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棟, 張博曦, 及春寧, 楊海滔
(天津大學 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072)
防風網是一種多孔墻式結構,能夠降低網后局部風速,形成對顆粒揚塵的有效抑制,在港口堆場環(huán)境治理中廣泛應用[1]。來流風在防風網上部形成繞流,與主流風速匯集形成高速風;下部由于阻風效應,網前高強度大尺度漩渦轉化為低強度小尺度漩渦,大幅降低網后起塵量[2-4],減風抑塵機理如圖1所示。防風網風場研究方法主要有風洞實驗及數(shù)值模擬,風洞實驗可信度高,但實驗周期長,設備制定復雜;隨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基于計算流體力學方法建立的計算機數(shù)值風洞得到廣泛應用,王婷婷等[5]建立數(shù)值風洞研究數(shù)值邊界精度,表明數(shù)值風洞能夠有效模擬大氣邊界層;Scotta等[6]通過數(shù)值風洞研究橋梁所受風荷載,表明了數(shù)值風洞的可靠性。
防風網多孔結構數(shù)值模擬主要有3D實體建模及多孔介質PM模擬。3D實體建模方面,陳廷國等[7]針對防風網截面形式,通過貼體網格構建防風網模型,表明蝶形網的抑塵性能優(yōu)于平面網;李建隆等[8]針對防風網開孔形狀,通過混合貼體網格建立防風網模型,表明圓形開孔網的抑塵效果最佳;3D實體建模對開孔結構細節(jié)模擬更準確,但網格劃分復雜,網格質量難以保證,建模耗時長。多孔介質方面,考慮防風網阻流效應實質為壓降變化,引入多孔介質力學參數(shù)(滲透系數(shù)及慣性系數(shù))實現(xiàn)壓降變化,力學參數(shù)由網板風洞實驗或刻畫精細的CFD模擬取得[9]。Maruyama[10]結合多孔介質及大渦模擬對比風洞實驗網后流場分布;許棟等[11]通過多孔介質模型探討數(shù)值邊界對計算精度的影響,表明多孔介質能夠準確模擬防風網阻流效應;Teitel[12]采用Forchheimer壓降方程模擬柔性開孔網,表明多孔介質力學參數(shù)受多因素影響。盡管多孔介質建模簡便,但受防風網截面影響,前后壓降關系復雜,針對防風網模擬的關鍵力學參數(shù)設定困難[11,12];且多孔介質依賴網格邊界,不同防風網形式及工程布置需要重新劃分網格,建模效率低。
傳統(tǒng)浸入邊界法IBM將固壁邊界離散為拉格朗日坐標下的IB點,在IB點處引入動量方程附加體積力,實現(xiàn)不可穿透固壁邊界[9,13]。該方法能夠快速構建物面邊界,但要求防風網附近網格達孔徑級別,網格數(shù)目大,如許棟等[9]采用浸入邊界法對防風網模擬的計算網格總數(shù)約為2000萬。
圖1 防風網減風抑塵機理
本文結合多孔介質及浸入邊界法,將壓降以源項形式加入流體動量方程中,建立多孔介質-浸入邊界模型(PM-IBM模型,下同),實現(xiàn)邊界的部分穿透性,結合通用計算流體力學求解器,為防風網截面選型和布置優(yōu)化等工程應用提供高效建模工具;并探討不同湍流模型下PM-IBM模型的計算精度,分析網高及開孔率對減風抑塵效果的影響。
近地層空氣受風速和溫度等因素產生的密度相對改變率小于1%[14],可視為不可壓縮粘性流體。浸入邊界法在不可壓縮粘性流體N-S方程中引入附加體積力,流體控制方程為
(1)
(2)
(3)
式中u為速度矢量,p為壓強,t為時間,Re為雷諾數(shù),f為附加體積力矢量,為梯度算子,rhs(x,tn)為對流項、粘性項及壓力梯度在tn時刻之和,V(Xi,tn + 1)為可移動固體邊界期望速度。本文采用四點正則插值函數(shù),形式為
(4)
(5)
(6)
(7)
防風網PM-IBM模型核心是根據(jù)網后壓降確定風場控制方程中的附加體積力大小。防風網兩側壓降與來流雷諾數(shù)Re相關,即
Re=ud/υ
(8)
式中u為風速,υ為空氣運動粘滯系數(shù),d為柔性網線直徑或剛性網孔間距。
