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華 李培維
摘?要:謠言是特殊情境下“社會輿論的哈哈鏡”,是對現實的另類再現。及時、精準、有效應對來自重大疫情中謠言的挑戰(zhàn),既考驗著國家危機治理能力,也關系到穩(wěn)定社會秩序、引導社會輿論等深層社會管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分析疫情謠言的傳播特點,反思謠言的產生原因,是實現謠言有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礎。由此思路,本文依據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發(fā)布的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辟謠信息內容,對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產生的網絡謠言進行內容分類,梳理總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謠言傳播特點、分析謠言產生原因,探討構建由政府、媒體、公眾多主體協(xié)同參與的辟謠新機制,以期為政府科學、有效、理性治理疫情中的謠言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疫情;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謠言傳播;辟謠
中圖分類號:G20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10-0133-05
一、引?言
2019年12月暴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這次疫情屬于新型傳染病,其來勢兇猛、波及面廣,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活,由于對病毒的許多未知與不確定性,引發(fā)了公眾的恐慌與焦慮情緒。形形色色的謠言依托社交媒體大量出現,形成“信息疫情”[1],并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一起擴散,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加劇社會恐慌,制造對立情緒,動搖公眾齊心抗疫的信心,嚴重干擾了政府防控阻擊疫情大局。
謠言是特殊情境下“社會輿論的哈哈鏡”,是對現實的另類再現[2]。新冠肺炎疫情謠言所帶來的社會危害,使謠言治理與疫情防控同等重要,且必要而緊迫。疫情中出現的謠言內容能傳遞出公眾對疾病的恐懼和對自身現狀的擔憂,逆向反應出公眾對社會管理的關注重心。如何采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以應對來自重大疫情中謠言的挑戰(zhàn),涉及提升社會公信力、穩(wěn)定社會秩序、引導社會輿論以及構建網絡主導價值觀等深層次的社會管理問題,也考驗著國家危機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分析謠言的內容特征及其產生的原因,可以更及時、更精準地監(jiān)測謠言,是實現謠言有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礎。
本文以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上發(fā)布的有關疫情的辟謠信息為依據,通過梳理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剖析其產生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尋政府、媒體、公眾多主體協(xié)同發(fā)力的辟謠舉措,以期為政府科學、有效、理性引導網絡輿論提供參考。
二、新冠肺炎疫情中謠言傳播特點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選取平臺上截至2020年3月20日已發(fā)布的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辟謠信息,通過文本分析與案例分析方法,對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產生的網絡謠言進行內容分類,梳理總結此次疫情謠言傳播特點、分析謠言產生原因,探討有效的辟謠應對舉措[3]。
(二)謠言傳播特點
1.傳播主題集中、內容聚焦,呈階段性變化
從所選取的謠言案例分析可以得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謠言內容隨著疫情的發(fā)展而呈階段性變化,在疫情的每個重要節(jié)點前后都會有大量的謠言出現,并且關注度極高。每一進程中的謠言都有明顯的主題,主要圍繞未知病毒本身傳染性、民間抗疫方法、武漢城市相關的人口流向、各地區(qū)防控策略及實施情況、紅十字會工作效率、城市物資與醫(yī)療援助、返程、復工、開學時間等主題擴散。在此次疫情中,內容聚焦,“醫(yī)院”“口罩”“病毒的傳染性”“病毒預防與控制”“病毒的傳播路徑”是謠言傳播的首選關鍵詞,呈現出“謠言風暴”特點。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圍繞著共同的事件,公眾以某種或恐懼、或焦慮、或悲憤的集體情緒,如對病毒傳染性與致死率、病毒各種未知傳播途徑的焦慮,對各地醫(yī)療防控的擔心,對疫情進展的高度關注,使謠言呈現高密度、高頻率、大規(guī)模擴散。
