻合的試錯中生出二律背反的美。直線調(diào)教曲線,曲線隱忍直線,這是和服的生趣處。和服脫去的瞬間,形就頓然消失。所以,每穿一次就有不同的新鮮感,每穿一次就有新樣式誕生的是和服。茶道世界講一期一會,喝的是只有今日此時此刻的茶味,而不存在普遍的茶味。九十二歲的茶道家里千家前家元千玄室寫《90歲有90歲的茶》,強調(diào)的就是這里的理。和服亦同然。一穿一會,擊破的是今日此時此刻的穿著感,而不存在普遍的穿著感。
日本人會經(jīng)常說:我今天穿和服了。表明準備過程就是喜悅與釋懷的過程。和服、腰帶、帶揚、帶締、帶留、半領、伊達領、領芯、長襦袢、肌襦袢、足袋、草履、面料包,不能少一樣。如果是雨天,還要準備替換的足袋。因為在人面前露出打濕的足袋,是失禮的行為。當然還有發(fā)型。是銀杏髻還是島田髻,還是兵庫髻,還是天神髻,還是貝殼髻,還是勝山髻,取決于個人的喜愛。穿著和服去新宿“高野水果店”吃芭菲,與穿著和服去南麻布“天本”店吃高級壽司,這之間的思量是等和的。和服生出的穿著感,接續(xù)的是人間快樂。如喜歡和服的文化人大橋步,多少年前就寫有暢銷書《和服是快樂的》(文化出版局1996年),強調(diào)和服一半為自己穿,一半為他人穿,描畫出穿與被穿的二元構圖。和服研究家河村公美在二○一七年出版了《和服的每一天》(講談社)。她以日本人特有的纖細感性,發(fā)現(xiàn)京都與東京的光亮是不同的。京都強烈的陽光中含有水分,適合友禪和服。東京鋼筋水泥反射出青光,適合青山八木(吳服店)和服。你看,有這樣的穿著感,世上恐怕只有日本人了。
對峙的二元構圖—洋服的立體剪裁與和服的直線剪裁。
一個是擴張形地放進去,一個是收斂形地包進來?!胺胚M去”恰好體現(xiàn)了近代西洋文明立體的、堅硬的、物質的特點。“包進來”恰好體現(xiàn)了近代東洋文明平面的、柔軟的、生命的特點。顯然,一個是皮箱思維(西洋服飾文化是將衣服設想成皮箱,將身體放進去,而不是包起來),一個是包裹布思維(東洋服飾文化是將衣服設想成包裹布,將身體包起來,而不是放進去)。一個重在構造型態(tài)(型を作る),一個重在適應型態(tài)(型に嵌る)。一個表現(xiàn)異,一個表現(xiàn)和。洋服是千人千寸法,和服是萬人同寸法。除了袖長不同之外,其他均無不同。人體有高矮胖瘦之別,但和服的形體是同一的。無論是宮殿貴婦還是茅屋貧女,都穿同樣形體的和服。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里,被城市邊緣化的“下町”女們,有時也不忘用和服裹挾一下自己成熟的身軀?;蛟S也是恐于“萬人同一”這個視點,日本近代以來的天皇不穿和服穿西服,以表明與眾不同的存在感。為此,著名學者加藤典洋曾在二○一三年撰文,呼吁天皇穿和服出席原定于二○二○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留下趣話。
從設計思路看,洋服是按人的體形經(jīng)驗地設計一個放入人體框架的空間。這里的空,是實實在在的空。不要說觀念上,即便是物理上也絕無可能接近無。和服是按“凡人都能穿”的認知,先驗地設計一個包容人體框架的空間。這里的空,是虛無的空,在觀念上和物理上等同于無。和服很好地悟得了空即無、無即空的人類天性。虛實之妙,寬緊之妙,隱顯之妙,所以誰穿都適合。穿上和服,人就集合成觀念之人—無特征之人,而不是具化成世俗之人—感物之人。雖然布料發(fā)出同樣的聲音,但絕無性格上的不同。日本還活著的和服女形象,就是八十七歲的黑柳徹子,她每天還在朝日電視臺主持訪談節(jié)目。歲月能奪走美貌,但無法奪走她的洋蔥頭與和服。
