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巍 黃勇賢
當前,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催生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面對媒體融合的大勢,作為傳統媒體的地方臺有必要建強自有平臺,并將其打造成新型傳播平臺,努力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占據傳播制高點, 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新型傳播平臺到底怎么建? 思路決定出路。 當前,地方臺在自有平臺建設上有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需要進行辨析、厘清。
1.什么是全媒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全媒體不是指媒體類別的“全”,而是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主體維度、效能維度為媒體融合轉型提供了目標和方向。 “四全”媒體要求主流媒體必須互聯網化。傳統媒體開設兩微一端一抖,這是“+互聯網”,只是放大聲量,而不是“互聯網+”。
2.什么是“一體化發(fā)展”? 一體化發(fā)展就是通過流程優(yōu)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 一體化發(fā)展要求地方臺整體轉型,轉為新型的互聯網工具。
3.地方臺的“臺”在哪里?應該在新媒體平臺。建設自有平臺是當務之急, 沒有自有平臺, 傳統媒體只是內容生產商。 主流媒體必須建立在一個強大的自有平臺 (互聯網平臺)上,而不是中央廚房平臺上。我們考核標準要變?yōu)椋河脩粼谖业漠a品平臺產生的動作和行為。
4.地方臺如何“算”? 包括地方臺在內的主流媒體要向今日頭條等平臺學習, 學會運用人工智能等工具開發(fā)自己的算法。 未來,包括新聞傳播在內的任何一種社會生產,都應該有智能化處理和數據化匹配,用算法處理數據。數字加上標簽,才是數據化,數據化促進跨界融合。
5.地方臺能不能創(chuàng)造“模式”? 建設新媒體平臺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鮮有傳統媒體能夠從中盈利。 傳統媒體要從影響力變現轉向用戶變現;要從成本中心向利潤中心轉型。
6.地方臺的“硬核”在哪? 地方臺的硬核應該是強大的內容制作與供給能力。 現在這些硬核內容被無償提供給了其他新媒體平臺。地方臺要增強版權保護意識,媒體的核心價值不能拿出來廉價或免費提供。
地域限制,框定了地方臺的傳播邊界;技術進步,改變了地方臺的傳播格局。 特別是新媒體的出現、 新技術的運用,包括地方臺在內的傳統媒體傳播能力不斷萎縮。正如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消解了傳統平面媒體的市場一樣, 以愛奇藝、騰訊、優(yōu)酷為主要代表的視頻網站蠶食了地方臺的電視劇市場;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蠶食了地方臺的娛樂市場; 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新型信息服務平臺蠶食了地方臺的新聞市場; 以拼多多為主要代表的電商蠶食了地方臺的廣告市場。
地方臺為擴大影響力,一方面選擇“借船出海”,通過在今日頭條、抖音、百度等平臺開設“品牌店”“加盟店”的形式,宣告在新媒體平臺的存在,努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借助優(yōu)勢平臺,誠然可以提升傳播力,但地方臺雖然免費提供了內容,也積累了為數可觀的用戶,但這些核心內容換來的用戶都不是自己的。 另一方面,地方臺著力打造“自營店”,搭建可管可控的新型傳播平臺,一些成功的案例如“長江云”等獲得各方的認可。那么,地方的新型自有傳播平臺應該長什么樣? 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具有6 個特征:
1.“互聯網+”平臺。 地方臺建設自有平臺,主攻方向是基于“互聯網+”思維建設的自有新媒體平臺。這個平臺絕不是傳統廣電節(jié)目在互聯網上的轉移與匯聚, 而是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內容迭代。
