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若惟
(武漢大學,湖北武漢 430072)
當代大陸新儒家從傳統(tǒng)儒學資源出發(fā),認為西方傳統(tǒng)民主制度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但也承認其民主價值和意義對于當今中國政治發(fā)展存在的作用。然而,在這種整體的制度設計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困境,即當代大陸新儒家所體現(xiàn)出的“賢能政治”究竟是一種新型民主還是政治精英主義的“人治”?本文將從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利弊出發(fā),主要結合白彤冬先生《舊邦新命》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對儒家民主政治中所存在的困境進行闡述。
現(xiàn)代民主政治最突出的特點有兩個方面。第一,民主與法治的結合,從而可以有效對權力的濫用和政治的腐敗進行限制。第二,公民的自治與其有效地參與,現(xiàn)代民主政治國家中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權利,從而存在為現(xiàn)代政治提供新生命力的可能。但從西方現(xiàn)代民主政治存在以來,我們也可以從中總結出一些民主政治所存在的弊端。第一,選舉民主的弊病。學者貝淡寧曾批評西方的選舉民主制,認為“選民普遍理性”的假設是需要被質疑的,選民共同體的投票結果最終仍然是代表私心私利的眾意,同時提出了金錢對于民主的可操作性與競爭中的個人主義對于社會和諧的危害。第二,民主的極端平等存在的弊端,過度地強調平等會導致民主國家的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盛行,公共德性反而會被忽略。第三,大眾民主的弊端,當今世界范圍內(nèi)的民粹主義盛行就暴露了大眾民主在內(nèi)的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局限性[1]。正是因為存在民眾理性缺失的可能,便會導致民眾作出的選擇會對整個社會可能產(chǎn)生危害,進而可以影響到整個政治群體甚至國家的民主制度是否是真正為了國家中的所有民眾之公意而作出的政治選擇。
由于上文中提到的那樣,過度地強調民主的平等會導致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盛行,因此,政治生活中所必須的公共德性,即人民對于人倫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對于在參與政治生活中的人們?nèi)绾尾拍芫哂械滦??這一問題,被現(xiàn)代西方民主理論中支持參與民主的學者和主張精英民主的學者都忽視了。一方面,隨著現(xiàn)代民主日益向大眾民主的方向發(fā)展,領導人的素質——這一個代議制民主最初非常重視的因素,被選票的多少所替代。另一方面,選票的多少從而進一步影響到選舉人的“精英自覺”與“責任擔當”,從而影響到其決斷能力與戰(zhàn)略思維。這樣導致的后果便是,只注重平等為最大的德性,將人民的廣泛參與和人民進行統(tǒng)治作為民主的終極目標,至于如何參與和統(tǒng)治,卻被真實地忽略掉了。
賢能政治并非中國儒家政治的獨有物,著名思想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也曾認為精英自覺與政治德性是對于國家政治發(fā)展是極為重要的因素,但現(xiàn)實是現(xiàn)代西方民主并沒有完全繼承西方古典政治的德性教化,從而陷入了“制度決定論”之中,忽視了政治德性的重要性。而這些現(xiàn)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值得并且應該被當今中國民主政治所注意。
雖然當代的大陸新儒家反對上述的西方形式主義的民主觀,但卻不否認民主的價值。蔣慶曾在其《王道政治》中提出:“站在儒家王道政治立場上不接受民主政治,并不意味著它反對民主政治?!盵2]蔣慶強調人民意志所應具有的合法性是在解決“政道”問題時的關鍵所在,并且認為王道政治雖然與民主政治相區(qū)別,但實質上是一種對其的揚棄,吸收了其民意的合法性。對于民主價值的看法,學者白彤東認為,民主是可以接受的。白彤東在《舊邦新命》中曾說:“在當今民主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的時代,全民參與可以帶來人們覺得自己是國家、政府一員的心理上的和實踐上的好處……這些考慮給出了孔氏中國里保持全民選舉的附加原因”[3]。