將剪裁比喻為隧道挖掘,強調(diào)精準寸法,這是洋服的“絕活”。和服無視寸法,認為寸法束縛想象。因為無寸法,所以制作出先驗的“適當”即可。和服與實際體形相比,總是要放出寬裕和余地,以應付“想定外”的突如其來。毫無疑問,這是和服的“絕活”。萬事講究精準的日本人,第一次在和服的設計與制作上,放入伸縮性和意外性元素。在面料與人體之間留下余白,連帶著萬物生生不息和個體生命的一息一嘆。和服可以掛,可以疊,可以卷,可以隨處扔,用之極簡,與洋服大不一樣。燙熨這個技活,為洋服而生,堅挺是其特性。疊卷這個技活,為和服而生,柔和是其特性。堅挺之物(如襯衫、西褲等),需要有皮箱之類的道具,小心地不散骨架地放入。和服只需要一個手拎兜或一個包裹布就可以上路。走到哪兒,穿到哪兒,卷到哪兒。省時省力的同時,還是對我們?nèi)粘7N種繁文縟節(jié)的無謂、無視和反譏。
如此本質地看,洋服講的是合理主義,一物對一物。和服講的是機能主義,一物對萬物。洋服是寫實,和服是寫意。寫實講世界的本真,當然更講人的本真,所以衣服要貼身合體。寫意講虛空,講忘象,所以衣服要自在寬松。洋服是文明,和服是文化。面對品物,文明價值觀講“更便宜、更快速、更便利”。面對品物,文化價值觀講“不便宜也可以,不快速也可以,不便利也可以”。所以和服價格不菲,所以和服穿著費時,所以和服走到哪里都不方便。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和服還是在洋服面前表現(xiàn)出了活下去的能力,顯示出了彬彬有禮、凈潔無垢的東洋品行。造物本身,內(nèi)涵了對被造物應對與處置的心情。在用完就扔掉的“快餐”文明中,看似是物的價值被貶低,但最終被貶低的是造物者自身。人們遠離高級,遠離上品,買便宜貨,T恤配褲衩,方便面搭便當。這樣看我們的人文,方便面是文明,泡茶是文化;淋浴是文明,溫泉是文化;便利店是文明,百貨店是文化。
在最近十年內(nèi),舊和服的總量增加了五倍多。不是買新的,而是將母親的和服,將祖母的和服,將叔母的和服,稍作修飾再穿。就像冬是春的般配,死是生的涅槃。和服是人的一生。不,穿著的主人死了,和服不死。和服留有的體溫,是它的主人的體溫,更是一個時代的體溫。在日本,穿上母親的和服,參加婚禮的不在少數(shù)。四十六歲在銀座開工藝店的日本文筆家白洲正子,直言自己對和服的喜愛始自母親遺留的和服。她自視自己最有價值的和服,就是由柳悅博編織、古澤萬千子扎染的“梅二月”(1965年作品),作為遺物,又傳承給了下代人。洋服就沒有這種傳承的穿著文化。我們的一生,要穿要扔多少西服和裙衫?這樣看,所謂文明就是斷舍離,所謂文化就是守住和留下。如果說和服也面臨被冷落被遠離的危機,那么這個危機首先來自我們對生活的粗糙和無欲望。要反思的是我們自身。
都說日本人是平面設計之王。和服恰恰是平面設計中的王中王。一把剪刀一個經(jīng)典世界。和服的寬衣,表現(xiàn)的是東洋境界—為哲學留下物哀,為美學留下侘寂。一九九九年,麥當娜身著和服造型,全身上下紫醬紅,木屐改穿半筒紅皮靴,并甩出一句話:“只有和服能救我們?!毕雭硪彩菍ρ蠓磥淼囊粋€鄉(xiāng)愁。
不錯。是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贊》中,將日本女人的白歸功于和服遮蓋胴體的一個結果,歸功于大袖長裙裹卷的一個結果。也就是說,東洋女人的美,在光天化日之下毫無魅力可言,只能在陰翳幽暗中放出異彩。這就為和服的基本功用—“一藏”與“一露”—提供文本。
日本女性身材普遍矮小,腿短身長,溜肩低腰,胸臀無別。而和服把人從上到下包裹起來,身體的不足之處就會被隱藏,展現(xiàn)出另一種嫵媚多姿而引人注目。這就是所謂的“一藏”。日本人有時稱“隱藏美學”,倒也暗含了某種內(nèi)斂和恭謹?shù)膹埩Α?/p>
