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 要: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媒體技術應運而生。本文從主播的發(fā)展特征入手,分析了新媒體時代網(wǎng)絡主播的優(yōu)勢,并解決了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希望為以后的工作與研究提供參考。新媒體時代,直播越來越成為建立社會形象的重要工具和社會交流的重要平臺,主播人才受到了廣泛關注。本文以主播傳播團隊的主要機構為研究對象,對與主播有關的專業(yè)學者、主播傳播學者和主播從業(yè)人員這三類人員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解釋主播事件、控制實時主播、信息處理功能、研究知識系統(tǒng)的體系結構以及使用語言的功能是主播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本文根據(jù)其內部關系,構建了主播核心能力的“細胞模型”。
關鍵詞:新媒體;主播;核心素養(yǎng);問卷調查;認知;細胞模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02
在以新媒體為主要鏈接的全球社會中,社會交流日益頻繁[1],媒體組織已成為社會交流的主體。主播是中國對外交流與社會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媒體形象的代表和主要建構者[2]。世界上媒體巨頭都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中國媒體仍然缺乏這樣的媒體從業(yè)者,我們需要加快主播人才培養(yǎng),并增加中國媒體的社會影響力。本文重點討論與電視媒體相關的問題,討論專業(yè)研究人員、傳播專業(yè)學生和專業(yè)群體使用基本技能的能力,比較和總結三者的相似性和認知差異,然后提出更全面的基本技能。
一、新媒體直播的發(fā)展
(一)受眾廣泛
根據(jù)有關部門的統(tǒng)計結果,中國目前有7億新媒體用戶,其中6.5億是手機新媒體用戶。隨著4G時代的到來,移動新媒體用戶現(xiàn)在已經(jīng)占據(jù)了這一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并且4G時代的到來之后,其降低了網(wǎng)絡流量的價格,新媒體用戶的數(shù)量穩(wěn)步增加,促進了在線媒體的發(fā)展[3]。
(二)低閾值
智能手機的覆蓋范圍和性能已得到了顯著的改善,這意味著每個人都能擁有手機進行通信。由于4G和Wi-Fi技術的普及,實時主播所需的寬帶條件現(xiàn)已可用。
(三)真實性強
從交流的角度來看,可以修改制作和處理原始文本、圖像、語音等。其實質是直播公司必須在真實場景中進行直播,與用戶溝通以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為傳播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創(chuàng)造條件。正是由于這種真實性和及時性,實況主播沒有目的或在觀看期間會沒有計劃,因為接下來要播放的內容是不可預測的[4]。
(四)互動性強
與以前的信息發(fā)布方法相比,實況主播中的信息發(fā)布是雙向的,并且具有很強的交互性。這種通信方式不僅使用戶能夠充分了解文本、圖像、聲音和電影有關的信息和一些最新的事件,而且使觀眾更接近事件的發(fā)生地。
(五)時空適應性強
如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領域在不斷變化,時間也在不斷減少,看電視的方式已不再適合這種快速的生活。在這個時代,人們只能更好地認識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信息傳輸?shù)姆椒?,網(wǎng)絡主播由于其無限的真實性、及時性和時空性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此外,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wǎng)絡主播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信息容量也在不斷增加。
(六)高商業(yè)價值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網(wǎng)絡主播,“在哪里有消費者,產品應該就在哪里”,這就像網(wǎng)絡主播一樣,網(wǎng)絡主播所帶來的商業(yè)價值也得到了體現(xiàn),直播和商業(yè)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二、主播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
通過研究特定主播領域的三組專業(yè)科學家,主播專業(yè)學生、從業(yè)人員和研究人員。從兩個層次的教育媒體,教學實踐的主要特征入手。劃分并構建使用主播細胞能力的“細胞模型”。 細胞是人體的基本單位,主播也將成為社會媒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細胞壁素養(yǎng)
細胞壁素養(yǎng)主要指學校教育階段培養(yǎng)的能力,這是從事基本職業(yè)的學生應具備的技能,包括表達語言的能力和儲備知識的能力[5]。
1.能夠控制語言??刂普Z言的能力是主播的主要素質,溝通才能不同,它不僅要求清晰靈活,而且要具有組織和應變能力。本文討論主播處理外部消息的傳播能力,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求主播必須具有良好的語言技能。主播實時直播可以提高消息的及時性和真實性,因此能夠在現(xiàn)場快速組織語言也是一個挑戰(zhàn)。
2.豐富而全面的知識儲備。廣泛的知識儲備是傳播者必須具備的一個特征,但是對于關鍵人才而言,全面的知識儲備更著重于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外部交流的基礎是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并且使用與社會和文化理解相一致的框架來解釋信息事件。 這是外部溝通的本質,也是獲得良好結果的一種方法。其中,了解社會文化框架的關鍵是了解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因素,并發(fā)展易于理解和可以接受的溝通策略和話語,這需要對社會狀況、文化和習慣有深刻的了解。
(二)細胞膜素養(yǎng)