2.信息傳播中產生了大量偽科學類謠言
民間涌現的“萬物可防治新冠病毒”的方法,口罩的使用及真?zhèn)伪孀R,是此次疫情中的一個高發(fā)領域,側面反應出公眾的恐懼與焦慮,也反應了公眾醫(yī)學科學素養(yǎng)的缺乏。此次疫情,武漢采取了封城措施,部分地方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持續(xù)的時間較長,疫情之下的人們,在焦慮的同時最關注和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疫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但新冠肺炎疫情屬于醫(yī)學科學領域,專業(yè)性知識強,作為一種新型傳染病,對于此次疫情的科學防控指導存在著大量的未知,也是一個邊探索邊防治的過程。在此背景下,產生了大量“有一定科學理論支撐”即披著“科學”外衣的偽科學類謠言[4],運用偽科學來指導人們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于是淡鹽水漱口、喝板藍根、熏醋、放煙花、吸煙、喝酒、吃抗生素等各種所謂預防“秘方”紛紛占領微博、微信群和朋友圈。這些“偽科學”信息往往利用公眾的知識盲區(qū),打著科學的大旗,并假托專家名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讓不少人信以為真。如利用“病毒熱敏感”這一知識點,產生出“用56攝氏度洗澡、喝60度的熱開水、電吹風機對手吹、微波爐高溫”等方式可以殺死病毒的謠言。有些偽科學類謠言甚至打著權威專家鐘南山的旗號,如“鐘南山推薦中藥預防湯劑”“鐘南山發(fā)布喝單樅茶、吃草莓可防新型肺炎”等,博取公眾的信任。
3.情緒類謠言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傳播
在疫情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夾雜著事實碎片又契合人們某種心理需求的情緒類謠言。此類謠言在當下發(fā)生的疫情事實基礎上,針對事件中存在的矛盾點與尚未得到官方證實的模糊點,如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疫情感染情況及防控結果,并利用人們的恐慌不安、緊張焦慮,戳中人們的集體情緒痛點,從而擴大事情的影響與后果。如疫情初期“10萬人被病毒感染”的謠言是在病毒可人傳人現象的基礎上夸大后果;在疫情防控攻艱階段,由于擔憂大規(guī)模的返程潮、返工潮以及學生開學后會引發(fā)更大的感染,涌現出大量“某地復工后發(fā)生聚焦性感染”或是“與某一確認病例接觸致多少人被傳染”等謠言,體現公眾的擔憂、焦慮情緒。
情緒類謠言很容易被人們借助微信、微博等微媒體評論并轉發(fā)。這些微媒體憑借其交互性傳播模式和強大的信息功能,成為公眾在碎片化時間獲取與接收疫情信息的媒介與重要溝通渠道。一方面,這些微媒體助力疫情信息廣泛傳播,使疫情的相關動態(tài)霸占了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熱搜,成為引導輿論關注點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其強關系的傳播特性與封閉的傳播環(huán)境,給謠言傳播提供了便利。
三、新冠肺炎疫情謠言廣泛傳播的原因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偽科學類謠言以及情緒類謠言。究其原因,與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權威信源報道的失責、公眾的情緒泛濫、健康信息素養(yǎng)不足有直接關聯。
(一)移動社交媒體成為疫情謠言擴散平臺與渠道與2003年非典疫情不一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時期已進入了社交媒體時代。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全民處于“封閉”“隔離”模式,線下的人際接觸傳播被轉移到線上。處于風險、焦慮之中的公眾信息需求大幅增加,不斷通過社交媒體關注、分享、轉發(fā)相關信息來獲得疫情進展、了解防控知識。微信、微博、資訊APP、抖音短視頻、直播平臺等社交媒體平臺成為公眾獲取信息最直接的渠道,也是疫情中公眾關注力和情緒最集中的暴發(fā)地。媒體社交平臺中,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和生產者,信息傳播的主體泛化,信息的來源復雜,內容呈碎片化特征,真假混雜、不易辨別。同時,社交媒體中一個重要的特性還在于信息的傳播與接受雙方之間具有一定的社會人際關系,彼此之間具有較強的信任度,這成為疫情謠言擴散的動力。借助移動社交媒體平臺,會加速疫情謠言的擴散速度,各類與疫情有關的謠言呈鏈狀、樹狀、放射狀,以裂變方式向外傳播,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擴散,既加劇了公眾的恐慌情緒,也會誤導人們對情勢的判斷。