2.新生態(tài)平臺。 地方臺的自有平臺應該根據城市特點和用戶需求,深耕垂直產業(yè),提供更多的應有場景、交互體驗,開啟高頻率、沉浸式的傳播新生態(tài),成為用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地方臺的傳播平臺應該實現從發(fā)布級系統向交互級系統向平臺級系統升維。
3.新技術平臺。 在地方臺的自有平臺上,“新”字應該成為最突出的元素,“5G+4K+AI+VR+AR 等新技術常態(tài)運用;人工智能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fā)、接收、反饋中運用;大數據、算法等成為核心生產力和競爭力。
4.新內容平臺。 要增強交互性,人人都可成為平臺內容的生產者和接受者;增強同場感,內容帶給用戶強烈的在場感。增強適應性,通過傳統媒體內容產品數字化及采用互聯網語態(tài)實現產品形態(tài)上的“互聯網化”等手段,研發(fā)和制作能夠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的內容產品。
5.用戶畫像平臺。 借船出海,用戶都在別人的“船”上,我們對用戶一無所知。沒有自有平臺,就沒有自己的用戶資源,就不能精準掌握用戶的信息、屬性、偏好、興趣、習慣、行為軌跡,就無法根據用戶特征標識進行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 要搭建自己的用戶系統,搭建自己的算法結構,搭建自己的新媒體激勵考核系統。
6.治國理政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和下沉,縣域用戶已成為移動應用最大的增量群體。自有平臺要實現渠道下沉和資源整合,聚集起海量用戶并建立用戶黏性,占領新的輿論場,構建起新型媒體平臺,形成現代傳播體系。
地方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富有特色的自有平臺,有必要做好六項基礎工作。
1.生產的數字化。 加快實現傳統的廣播電視記者向全媒體記者轉型,以數字化形態(tài)采制信息,提升信息的報道、組織、傳發(fā)時效;加快對歷史媒資的數字化存儲,提高歷史媒資的入庫率、使用率;加快推進總編室業(yè)務系統建設,實現數字化送播、精準化編播、媒資化備播。
2.生產的匹適化。 加強廣播直播間的改造,推進廣播節(jié)目的可視化,增強廣播節(jié)目的發(fā)射及接收效能;增添高清電視采制播設備,加快推進演播廳的高清化改造,全面建設高清化播出的電視頻道; 加快配置滿足新媒體生產需求的輕量級設備。
3.生產的智能化。 加快中央廚房的建設和應用,全面搭建一個符合地方臺實際、支撐優(yōu)質內容生產的公共平臺。打造“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部覆蓋”整合傳播新模式。按生產流程重新組建工作部門和項目團隊。按照采編發(fā)的生產流程、快全深的報道梯層等打造全新的內容生產流程。 從戰(zhàn)略層面謀劃布局新媒體傳播的技術及設備,著手布局面向未來的5G 輕量級演播廳等設施,自主研發(fā)具有競爭力、可以商用的核心技術。
4.生產的專業(yè)化。 繼續(xù)保持長(音)視頻的生產優(yōu)勢,以深度的伴隨性、無可取代的專業(yè)性增強用戶粘性;建立短視頻生產的專業(yè)隊伍,打造具有傳播爆點的短視頻產品;打通廣播、電視、網絡、地鐵及第三方平臺的全媒體直播的通道,逐步實現大屏與小屏、聲屏與視頻的融合、連接;要針對市場需求、用戶需求,定制生產專業(yè)化內容產品,做真正的內容供應商; 打開用戶生產的內容產品進入自有平臺的端口和通道,增強媒體與用戶的交互性,以豐富的UGC 內容產品補足供給需求、互動需求和平臺需求。
5.生產的數據化。 推進“數據能力”建設,對進入信息池、媒資庫的內容實行標簽管理,為分類、分析、運算、定位、推送快捷服務;跟蹤分析用戶在自有平臺上的行為、動作、軌跡, 通過相應算法和智能化處理, 提高信息服務的精準度;基于數據分析和用戶需求,對自有平臺進行功能開發(fā)和系統升級,增強其傳播力、影響力;接入區(qū)級融媒體中心、學習強國平臺等,對信息和用戶的流入流出進行數據化處理。
6.生產的商業(yè)化。 地方臺的新媒體平臺要了解、掌握、進入、運用“大數據智能精準定向+DSP 廣告平臺”,在新媒體的商業(yè)邏輯和廣告模式下,實現內容的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