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
少時讀朱自清的《綠》,便有異想天開的奢望:用梅雨潭奇異而醉人的“女兒綠”之水,洗一洗自己污濁的眼睛,以期能有“明眸善睞”的收獲。近來受手機閱讀的損害,本就近視的眼睛又開始花了,還伴著散光,我便愈加期待梅雨潭那一汪“神水”,心心念念的,久之則有些心病的跡象。
春祥兄約我去甌海,起初我還猶豫去還是不去。猶豫的原因緣于我的孤陋寡聞,當時我并不知道仙巖就在甌海,而梅雨潭就在仙巖,只是素來鐘情于江南山水,我還是選擇了以休年假的方式前往。
我并非第一次去溫州,之前兩度去過溫州下轄的文成縣。擁有劉基廟、安福寺、百丈漈、銅鈴山、猴王谷等名勝古跡的文成,讓我流連忘返,意想不到的好山好水,真是大開眼界。
對文成的好印象,使我對甌海也充滿了期待。
我是仲秋之前的一個晚上抵達甌海的。翌日上午,吃完早餐,我被通知出發(fā)去仙巖第一中學(xué),春祥兄要在那里搞一個散文講座。
仙巖?我一激靈,“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這不是朱自清文章里的仙巖么?謝天謝地,梅雨潭已近在咫尺,看來我年少時的夢即將得以實現(xiàn)。我暗自歡喜著,心跳稍稍有些加速,而更美妙的,是天空中飄著微微細雨,此情此景,與朱自清先生“第二次到仙巖”的情境何其相似?!
春祥兄說,到仙巖一定要有雨。
拋下正在給中學(xué)生搞講座的春祥兄,在甌海當?shù)匚挠训呐阃?,我們幾個來自四面八方的所謂“名家”便驅(qū)車前往仙巖風(fēng)景區(qū)了。
仙巖風(fēng)景區(qū)離市區(qū)并不遠,大約十多公里的樣子,如果不趕時間,或者天氣好,徒步前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驅(qū)車沒多久,就在景區(qū)門外與前來專門為我們做講解的黃老師會合了。黃老師自我介紹說,他原來是旅游局的工作人員,由于對家鄉(xiāng)山水文化的熱愛,索性辭去公職,專門鉆研當?shù)氐纳剿幕⒅鴷⒄f,一套多卷本介紹溫州旅游資源的圖書即將付梓。由于總是爬山,黃老師膝蓋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那天不得不拄著拐杖,我們欽佩著,也心疼著,感動著。
大名鼎鼎的梅雨潭是仙巖風(fēng)景區(qū)三大景區(qū)當中的一個,或許那天并非節(jié)假日的緣故,景區(qū)里人很少。這正是我喜歡的,我極其厭惡那種摩肩接踵的游覽,那簡直是虐心。想來朱自清先生來時,并沒有什么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也沒有搞什么旅游開發(fā),那種散淡的游興,加上小雨和好友助興,興之所至,慢慢體味,入眼走心,好文字就竄了出來,名篇偶得,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產(chǎn)物。
我們沿著虎溪前行。上山的路多為石板路,間或一段段鵝卵石砌成的水泥路。小雨打在石頭上,路便格外打滑,我們一邊談笑著前行,一邊照應(yīng)著黃老師。黃老師對家鄉(xiāng)掌故的熟稔,令一行人很是佩服,他娓娓道來,我們聽得真切。
小雨下一會兒,停一會兒,我們一會兒打著傘,一會兒收起傘,走走停停,倒是極閑適的樣子。雖接近仲秋,但溫州的天氣還是很宜人,大家都著短袖夏裝,露出的胳膊被小雨撫摸著,是極親切的感覺,竟不忍擦掉皮膚上的雨珠。
細雨無聲,但身旁的小溪卻一路歡歌,流水的清音回蕩在空曠的大羅山間,與我們的談笑聲相映成趣。也許,這些流水是在與我們打招呼?或者想與我們交談?山水都是有靈性的,它們也渡有緣人哦。
從三姑潭依次向上,經(jīng)仙巖銘摩崖、通玄洞、觀音洞,大約20分鐘的樣子,我們就抵達了梅雨潭。我們并沒有像朱自清先生那樣,先到梅雨亭坐坐,而是直奔主題:梅雨潭。
“汪汪一碧的潭邊”下方流水處,清冽的水一塵不染,而那些被潭水浸潤經(jīng)年的石頭,像老物件的“包漿”,有滑膩的古樸之感,黑中泛白,青灰相間,間或有紅黃夾雜暗綠散布在石頭的縫隙里。是這些美麗的石頭擁在一起,手牽著手,守護或者守候著一潭碧水。這樣的碧水,與我所常見的黃海渤海那蔚藍的海水截然不同,與我曾稱道不已的九寨溝那些海子里的水各有千秋,它簡直就是流動的翡翠,或者是凝固的果凍。我不忍觸碰,似乎一碰就碎了。
我這些蹩腳的比喻,與97 年前那個文質(zhì)彬彬的青年學(xué)者的文字必然是相形見絀了。但在我心中,這是夢幻之水,它不僅有水的美德,還有文人的氣質(zhì);它美而不艷,心藏千言萬語卻不動聲色;它默默接受梅雨瀑的饋贈,卻不貪不占,盈余則悄然舍給下方的三姑潭;有各種秋葉散落在水面上,它只是微微皺了皺眉頭,它或許將落葉們當作了一些追求者的情書或者頌詞?我忙不迭地靠近它,像依偎在一個寬厚的懷抱里,然后把手機遞給那些手舞足蹈的人。
感謝手機,它能隨時隨地記錄你喜怒哀樂的樣子。可是回看照片,我總覺得自己那么丑陋,在梅雨潭的背景里,我光鮮的衣著黯然失色……或許太激動,導(dǎo)致我露怯?一個人在心儀已久的事物面前,難免會驚慌失措的。
當我慢慢平靜下來,再看順著山勢傾斜而下的梅雨瀑,并非朱自清先生所見的“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fā)亮的水……”可能是枯水季節(jié)來臨的緣故,水量并不充沛。從翠薇嶺的凹處淌下兩股水流,行至三分之一處,有突出的石壁稍稍攔截,左邊的一股分叉為三條細流,飛身而至潭邊一塊圓鼓鼓的黑色巨石,再次濺落,分叉成四條細流落入潭中,中間段三條細流摔在巨石上重重的一筆,似一滴重墨,或是起筆狠狠一頓,繼而四散而下的筆跡,像極了篆體的“而”字。右邊的一股則一分為二,像兩條細細的發(fā)辮懶洋洋地垂了下來,微微卷曲,隨意地趴在女子的背上,用發(fā)梢撩扯著潭里的水,那勾勾搭搭的樣子,還有些不好意思呢!