(二)權威信源報道的失責成為謠言催化劑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種新型傳染病,疫情的嚴重性、病毒的不確定性以及公眾的高度關注,引發(fā)公眾對權威、準確、易懂信息的強烈需求。在大眾認知中,專家學者、官方媒體可信度較高,本身就是信息真實性的保證,尤其是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信息過載的時代,權威專家、官方媒體的發(fā)聲更具有標桿性。正常來說,新冠肺炎疫情中權威的發(fā)聲應該來自國家衛(wèi)健委、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等官方的數據及科研所領域的專家研究,通過官方媒體的準確、易懂的方式報道,及時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
但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存在著主流媒體未核實甄別信息來源、因缺乏醫(yī)學常識導致報道失誤、專家發(fā)言欠缺科學嚴謹的現象,如新華社、《人民日報》作為主流媒體,未考慮到公眾對醫(yī)學術語的真實理解力,發(fā)文稱“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5],卻沒有解釋清楚“抑制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從而引發(fā)雙黃連口服液的連夜哄搶。此外,不少專業(yè)媒體“轉述”衛(wèi)健委專家的發(fā)言,發(fā)布關于“新型冠狀病毒可存活五天”的標題文章,卻忽略了專家原話中“在適宜條件下,有研究表示過去的一些冠狀病毒可存活五天”[6],并非明確指向新型冠狀病毒,并且病毒在門把手等固體物上存活五天需要一定的濕度、溫度要求,由這個小小誤差導致的誤讀,引發(fā)了公眾對于病毒在空氣中傳染活性的普遍擔憂,引發(fā)一系列的謠言。
(三)公眾情緒泛濫、健康信息素養(yǎng)不足成為謠言傳播助推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王俊秀指出疫情下的社會心態(tài)會與平時有所不同。受疫情緊急和高風險程度影響,疫情下的公眾更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無助等負向情緒,并在這些情緒的影響干擾下,表現出一定的認知偏差、態(tài)度偏頗、行為異常[7]。疫情期間社會恐慌是公眾的一種常態(tài)應激反應,但過度恐慌容易引起謠言泛濫,并引發(fā)二次傷害。有研究表明,公眾的焦慮感越強,對事件的控制感越弱,越容易參與謠言傳播。為滿足自身的情緒表達訴求,釋放壓力,公眾更傾向于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以發(fā)表評論或轉發(fā)、點贊等形式生產和傳播信息。同時,網絡上的大量不實信息增加社會公眾恐懼感,并誘導他們進行著情緒的宣泄。與此次疫情相關的謠言中,轉發(fā)量和分享量最多的內容往往都是情緒分明,或恐懼、或憤怒、或質疑的信息,每一次的轉發(fā)都在助推某種或是多種情緒的積累。適當的情緒表達有利于推動事件的發(fā)展,但極端情緒的表達則會滋生出大量的謠言。
當前信息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但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與健康信息素養(yǎng)并沒有跟上變化,在我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仍是一塊短板。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中,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8]。由于公眾科學素養(yǎng)和健康信息素養(yǎng)的不足,人們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很容易成為謠言的跟風者,進一步催生了偽科學的“溫床”,如雙黃連哄搶事件由于公眾缺乏相應的醫(yī)學科學素養(yǎng),并不明白“抑制”與“治療”“預防”“防治”等詞語之間的差異所致。同時,一系列飲高度酒、喝白醋、洗56度熱水澡等可防控病毒的謠言在朋友圈、家族群里大量傳播,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公眾健康素養(yǎng)不足導致。而圍繞怎樣戴口罩也產生了無數的謠言,而這些本應該是公眾所應掌握的日常生活的科普常識。
