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輝
霸州市第二中學
合作探究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要在課堂上減輕教學的主體地位,通過讓學生們在合作小組當中,一起完成教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在互相監(jiān)督和互相鼓勵當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夠對數(shù)學難題主動探究,用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展開分析。在初中階段,數(shù)學的學習過程實際就是需要初中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經(jīng)過這三個歷程,學生們才能夠真正的掌握數(shù)學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作為輔助者,幫助學生們更快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愿意在數(shù)學的樂園當中自由地玩耍,將數(shù)學來自于生活的學習理念貫徹到課堂當中。
應試的教學方法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它既不能通過靈活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們展開多層次的知識框架,也不能夠改變教學策略,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時間。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把合作探究理念貫徹到課堂當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初中生可以自主地開展教學課堂。[1]
例如,教師在講解“四邊形”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首先,需要讓每個小組的成員通過自主的閱讀課本內容能夠理解四邊形的基本性質:四邊形的內角和為360度,順次連接各邊中點將可以得到平行四邊形,四邊形的外角和是360度。然后,學生們在掌握四邊形的基本性質以后,教師在帶領學生們進行四邊形性質的推理,讓每組的同學跟隨自己在一起做出四邊形順次連接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各邊中點可以得到菱形,而順次連接對角線相互垂直的四邊形,各邊中點可以得到矩形,幫助學生們通過自主畫圖,來提高對四邊形的理解。最后,學生們在對特殊四邊形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義來展開判斷,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具體的分析,不斷地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有些初中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有待提高,從這一現(xiàn)象來看,教師就可以利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學,幫助學生們在集體學習當中共同完成課堂中的教學難題,讓每一個學生把抽象的知識點變得更加地簡單化,在腦海中可以形成空間幾何概念,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
例如,教師在向學生們講解“空間幾何”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對班級同學展開合作小組的劃分,通過布置學習任務,讓每一個小組的成員利用手中的卡紙來做出幾個形狀不同的幾何圖形,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自由的發(fā)揮。然后,在學生們展開空間幾何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小組成員利用立體的杯子來做出圓柱的側面積,而有的小組則是利用三角尺做出三棱柱等圖形。學生們在創(chuàng)作當中能夠對立體幾何加深印象,明白這些圖形的形成過程。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們展示圓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通過點一個點畫出一條射線,讓這個射線圍繞這個點旋轉360度,做出一個圓形,在利用這個圓形的旋轉形成一個球體,學生們通過觀看可以不斷地提高自我學習意識,將復雜的幾何圖形變得簡單化,提高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2]
在初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夠養(yǎng)成的,教師只有向學生們灌輸更多基礎的知識點,注重他們對基礎知識的練習,讓更多的孩子可以通過推理演算來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自己更好更快地適應到初中課堂當中來。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相關知識講解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們講述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未知數(shù)的最高次數(shù)為1,且兩邊都為整式的等式,其一般的表現(xiàn)形式是ax+b=0。然后,教師讓每個組的成員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求根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可以從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分配問題或者是數(shù)字問題當中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過程,通過具體地學習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shù)化為1,對求根方法進行基本的認識。最后,為了能夠加深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強調: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一步通常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shù),如果分母為分數(shù),則可化為該一項的其他分數(shù)乘以分母上分數(shù)的導數(shù)的形式,幫助學生們加強理解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求根方法進行熟練地掌握,將其運用到各種應用題當中。
總體來說,合作探究式教學是一種發(fā)展?jié)摿^大的教學形式,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種模式,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的進行大膽嘗試,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數(shù)學課堂的創(chuàng)新度,愿意跟隨教師的步伐來完成一系列學習方法的掌握,在數(shù)學的道路上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考方式來認真對待數(shù)學應用題,不斷的突破自己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