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門寺地宮出土唐髹漆平脫秘色瓷碗髹漆工藝初探

2020-11-27 06:34張勇劍楊軍昌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法門寺瓷碗剖面

張勇劍 ,楊軍昌 ,姜 捷

(1.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54; 2. 西北工業(yè)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72;3. 法門寺博物館,陜西寶雞 722201)

0 引 言

在1987年的法門寺地宮考古發(fā)掘中[1],出土一對髹漆平脫秘色瓷碗(圖1)。這對秘色瓷碗通高8.2 cm,深7.1 cm,口徑23.7 cm,重約596 g;瓷碗內側為青黃色,外壁髹漆,為五曲,每曲由銀薄片制成的中間鎏金的雀鳥團花作裝飾;瓷碗口沿和圈足均用銀箍相扣。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髹漆平脫秘色瓷碗為目前中國考古出土文物中絕無僅有,是秘色瓷與金銀裝飾、髹漆工藝完美結合的極為難得的唐代稀有藝術珍品。兩件髹漆平脫瓷碗出土后,先保存于西安一處人防工程的地下室中,又于1988年底交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至今保存在文物庫房的冷藏柜中[2-3]。

這對髹漆平脫秘色瓷碗在法門寺地宮中保存有一千余年。雖然地下潮濕環(huán)境對其有影響,但整體保存尚好。2008年6月,發(fā)現(xiàn)其保存狀況令人擔憂(圖1)。髹漆層出現(xiàn)大面積開裂、起翹和不均勻的空鼓,局部出現(xiàn)脫落,還有霉菌滋生等;銀飾圖案部分有一定程度的腐蝕,局部出現(xiàn)開裂、移位,或脫落,如髹漆瓷碗圈足銀箍就出現(xiàn)開裂、脫落。本研究利用脫落的髹漆、銀扣殘塊,對其材料進行檢測與分析,以探討其髹漆工藝,為文物保護修復、科學技術史和藝術史研究提供可靠參考。

圖1 髹漆層出現(xiàn)開裂、空鼓、起翹、局部脫落;銀箍斷裂、脫落等(FD4:004)Fig.1 Cracking, hollowness, unwarping and partly falling off on the lacquer section

1 樣品和方法

檢測分析的脫落樣品共2個,均來自編號為FD4:004髹漆平脫秘色瓷碗上脫落下來的殘塊:1個樣品是髹漆層殘塊,脫落于近口沿處;1個樣品是銀扣樣品,脫落于圈足處的銀箍(圖1)。

本研究根據(jù)不同樣品類別選擇不同的檢測方法:髹漆殘塊樣品用光學顯微鏡與SEM進行表面形貌、痕跡觀察,用EDS對特定區(qū)域中的元素進行檢測,用紅外光譜分析方法對漆層材料屬性進行確定;銀箍殘塊樣品用SEM觀察,用EDS手段檢測殘塊樣品中所含元素,并進行歸一處理。

所用分析儀器型號如下:日本KEYENCE光學顯微鏡,型號為VHX-600;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型號為VEGA TS5136XM;能譜分析儀(EDS),型號為INCA-300;紅外分析儀,德國Bruker公司的型號為Tensor 27傅里葉紅外光譜儀。

髹漆層樣品觀察分析的內容包括樣品內外側的平面形貌和剖面結構,其目的是為髹漆工藝的研究提供依據(jù)。髹漆殘塊樣品的內側是指殘塊樣品靠近瓷碗瓷面的一側。髹漆層內外側平面的觀察,是直接把樣品放在顯微鏡和掃描電鏡(SEM)下進行觀察,并照相記錄(SEM觀察時要對樣品表面噴碳)。在掃描電鏡(SEM)下觀察的同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能譜分析(EDS),以了解特定區(qū)域的元素成分組成。

2 結 果

2.1 髹漆殘塊樣品的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髹漆殘塊樣品的顯微觀察包括兩項內容。一項是殘塊樣品的內外側觀察,其結果見圖2~4所示;另一項是殘塊樣品的剖面觀察,其觀察的結果見圖5所示。

1) 樣品內外側表面觀察。圖2~4是髹漆殘樣內外側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顯微照片,從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樣品內外表面形貌和顏色的不同:外表面比較平整,而內表面凹凸不平(圖2);外表面呈黑褐色,內表面呈棕黃色;在殘塊外表面可看到拋光時留下的痕跡(圖3),在內表面可以看到沿不同方向分布的纖維痕跡(圖4),而且纖維痕跡上面有一層類似膩子的東西(看上去比較黏糊),應該是漆灰(底子)。漆灰中極可能調和有桐油。有分析者認為,桐油的加入有利于大漆的成膜[4]。

