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子佳 尹一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玉溪 653100)
改革開放以后,有關少數(shù)民族題材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與觀念都有了新的解讀,伴隨著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題材逐漸成為工筆畫創(chuàng)作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作為反映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工筆畫也需要符合審美需求,須實現(xiàn)其文化承擔,將民族藝術形式以不同的方式給予推廣傳播。彝族女性頭飾作為彝族藝術形式的一種直觀呈現(xiàn),其夸張繁復的頭飾,承載著彝族的歷史與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彝族最根本的審美意識和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情態(tài)。工筆畫嚴謹細膩,有著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在眾多的繪畫語言技法中無疑是最適合表現(xiàn)繁復的頭飾,以及其內在的民族精神。
彝族頭飾,與其衣飾一樣,類型眾多。從最初驅寒保暖的實用性到象征裝飾性的轉變過程中,形成了造型奇特的頭巾頭帕、帽子以及千姿百態(tài)的配飾,成為人類文化服飾中一道靚麗的景觀。彝族女性頭飾大致分為兩個類型,即巾帕式和冠帽式。所謂巾帕式,是指用布包在頭上,又叫包頭巾,有單色素雅的也有圖紋式樣的,再用配飾將其束緊固定,呈現(xiàn)出質樸又夸張的造型特征。冠帽式,是指樣式各異的帽子,除個別支系的帽子是單純素色,幾乎所有類型的帽子都繡有花草、龍鳳或反映遠古圖騰崇拜的圖案紋樣,工藝精巧。
(1)瓦帕。大小涼山地區(qū)的彝族未婚女性和已婚未育女性佩戴瓦帕,也是典型彝族文化符號的代表。整體結構分為:瓦帕、假發(fā)辮、珊瑚珠串。瓦帕呈現(xiàn)出長方形,假發(fā)辮環(huán)繞后呈現(xiàn)出圓弧形,珊瑚串珠呈流線型,使整個瓦帕看起來奇觀美麗。不管選擇哪個角度入畫,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顯示瓦帕美感和體現(xiàn)主人的端莊穩(wěn)重。由此可見,大部分工筆畫家以這個地區(qū)彝族為素材時,以側面入畫也絕非偶然。
(2)花腰彝頭巾。頭巾由三塊布料拼接成長方形,佩戴時,將其折成帽子狀,以帶束扎,帶子一側上端有珠串豎起的紅色絨球,帶子兩端的纓須垂于耳旁,前額和腦后高翹突出的部分皆繡上精美圖案,精巧秀美。
(3)包帕。香格里拉地區(qū)彝族女性的包帕在穿戴時,先將頭發(fā)盤好,接著將橋狀形勒子固定在頭發(fā)上,再用鑲著彩邊的方形黑布頭帕折成三角狀向前包住勒子,并遮蓋后腦部分,加以絨線固定。整體結構分為:橋狀形勒子、黑色方巾頭帕、絨線。勒子和方巾頭帕包裹在一起,形成正方形,鑲邊部分又將黑色的方形切割,從而形成簡單大方的幾何形構成。這種輪廓方硬的包帕線條與彝族女性柔和的臉部曲線形成了方圓對比,視覺上有一定的平衡感。
(1)荷葉帽。是用八塊三角布拼縫而成的,帽子后方有一條劍形圖案的裝飾,八個三角尖匯合至帽頂,貼有圓形銀花頂牌或布紐,帽檐側邊和后邊向上翹起,造型對稱且似翻過來的荷葉。當然這種“仿生學”的設計荷葉帽除了造型獨特之外,還具有年齡婚配與否的指示功能,就是已育的彝族女性,不再佩戴瓦帕,改為戴荷葉帽,遠觀之便可知其身份。彝族頭飾留存的遠古遺風在荷葉帽上也得以體現(xiàn),據(jù)《西南彝志》記載:那個時候,宇宙的四方,變成了八面,那就是八卦[1]。八塊布料拼構成圓形的宇宙圖,帽頂?shù)闹行谋硎居钪娴闹行狞c,而四面八方是宇宙的方位圖,與八卦圖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帽子上留存了遠古時期彝族先民對宇宙的認知和哲學觀念[2]。
(2)羅鍋帽。彝族已育女性才能佩戴的頭飾,整體呈上大下小的圓筒狀,像一口倒扣的羅鍋,故稱為羅鍋帽。內部為竹制中空圓筒,在外繃上黑色棉布,帽頂繡以精美圖案。為了表示家庭地位和家族顯赫身份,夫家會定制銀飾釘掛在妻子的羅鍋帽上,使帽子華麗精美稱出妻子高貴端莊。
(3)雞冠帽。形狀像雞頭而得名,也是彝族許多支系都有的頭飾形式,但因地域不同,雞冠帽造型也不同,有的稱為鳳凰帽,鸚嘴帽等,這類模仿公雞頭造型的帽子都叫做“雞冠帽”。雞冠帽前后圖案紋樣、形制等完全對稱,且設計獨特,帽子兩邊和上端呈現(xiàn)出一個二維的平面造型,中間和帽口是三維立體空間,帽上繡滿了花樣紋案,從帽頂右邊起綴有茂盛的紅纓,帽子邊緣用大量銀泡繡滿一圈。既平面對稱又立體的造型特征構成獨特的視覺張力。