以白彤東和貝淡寧為代表提出的“弱限制民主理論”[4],希望將民主與賢能二者進行結合。他們認為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是要去吸納西方民主的思想和制度設置,但也要進行對西方民主的“削弱”,“一個保守注意著可能給予種種考慮對當今的民主操作及其政治理念有保留并因此加以修正?!盵3]從而可以成為中國政治的一部分。同時,白彤東先生也認識到西方民主自由制度在民眾中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他并不認為這種制度就是完美無缺的。通過對其缺陷的分析,白彤東基于羅爾斯的“五個一般事實”提出了“六個事實”,第六個事實即為現(xiàn)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所在,即人們?yōu)榧核嚼膬A向,公民更傾向與對社會政治事務表示冷漠。現(xiàn)代社會很難保證公民的政治知情權,并且白彤東先生進一步分析了當代民主政治由于民主國家本身人數(shù)眾多使得在此民主國家公民其選票的實際價值受到質疑,并且大公司和財閥在其中運轉使得競爭本身的公平性也難以維持。
因此,在人口眾多又存在影響巨大的利益集團的現(xiàn)代國家,要求社會制度下所這種羅爾斯所理解的自由民主制度或者絕對的公民平等、公民人各一票在現(xiàn)實中進行民主政治的參與是絕對無法實現(xiàn)的。于是,白彤東先生提出通過“賢能”來削弱民主制度而不是拒絕民主,從而可以與儒家的政治制度和中國的實際政治情況相符合,希望通過這種構想對西方自由、法治、人權等現(xiàn)代社會民主制度的借鑒。在《舊邦新命》一書中,白彤東贊同孟子的觀點,任用賢能來做治國者,即勞動存在分工,治國者的勞動高于為自己謀生的勞動,普通的民眾大都是勞動為了謀求生存,不可能也沒有精力去把握一種可以治國的、利他的、極高的智慧。因而,白彤東先生擔心民主所產(chǎn)生的問題就來自于知識與智慧方面的問題,即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賢人”才可以對國家進行一個正確的實質性的決策。同時,他認為以賢能為主的兩院制無論在對于賢能的要求與其地位的理解上,都和傳統(tǒng)儒家的政治觀點十分相似,而不同于西方的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兩院制的關系。在白彤東的孔氏中國里,他構建了一個新的王道政治,在這種政治體系當中存在了西方民主的選舉、人權、法制等那些基本原則,也同樣擁有儒家思想的特點:如選賢任能、德志、治權在賢等,目的是為了賦予那些更有知識與經(jīng)驗的賢能以更容易被聽到的機會,從而對眾意進行一種制衡,這樣一來,它所形成的政治體制便可以形容成既存在治理者也存在民治,人民之眾與賢能之人同時承擔治理角色[5]。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曾經(jīng)提到,孟子強調政府教化民眾的職責。那么,人們應該如何判斷政府是合格的政府,賢能者是合格的統(tǒng)治者呢?在孟子看來,人們是否感到滿足的判斷依據(jù)歸根結底還在人民自身,這是在《孟子·萬章上》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體現(xiàn)出來的。孟子認為,這種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具有的,所以,民眾也有“大”“小”之分。
白彤東學者對于孔氏中國的構想,是一種對于傳統(tǒng)儒家政治和西方民主制度的超越與結合。他贊同普通民眾之所以無法具備這種能力,是由于他們需要始終以勞動為生,從而無法擁有更多精力去獲得成為賢能的能力。因此這樣的“無知”是注定的,因此至少這一部分人民為了使得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因而無法擁有民主的權利和地位,僅是可以具有咨詢性的民主地位。孟子和以此來支撐自己觀點的白彤東先生都認為這是值得推崇的[6],并且許多對于教育和人格的單向性揭露似乎也支撐了這種觀點。普遍的大陸新儒家學者認為,大多數(shù)需要以勞作謀生的人沒有精力去獲得從事政治生活處理政治事務的知識,而那些不需要以勞作為生的精英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政治參與應該具有的普遍的知識。從而將需要通過勞作謀生的民眾進行限制是必要的并且合理的。那么上述內(nèi)容就表明了一個觀點,即“勞動”和“勞心”并不能同時發(fā)生在一個人的身上,勞心是與政治相關的,并且屬于普遍知識的領域,但勞力卻是與政治所屬的普遍知識領域不同,其存在與特殊性領域??