圖2 髹漆殘塊樣品的顯微照片F(xiàn)ig.2 Micrographs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圖3 髹漆殘塊樣品外表面顯微放大圖Fig.3 Enlarged micrograph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圖4 髹漆殘塊樣品內表面顯微放大圖Fig.4 Enlarged micrograph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2) 殘塊樣品的剖面觀察。殘塊樣品剖面的顯微觀察需要對樣品進行制備。殘塊樣品首先用環(huán)氧樹脂包埋,然后進行磨光、拋光后置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圖5是髹漆殘塊樣品剖面在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顯微照片,可看到髹漆殘塊剖面有3層,從外向內依次用①、②、③標記,見圖5所示。髹漆殘樣3層中最外層①比較薄且較細膩,中間層②比最外層①厚,且其中填充有填料,最內層③比中間層②厚。在前面的顯微觀察時得知,最外表面比較平整,經過了拋光處理,而內表面凹凸不平,而且其中有填充物。最內層應是用漆灰打的底,以便髹漆層與瓷碗的瓷面結合牢固。

圖5 髹漆樣品的剖面結構Fig.5 Structure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2.2 髹漆殘塊樣品的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

1) 樣品內外側表面觀察。在把殘樣粘貼在掃描電鏡樣品臺時,考慮要從不同角度對樣品進行觀察,以獲取盡可能多的相關信息。圖6是髹漆殘塊樣品外表面的電子圖像??梢娖浔砻嬲w比較光整,但局部有裂紋,還可見有空洞的分布。這里要說明的是,表面有很多纖維狀堆積物,這些纖維狀堆積物是文物出土后工作人員用數(shù)十張濾紙包裹器物留下的殘留物,不是文物本體的材料。

圖6 漆樣品外表面電子圖像Fig.6 Electronic image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圖7~8是在掃描電鏡下觀察髹漆殘塊樣品內表面的電子圖像??梢娖浔砻姘纪共黄?,最上面是與瓷碗瓷面粘接的部分,應該是髹漆前的打底層。這一層看上去材料都比較細密,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底子有兩層,局部可見兩層的疊加情況;此外,還可以看到底子下面中間層的縱橫交錯的纖維質材料(圖8~9),其纖維呈扁平管狀,實際測量顯示其纖維寬度在4~8 μm不等,較寬處有20 μm,纖維質材料的壁厚約2 μm(圖9)。

圖7 髹漆殘塊樣品內表面最上層的電子圖像Fig.7 Electronic image of the uppermost layer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圖8 髹漆殘塊樣品內表面最下層的電子圖像Fig.8 Electronic image of the lowermost layer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圖9 底子下面纖維質材料電子圖像Fig.9 Electronic image of the fibrous material of the primer

在對髹漆殘塊表面進行掃描電鏡觀察的同時,也對其進行了能譜分析,結果顯示兩面的材料中除含有大量O、C之外,還含有Ca、Al、Si、Fe等(表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能譜分析(EDS)表明,在打底的材料、纖維下面的填料中均發(fā)現(xiàn)有分布較均勻的銀,而且在分析髹漆殘塊外表面時也同樣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銀。筆者認為,銀是有意添加進去的,至于添加銀的原因尚不清楚。

表1 髹漆殘塊樣品不同部位EDS檢測結果Table 1 EDS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

2) 樣品的剖面觀察。圖10為髹漆殘塊樣品剖面的電子圖像,可清楚看到髹漆殘塊的3層結構。實際測量顯示,髹漆層厚度大約有36 μm,由里向外分別約為11 μm、16 μm和7 μm。從圖像中也可清晰地看到,內外表面都比較密實,而中間層填充物材料中有顆粒狀物質,還有孔洞存在??锥磻沁@一層中纖維質材料的存在所致(圖9,圖11)。

圖10 髹漆層樣品剖面電子圖像Fig.10 Electronic image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圖11 髹漆層樣品斷面電子圖像Fig.11 Electronic image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lacquer fragment

2.3 髹漆樣品的紅外光譜分析

這里所分析的漆皮樣品是從髹漆平脫瓷碗表面髹漆層中脫落的樣品,對其進行了紅外光譜分析。

脫落漆皮的紅外分析圖譜見圖12所示。由圖可以看到:在3 200~3 600 cm-1處有一個寬大的吸收峰,一般認為這個峰屬于漆酚苯環(huán)上羥基(-OH)的紅外吸收峰;在2 927 cm-1和2 853 cm-1左右的峰是亞甲基(-CH2)的反對稱和對稱伸縮振動吸收峰;1 589 cm-1和1 035 cm-1左右處有吸收峰,1 650~1 450 cm-1是苯環(huán)的C-C伸縮振動吸收區(qū),處于1 470~1 370 cm-1范圍內。一般認為這個范圍內的吸收峰屬于烷基的變形振動吸收帶。在1 080 cm-1左右有很強的吸收峰,此處是由醚鍵C-O-C引起的伸縮振動吸收帶(一般在1 100 cm-1附近)。生漆成膜時,由于漆酚中含有不飽和鍵及酚羥基,在漆酶和氧的作用下,由小分子聚合成低聚物,最后交織成高聚物。在這個過程中,漆酚之間發(fā)生氧化聚合,通過醚鍵和碳-碳鍵鍵合,形成高度交聯(lián)的漆膜結構。因此,在漆膜的紅外光譜圖中,有C-O-C引起的吸收帶。