彝族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服裝頭飾形態(tài)等吸引了無數(shù)工筆畫家探尋彝族美的目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工筆畫呈現(xiàn)出更多的包容性以及多元化的表現(xiàn)形式。工筆畫以畫面嚴謹、表現(xiàn)手法多樣,鮮明地反映了彝族頭飾的形態(tài)、藝術特征和民族精神。在彝族題材工筆畫表現(xiàn)中,頭飾的刻畫,不僅起到辨識作用,還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
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最早提出“重彩”的概念,提到的重彩顏料主要是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石色。工筆重彩畫,便是采用細致、工整的手法以石色顏料為主進行表現(xiàn)[3]。例如,老一輩工筆畫家蔣采蘋以彝族女性為創(chuàng)作對象的作品中,人物呈現(xiàn)溫婉平靜的形象,襯托人物的頭飾以重彩的表現(xiàn)形式刻畫,形成了特有的風格。例如作品《月下撒尼女》中,大量運用了她自制的石青色,呈現(xiàn)出深淺變化的藍調子來表現(xiàn)頭飾服裝布面的厚重質感、荷葉的輕盈以及夜色的靜謐。雖然是一種石青色,卻表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頭飾、刺繡部分朱砂色的運用與大面積石青色形成互補色;帽子邊緣的銀泡用蛤粉來表現(xiàn),珍珠串、銀耳飾用白色云母表現(xiàn),不同材質形成不同的視覺質感。通過材料的運用,技法的突破,既細致地描繪了少女頭飾、服飾特征,又對人物賦予更多寓意,并突顯了其民族精神。
意象性的工筆畫,不再強調對表現(xiàn)物像進行工整嚴謹?shù)拿枥L,而是力求于表現(xiàn)其情感空間以及畫面的象征性。例如,工筆畫家潘纓的作品《彝女》系列,以表現(xiàn)涼山地區(qū)彝族女性為創(chuàng)作主題,采用冷灰色調對彝族日常生活頭飾、服裝進行描繪,從而襯托人物性格。畫面中,創(chuàng)作對象以沒骨技法,運用石色、水色或者墨色來進行意向性的表現(xiàn)。通過運用色與水的流淌,游移在寫實與寫意之間,既有工筆的嚴謹性又有寫意的趣味性,既當代又傳統(tǒng)、既具象又抽象。畫面中的彝族女性頭飾除了標識身份、區(qū)分支系外,沒有過分強調頭飾的繁復多彩,而是在灰色調中通過頭飾、服飾色塊之間的對比映襯下,塑造出人物性格堅強、沉穩(wěn)、健康、淳樸的氣息。向觀者展示她們站立著或是端坐著,都仿佛是在享受勞作后的片刻寧靜。
北宋的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到工筆畫要求“有巧密而精細者”。傳統(tǒng)工筆畫精謹細膩,注重平面裝飾,運用傳統(tǒng)勾勒、渲染,達到形神兼?zhèn)洹kS著時代的發(fā)展,融合吸收了東西方藝術語言,把傳統(tǒng)工筆畫與寫實主義和夢幻意境融到一起,形成當代工筆畫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畫家陳治的《美姑》,宋彥軍的《氣若幽蘭》等,都用傳統(tǒng)的勾勒渲染結合寫實的造型手段來表現(xiàn)。畫家何香凝的《凈土》,由12 幅民族肖像組成,通過頭飾能分辨出其中的彝族。其中一幅叼著煙斗的婦女肖像,頭上佩戴著涼山地區(qū)象征年老女性身份的荷葉帽;另一幅穿著刺繡斜襟上衣,頭戴涼山地區(qū)彝族童帽的小孩肖像。從這些肖像中可看出,畫面受荷爾拜因的影響,畫家運用了傳統(tǒng)的勾勒渲染技法,借鑒西方肖像畫用深色背景烘托人物,再通過借助彝族頭飾的襯托,以沉穩(wěn)的色調表現(xiàn)了彝族年長女性古樸篤定的內在精神以及彝族孩童的俏皮活潑。
彝族頭飾作為彝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該民族的歷史、宗教、婚姻、喪事、節(jié)日慶典等密不可分,反映著彝族神秘而獨特的歷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彝族最根本的審美意識和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情態(tài)。而工筆畫在眾多的繪畫語言技法中無疑是最適合表現(xiàn)其民族精神文化特質和美感的手段,彝族題材工筆畫中的頭飾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對民族、服飾、文化的推廣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