黃老師說山上的最高處,是第一潭龍須潭,眼下的梅雨瀑不比龍須瀑粗多少。第二潭是雷響潭,由于水量巨大,瀑布落進潭中聲似響雷。雷響潭到梅雨潭尚有一公里的距離,“雷響”隱隱約約,山陡路滑,我們就盡情享受梅雨潭的時光吧。
進入梅雨潭,需要鉆過一個石穹門。再鉆回來,在四散的高低錯落的石頭上,是各種各樣、各個時代的題刻。我最喜歡的一個題刻是三個篆字:洗眼來,落款已看不清,但它無意中透露了我的來意,好像是真的心有靈犀。這個題刻對面是兩塊高高聳立的大石頭,石頭中間,有一兩個人容身而過的通道,進去,就可以正面觀瞻梅雨瀑和梅雨潭,而坐在通道的臺階上,是最好的拍照角度??讨跋囱蹃怼钡陌鬃牡胤剑∏】梢浴案Q見”梅雨瀑和梅雨潭,那飛濺的如梅雨一般的瀑布,那嫻靜如“少女的心”的潭水,千百年來,一直在給這癡癡的矮石洗眼么?這矮石,千百年來,就死守在一處,眼珠子一動不動,地老天荒。
“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 ”朱自清先生只是做了個“挹”的假設(shè),他惦記的是“善歌的盲妹”。相比之下,我“洗眼”的非分之想終究是自私的,那一刻,我多么想掬一捧潭水開懷暢飲,但這如神靈一般的潭水又怎么可以褻瀆呢?
抬頭往上看,在翠薇嶺的崖壁上,緊挨著梅雨瀑的上游,一張四方大臉清晰地呈現(xiàn)在天地之間。濃密的頭發(fā),頭發(fā)與額頭之間的分界,凹陷的兩處眼窩,鼻孔分明的鼻子,最顯眼的是一張張大的嘴巴,似乎在怒吼著,或者在高聲歌唱著。這簡直就是傳說中的神仙了,形似,神更似,惟妙惟肖,表情自然而豐富傳神。黃老師說,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梅雨潭邊煉丹成仙,那么這是不是軒轅黃帝呢?大自然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謎,當我們始終找不到謎底,那么傳說就是我們自我安慰的藥方。
反過來說,我們又為什么不能相信一下傳說呢?那些神話,讓禁錮的我們得以放飛,給我們短暫乃至瞬間的自由,莫不是上蒼給抑郁的我們一劑良藥呢?
我大膽地猜想一下,朱自清先生到梅雨潭必先到梅雨亭,或許就是先遙相跟神仙打個招呼,報個到?因為梅雨亭就在“神仙臉”的正對面,梅雨瀑簡直就像從“神仙”的右耳朵里流出來的,兩人心領(lǐng)神會地默默對話也未可知。
在梅雨潭聽完黃老師的講解,拍完照,我們一行人拾級而上,到梅雨亭小憩。
這梅雨亭的位置是極好的,俯瞰可以看腳下如玉的深潭,平視或稍稍仰視,就是水花如白梅的梅雨瀑和濃眉大眼的“神仙臉”。這個位置拍照的角度也極佳,大家都忙著拍照,我坐在亭子里,靜靜地看著對面的“神仙”。我不知道仙巖名稱的由來,想必就是因這巖壁上的“神仙臉”而得名?我想是的,那一刻,我覺得每一個到梅雨潭的人,心里都住著一個神仙。朱自清先生也概莫能外,你看,在梅雨亭下面那個自清亭,字字珠璣的《綠》碑刻期間,每一個字都對著崖壁上的“神仙”?;蛟S,朱自清先生的神來之筆,莫非是得到的神祇的提示?
上山之前,我們先是游覽了宋代真宗、神宗及明代世宗先后賜匾額的千年古剎圣壽禪寺。從桂花飄香的寺院往外走,巧遇手中拿著一只哈密瓜的能賢住持,能賢住持聽說我們是作家,就把瓜交給了黃老師,希望給我們上山解渴。
在梅雨亭,我用同行的上海女作家王雪瑛的梳子背兒,“切開”了那只帶著宗教溫度的哈密瓜。亭外細雨如絲,瓜的水分充足,很香,很甜……
如果我有機會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還會驚詫于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