Re<10時,防風網風阻效應可按多孔介質滲流處理,適用達西定律,故網兩側壓降見式(9)。Re>10時,受孔隙慣性效應影響,形成非達西流動,壓降由Forchheimer方程[8]求解,見式(10);當Re>450時,K0趨近于0[18];當Re>250時,慣性系數(shù)β僅為開孔率α的函數(shù),A1(Re)為常數(shù),約為 0.52[19]。故Re>450時,壓降由式(10)簡化為式(11)。
(9)
(10)
(11)
綜上,當來流風垂直于防風網時,不考慮法向力源,則IB點流向力源及IB點附近網格的附加體積力計算形式為
(12)
(13)
FLUENT是應用最廣的通用CFD軟件之一。模型采用FLUENT用戶自定義函數(shù)(UDF)通過3個功能模塊實現(xiàn)PM-IBM模型,如圖2所示,各模塊功能如下。
(2) DEFINE_ADJUST。將歐拉網格流場信息插值到IB點并計算IB點附加體積力。
(3) DEFINE_SOURCE。利用式(13)計算網格附加體積力并嵌入動量方程中。
通過3個模塊,IBM方法能夠在流體方程中實現(xiàn)多孔介質,形成PM-IBM模型。利用該模型,不需要再引入另外的多孔介質模型及防風網邊界條件,該邊界條件由PM-IBM的散點(Immersed Boundary Points)代替。該方法同傳統(tǒng)多孔介質相比,無需繪制物面邊界,對于不同形狀邊界只需導入相應的邊界散點坐標,對復雜幾何邊界條件的適應能力強。
圖2 基于FLUENT的PM-IBM模型實現(xiàn)
選用張寧[20]的風洞實驗進行模型驗證。試驗段長為6.75 m,寬為0.72 m,高為0.6 m,防風網高H0為0.03 m,開孔率為38.5%。實驗布置如 圖3 所示。
數(shù)值風洞涉及大量網格計算,覆蓋整個實驗區(qū)域,計算量大,考慮區(qū)別于實驗,數(shù)值風洞能夠通過入流邊界和底部粗糙度快速形成穩(wěn)定大氣邊界層[5,11],故選取網前10H0、網后30H0、高10H0的范圍作為計算域,能避免邊界對計算結果的影響[3,21];防風網采用PM-IBM模型,計算域左側為速度入口邊界(Velocity inlet),右側為自由出流邊界(Outflow),上部為對稱邊界(Symmetry),下部為不可滑移固壁邊界(Wall),各邊界條件數(shù)學表達見式(14~17)。網格采用正交結構網格,近網區(qū)局部加密,總網格數(shù)為69000,計算域及網格劃分如圖4所示。
入口邊界ux=f1(x,z),uz=f2(x,z)
(14)
(15)
(16)
固壁邊界ux=uz=0
(17)
圖3 實驗布置模型[20]
圖4 計算域和網格劃分
入流邊界速度分布采用對數(shù)律擬合為
uz=(u*/κ)ln(z/z0)
(18)
式中uz為高度z處的平均風速,u*為地表摩擦風速,κ=0.41為馮卡門常數(shù),z0為空氣動力學地表粗糙度。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20],u*和z0由已知不同高度的風速值求得,
z0=exp[(u1lnz2-u2lnz1)/(u1-u2)]
(19)
u*=u1κ/[ln(z1/z0)]
(20)
式中z1和z2為高度,u1和u2為高度z1和z2處平均測量風速,κ為馮卡門常數(shù),z0為空氣動力學地表粗糙度。數(shù)值模擬入口速度分布與實驗穩(wěn)定風速對比如圖5所示,數(shù)值模擬風速分布精度高,近底區(qū)誤差在1%以內,說明數(shù)值風洞能夠為防風網提供與物理風洞相近的來流邊界。
圖5 入口斷面風速分布驗證
