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倩婷
(茂名市人民醫(yī)院,廣東茂名525000)
近年來,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數量逐年增多,發(fā)病率也不斷上升,已經成為臨床上十分常見的疾病之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效果不佳,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和惡化就會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上治療終末期腎病的主要方式有腎臟替代治療和腎臟移植治療,腎臟移植存在著腎臟供體嚴重短缺的問題,無法滿足全部患者的治療需求〔2〕。為此,腎臟替代治療是絕大多數患者需要接受的治療方式。腎臟替代治療主要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腹膜透析具有操作簡單、治療費用低、可以居家治療以及保護殘余腎功能等優(yōu)點,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3〕。目前,臨床在固定腹膜透析導管上通常使用的是垂直固定法,如果患者活動幅度過大很容易在重力影響出現牽拉或者脫落現象,給患者造成不良的影響。而雙重平衡固定法作為一種新型的固定方法,可以妥善固定腹膜透析導管隧道口,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透析舒適性,需要得到使用者的足夠重視〔4〕。本文將對雙重平衡固定法在腹膜透析導管隧道固定中的應用進行了報道,具體內容如下。
將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接診的接受腹膜透析手術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納入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最大年齡為78歲,最小年齡為23歲,平均年齡為(52.25±2.65)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15±0.62)年;對照組納入40例患者,男23例、女17例,最大年齡為76歲,最小年齡為23歲,平均年齡為(51.85±2.15)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為(1.05±0.56)年。納入標準:(1)患者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尿毒癥,全部接受腹膜透析治療;(2)兩組患者均年滿18歲,認知情況良好,有行為能力,可以主動配合各項檢查和治療;(3)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4)患者腹膜透析導管隧道口均在右側;(5)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患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2)患者3個月內發(fā)生過腹膜炎;(3)患者患有嚴重糖尿病;(4)患者血液常規(guī)檢查中血白蛋白低于30 g/L。(5)患者患有其它嚴重的臟器疾病。兩組患者的年齡結構、病程時長、性別組成以及疾病類型等資料基本一致,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垂直固定法進行固定,操作者需在操作前進行洗手、佩戴口罩和無菌手套,使用0.5%碘伏消毒液對患者導管隧道口處皮膚進行消毒,面積在5 cm×5 cm以上,不得小于5 cm×5 cm,然后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以隧道口為中心,由里向外進行環(huán)形擦洗消毒,沿著導管外出口和腹壁呈垂直方向直接進行創(chuàng)口敷貼固定,使用腹帶固定。
1.2.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雙重平衡固定法進行固定,準備工作與對照組一致,固定方法為:(1)先將腹膜透析導管的外出口與患者腹壁擺成水平方向,使用敷貼進行一次固定;(2)將導管口順著隧道出口方向指向身體外側,然后使用雙重膠布將其背面貼紙撕下,將其固定在患者腹壁皮膚處;(3)沿著導管隧道口同側將向上外露的導管擺成2 cm*3 cm的C形狀,將雙重膠布正面的固定貼紙撕開,對導管口進行二次固定。
使用腹透標準操作規(guī)程(PDSOP)〔5〕進行兩組腹膜透析導管隧道口評分對比,評定項目包括隧道口周圍皮膚腫脹情況、痂皮、充血、疼痛以及引流物等,每個項目0~2分,滿分10分。0分表示患者導管隧道口周圍皮膚沒有出現腫脹、痂皮、充血、疼痛或者引流物等現象,隧道口皮膚狀態(tài)良好分數越高證明感染的概率越大。1分表示患者導管隧道口周圍皮膚出現腫脹、痂皮和充血現象,但是不超過0.5 cm,有輕微疼痛,引流物呈現漿液性。2分表示患者導管隧道口處的腫脹、痂皮、充血現象嚴重,超過0.5 cm,有嚴重疼痛感,且隧道口有膿性引流物。分數越低證明患者導管隧道口處皮膚狀態(tài)更好。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肉芽增生、腹透管脫落、牽拉刺激以及感染。
使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均數±標準差和數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PDSOP評分為(2.15±0.8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SDOP評分(6.04±0.39)分,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6個月內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為5.00%,對照組患者6個月內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為20.00%,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如表1。
表1 兩組隧道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n=40〕
腹膜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進行血液凈化的方式之一,相較于血液透析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可居家透析的優(yōu)點〔6〕。腹膜透析導管是患者的生命線,主要由雙滌綸套管和外接短管組成,其中淺滌綸套在離皮膚出口2~3 cm處,與患者的隧道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直接關系,例如感染、肉芽增生、導管脫落等,對患者的腹膜透析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7-8〕。腹膜透析患者每天需要使用外接短管進行3~5次的透析操作,而且外接導管的傳統(tǒng)固定方法為垂直固定法,導管出口方向垂直向下,用敷貼覆蓋,并使用腹帶進行固定。由于導管出口向下,并只有一次固定,容易受到重力作用而出現牽拉引流管,對導管隧道口處的皮膚切口造成一定刺激,使得患者感受到疼痛或者直接造成導管脫落等,還容易在牽拉的作用下造成隧道口感染或者出血,對患者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侵害,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患者容易出現精神緊張、抑郁的情況,并且不愿意下床活動,長期臥床會導致患者出現褥瘡或者四肢功能障礙等,給患者家屬和護理人員帶去更大的護理壓力,而且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9-12〕。
而本次研究使用的雙重平衡固定法,對導管隧道口進行了雙重膠布的固定,避免了導管因為重力作用而導致的牽拉,也降低了導管牽拉刺激隧道口的頻率,從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透析舒適度,可以有效控制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隧道口評分〔13-14〕。雙重固定法的可以保證患者日常的行動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不會因為下床活動而導致導管牽拉引發(fā)疼痛等,可以減輕患者緊張、抑郁的心理情況,會更加愿意下床活動,有助于其身體機能的恢復,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預后效果更好。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隧道口評分為(2.15±0.8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隧道口評分(6.04±0.39)分,組間的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6個月內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為5.00%,對照組患者6個月內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為20.00%,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重平衡固定法在腹膜透析患者隧道口固定中的應用是一種具有較好應用效果和使用安全性的新型固定法,有助于患者腹膜透析安全性和舒適性的提升,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使用雙重平衡固定法對腹膜透析患者的導管隧道口進行固定,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隧道口評分、降低患者隧道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和使用安全性,是本科室醫(y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的一種新的固定方法,目前未見有其他相關報道,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