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紅 吳志芳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松崗人民醫(yī)院門診部 518000
肺結核為臨床常見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主要由結核分歧桿菌引發(fā),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盜汗、消瘦、低熱等。肺結核具有傳染性,治療期間需進行隔離,且病程較長、易反復發(fā)作,患者長期受疾病困擾與治療影響,可出現(xiàn)不良心理問題,產(chǎn)生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1],故治療期間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十分重要。積極心理暗示指通過一系列言語、動作、表情等影響患者情緒,進而改變對事物的認知[2]。同理心護理指護理過程中感受患者情緒并給予尊重理解,站在其角度消除不良情緒、提升依從性,進而促進病情早日康復[3]。本文將積極心理暗示結合同理心護理用于肺結核患者中,旨在探究對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肺結核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n=34)與參照組(n=34)。研究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31~71歲,平均年齡(52.13±2.89)歲。參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32~73歲,平均年齡(52.16±2.92)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遵醫(yī)囑用藥,講解疾病知識、飲食知識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行積極心理暗示+同理心護理,具體措施見下:
積極心理暗示:(1)教育暗示:住院后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講解結核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治療過程等,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使患者可正確、客觀的看待結核病,而不是一味地恐懼、焦慮。(2)成功案例講解:講解既往治療成功的結核病案例,或邀請康復患者現(xiàn)身說法,與患者交流治病心得,增強其康復的信心。(3)環(huán)境暗示:保持室內干凈、明亮,可使患者心情舒暢,房間內擺放小盆栽或花束,可使房內增加色彩生機,使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通過播放輕音樂可緩解患者焦慮情緒,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4)表情暗示:護理人員對患者交流時應態(tài)度和藹,隨時保持微笑,切勿表情嚴肅、不耐煩等,對患者表示充分尊重與理解,盡量避免談論病情或委婉說出,避免加重患者心理負擔。(5)人際關系建立:鼓勵患者多與家屬朋友、其他病友或護士等溝通,將自身想法表達出來,將不良情緒宣泄出來。
同理心護理:(1)傾聽:治療過程中護士應多陪伴患者,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等細節(jié),主動熱情地與患者聊天并誘導其傾訴內心真實想法,整個過程中耐心傾聽,表示尊重與理解。傾聽過程中護士切勿打斷患者,應收集有用信息并適時給予反饋,切勿不耐煩或敷衍患者,對存在困擾的患者實施給予心理疏導,并靈活應用肢體、眼神、言語等多種方式與患者溝通。(2)換位思考:護士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的感受其心理,若自己患上肺結核會有什么想法、怎么做,遇到問題怎么解決。靈活運用感受、想象等手段體會患者的心情,并幫助患者調節(jié)自身情緒,多鼓勵、支持患者,獲取其信任,達到與患者同步、共情的目的。(3)同理反應表達:護士應對患者不友好態(tài)度表示充分理解,主動安慰、鼓勵、關心患者,站在其角度開展護理活動,思患者所思,想患者所想,盡可能幫助其解決問題,使其感受到尊重與關懷。護士還應多與家屬溝通,理解家屬或患者有時的無理要求,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
1.3 觀察指標 以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兩組進行測評,共10個項目,分值0~4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心理狀態(tài)進行測評,分界值分別為50分、53分,分數(shù)越低,提示焦慮、抑郁癥狀越輕。
2.1 兩組自我效能感比較 兩組干預前自我效能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組干預后自我效能評分與參照組相比,相對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自我效能感比較分)
2.2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焦慮、抑郁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組干預后焦慮、抑郁評分與參照組相比,相對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分)
肺結核具有傳染性、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治療過程中面臨被隔離的情況,因疾病特殊性導致患者缺乏家屬朋友的陪伴與鼓勵,長期以來可導致情感缺失,出現(xiàn)一系列心理問題,進而降低治療依從性[4-5]。因此在肺結核患者治療過程中,除藥物治療外還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才能有效消除負性情緒、改善生活質量,進而提升治療依從性,促進早日康復。
積極心理暗示為利用心理學原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適用范圍廣、無副作用、效果理想,近年來在臨床中逐漸應用起來[6]。積極心理暗示指通過樂觀積極的理念指導對患者內心良好品質進行挖掘,使其產(chǎn)生積極的心態(tài)抗衡疾病,可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生理、心理、社會等達到最佳狀態(tài),利于促進病情盡快康復[7]。通過教育暗示可加深患者對疾病認知,客觀正確看待疾病,而不是一味地擔心,通過講解成功案例或病友現(xiàn)身說法,可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通過擺放盆栽、花束、調節(jié)室內光線等環(huán)境暗示,可促使患者身心愉悅,以良好狀態(tài)接受治療[8]。護士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靈活運用肢體、眼神、語言等溝通方式,多鼓勵支持患者,可緩解其心理負擔,鼓勵患者多與人交流,可幫助其建立人際關系,促進病情康復并盡快回歸到正常生活[9]。
同理心護理為心理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利用想象、感受等手段體會患者感受,并靈活運用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共情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旨在消除其負性情緒,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提升患者依從性[10]。傾聽為心理疏導中最常見的一種方法,護士通過傾聽可獲取患者認知、感受等信息,利于向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增強干預效果[11]。護士從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可切身感受到患者復雜情緒,進而針對性開展心理干預措施,利于進一步加強護患間情感,達到共情目的[12]。在積極心理暗示的基礎上結合同理心護理,可使患者感受到尊重、理解及人文關懷,利于進一步增強心理干預效果,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自我效能。
綜上所述,對肺結核患者而言,實施積極心理暗示+同理心護理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升自我效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