圖12 法門寺髹漆平脫秘色瓷碗表面漆皮樣品的紅外圖譜Fig.12 Infrared spectrum of a lacquer sample from Mise porcelain bowls with lacquer decoration employing gold and silver inlay

保護工作者曾對秦始皇陵兵馬俑彩繪底層材料進行過分析,確定為大漆[5]。該漆膜在3 430、2 926、2 854、1 625、1 407、1 032 cm-1等處有吸收峰。

對比發(fā)現(xiàn),本研究漆皮樣品的紅外光譜圖與秦俑底層漆膜的紅外光譜圖很相似。因此,可以進一步確定此樣品都是漆膜。

2.4 銀扣殘塊的掃描能譜分析結果

銀扣殘塊樣品來自從髹漆平脫秘色瓷碗圈足上脫落下來的,其位置見圖1所示。掃描電鏡中測量表明,脫落銀扣樣品厚度約430 μm,其EDS分析結果見表2所列。

表2 銀質樣品的EDS分析結果Table 2 EDS analysis results of silver samples (%)

2.5 鎏金銀雀鳥團花與髹漆層結合部位的觀察

這一對法門寺出土的髹漆平脫秘色瓷碗尺寸大小、結構特征、紋飾造型基本相同。在瓷碗腹部中間部位裝飾5組鎏金銀質雀鳥團花圖案(圖13)。觀察發(fā)現(xiàn),鎏金銀質團花是在一整塊銀片上經過刻鏤加工成形的,所以圖案線條邊沿均較粗糙。透過鎏金銀質雀鳥團花邊緣髹漆脫落的部位,觀察到鎏金銀團花是壓在縱橫交錯的纖維質材料的上面的(圖14)。也就是說,從剖面上來看,鎏金銀質團花是壓在髹漆剖面的第二層的上面(圖10中的②)。

圖13 法門寺髹漆平脫秘色瓷碗俯視圖及其病害圖Fig.13 Planform and disease map of Mise porcelain bowls with lacquer decoration employing gold and silver inlay

圖14 鎏金銀質團花與髹漆層的疊壓關系Fig.14 Overl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ilded silver pattern and the lacquer layer

3 結 論

光學顯微與SEM觀察發(fā)現(xiàn),髹漆層在打底時膩子用了兩層,之后,縱橫交錯粘貼纖維質材料,然后上兩道漆,最后進行拋光處理。進一步的能譜分析還表明,打底所用材料和大漆中均加入了少量的銀粉,但打底所用材料以及纖維質材料屬性尚需深入分析與研究才能明確。

在對髹漆平脫秘色瓷碗細致觀察、分析,以及在對髹漆殘樣檢測分析基礎上綜合研究,其工藝流程大致如下:

1) 修整燒造好的秘色瓷碗;

2) 在瓷碗表面用膩子打底,涂抹2層膩子;

3) 用膠粘結纖維質材料;

4) 粘貼鎏金銀質雀鳥團花;

5) 整體飾2層大漆;

6) 修整并拋光髹漆層至鎏金銀質雀鳥團花完全露出為止。

猜你喜歡
法門寺瓷碗剖面
ATC系統(tǒng)處理FF-ICE四維剖面的分析
小瓷碗,碰碰車
粗瓷碗,細瓷碗
游法門寺
中國有了第11顆“金釘子”
小瓷碗
地質雷達技術在管道河流地層劃分中的應用
再走法門寺
嘉善县| 罗甸县| 南澳县| 哈巴河县| 本溪市| 康定县| 恩施市| 南川市| 安达市| 米泉市| 准格尔旗| 蓬莱市| 汤原县| 邵武市| 贡觉县| 林甸县| 商丘市| 荣昌县| 崇左市| 嘉祥县| 锡林郭勒盟| 丘北县| 山阳县| 麦盖提县| 太原市| 龙海市| 锦州市| 旬阳县| 东山县| 扎鲁特旗| 宕昌县| 牟定县| 旌德县| 屏东县| 安义县| 德保县| 特克斯县| 青川县| 重庆市| 营山县|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