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俊
靈感是詩詞創(chuàng)作萌動的機緣?,F(xiàn)代著名詩人艾青在其《詩論》中有個很生動形象的妙喻:“靈感是詩的受孕?!睂W貫中西的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則譬若“冷灰里爆豆”,指積久功深,自然有悟入。這都是在告訴我們:靈感乃是一種厚積而偶發(fā)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模式,是一種“云開電射”豁然貫通的頓悟。
倘若具體探究,則可見靈感生發(fā)大體有如下多種主要途徑:
一是由“直覺”“直感”而生發(fā)聯(lián)想。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坦言:“我相信直覺和靈感?!贝笈u家別林斯基則稱:“一切現(xiàn)象的直感條件都是靈感沖動;一切現(xiàn)象的直感結(jié)果都是有機體。只有靈感才可能是直感的,只有直感的東西才可能是有機的,只有有機的東西才可能是有生命的?!倍袊娬摷覀冊缇鸵浴爸睂ぁ保ㄧ妿V)、“直致所得”(司空圖)道出。這是厚積偶發(fā)的必然結(jié)果。據(jù)《鶴林玉露》載,宋某尼以春悟道詩云:“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筆者也深有這樣的體會。拙作《雁字》:“年年春雨復(fù)秋霜,雁作天書寓意藏。一是開頭更奪冠,‘人’須百煉始成鋼!”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二是由“虛靜”“澄懷”而妙悟。古人不乏此類論述?!疤撿o”“澄懷”,也就是審美主體(詩人)要排除一切雜念,凈化心靈。早在齊梁時代劉勰就曾說過:“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心雕龍·神思》)以致于“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保ā段男牡颀垺ど袼肌罚﹦③倪€進一步說:“水停以鑒,火靜而朗,無擾文慮,郁此精爽?!保ā段男牡颀垺ゐB(yǎng)氣》)這里既說到了手段,又道明了目的;既虛且靜,則萬念俱釋,澄懷澡雪,心爽如鏡,宛若綠水倒映著青山與藍天白云,其詩情畫意自然得以顯現(xiàn)于其中。蘇東坡也是以其切身之創(chuàng)作體悟?qū)Υ俗鞒隽嘶貞?yīng):“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保ā端蛥⒘葞煛罚┣迦藳r周頤更是現(xiàn)身說法道出了他是如何“澄懷”“虛靜”而得以“妙悟”的:“據(jù)梧冥坐,湛懷息機,每一念起,輒設(shè)理想排遣之。乃至萬緣俱寂,吾心忽瑩然開朗如滿月,肌骨清涼,不知斯世何世也?!ㄓ行〈疤摶?,筆床硯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詞境也?!保ā掇ワL詞話》)若從文藝心理學的角度來審視,此乃是心理的“容器”對客觀外界事物的過濾、凈化、沉淀與發(fā)酵的心理過程,亦即靈感萌發(fā)的“心理定勢”。若就生發(fā)此類詩詞靈感的概率而言,一般說來山水田園詩作,表現(xiàn)親情、友情、離愁別恨,癡男怨女之間相思戀情之作的靈感思維,多是從“虛靜”“澄懷”中妙悟而得。王維的《山居秋暝》、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月夜》即是如此。
三是由動感旅思而觸發(fā)。這是觸發(fā)靈感思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生旅途總是處在時動時靜之中,處在動態(tài)中的人們,往往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許許多多新事物,感官上受到更多的新刺激。從心理學上講,則是逢新見奇易興奮,司空見慣易麻痹。古今騷人墨客曾不乏將這種感悟?qū)戇M自己的作品里?!靶幸黧H背”在中唐曾被那一派行吟詩人奉之為時尚。有人曾問鄭綮:“相國近有新詩否?”鄭答:“詩在灞橋風雪驢背上。”后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從南鄭前線調(diào)回蜀中路過劍門關(guān)時寫了一首《劍門道中遇微雨》的詩,就用上了這個典故:“衣上征塵雜酒痕,遠行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便是這位愛國詩人在旅途中生發(fā)聯(lián)想產(chǎn)生靈感吟詠而出的即興之作。盛唐邊塞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蓖硖茰赝ン薜拿洌骸半u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备惺⑻评畎椎拿冻l(fā)白帝城》《贈汪倫》,杜甫的《旅夜書懷》莫不如是。毛澤東同志曾在開辟贛南閩西革命根據(jù)地的艱苦歲月里,即“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馬背上哼成的”詞六首,都彌漫著軍旅征戰(zhàn)生活濃烈的硝煙氛圍,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即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31年):“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崗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贝祟惓錆M戰(zhàn)斗氣息的豪壯詩篇,若非身臨其境于馬背上勃發(fā)靈感,只是一味于書齋里“虛靜”“澄懷”的環(huán)境中去冥思苦索,則是從枯腸里萬萬搜索不出來的。可見這又是一種生發(fā)靈感思維的重要途徑,卻只不過這往往被古代詩論家們所忽略罷了。
四是由劇烈碰撞而爆發(fā)霹靂閃電。作為胸懷大志、亮節(jié)高風的志士仁人,在其面對頑敵英勇抗爭,決心舍身取義的緊要關(guān)頭,在白熱化的矛盾沖突中,往往會臨危不俱,大義凜然,爆發(fā)出霹靂閃電式的靈感火花,足以振聾發(fā)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的箴言,激勵過多少炎黃子孫熱血兒女為報效中華而獻身。革命先烈夏明翰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奔櫜摹毒土x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為此,我何惜此頭!”鄧雅聲的《就義詩》:“平生從不受人憐,豈肯低頭獄吏前。飲彈從容向天笑,長留浩氣在人間!”這是革命先烈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射向敵人的正義之箭,猶似處于當時那漫漫黑夜劃破長空的一道道霹靂閃電。還有元帥詩人陳毅的“贛南游擊詞”《梅嶺三章》也是在生死攸關(guān)時的激烈斗爭中激發(fā)靈感吟成的佳構(gòu),擲地作金石之聲。由此可見,在特定境況下激發(fā)詩的靈感又是一種途徑。