細胞膜可以控制物質的進入和排出。盡管“每個人都可以是主播”,但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主播。
1.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冗余是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征。研究人員認為,主播的基本功能是用于選擇、控制和集成復雜信息,特別是集成信息的功能。信息集成有兩個過程,一個是廣播公司傳播之前的最后一個鏈接,另一個是“傳播”的整個過程。主播最后檢查團隊收集和選擇的信息,然后選擇最有效的信息?,F(xiàn)有知識儲備用于劃分、分類和合并信息,并選擇最合適的報告方法來整合信息,這是傳播信息之前的“幕后”鏈接。在向公眾展示的“前景”通信過程中,主播必須集成其他實時的主播信息,完成攝像機前許多站點垃圾信息的處理,并向公眾提供最有價值和最完整的信息。從當前主播從業(yè)人員的結果來看,仍然缺乏與前臺的有效信息整合。
2.能夠控制直播。在社會信息傳播過程中,它也是信息傳播的主體。主播確定了直播在社交溝通團隊中的主要位置,并賦予了主播對整個信息報告過程的控制權。這就要求主持人控制直播現(xiàn)場的整個通信環(huán)境,并應對緊急情況?,F(xiàn)場直播已成為主持人報道社會的正常狀況,他們必須對現(xiàn)場的外語信息做出反應。語言和信息的選擇同樣重要,因此對現(xiàn)場捕獲和適應的要求也更高。
(三)細胞核素養(yǎng)
使用細胞核的能力是對照組專業(yè)實踐的基礎,即基于批判性思維對信息事件進行理性和深入的分析,該技能的發(fā)展取決于上述兩種技能的支持。外部交流的目的是傳達和構建信息事件的含義,盡管全球化時代仍然存在國界,但不同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其仍然是不同社會的接受者了解信息的重要背景。交流不是消除文化差異,而是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流,增進社會之間的了解,并很好地了解外國的觀眾。在這項研究中,盡管30%的主播認為他們具有獨特的見解,但許多受訪者認為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方法需要改進。批判性思維是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傳播的必要技能,尤其是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價值觀,以及對我國的誤解時,對信息的批判性思考應采取某些措施。
主播的興起改變了消息的創(chuàng)建方式,但是它們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哪些因素會影響主播的發(fā)展,主播如何影響消息的產生過程,本文是基于創(chuàng)新和傳播的理論,使用滿意度的原則,從個人和組織層面,對主播的發(fā)展進行了實證研究。本文的分析表明,主播的發(fā)展受到人口因素、心理因素和組織因素的影響,其中組織因素尤為重要。自主播時代到來,組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盡管主播平臺具有某些信息媒體屬性,但沒有傳統(tǒng)的媒體檢查過程。如何保證新媒體用戶發(fā)送信息的真實性,使用主播作為消息的來源還是出版終端,這成為了主播界和學術界的熱門話題。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shù)主播認為使用主播直播既是個人行為,又是組織行為,其中一定比例屬于“個人行為”,另外的比例是屬于“組織行為”??梢钥闯?,雖然科學家們在爭論主播工作者的屬性,但主播工作者群體對主播的行為屬性也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shù)主播工作者都試圖利用專業(yè)自主性來尋求媒體組織之間的平衡。
從使用者滿意度的角度來看,對主播采用的措施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主播自己積極使用的。他們采用的動機與主播工作者的專業(yè)需求緊密相關,他們尋求主播平臺的指導,但真正依靠自己的信息來補充報道的主播比例不到30%,因此很難說直播平臺已成為主播的日常主播收集工具。盡管大多數(shù)媒體組織已經(jīng)開放了主播的公共帳戶,但實際上,它僅用作媒體營銷工具。
三、結語
由于一些限制(隨機性更強,數(shù)量有限),在分析中國主播的整體使用情況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限制。此外,主播只是社交媒體平臺之一。如果想了解社交媒體如何傳播給主播,則需要跨多個平臺進行全面研究。
建議進一步的研究應考慮收集更多樣本,并結合內容分析,進行深度訪談和其他深入討論媒體系統(tǒng)、文化狀況等,將主播在多個平臺上采用社交媒體的方式結合起來。當前的時代是語言極具吸引力的時代,輿論控制已成為社會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主播是媒體社會語言的主要表達方式,也是媒體社會形象的代表和建構者。盡管中國實力不斷增強,但社會媒體的形象仍有待提高,培養(yǎng)具有良好語言能力和準確傳遞社會形象的主播,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本研究試圖從信息專業(yè)人員的角度構建基本的主播掃盲系統(tǒng),以作為主播人才培訓的參考。但是,研究仍然有局限性,缺乏調查,不利于充分了解該專業(yè)人士的基本特征,并將在以后的研究中會加以補充。
參考文獻:
[1]童錦峰,曾錦全,余時平.簡析新媒體條件下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要素[J].運動,2016,(14):111-112.
[2]梁晶.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要素[J].社會公關,2019,(8):116.
[3]朱龍.新媒體條件下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要素研究[J].智庫時代,2017,(11):159-160.
[4]王力強.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報告[J].新課程,2019,(18):16-17.
[5]張暄,徐蘇君.新媒體下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探究[J].中外企業(yè)家,2020(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