基于PM-IBM模型,分別采用Standard模型、RNG模型和Realizable模型對防風網進行數(shù)值模擬,同傳統(tǒng)多孔介質模型(流體采用Realizable模型)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網后距離為2H0,4H0,6H0和8H0處的水平風速如圖6所示。網后上部高速條帶區(qū)除Standardk-ε模型外均與風洞實驗較吻合,誤差在2%以內,Santiago等[22]研究表明,RNGk-ε模型和Realizablek-ε模型能夠準確模擬網后上部高速條帶區(qū),與本文結論一致。近網區(qū)底部數(shù)值模擬同實驗有所差異,其中Realizablek-ε模型斷面風速分布同實驗誤差最小,偏差范圍2.6%~4.1%;RNGk-ε模型近網近底區(qū)存在回流。PM-IBM模型同傳統(tǒng)多孔介質模型對比,近網區(qū)域流速基本一致,網后6H~8H范圍PM-IBM模型近底(0H~0.5H)流速略優(yōu)于多孔介質模型。PM-IBM模型總體精度能夠有效模擬防風網阻風效應。
根據(jù)模型驗證結果,基于PM-IBM模型采用Realizablek-ε模型研究開孔率及防風網高度影響。
開孔率α是影響防風網遮蔽效應的關鍵因素,本文對20%~45%開孔率防風網空氣動力學特性進行數(shù)值模擬,計算域如圖4所示,網后流速分布如圖7所示,可以看出,網后存在明顯風速較低區(qū)域;20%~30%開孔率網后5~7倍網高存在回流現(xiàn)象,易引起顆粒起揚;開孔率>35%時,回流區(qū)基本消失。此外,隨開孔率增大,防風網阻風效應減弱,風速增大。
定義無量綱剩余風速uz/Uz為網后風速與入流斷面等高處的風速比,不同高度剩余風速沿程分布見圖8??梢钥闯觯叨葄≥0.6H0范圍,剩余風速沿程呈先減后增趨勢;高度z≤0.4H0范圍,受局部回流影響,20%~25%開孔率剩余風速沿程于5倍網高附近存在局部增加現(xiàn)象,抑塵效益降低。最小剩余風速隨開孔率增大而增大,20%開孔率減風效果最優(yōu),該結果同Lee等[23]以雙頓粒子測速技術所得20%開孔率防風網對網后順流向速度折減最大的結論一致。綜合剩余風速及網后回流因素,建議最優(yōu)防風網開孔率為30%~35%,最優(yōu)庇護區(qū)在z≤0.8H0和x= 2H0~8H0范圍內,此區(qū)域剩余風速不超過0.3,抑塵效益高。
圖7 不同開孔率風速分布
圖8 剩余風速沿程變化
網高是影響庇護區(qū)的重要結構因素之一,本文設置網高H=H0,1.2H0,1.4H0,1.6H0和1.8H0和未設防風網情況,其中初始堆場高度H0=0.03 m,開孔率為35%。堆場前端距防風網2H0,計算域及邊界條件設置如圖9所示,堆場采用不可穿透浸入邊界施加,防風網采用PM-IBM模型。
圖9 堆場布置及邊界條件
堆場附近風場結構如圖10所示,有網工況網與迎風面間形成低風速區(qū),減風效果明顯;無網工況迎風面及堆頂風速較大,抑塵效益低。受堆場自身遮蔽效應影響,來流風被迫抬升,背風面均存在風速較低回流區(qū)。
不同網高堆場表面速度垂向分布如圖11所示,堆場表面高度2H范圍內,有網風速明顯小于無網工況,迎風面風速最大減小約65%,堆頂及背風面最大減小約55%。對堆頂,H<1.4H0時,堆場表面風速隨網高增加線性減??;H≥ 1.4H0時,網高與風速變化的線性關系趨于平緩;對背風面,網高增加對表面風速影響趨于0;對迎風面,表面風速隨網高增加逐漸減小??紤]防風網建設成本,建議防風網高度為堆場高度的1.4倍。
圖10 近堆場風場結構(H=H0)
圖11 不同網高風速垂向分布
本文首次將多孔介質與浸入邊界法相結合,提出了能準確、快速模擬防風網邊界的PM-IBM模型,避免了對開孔邊界的直接描述,使網格數(shù)量大幅降低,在保證計算精度和計算效率前提下,實現(xiàn)結構化網格下防風網的高效數(shù)值建模,結果如下。
(1) PM-IBM模型能夠有效模擬防風網的阻風效應,其中Realizablek-ε模型模擬最為準確。
(2) 防風網最優(yōu)開孔率為30%~35%,網后最優(yōu)庇護區(qū)在高度<0.8H,沿程2H~8H之間。
(3) 當網高小于堆場高1.4倍時,堆頂風速隨網高增大近似線性降低;當網高大于堆場高1.4倍時,風速降低幅度趨于平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