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利華
前陣子搬家,翻出一批文學期刊,其中有好多本《山東文學》,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積攢下來的。我不是藏書者,所存的期刊、雜志很亂,當然能當古籍收藏的不多,且那些雜志好多年也不會去翻看,以至于每次搬家,都要猶豫要不要當廢紙?zhí)幚?,最終還是不舍得。那些雜志,就隨著一次次搬家倒來倒去。再有就是曾扶持過我、發(fā)表過我作品的雜志,會多出一份別樣的親切感。哪怕一期雜志里沒我的作品,看到后也覺得親切。一本雜志,就是一份記憶,一次見證,滿含辦刊人的心血,凝聚著每一位作者的艱辛。像我這樣由報紙副刊、文學期刊再到出版社一路走來的作者,對此就格外有份情結在里頭。就好比在一個作者眼里,同樣一百塊錢,如果是稿費,它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發(fā)表過我作品的報紙樣刊里,我曾見到一本九十年代末的《山東文學》,上面有我一篇小小說。但我跟《山東文學》結緣,應該還要早。最初的時候,我跟許多作者一樣,只要文章變成鉛字就收存下來,后來隨著越來越多,慢慢就疏于整理,再加上搬家倒騰,好些雜志報紙都已經找不到。我這么說,是想找尋我第一次在《山東文學》發(fā)作品的印象,可實在想不起來。不過,當時的狀態(tài),還是記憶猶新。那就是,一個癡迷于文字的文學青年,用稿紙手寫,一遍遍修改,工工整整再抄一遍,滿懷希望地投進郵筒,甚至,連隨后的漫長等待都有一種幸福感。最近幾年,《山東文學》相繼發(fā)表我的中篇《香樹街10號》《放爆仗》《天秤座》等,一直到2019年的《五谷豐登》??梢?,從我有幸在《山東文學》發(fā)表第一篇作品,到現在至少已二十多年。可以說這本文學期刊一直扶持我,從小小說、短篇、中篇、長篇一路成長,見證著我從一個稚嫩的青年,慢慢變成略帶滄桑的中年。
一個作者遇到一本期刊是一種緣。遇到一位能夠鼓勵你、認可你的編輯,更是緣上加緣。記得早年開始寫小小說時,丁愛華老師就是我的責編了。沒見面之前她就編發(fā)過我好幾篇小小說。實話說,沒見之前,從她這名字,我猜測像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大姐。沒想到后來不斷拜讀她的文字,又在不同場合見面,徹底洗刷掉我的猜測。這位挖掘和培養(yǎng)過許多作家的老編輯(此老不指年齡),不管是從其文字,還是舉止言談,都新銳凌厲得像一位獨來獨往、縱橫江湖的女俠。多年來,我的責編老師還有好幾位,劉新沂、楊文學等都編發(fā)過我的稿子,一直到近期的王利宣。與丁愛華相比,王利宣倒是前后印象一致。我們的交往始于電話,他說話慢慢悠悠,跟文學編輯的口吻很符。見面之后,一聊起文學,我就發(fā)現他眼睛里閃出一種不一樣的光。兼具作家、編輯雙重身份的他,很容易能把我拉進一種文學氛圍或思維里。他身上帶有老派文學青年徹夜暢聊文學的那股勁兒。他提出我小說里的瑕疵,感覺像是我倆一起去買水果。他就這么說:“我覺著長成這模樣的果子更脆更好吃,不信你試試?!庇谑牵揖吐犎∷慕ㄗh。當然,有時候他也會悄悄做一下小手術,切掉一兩句。比如,《五谷豐登》,我見到刊物時發(fā)現最后一句話他給刪掉了,一開始覺得少了點啥,再琢磨,那句話就純粹多余。就像我在不同的小說里,老是順手就重復同樣的情節(jié)、細節(jié)一樣,我的好幾篇小說,寫著寫著,就想以那種模式收尾。一位編輯,是一部作品的把關者,他(她)跟作者之間,要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默契和信任。這才是優(yōu)秀編輯。
第一次聽李掖平老師講課是在萊蕪。那時候,她對臺下聽課的我肯定不認識。后來雖說見過幾次,但我覺著她真正認可我,應該是我的《天黑請閉眼》發(fā)表后。因為,她擔任主編后,有一次曾跟我說:“你以后要把《天黑請閉眼》那樣的稿子,先給咱們《山東文學》?!蔽矣浀煤芮宄?,她用了“咱們”這個詞兒,讓我感覺很溫暖。那意思分明把我歸入一個大家庭。當然她語氣里還流露出不容置疑的家長作風。似乎口頭強調還不踏實,2010年底,我記得快過年了,她還把我和省內另外幾位作家叫到編輯部,形成白紙黑字,讓我們成為《山東文學》的簽約作家。簽了約,給雜志寫稿子,就是天經地義。于我來說,壓力反而更大,絕對不能憑這一身份就可濫竽充數。因為我早就知道,掖平老師對作品把關甚嚴,不入她法眼的稿子,照樣該槍斃就槍斃。我跟新一任主編劉玉棟認識更早些。雖說我倆同齡,可他的小說,老早就在全國有影響。關于我倆認識的最早記憶,應是1997年左右(這個時間,我有點拿不準了)《作家報》明月筆會。他是講課人之一。另幾位講課的老師我記得有崔道怡、馬瑞芳、譚延桐等。當時,跟玉棟兄合影留念。幾年前,我還把照片掃描一下發(fā)給他看,那時的我們是真年輕!后來見過無數次面,幾乎每次見面,他都會問我近期又寫著什么,照例也會互相打打氣,鼓勵繼續(xù)寫下去。彼此同齡,星座一致,性格脾氣接近,因此我們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以至于他成為《山東文學》主編好一段時間,我才突然反應過來,我倆的關系又多了一重——編者和作者的關系。
一個作者,跟一本雜志結緣,那份情結體現在許許多多的細節(jié)當中:收到雜志看到自己文字時的那份喜悅,與編輯老師進行溝通交流的話語和文字帶來的那份溫暖,雜志社組織的采風活動中與更多作家交流的那份暢快等等,點點滴滴,回想起來如此美好,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