五是由“積學儲寶”而“觀書有感”。我國古代詩人詩論家們歷來都很重視從書本知識中獲得知識和間接經(jīng)驗,劉勰早就提倡過“積學以儲寶”。人的一生親自閱歷有限,這就必須靠前人留下的大量的書本知識來彌補充實自己。誠如清代學者袁守定所言:“文章之道,遭際興會,攄發(fā)性靈,生于臨文之頃者也。然須平日餐經(jīng)饋史,霍然有懷,對景感物,曠然有會,嘗有欲吐之言,難遏之意,然后拈題泚筆,忽忽相遭?!保ā墩籍厖舱劇肪砦澹┰娙藦摹胺e學儲寶”中厚積薄發(fā),偶爾穎悟,觸類旁通,生發(fā)靈感,有如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風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借助標題的提示便可得知,這乃是詩人從“觀書”中有感悟得來的靈感,而決非尋常應(yīng)景之作,取喻而已。后一首則更是描寫靈感來潮時之狀態(tài),以至于平日苦思冥想未曾解開的心結(jié),豁然開朗頓悟出此中之真諦來。這豈不正與清末民初王國維之所謂治學的第三種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光闌珊處”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么?誠然,朱熹視書本知識為“源頭活水”,如今看來,不免失之偏頗。毛澤東同志曾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過去的文藝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國人根據(jù)他們彼時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shù)原料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蔽覀儽仨氂兴械丶称渚A,棄其糟粕,作為我們有益的“借鑒”。
六是由逆向、求異、預(yù)卜等思維而推陳出新。如果人們按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就會落入前人的窠臼,倘能反其道而行之,或許還有可能別開生面,另辟蹊徑,也許就有了新的靈感,新的生機,還能令人耳目一新呢!
逆向思維就是在作翻案文章,也許就會另翻出新意來。譬如晚唐杜牧的詠史七絕,往往就愛做翻案文章,他的《題烏江亭》就是在對當年楚漢之爭時的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的歷史教訓作深刻的反思:“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贝笞龇肝恼拢阋园l(fā)人深省,其他還如其《赤壁》詩亦復(fù)如此。清人袁枚《馬嵬》詩:“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比绱说鹊?,或可令人刮目。
求異思維意在針對人云亦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說法,大膽提出異議。人們的審美趨向,往往是“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的,司空見慣易厭倦,逢新見奇易興奮。因此,對待熟知的題材若能變換一個角度去審視,往往就會產(chǎn)生“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審美效應(yīng),又會給人們提供新的思路,獲得新的審美愉悅。即如晚唐詩人皮日休在處理隋煬帝開運河是為了他行樂游江南的舊題材,便是從求異思維的角度另行開鑿的,他在《汴河懷古》其二中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狈^了那段勞民傷財?shù)臍v史,從而客觀公正地評價了隋煬帝開鑿運河的是非功過。求異思維便求出了新意。
預(yù)卜思維在詩詞中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某種超前意識,即是詩人超越當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局限性而大膽設(shè)想預(yù)期未來的種種境況。詩人多是從其主觀美好的期愿出發(fā),以強烈的感情驅(qū)動著豐富的想象,設(shè)想預(yù)期來日之情景,至于來日之事能否兌現(xiàn)、如愿以償呢?那倒說不定,也許有些可以實現(xiàn),有些則未必能實現(xiàn)。如杜甫在《月夜》中設(shè)想的與妻子團聚“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后在《北征》中就實現(xiàn)了;而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曾預(yù)期有待來日安史叛軍平定之后設(shè)的歸程路線圖“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此后則因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便一直未能實現(xiàn)。而讀者并不在乎,仍能從其中獲得同樣的審美愉悅。在古典浪漫主義尤其是革命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作品中,往往會暢酣淋漓揮毫潑墨將預(yù)卜思維發(fā)揮到極致。這在毛澤東的《水調(diào)歌頭·游泳》和《念奴嬌·昆侖》這類經(jīng)典篇章中便是如此。
歸根結(jié)蒂,靈感思維生發(fā)之根,乃取決于詩人品性素質(zhì)之根基。人品決定其詩品。亦即清代著名詩論家葉燮在其《原詩》中之所謂:“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生發(fā),隨生即盛。千古詩人推杜甫,其詩隨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無處不發(fā)……凡歡愉、幽愁、離合、今昔之感,一一觸類而起,因遇得題,因題達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為基,如星宿之海,萬源從出;如鉆燧之火,無處不發(fā);如肥土沃壤,時雨一過,夭矯百物,隨類而興,生意各別,而無不具足?!碧热粼俳栌敏斞傅膬删涿詠硌a足,那便是:“從噴泉里流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都是血?!保ā陡锩膶W》)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