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穎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在我院實施肌間溝臂叢神經麻醉阻滯的患者4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低濃度羅哌卡因麻醉)與觀察組(高濃度羅哌卡因麻醉),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在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以及正中神經方面的完全阻滯率分別是85.71%、90.48%、80.95%、85.71%,均優(yōu)于對照組52.38%、57.14%、42.86%、47.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的麻醉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值得推廣。
【關鍵詞】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超聲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24-02
在我國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具有創(chuàng)傷性小、阻滯效果理想的優(yōu)勢,被臨床廣泛性應用,但是其麻醉方式的阻滯效果直接相關于麻醉藥物使用劑量,一旦麻醉藥物濃度過高,可能會造成醫(yī)療事故,影響患者生命安全,但是如果麻醉藥物濃度過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縮短麻醉時間,無法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所以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濃度尤為重要【1】。故本文嘗試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我院收集的肌間溝臂叢神經麻醉阻滯患者為例,分析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的麻醉效果?,F(xiàn)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試驗對象是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我院肌間溝臂叢神經麻醉阻滯的患者,共計42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21例。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齡區(qū)間55—78歲,中位數(shù)(60.67±3.47)歲。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齡區(qū)間56—82歲,中位數(shù)(60.70±3.45)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并不明顯(P>0.05),可比價值高。本試驗征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全部患者在參與前便知曉試驗內容,充分履行自愿原則,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
1.2麻醉方式
對照組實施低濃度羅哌卡因麻醉,即0.3%羅哌卡因,而觀察組實施高濃度羅哌卡因麻醉,即0.5%羅哌卡因。操作步驟如下:手術實施前需告知患者禁食禁飲6h,做好靜脈通道和吸氧工作,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測,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體位,充分掃描患者肌間溝臂叢神經,在超聲引導下,借助穿刺針加以置管處理,對于無回血者,給予50%羅哌卡因,完成注射后需及時退針,并調整至合適位置,接近臂叢神經后,對患者給予羅哌卡因麻醉。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在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以及正中神經方面的麻醉阻滯效果,比較分析應用價值。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整理試驗數(shù)據并統(tǒng)一錄入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均數(shù)±標準差(x±s)代表計量資料,組間檢驗用t;百分比(%)代表計數(shù)資料,組間驗證用x2;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各個神經方面的麻醉阻滯率更高,數(shù)據差異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如下表1所示。
3 討論
肌間溝臂叢神經麻醉阻滯是當前臨床常用的麻醉方式,特別是在上肢手術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鎮(zhèn)痛效果更佳,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低,可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但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麻醉效果并不令人滿意。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少學者提出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方式,且深受臨床醫(yī)護人員認可。相比于傳統(tǒng)麻醉,超聲引導下麻醉有助于臨床醫(yī)師及時觀察到患者麻醉部位、注射狀況或者擴散情況,確保麻醉藥物完全達到機體神經,提高麻醉效果,增加麻醉時效,降低手術不良風險,確?;颊呱踩?】。
羅哌卡因是一種長效麻醉藥物,產生于第三種氮原子,可有效抑制機體神經元鈉離子,對神經傳導與興奮進行良好性阻斷,而且該種麻醉藥物起效速度快,麻醉阻滯時間偏長,并不會為患者的心臟帶來較大毒性,在當前應用相對普遍【3】。但有學者提出【4】: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在神經阻滯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0.2%羅哌卡因便可阻滯機體感覺神經,0.5%羅哌卡因可組織機體運動神經?;诖耍樽硭幬锏臐舛仍酱?,阻滯效果也就越好,而且不會引起不良反應,安全有效,但是濃度過大亦會損傷機體神經,甚至引起中毒反應,影響患者生命,所以臨床在使用麻醉藥物時,務必要保證使用劑量與濃度準確【5】。本文觀察組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以及正中神經麻醉阻滯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表示對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患者來說,采用高濃度的羅哌卡因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高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的麻醉效果顯著,贊成推廣。
參考文獻
[1]郭家亮,劉青山.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麻醉效果的比較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21):100-102.
[2]鄭洪波.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觀察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影響評價[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0,18(09):188-189.
[3]郭樂,劉東輝.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經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及對患者血清CTNI、CK-MB和血壓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學,2020,44(01):55-57.
[4]辛樹紅,董新春,辛雨檬.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0,24(01):57-58.
[5]朱彥,徐鵬,張俊繁,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9,13(1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