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方麗萍
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情緒化,尤其愛哭,本文將以我教過的一個愛哭的學生為例展開思考,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幫助他一步步成長。
接手五年級的一個班后不久,一個男孩子小Z 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Z 個子不高,比較內(nèi)向,從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但只要老師對他說話大聲一點,他的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悄無聲息地滑落。
只要聲音響一點,語氣嚴肅一點,迎接我的準是一張哭得梨花帶雨的臉龐。這個孩子的淚水就跟開閘的洪水一樣,傾瀉而出。
不行,再繼續(xù)這樣下去,我怎么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其他學生模仿怎么辦?
為了弄清小Z 愛哭的原因,我和他的媽媽進行了一次長談。交談中,我聽出了他媽媽語氣中的無奈:原來他在家也是這樣,動不動就哭,家長也很頭疼??磥恚窃撜页鰡栴}癥結(jié)的時候了。通過與家長、孩子的溝通,我歸結(jié)了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缺乏安全感,情緒易失控。0~3歲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關(guān)鍵時期,而母愛是這時期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但由于父母平時忙于工作,孩子從小就是奶奶帶的,因而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所以當他遇到壓力時就無法應對,容易情緒失控,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哭,傷心地哭。
第二,心智不成熟,獨立性缺失。小Z 比較幼稚,心智不夠成熟。因此每每遇到困難,不論是生活上的還是學習上的,除了哭,沒有其他辦法,只一心等著家長來給他解決。
第三,父親缺位,角色混淆。小Z動不動就哭,愛掉眼淚,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男性女性化。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往往是媽媽更多地承擔了家庭中的管理、教育任務,而爸爸則很少參與。等到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老師大多又是女性。所以,小Z 沒有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沒有從爸爸身上習得處理問題的辦法,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第四,能力薄弱,自信不足。家長的強勢導致了他現(xiàn)如今性格上的弱勢。在家里,父母不在時,都由奶奶說了算,什么都是奶奶決定好的,什么事都是奶奶給他做好了。除了學習,他什么都不用干,所以也就什么都不會干。漸漸地,他發(fā)覺自己什么都不會,遇到問題只會哭,這樣還能自信開朗嗎?
第五,用眼淚“控制”父母。小Z 如此愛哭,讓他的父母頭疼不已,卻也無計可施。所以每每小Z“發(fā)作”,他們?yōu)榱饲屐o,唯有“屈服”于他—安撫。時間一長,孩子發(fā)現(xiàn)眼淚是對付父母的一個強有力的“武器”。
找準了“病因”,接下來就該“對癥下藥”了。針對小Z 的情況,我決定為他開幾劑“藥”,給他好好“補補”。
戒除依賴,鍛煉自理能力,找回失去的“獨、理、信”。獨立能力、自理能力和自信心是小Z 所缺乏的,所以家校溝通之后,我們給他制定了“三做”評價表: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困難的事情嘗試做。這張評價表給了孩子一個直觀的反饋,上面滿滿的紅鉤也給了他極大的鼓勵。在這一過程中,小Z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也逐漸鍛煉了獨立自主能力。而在一次次成功解決困難后,這種成就感、滿足感更激勵了他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父母陪伴,情感治愈,找回失落的安全感。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雖然小Z 的童年缺少了父母,尤其是爸爸的陪伴,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在我的建議下,小Z 的父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積極“補救”:每天起床前的“薄荷時間”,為孩子的起床營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讓他自然地醒來,輕輕摩挲孩子的頭頂,給他一個美好的問候;晚上回家時的“奶油時間”,送上熱情的歡迎,一句問候、一個擁抱、一雙拖鞋或一杯熱茶,讓他自己安靜地待一會兒;入睡前的“蜜糖時間”,利用孩子入睡前的時間和孩子聊天,認真地聆聽孩子說話,多給予他充滿愛意的擁抱、親吻或撫摸。我還給他爸爸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yè)—多和小Z 一起活動、游戲,多從事一些屬于男孩子的運動,如足球、籃球、長跑等,慢慢幫他找回男孩子的感覺。
給予方法,控制情緒,找回遺失的微笑。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幫助小Z 解決他的情緒問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想哭的時候怎么辦。這里我給了他幾個“錦囊”:宣泄法,去操場上跑一跑或是去空曠的地方吼一吼;傾訴法,找人聊聊;冷靜法,數(shù)數(shù)、深呼吸;轉(zhuǎn)移法,看書、畫畫、運動、聽音樂。但這些法則的前提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要忍住,我不能哭。孩子學會了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哭這樣的消極情緒自然就減少了許多。
一學期下來,在家校和小Z 的一致努力下,小Z 的變化還是很可喜的:哭臉明顯減少,笑臉顯著增多,愛笑了,也愛幫人了。他終于甩掉了“愛哭鬼”的帽子,真心為他感到高興。希望“愛哭鬼”的蛻變能給我們的家長帶來些許啟示:愛而有度,愛而有法,在信任與尊重中培養(yǎng)孩子的情智,在放手與鼓勵中培養(yǎng)孩子的“獨、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