不過,和服雖然隱藏了人的身體,但它還是在頸脖處開出較大襟口。這個匠心,現(xiàn)在看來就是陰翳中的一點白。日本女人細白粉嫩的頸項,在和服下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熟透的風姿。雖給人一種小草被鮮花壓彎莖葉的感覺,但同時也給人留下遐想。這就是所謂的“一露”,日本人有時稱“后頸美學”。和服的美感從胸前轉向背后,背影也就有了歌舞伎學上的意義。永井荷風的小說《競艷》中的吉岡,就是從身后清楚地窺視到菊千代雪白豐腴的后頸項,并嗅覺出衣領深處“女人肌膚那暖暖的馨香”。歷史小說家井上靖說過,無論怎樣的女性,“在一生當中都有迷人的瞬間”。和服露頸,恐怕也算“迷人的瞬間”。
和服的一藏一露,顯出與旗袍的不同。旗袍只露不藏,在于旗袍是曲線。曲線出婀娜,要藏也藏不住。曲線亮性感,要裹也是難。張愛玲喜歡旗袍,小說多有寫旗袍。她在《第一爐香》里寫葛薇龍,穿磁青薄綢旗袍,被喜歡的人多看了一眼,就覺得“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里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身上的旗袍與內(nèi)心的欲望,在張愛玲的筆下倒也是“熱騰騰”的。不過,骨子里的奔放與外在的矜持,其實都可以在旗袍與和服里找到重疊與交錯的元素。盡管一個是大紅,一個是小白;一個是牡丹,一個是櫻花。
同樣作為小說家,在冬天總是穿VAN粗呢外套的村上春樹,只想著逃離來自“日本的詛咒”。在他的小說里,主調(diào)不是和服而是T恤,不是生魚片而是漢堡,不是清酒而是威士忌。要在他的小說里發(fā)現(xiàn)和服描寫,其難度可以想見。他另可在其他方面尋找意義元素,如性或者康德哲學,如神秘事件或者烘烤吐司。不過他自己也承認,只要有中意的大衣,冬天也能過得喜滋滋的??梢?,他一反日本男人喜歡的慣例—大島綢和服與仙臺平袴。
和服作為“他者化”的一個存在,表明和服確實是一種文化。而文化的東西,是不能生活化和日?;?。這就好比茶道是文化,但生活中的喝茶能用世界上節(jié)奏最慢的茶道儀式嗎?上品的男物大島綢(和服與羽織),有掛牌三千萬日元的。一根高級腰帶,是一臺進口車的價格—八百萬日元。這樣的和服還能企望生活化和日?;恐荒苁莾x式的、藝術的。優(yōu)衣庫席卷吳服店,怎么看都是真理,怎么看都是可以接受的強權。
由此故,和服近年在日本的脫年輕化、脫銷量化都屬正常。作為有事才穿的和服,能在各種儀式上亮相,并贏得全球旅行者不惜重金前來體驗試著的熱情,已經(jīng)是這個文化在當今世界的最佳表現(xiàn)了。要說所謂最棒的“活化石”傳承,那就數(shù)和服了。在日本,因和服誕生了知名產(chǎn)業(yè),如“一藏”“京都和服之友”“和心”等;因和服誕生了人間國寶,如江戶小紋的小宮康孝、友禪的森口邦、染織的木材雨山等;這些誕生固然重要,但筆者以為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和服誕生了畫家竹久夢二。是他的和服美人畫,重新定義了何謂和服,何謂和服穿著女。蚊帳里鉆出的睡眼惺忪的女人,夜晚迷糊糊的上廁女人,她們都還穿著和服,表明穿而用之物才為“著物”。畫作《山之茶亭》的翹足女、《青衣》的豐胸女、《黑船屋》的抱貓女、《蛙》的裸露上身梳髻女、《日本雨》的后頸大開女、《五月晨》的半蹲半坐女,都是日常。日常才能生美,美才能悠久。和服要悠久,可要重讀竹久夢二。
墻上布滿了皺紋,老人還明白那是時間。穿上厚重的和服,難道日本人還不明白那是歲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