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韓玉真 劉金山
高考文言文閱讀中的“概括和分析”(或“概括與分析”“理解和分析”)題是每年的必考題,往往采用客觀選擇題(四選一)的形式考查。其“不正確”項的設誤角度常常涉及概括、人物、地點、時間、詞義、關(guān)系、依據(jù)與結(jié)論等,作答時需要結(jié)合原文比對分析,難度偏高。基于此,筆者總結(jié)出五個比對角度,可供同人參考。
比對時要圍繞“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重點關(guān)注選項在這幾個方面的表述是否與原文一致。同時,還應掌握常見的錯誤類型,避免踏入“陷阱”。常見錯誤類型如下:
1.張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為說成是乙人物所為,或者把甲事件結(jié)果說成乙事件結(jié)果。例如2017年全國卷Ⅰ第12題B項“弘微簡言服眾,此舉受到重視。他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住在烏衣巷,稱為烏衣之游;又極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謝混賞識,稱為微子”,對照原文“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可知,“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的是謝混,而不是謝弘微。
辨析時厘清人物與事件的關(guān)系,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結(jié)果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將選項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關(guān)系是否恰當。常見錯誤類型如下:
1.改變因果。選項將原因表述成結(jié)果,或?qū)⒔Y(jié)果表述成原因,或強加因果,或?qū)⒁蚬P(guān)系改變成了其他關(guān)系等。例如2019年全國卷Ⅲ第12題C項“吳起聲名漸起,遭到公叔嫉妒。他雖然對田文擔任魏相表示不悅,但不久就平復了心情;而公叔繼田文后為相,他深表不滿,擔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國”,對照原文“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可知,吳起逃往楚國的原因是“(公叔)害(忌恨)吳起。吳起懼得罪”,而不是“他深表不滿”。又如2016年全國卷Ⅲ第6題C項“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誣蔑報復。每遇大事,他都能堅持己見,不肯隨意改易,因而觸怒許多人;后因得罪權(quán)貴被迫退休,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對照原文“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quán)幸,權(quán)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由此可看出傅珪離職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權(quán)貴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納言官的請求,而不是“他仍堅持離職”。
2.事件雜糅。將文段敘述的幾件事情或事情的細節(jié)進行混編,或把多個人做的事說成一個人做的,使考生難以厘清頭緒。如2018年天津卷第12題C項“作者將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對照原文“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由此可知,作者對四人并沒有批評之意,只是將他們各自為郡時的實際情況做了說明,選項籠統(tǒng)地表述為“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是不正確的。
要細心辨析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闡述等有無夸大、歪曲或偷換概念的現(xiàn)象,要注意比對選項轉(zhuǎn)述時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guān)鍵作用的詞語。常見錯誤類型如下:
1.曲解文意。選項曲解文中某一關(guān)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之一。例如2019年江蘇卷第6題D項“湯顯祖與鄒迪光相約三月份到江南一帶游玩,但沒準備好糧食,因而作罷”,原文為“不能辦三月糧”,意思是不能準備三個月的糧食,說明湯顯祖家貧,而不是“三月份”。又如2016年全國卷Ⅰ第6題C項“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diào)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對照原文“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shù)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怪I以指意,邊害訖息”,這里“使諭以指意”的意思是:派他(趙滋)前去告諭旨意?!笆埂弊鳛橐粋€多義詞,此處是“派、讓”的意思,而選項曲解為“使者”,造成錯誤。
2.歸納不全。即選項對主要信息的概括不完整,故意遺漏關(guān)于人物、事件、觀點等方面的內(nèi)容。例如2017年山東卷第12題C項“謝貞非常孝順,小時候祖母因病難以進食,他便也不進食;父親去世他悲痛欲絕,之后,奉養(yǎng)母親未曾間斷”,對照原文“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于江陵陷沒,暠逃難番禺,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禪,暠還鄉(xiāng)里,供養(yǎng)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貞乃還朝”,可知自“太清之亂”至“太建五年”,謝母先出家于宣明寺,后受謝貞族兄謝暠將近二十年的供養(yǎng),那么謝貞奉養(yǎng)母親是有間斷的,所以選項中“奉養(yǎng)母親未曾間斷”以偏概全,導致選項與原文矛盾。
分析時要特別注意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之類的詞語,并與原文比對,厘清人物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常見錯誤類型如下:
1.時序顛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時,選項往往故意將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例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12題C項“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對照原文“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可知,“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在前,而“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在后,選項時間順序顛倒。
2.空間錯位。把不同空間地點的事件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位置關(guān)系。例如2013年全國卷Ⅰ第6題D項“馬文升文武全才,聲名遠揚。朝廷大事往往等他決斷,又有顯赫邊功,外國皆聞其名。為人重氣節(jié),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盜各處騷擾,也不去鈞州他的家鄉(xiāng)”,對照原文“卒后逾年,大盜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明明是“大盜至鈞州”,即大盜到了鈞州,而選項故意顛倒說成“也不去鈞州”。
辨析時應將選項的內(nèi)容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選項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內(nèi)容或詞語,或者篩查選項中有無漏掉原文關(guān)鍵詞(尤其是表范圍或程度的副詞)的情況。常見錯誤類型如下:
1.無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致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jù)。例如2018年全國卷Ⅱ第12題D項“王渙政績卓著,后任難以比肩。他死于洛陽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選其繼任者,均不稱職;后來選用任峻,任充分發(fā)揮文武屬吏才干,仍然忙得無法分身”,對照原文“自渙卒后,連詔三公特選洛陽令,皆不稱職。永和中,以劇令勃海任峻補之。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其中“旋踵”意為退縮,涉及任峻的句子可理解為任峻選拔文武官員,充分發(fā)揮這些人的才能,這些人督察懲治奸惡盜賊,絕不畏避退縮,可知選項中“仍然忙得無法分身”,是沒有依據(jù)的。又如2017年全國卷Ⅲ第12題A項“許將初至北境,盡滅契丹威風。他入仕不久,取代歲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讓代州,蓄意挑釁。他堅決予以反擊,使對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對照原文“(契丹使蕭禧)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大國分畫矣?!瘜⒃唬骸耸?,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可知,“使對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于文無據(jù)。
2.以偏概全。對原文或某一方面的判斷通過增加或刪減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故意擴大或縮小判斷對象的范圍。例如2019年全國卷Ⅱ第12題C項“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對照原文“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可知,“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與原文相矛盾。
為了考生簡單易操作,可將以上五個角度——十種常見干擾項涉及類型簡記為:
看人切忌張冠李(戴),
誤解形象常涉及;
對比關(guān)系明因果,
事件雜糅需清理;
關(guān)鍵詞語易曲解,
歸納不全漏信息;
事件發(fā)生有時、地,
時間顛倒空錯置;
任意添加無中有,
漏掉信息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