墒聦嵣希@種前提的存在正確與否才是大陸新儒家學者們所面臨的一個困境。他們都通過說明大部分民眾存在一種無知的必然性——因為其需要通過“勞力”而謀生,卻忽視了賢能獲取知識類型的探討。即賢能的政治統(tǒng)治的出發(fā)點是服務于民眾的,那么精英的政治統(tǒng)治具有合法性就應該去為民眾所服務。如果按照大陸新儒家學者們所認為的觀點來解釋,賢能的統(tǒng)治者都因具備一般普遍的政治知識而成為統(tǒng)治者。但是問題在于,精英者的政治目的就是服務于民眾,如此便需要對這種一般普遍的政治知識轉化進入到特殊的人民生活知識領域,只有這樣才可能夠以服務民眾為出發(fā)點,從而具有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4]。因此,就不可能存在“只重視政治的普遍原理”的賢能統(tǒng)治者的情況??扇绻晃毁t能的政治精英既具有一般普遍的政治知識,又擁有民眾的特殊民生技能,那么按照“勞心”與“勞力”同時發(fā)生在了一個人身上(因為單純的“勞心”并不會使所謂的賢能去以具備特殊的民生領域的知識,從而無法進入民生之中服務人民)。這就與上述孟子與白彤東等學者都贊同的勞心與勞力相分工的觀點相矛盾。
綜上,這種將“民眾與精英”進行對立、分裂的觀點,使得大陸新儒家的觀點存在了一種困境,就是民眾與賢能的政治精英角色的不可改變性。但這些學者們往往希望通過其二者的統(tǒng)一來實現(xiàn)儒家賢能政治與民主之間的溝通與融合,進而導致了一種困境,即究竟政府是否可以用教化民眾,從而可以得出能夠領導國家人民的精英的這種身份轉化是行得通的。而馬克思也曾在其作品中提到過有關精英與民眾之間的問題,即存在一種難以避免的矛盾,精英政治制度下,官員將會以個人的發(fā)展為主要目標[4]。大陸新儒家學者們強調民眾為了謀生僅能得到特殊的知識因而無法成為精英,但他們之中不乏有人強調民眾的咨詢性地位,通過將古典儒家的政治制度與民主的相結合,進而想要尋求一種新的、并且更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
在學者白彤東看來,保留民主而不是取消民主的位置的意義是對賢能的一種約束行為,這樣便表示他們也相信并且承認掌握著普遍知識的群體會出現(xiàn)一種官僚異化,會出現(xiàn)少數(shù)掌握權力的貴族把持政治和假公濟私的利己現(xiàn)象。同樣也進一步說明,至少白彤東先生意識到了即便是掌握著普遍知識的少數(shù)賢能政治精英也是會存在一種可能“在選擇的過程中選擇傾向于自己的選項”的普通民眾,這也是另一種方式的“謀生”,和民眾通過“勞力”謀生結果上似乎沒有區(qū)別。而白彤東先生表示,對以密爾和羅爾斯認為的教育需要全民參與的思想,儒家賢能政治對精英、賢能所起到的教育功能也能起到豐富的作用。賦予精英以限制民主的權利的原因,主要是這些賢能政治的精英受到了教育[5]??杉热痪⒅阅軈⒄且驗榻逃?,那么民眾如果受到教育是否也能成為精英?兩種身份的國家公民似乎都有接受教育并且參加政治的權利,并且二者都是為了“謀生”,為什么要進行二者之間的區(qū)分和對立?這便成為了一種等待解決的困境。
當代大陸新儒家從傳統(tǒng)儒學資源出發(fā),認為西方傳統(tǒng)民主制度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但也承認其民主價值和意義對于當今中國政治發(fā)展存在的作用。并進一步結合中國儒家政治制度,提出與民主進行集合(對民主進行限制)的可能,從而構建出以白彤東“孔氏中國”等為代表的弱限制民主理論。然而,這種整體的制度設計存在一些困境,本文中主要闡述的是“民眾與精英的對立關系”即是否應該將其二者之間的身份徹底劃分的問題。對于民主政治中存在的如腐敗等問題,不僅可以依靠國家制度和法規(guī)來應對,同樣可以依靠社會和全民反腐來治理,基層治理和行政的權利同時進行,民眾自制和社會共治同時進行,也不乏是一種解決。同樣也得出結論,對于民眾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非只有賢能的政治精英才應該受到普遍的政治知識的教育。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將儒家的賢能政治發(fā)揚光大,使其更好地去克服民主政治中選舉民主、極端平等和大眾民主的弊病,從而為中國民主政治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既解決了西方民主政治的難題,同時又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政治,將中華文明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