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博,蒲德漢,劉偉凱
(西安航天動力技術研究所, 西安 710025)
雙脈沖發(fā)動機具有兩個脈沖燃燒室,Ⅰ脈沖裝藥燃燒完成后,其絕熱殼體又成為Ⅱ脈沖燃氣的通道。在脈沖間隔期內(nèi),Ⅰ脈沖燃燒室余熱即后效熱量會使燃燒室及噴管絕熱層繼續(xù)炭化和熱解,間隔一定時間后,在Ⅱ脈沖燃氣作用下,炭化層可能會迅速被剝離、燒蝕,導致絕熱層燒蝕速率明顯增大。因此Ⅰ脈沖燒蝕后絕熱層表面狀態(tài)對Ⅱ脈沖燒蝕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內(nèi)外對常規(guī)發(fā)動機絕熱層燒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但雙脈沖發(fā)動機絕熱層兩次燒蝕的研究較少,且主要集中在流場仿真分析方向[2-3]及雙脈沖發(fā)動機隔艙設計及壓強振蕩方向研究[4-5]。因此開展絕熱材料的二次燒蝕試驗對雙脈沖發(fā)動機估計燒蝕率有著重要意義。
圖1 脈沖發(fā)動機流動與燒蝕示意圖
為獲得雙脈沖發(fā)動機Ⅰ脈沖絕熱層的二次燒蝕特性,研究其絕熱層在不同氣流速度作用下燒蝕規(guī)律,設計了絕熱層燒蝕試驗系統(tǒng)并開展燒蝕試驗,絕熱層采用常用的EPDM[6]。具體實施方案為:Ⅰ脈沖工作結束后,待絕熱層溫度恢復至室溫,絕熱層分為剝落炭化層、保留炭化層兩種情況,分別進行Ⅱ脈沖燃氣作用,研究其燒蝕率變化情況[7]。
絕熱材料燒蝕試驗系統(tǒng)包括絕熱材料燒蝕試驗裝置、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點火控制系統(tǒng)以及錄像拍攝系統(tǒng)。圖2為絕熱材料燒蝕試驗裝置結構圖。圖3為絕熱材料燒蝕試驗裝置實物圖。
燒蝕試驗時,將燃氣速度劃為2類,分別是低速15 m/s和高速30 m/s,燃氣速度依據(jù)流量、工作壓強、燃氣溫度等參數(shù)仿真得到。Ⅰ脈沖燒蝕試驗為Ⅱ脈沖燒蝕試驗提供不同速度下的絕熱層燒蝕試件。試驗均選用含鋁復合推進劑。
1前封頭; 2裝藥; 3燃燒室; 4低速段; 5中高速段; 6擋藥板; 7噴管圖2 試驗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 絕熱材料燒蝕試驗裝置實物圖
工況1的速度組合為Ⅰ脈沖30 m/s+Ⅱ脈沖30 m/s,工作時間為4.5 s+4.5 s,工作平均壓強組合為7 MPa+7 MPa,圖4、圖5為實測模擬I、II的內(nèi)彈道曲線,工作時間為4.5 s。
圖4 模擬Ⅰ脈沖燒蝕試驗內(nèi)彈道曲線
Ⅰ脈沖試驗后所有絕熱材料表面都已生成黑色的炭化層,炭化層材質(zhì)比較致密,且與基體連接的比較緊,沒有脫落。Ⅰ脈沖試驗后從試驗裝置中取出一組4個絕熱材料試件,作為剝落表面炭化層的試樣,對絕熱層原始厚度、燒蝕后厚度均布10點進行測厚并計算燒蝕率。測試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EPDM絕熱材料Ⅰ脈沖線燒蝕率為0.234 1 mm/s。
圖5 模擬Ⅱ脈沖燒蝕試驗內(nèi)彈道曲線
絕熱材料試件包括炭化層、基體和熱解層,炭化層側面結構以及試驗前、后絕熱層對比如圖6所示。熱解層由于還未達到炭化狀態(tài),因此顏色較炭化層淺。
表1 Ⅰ脈沖試驗前、后絕熱層厚度及燒蝕率
圖6 三元乙丙絕熱材料試驗前、后結構圖
模擬第Ⅱ脈沖工作試驗后獲得兩組試驗件,分別是Ⅱ脈沖試驗前剝落炭化層(剝落組)和保留炭化層(完整組)兩類,表2是工況1剝落組和完整組的燒蝕率。對比剝落組兩次脈沖的燒蝕率可以看出,Ⅱ脈沖燒蝕率是Ⅰ脈沖的1.77倍。分析認為剝落組Ⅱ脈沖的炭化層已經(jīng)剝離干凈,熱解層的抗燒蝕性能較原始層差,燒蝕率增大。而兩組總燒蝕率相當,分別為0.323 7 mm/s和0.325 7 mm/s。分析認為這是由于燃氣流速較高,Ⅱ脈沖工作期間炭化層被很快沖刷掉,并未對絕熱層起到保護作用。