四、構建政府、媒體、公眾協(xié)同分工的多主體參與的辟謠機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謠言類型多樣,根源復雜,傳播途徑各異,危害輕重不同,因而對謠言的治理也須區(qū)別對待,科學施策。已有研究認為,辟謠效果與辟謠的實際參與主體密切相關[9]。而不同的辟謠主體對謠言澄清的效果各不相同。要達到及時、精準的謠言監(jiān)測和治理效果,需要借助不同主體的辟謠優(yōu)勢。
(一)政府在信息公開的同時重塑制度性信任,發(fā)揮辟謠主導作用重大疫情中政府信息公開具有不同于常態(tài)下信息公開的重要意義。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節(jié)目中說,“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信息公開是最好的疫苗”。無論是在疫情初發(fā)、肆虐、防控還是平息的整個過程中,政府信息公開都應該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10]。
公開透明的信息決定著公眾對疫情風險的認知水平,也是積極社會心態(tài)調控的發(fā)力點;政府權威信息發(fā)布與否、準確性如何,成為取信于民、還民于安,重塑政府公信力的關鍵。政府及時公布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與進展的相關情況,如目前醫(yī)學科學界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進展、疫情感染人數、危險程度、正在進行的各項防治措施以及公眾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項等權威、可信的信息,使公眾最大程度地了解真相,保護公眾對疫情的知情權,可以建立政府與公眾間的信任關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同時,可以減少或消除公眾恐慌,科學地做好自我防護,壓縮謠言傳播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政府在疫情防控中處于主導地位,把事態(tài)控制在有序的范圍內,并爭取到輿論的主動權,能有效地阻擊謠言。
疫情當前,各類信息混雜,各式辟謠平臺共存,為提高公眾對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利用,需要政府精準了解公眾的信息需求,細分不同類型人群,建立國家層面的官方辟謠平臺,發(fā)揮辟謠主導地位。消除謠言最好的方式并非謠言發(fā)生后的技術刪帖、殺雞儆猴式的法律懲罰,而是需要讓權威、清晰、易懂、可用的信息始終跑在前面,并讓信息自由流動起來,依靠社會內生出的強大的信息鑒別機制,以達到有效地遏制流言和謠言的傳播。
(二)媒體應提供權威、專業(yè)、易懂的信息來源,多方協(xié)同承擔辟謠的社會責任權威信源的缺失,會造成一定的信息真空,成為謠言的催化劑。因此,從媒體層面,應保證媒體信息來源的專業(yè)性、權威性、可讀性,從源頭上遏制謠言的產生。
要保證媒體在信息來源上的權威與專業(y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第一,主流媒體與政府部門、醫(yī)療專家之間建立信息共享與溝通機制,核實數據、統(tǒng)一表述;第二,媒體使用正確、簡潔、易于理解的語言和可視化方式進行立體化傳播,權威發(fā)聲。媒體應站在疫情的最前沿,依托社交平臺作為發(fā)聲的主要陣地,第一時間披露最新消息,填補公眾信息獲取上的盲區(qū),并通過深度的專題報道,有效整合碎片化信息,延伸用戶的碎片化閱讀,幫助公眾思考,建立正確的認知;第三,應注重信息發(fā)布專業(yè)性,避免可能產生誤解的表達。如果公眾對報道的解讀不準確、不到位,就容易產生誤解,甚至滋生謠言。如雙黃連哄搶事件中,媒體如果能夠考慮公眾在專業(yè)知識上的欠缺,指出“抑制”與“治療”“預防”是不同的概念,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接受,則可以避免這一事件的發(fā)生;第四,需要考慮不同群體信息接收習慣,靈活采取多種方式,實現有效傳播。要重點關注中老年等網絡弱勢群體,在疫情的宣傳中做到不落下任何人,拒絕信息傳播盲區(qū)。
阻擊謠言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全社會的行動。而聯動、合作是媒體辟謠的關鍵詞。相比2003年的SARS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所面臨的媒介與傳播格局趨于多元化,由中央主流媒體、地方政務媒體、市場專業(yè)媒體、自媒體以及社交媒體平臺分化出官方與自媒體兩大話語局面,各有優(yōu)缺。為更好地發(fā)揮媒體的辟謠功能,應利用中央主流媒體在權威性、專業(yè)性、前瞻性等方面的優(yōu)勢,發(fā)揮其正向引領作用,并充當疫情防控的“瞭望哨”[11],第一時間傳遞最新疫情和權威解讀,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為制止恐慌、消極等負面情緒的滋生與蔓延,主流媒體可以加入一些基調積極的、明亮的、充滿希望的,且能給公眾帶來正面溫暖力量的建設性新聞,引導積極情緒的傳播。而地方政務媒體應在疫情中發(fā)揮政策信息告知、上情下達的功能,推動信息的流通,達成地方政府與民眾的互動,切斷謠言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市場專業(yè)媒體提供一線視角的深度報道,科普類自媒體可以發(fā)揮其知識科普優(yōu)勢,以形象、通俗易懂的形式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疫情信息及專業(yè)化的疾控科普知識,減少公眾由于醫(yī)療知識缺失所帶來的恐慌與盲目,為阻止不確定性猜測所帶來的謠言做出努力。
