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巍
車在貴州銅仁的盤山路上轉了無數(shù)大圈小圈。我們過懸崖峭壁,然后乘船渡烏江,再翻山越嶺,才找到德江縣桶井鄉(xiāng)下坪村大屋基村,看到藏在大山縫隙中的她和她的沒有名字的學校。她,就是杜典娥。
我搞不清這座陳舊簡陋的木加磚建筑究竟是不是學校——上課不定時,學生沒定數(shù),各年級在一個教室里;校長、班主任,語文、數(shù)學、體育等各科教師,就是她一個。孩子們在這兒學到三年級,打一些基礎就可以去鎮(zhèn)里繼續(xù)讀書了。另有一個雜工、廚師、衛(wèi)生員,是她的丈夫簡光軒。教室里掛著一塊小黑板,墻上貼著一些兒童畫,彩色的塑料小桌凳擺得東一個西一個。孩子們擠在桌邊,有的在寫生字,有的在畫畫,有的在算“2+6=8”。隔壁就是灶間、堂屋兼“校長”辦公室、臥室,院里放著做游戲的小滑梯……一切顯得那么不正規(guī)。只有星期一在門前小院落舉行升旗儀式時,杜典娥用手機放著國歌,丈夫用繩子拉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她和學生們才整齊肅立,表情變得莊嚴而神圣。院子圍欄的前面就是陡坡和散落的村居。再往前望,就是云霧繚繞的群山和山后遙遠的不可知的世界……
生于1967年的杜典娥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困難年代,貴州農村很少送女孩上學。父母沒文化,但母親是老黨員、縣婦女代表,她深知當“睜眼瞎”之苦,下決心砸鍋賣鐵也要送女兒讀書。每天天不亮,小典娥就起身了,提上一個小烘籠,翻過一座大山,才能到達山后的小學校。因為家里沒有勞力,生活艱難,小典娥不得不時常幫著父母耕作,幾次輟學又幾次復讀。直到1987年,已經20歲的她才初中畢業(yè)。盡管如此,村里和周邊許多農家姑娘都特別羨慕她能上學讀書。
一天,村干部來看望她的父母,說起山村的貧困與落后,孩子上學太遠太累,杜典娥突然問:“我在村里辦個小學,行不?”
村干部大驚,說辦學??刹皇谴蹬菖?,沒錢沒房沒老師沒用具,咋辦?
杜典娥說:“我當老師,我家當教室,有啥難的!”
事情操辦起來,杜典娥才發(fā)現(xiàn),自家局促的小地面根本無法辦學,孩子們連個活動場所也沒有。在老黨員母親的領導下,“家庭會議”做出決定:用自家的田置換鄰居家的地,小操場就有了。有了校址,還要建房鋪路,父親就帶人上山炸石頭。村干部送來幾塊木板,幫著做了一些小桌小凳。之后,杜典娥跑遍周邊各個山村,動員所有適齡男孩女孩來上學,說他們再也不用大黑天提著小烘籠翻山越嶺了。家長問:“沒錢咋辦?”杜典娥說:“每年只交6斤米;交不上的可以記賬,啥時有,啥時再給?!?/p>
1987年9月,這個沒名沒照、只有一個沒證老師的“私立山村小學”辦起來了。方圓十里八村的30多個孩子背著空書包歡天喜地跑來,滿滿登登擠了一屋子。沒課本怎么辦?母親毫不猶豫地說,把家里的牛賣了!可課本要去江對岸的鎮(zhèn)上買。杜典娥清早起身,翻山過江已是夜晚,要找個地方住一宿;第二天去鎮(zhèn)上買兩大包課本又是一天,晚上再住一夜;第三天背上沉重的課本乘船過江,爬山過溝,晚上才能回到家。這個個子小小的柔弱姑娘,就這樣成了“小黃?!?。有一次朋友介紹她去對岸長江村姓簡的農戶家住一晚,戶主當過7年兵,豪爽正直,了解到杜典娥獨自辦學的經歷,深為感動,于是命令大兒子簡光軒幫她背書過江。簡光軒黑黑的,個頭很高,老實巴交,很少說話,光會笑。一來二去,一向不善言辭的簡光軒對這個大眼睛姑娘說了一句決定一生的話:“我看你家實在缺少一個幫你背書的男人,這事就讓我包了吧?!薄霸瓉砟闶莻€假老實!”姑娘羞紅著小臉,觥當給了他一拳,這一拳直把小伙子打進屋當了上門女婿,一直住到現(xiàn)在,職業(yè)是學校雜工。
母親敲響了掛在門框上的“鐵盤鐘”,父親把桌凳擺整齊,杜典娥拿著自備的教學筆記走進“課堂”,宣布學校開課。孩子有的是剛上學,有的是上過一、二年級又輟學的。杜典娥把他們分為三個年級,在一間房里“輪番作戰(zhàn)”。給一年級小豆包上課,就安排二年級做作業(yè),三年級做游戲。數(shù)百年寂寂無聲的大屋基村,第一次響起孩子們的瑯瑯讀書聲。在廣大農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在九年義務教育尚未實施的年月里,附近山村所有適齡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子無一“漏網”,全部上學讀書了。
這件事感動了德江縣領導。1994年,有關部門給了杜典娥一個“代課教師”的名義,每月給她補助60元。2008年,杜典娥又開辦了學前班。總共有100多個孩子了,家里裝不下了,只好自費請人馬,從10里之外拉水泥磚加蓋小二層。2009年,杜典娥通過考試成了正式教師,月工資3000多元。她可以把一生貢獻給山村孩子了。
2019年,歲月已在杜典娥的一頭烏發(fā)上留下了些許斑白,望去令人有些心酸,但她的微笑依然明朗。30多年,她總共教過1500多個孩子,他們都是三年級以后離開的,其中有20多個后來上了大學。中午在她家吃便飯時,杜老師拿來一個陳舊烏黑的本子給我看,那是有關歷年“6斤米”的賬本,上面名字后面打了鉤是交過的,還有許多沒打鉤的。杜老師笑著說,有好些打了鉤的,是后來兒子、孫子幫著還上的。這個賬本她還留著,其實不是為了記賬,它是她一生的記錄和紀念品了。
眼下,這所“一個人的學?!庇?4個學生,1個在讀一年級,4個讀二年級,9個讀學前班。杜老師說,這幾年來她這兒上學的孩子不多了,不過她很高興。我驚問為什么,她說,因為通過這幾年的扶貧工程,很多村民富了,把孩子送到城里讀書了,那邊條件好,老師教得也比她好,她當然為他們高興。
謝謝你,杜典娥老師。在這個脫貧致富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你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做成一代代山里娃走向夢想的鋪路石,沒有你給他們啟蒙、教他們識字,一切無從談起。
(選自2020年4月17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閱讀點擊
文中的杜典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