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玲
自記事起,就知道鄉(xiāng)下時興請戲班子。常常是春秋季的農(nóng)閑或者春節(jié)時候,或者誰家發(fā)了大財、老人過大壽、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xué),就會請戲班子來村子里唱上幾天。
戲臺子就設(shè)在村子里的土臺子上或地段開闊處,很是簡陋。由四根木柱撐起,上搭白色帆布篷,再用幾條鮮艷的各色布條點綴,這樣,戲臺子就成型了。
還未開始唱,哪個村子來了戲班子的消息就已經(jīng)在附近幾個村莊里傳開了,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聽?wèi)蛉?。于是就拿了小板凳小馬扎,看戲去。路上熙熙攘攘的人,像趕年集一般熱鬧。
臺上,裝扮新鮮的演員在盡情演繹著一出出故事;臺下,人頭攢動,賣瓜子、糖球、玉米酥果等的小商販在人群里來回小聲吆喝著。來聽?wèi)虻娜酥?,老輩人和婦女最多,他們愛聽?wèi)騼?,聽得如癡如醉。小孩子也多,孩子們大多聽不懂戲詞,看不懂戲情,但不妨礙他們?nèi)ヂ爲(wèi)虻呐d趣,可以看熱鬧或者纏住大人們給買點零食吃。因為在看戲時,大人們是慷慨的,面對著那么多聽?wèi)虻泥l(xiāng)親們,是不好意思駁了孩子要求或者打罵孩子的。
那時候,聽得最多是“山東梆子”“河南豫劇”,這兩個戲曲的曲調(diào),多豪放嘹亮,唱詞念白直爽,不似昆曲那樣溫婉清愁,也不像京劇那樣精致講究。所以,很合了鄉(xiāng)村人的口味。
大人們看得癡迷,常會隨著演員的表情動作而變化著神色,當(dāng)臺上演員手執(zhí)馬鞭子做騎馬狀的時候,臺下的人兒,也會把身體前傾,口中也吆喝著“駕駕”的聲音,會引來身邊人的注目,那贊許的,是因為的確也有同感;那投來白眼的,則是嫌棄那個人擾了自己看戲。
小孩子,在臺下待不了幾分鐘的,趁著大人不注意,常常就偷偷跑到戲臺柱子邊上了,專門趴在戲臺邊看演員的一招一式,離得那么近,可能會影響到戲臺上的表演,就會有管事的人,把小孩子輕輕攆下去;也有的小孩子就會跑到后臺去,看演員化妝卸妝。
八歲那年,我迷戀上了鄉(xiāng)戲,常常就在臺下看呆了。臺上的一顰一笑,讓我為之傾倒。我想象著自己是鐵面無私的包公,斷清人間不平事;我也是英姿颯爽的穆桂英,帶領(lǐng)楊家女將征戰(zhàn)沙場;我是那美麗癡情的王寶釧,為生命里的那一個叫薛平貴的男子在寒窯苦守18年;我是那靈巧剔透的紅娘,為我家鶯鶯小姐把終身大事爭,全不顧執(zhí)拗的老夫人如何拷打……那飄逸的戲服、美麗的刺繡、翻飛的水袖、金燦燦的鳳冠、俊美的扮相,深深牽引我心。
(摘自《北京青年報》,有刪改)
賞析
每個人的腦海里都會留下幾個童年片段,而作者的片段與鄉(xiāng)戲有關(guān)。鄉(xiāng)戲是節(jié)日里的“盛宴”,給村民們帶去喜悅與歡快。大人們認(rèn)真地看戲,孩子們在臺下玩耍,小小的“我”甚至迷上了唱戲,還想拜師學(xué)藝。在那段淳樸而簡單的日子里,鄉(xiāng)戲成了人們的精神食糧,溫暖了那個貧瘠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