(三)公眾提升健康信息素養(yǎng),不信謠,不傳謠公眾在謠言傳播鏈中處于特殊的環(huán)節(jié),既是謠言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傳播者。公眾對疫情信息真?zhèn)闻c否的判斷,與自身的健康信息素養(yǎng)高低程度有關。公眾是否會信謠與傳謠,取決于其對信息的科學認知能力和是否擁有健康的信息處理習慣。
良好的健康信息素養(yǎng)能提升公眾鑒別評價信息的能力。重大疫情具有突然暴發(fā)、信息量大的特點,公眾在面對洪水般涌來的信息時,如何在其中找到真實、準確、有用的信息,是面臨的難題。擁有較高的健康信息素養(yǎng),公眾才有可能在重大疫情發(fā)生時從海量的冗余信息甚至虛假信息中找到科學的疾病防控的信息,極大地提高自我防護能力,并做出合理的健康決策,或居家、或隔離、或及時就醫(yī)以應對疫情,才能緩解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帶來的焦慮與恐慌,終結謠言的擴散,減少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次生傷害”。
提高民眾的健康信息素養(yǎng),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通過關注權威的醫(yī)學和科學類專業(yè)網站,加強醫(yī)學和科學知識的主動學習,提升自身的健康素養(yǎng),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增加對醫(yī)療不確定性的科學容忍與理性應對心態(tài);第二,培養(yǎng)健康的信息處理習慣,如從多個權威信息源包括來自權威專家、新聞媒體、政府疾控中心官網等獲取信息,盡量消除信息不對稱;第三,在分享信息前,公眾應負責任地查證信息來源、核實信息內容、尋找支撐依據、判斷信息真?zhèn)巍U缡澜缧l(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所倡導:冠狀病毒疫情的走向將取決于能否向需要的人傳遞正確信息,為避免“信息疫情”的出現,需要每個公民“明智地分享,謹慎地點擊,別盲目刷屏”[1]。
參考文獻:
[1]中新網.中新時評:“信息疫情”戰(zhàn)場上切莫盲目刷屏[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2-16/9093364.shtml,2020-02-20.
[2]王燦發(fā),侯欣潔.重大突發(fā)事件中的謠言話語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19(5):34-38+110.
[3]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EB/OL].http://www.piyao.org.cn/2020yqpy/,2020-02-20.
[4]荒唐謠言背后的“真相”調查[J].人民論壇,2011(10):12-15.
[5]人民網求真欄目:網傳“暫免武漢紅十字會救災物資管理”圖片不實 為惡意合成[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0/0201/c229589-31566730.html,2020-02-10.
[6]光明網.政府該如何阻擊突發(fā)公共事件謠言[EB/OL].http://theory.gmw.cn/2020-02/07/content_33532935.htm,2020-02-10.
[7]王俊秀.疫情期間社會心態(tài)變化調查[N].北京日報,2020-02-10(010).
[8]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公布[EB/OL].http://before.cast.org.cn/n200680/n202397/c58188427/content.html,2020-02-24.
[9]金兼斌,江蘇佳,楊虹艷.社會化協(xié)同辟謠:行動者網絡與運行機制[J].新聞與寫作,2019(8):33-39.
[10]新華社評論員:以公開透明安民心強信心——論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28/c_1125506610.htm,2020-02-18.
[11]人民網.輿情頻道.做好疫情防控“瞭望哨”主流媒體正向引導顯擔當[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GB/n1/2020/0219/c429781-31594896.html,2020-02-20.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