表2 工況1組和完整組Ⅱ脈沖試驗后絕熱層厚度及燒蝕率
試驗工況2的速度組合為15 m/s+15 m/s,工作時間為4.5 s+4.5 s,平均工作壓強組合為7 MPa+7 MPa。圖7、圖8為實測模擬Ⅰ、Ⅱ脈沖的內(nèi)彈道曲線。
圖7 模擬Ⅰ脈沖燒蝕試驗內(nèi)彈道曲線
圖8 模擬Ⅱ脈沖燒蝕試驗內(nèi)彈道曲線
Ⅰ脈沖試驗后從試驗裝置中分別取出2個三元乙丙絕熱材料試件,作為剝落表面炭化層和保留完整炭化層的試樣。測得絕熱材料Ⅰ脈沖線燒蝕率0.234 8 mm/s,然后進行Ⅱ脈沖燒蝕試驗,試驗結果統(tǒng)計見表3。
表3 剝落組和完整組Ⅱ脈沖試驗后絕熱層厚度及燒蝕率
剝落組Ⅰ脈沖工作期間絕熱材料燒蝕率0.234 8 mm/s與Ⅱ脈沖工作期間燒蝕率0.243 0 mm/s相差不大;保留炭化層完整組的絕熱材料總燒蝕率0.193 2 mm/s明顯小于剝落組的總燒蝕率0.238 9 mm/s。說明在燃氣流速較低情況下,炭化層能在Ⅱ脈沖工作期間對絕熱層起到保護作用。
利用JSM-5800掃描電子顯微鏡對試驗后絕熱層試件表面剩余炭化層進行了SEM分析,典型試驗工況1的Ⅱ脈沖后的絕熱層炭化層表面放大50倍、100倍、200倍、500倍的電鏡照片如圖9、圖10所示。
圖10 完整組Ⅱ脈沖炭化層表面SEM照片
燒蝕后剝落組絕熱材料的炭化層表面材質(zhì)較為疏松,附著大量白色顆粒狀鋁化合物。表面零星分布著不規(guī)則形貌的孔隙且形狀基本為圓形,最大的孔隙有0.1 mm,最大的顆粒有5 μm。完整組絕熱材料的炭化層表面材質(zhì)更為疏松,附著大量白色顆粒狀鋁化合物,孔隙內(nèi)仍然存在形貌復雜的孔隙。表面零星分布著不規(guī)則形貌的孔隙,最大的孔隙有0.05 mm,最大的顆粒有5 μm。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剝落組和完整組Ⅱ脈沖后的炭化層表面結構相似,說明完整組在Ⅰ脈沖工作后形成的絕熱炭化層并沒有長時間保留在基體上,而是被Ⅱ脈沖較高流速的燃氣剝落,對Ⅱ脈沖絕熱材料本體也不會產(chǎn)生保護作用。
使用相同設備及方法倍數(shù),工況2的Ⅱ脈沖后剝落組的炭化層的電鏡照片如圖11所示。由圖可以看出,三元乙丙絕熱材料的炭化層表面材質(zhì)較為致密、平整,附著少量白色顆粒狀鋁化合物,放大500倍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基本不存在孔隙結構。
圖11 剝落組Ⅱ脈沖炭化層表面SEM照片
工況2的Ⅱ脈沖后完整組炭化層的電鏡照片如圖12。由圖可以看出,三元乙丙絕熱材料的炭化層表面材質(zhì)較為疏松,附著大量白色顆粒狀鋁化合物,表面零星分布著不規(guī)則形貌的孔隙形狀,最大的孔隙有0.5 mm,放大500倍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孔隙內(nèi)存在復雜的結構。
圖12 完整組Ⅱ脈沖炭化層表面SEM照片
通過對表面的結構對比可知,工況2中,剝落組和完整組Ⅱ脈沖后的炭化層表面結構有明顯的差異,說明在較低流速的燃氣作用下,Ⅰ脈沖形成的炭化層沒有被燃氣剝離,會一直保持到Ⅱ脈沖工作結束,對絕熱層基體產(chǎn)生一定保護作用,從而使絕熱材料的總燒蝕率明顯減小。
1)在工況1條件下,剝落組Ⅱ脈沖燒蝕率明顯大于Ⅰ脈沖燒蝕率。完整組的絕熱材料總燒蝕率與剝落組相當。結合SEM結果,分析認為Ⅱ脈沖工作開始時,炭化層迅速被剝離,炭化層在Ⅱ脈沖工作期間并未對絕熱材料本體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熱解層直接暴露在燃氣中,使燒蝕率明顯增加。
2)在工況2下,完整組的絕熱材料總燒蝕率明顯小于剝落組。結合SEM結果,分析認為在較低的Ⅱ脈沖氣流作用下,Ⅰ脈沖絕熱層表面形成的炭化層滯留在絕熱層基體上,對絕熱層本體產(chǎn)生一定保護作用,從而使絕熱材料的燒蝕率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