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志明
摘 ? ?要:學生科學思維的喚醒與培養(yǎng),是科學實驗教學不可缺失的環(huán)節(jié)??茖W教師應努力學習科學課程理念,提升科學專業(yè)素養(yǎng),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技能,使科學實驗課既是學生尋找證據、發(fā)現規(guī)律的場所,又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學科學的場所,更是促使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場所。
關鍵詞:實驗教學;科學思維;缺失;喚醒
初中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實驗教學的效率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學生通過實驗獲得感性知識,進行“科學的抽象”,使零碎的和片面的知識上升為各種科學概念和理論,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1]36。如何引導學生科學實驗,喚醒學生科學思維,是提高實驗教學的關鍵。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實驗教學實例,就實驗過程中如何喚醒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實驗設計過程中
(一)缺失:“設”而無“計”,無思維意識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要求:“能針對探究目的和條件,設計探究的思路,選擇合適的方法(觀察、實驗、調查、訪問、資料查詢等),制定探究方案。”[2]10現階段,初中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實驗法。在實際教學中,在設計實驗方案這一環(huán)節(jié),許多學生還存在缺乏基本思路與方法等問題。
案例1 ? “比較水與食鹽水誰更容易結冰” 拓展性實驗方案的設計
生1:準備兩個杯子,一個里面加水,一個里面加食鹽水,放進冰箱的冷凍室,第二天早上看一看情況。
生2:準備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里面分別加相同質量的水和食鹽水,放進冰箱的冷凍室,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觀察。
生3:準備兩個一樣的杯子,分別加入相同質量的純凈水和食鹽水,放進冰箱的冷凍室,每30分鐘觀察一次,將現象記錄在設計好的表格中。
顯然,生1的設計方案思維混亂,缺乏基本控制變量的思維,缺乏設計思路。生3的方案較合理。教師在此時若告知學生,生3的方案是正確的,你們就按這個方案做。這樣的結果,對于學生來說僅僅是獲得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實驗方案,至于此方案的優(yōu)點在哪里,如何設計,學生因缺乏深度思考,并不會因此而了解。
(二)喚醒:集思廣益、分析對比,喚醒思維
面對不同的設計方案,教師不能急于告知正確的方案,而忽略了學生沉睡的思維。教師應該適當示弱,讓學生站出來充分表達。學生在自己的表達過程中或聽取他人的表達過程中往往會有思考,沉睡的思維會被喚醒。教師再引導學生圍繞實驗目標,分析對比每個方案的優(yōu)缺點,厘清實驗設計的思路。案例1 中,通過學生各自的充分表達,馬上就意識到了控制變量的問題,同時還發(fā)現生3 的方案中,時間間隔30分鐘可能還是太長,改為15分鐘或更短時間比較合理。這樣,在集思廣益、分析對比中,學生不僅找到了較合理的方案,同時還改進了方案,設計出了自己的最佳方案,逐步形成設計實驗方案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二、實驗觀察過程中
(一)缺失:“觀”而不“察”,無思維加工
伽利略曾說過,“一切推理都是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 [3],從中可知觀察對于實驗是何等的重要。對實驗各階段進行觀察,就是學生“親自發(fā)現”的體驗,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必然途徑?!坝^”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在實驗觀察過程中往往“觀”而不“察”,不經過思維的加工,其觀察效果可想而知了。
案例2 ? “探究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小”的實驗(裝置如圖1)
師:用氣筒往瓶里打氣,當氣壓達到0.2MPa左右時,記錄溫度計的讀數(如圖1a),同時拔掉鐵銷,觀察相關現象,記錄數據。
(教師動手操作,演示實驗,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做好記錄)
師:請各小組匯報觀察記錄。
生1(小組代表):我們小組觀察到瓶內出現白霧。
師:還有其他現象嗎?
生1:沒了。
師:哪些小組的觀察結果與這個小組相同?
(有4個小組舉手)
師:有觀察到不同現象的小組嗎?
生2(小組代表):我們小組觀察到,除了瓶內出現白霧,電子溫度計由22.1℃變成了16.5℃,溫度下降了(如圖1b所示)。
……
教學片段中,有5個小組觀察到的現象只有白霧,有1個小組觀察到了白霧和溫度計的示數,竟然沒有一個小組能答全三方面的現象。
(二)喚醒:適度點撥、問題導引,引導思維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4]可見學生的思維是從碰到實際的問題后才真正開始。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往往“觀”而不“察”,只知道實驗現象,而不知道每一個現象背后的科學本質,最后就難以總結出實驗結論。因此,實驗教學要求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以問題為導引,引導學生思維。
思維引導:①瓶內的白霧是水蒸氣液化而成,白霧的出現說明了什么?(生:水蒸氣遇冷液化,有白霧說明瓶內溫度下降了)②瓶內溫度下降說明內能有什么變化?(生:溫度下降說明內能減小了)③塞子由靜止到飛出,機械能有什么變化?(生:塞子運動了,說明機械能增加了)④減小的內能哪里去了?增加的機械能哪里來的?(生:瓶內氣體的內能轉化為塞子運動的機械能)
三、獲得結論過程中
(一)缺失:“結”而不“論”,無思維綻放
科學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對大量的實驗數據進行歸因分析、理性推理基礎之上的。學生分析數據的過程就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的過程,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的科學知識,深化其思維。在實際教學中,當學生完成實驗觀察后,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統(tǒng)一的“結論”。究其原因,學生結論的來源往往不是剛剛做過的實驗,而是唯書唯師。這種結論的得出,缺乏基本的思考,不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
案例3 ?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
【教學片段1】
師:現在按要求分小組進行實驗(裝置如圖2)。
(學生按要求分小組做實驗)
師:實驗已經完成,請各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生:我們小組實驗順利,可以得出:當發(fā)生光的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師: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
生(齊聲):沒有。
【教學片段2】
師:現在讓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若將紙板F傾斜,讓光仍貼著紙板F沿AO方向射向鏡面,如圖3所示。此時反射光還在紙板F這一平面內嗎?
生1(馬上舉手):在的。
師:有贊同的嗎?
(學生的手從少到多,馬上全部舉起來)
師:能說一說理由的請舉手。
生2: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啊。(只有生2舉手,其他學生都保持了沉默)
教學片段2中,教師的鞏固練習雖然較難,但通過學生的表現,不難發(fā)現學生存在明顯的從眾心理,自己缺乏思考;其次是對光的反射定律中“三線共面”的知識沒有完全理解。究其原因,就是教學片段1中,學生得出的結論太完美,全班意見統(tǒng)一也太完美,很難說是依據實驗現象、深入分析對比獲得的。缺失了收集證據以及對證據進行分析的思維過程。
(二)喚醒:延遲判斷、借助追問,啟迪思維
科學活動中的思維,是學生通過頭腦的活動對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進行加工,由已知信息獲得新信息的過程[2]37。因此教師在獲得結論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要避免學生直接參考書本或依賴好學生得出結論,又要避免直接將結論灌輸給學生,而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養(yǎng)成用知識的傳授代替思維培養(yǎng)的誤區(qū)。采用延遲判斷、借助追問等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自主對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探究歸納實驗的結論,從而真正地啟迪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引導學生思考,促進思維深入。如:(1)法線與鏡面是什么關系?(2)F板的作用是什么?(3)三線共面的依據是什么?(4)你是怎么理解三線共面的?等等。依次引導學生思考,將現象與本質聯系起來,構建更加清晰的光學知識體系。
四、交流和討論中
(一)缺失:“討”而不“論”,無思維碰撞
課堂交流和討論可以增加學生感情投入,活躍課堂氣氛,更能使學生的個人價值得到體現。學生在討論中,可以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進行思維碰撞,迸發(fā)思維的火花。但在實際實驗教學當中,在交流和討論過程中往往是“討”而不“論”,出現“只開花不結果”的現象。
案例4 ? 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研究的實驗(制備氧氣的裝置如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