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瑾
遵義醫(yī)科大學珠海校區(qū),廣東 珠海 519090
良好的思政課堂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讓學生從課堂中學到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豐富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來提高學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生存能力,雖然在新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沖擊下,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更迭,但是思政課堂本從跟不上的同質化問題,使得大學思政課堂教學有效性逐漸缺失,這種同質化課堂的現(xiàn)象是需要經過正確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價值觀,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的育人意識,以及構建面向學生生活世界的、融合開放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來進行矯正。
在“大學”中《漢書· 禮樂志》記載:“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于邑”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不斷豐富的大學內涵已經成為了具有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的定義,但在中國式-應試教育下,大學中仍然以“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中仍然會有獨立性缺失、創(chuàng)造性匱乏的情況,教學核心偏重于理論知識,學生對理論的時間運用往往被忽視,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必然會有所缺乏。另外,老師的教學績效評價、學生的獎學金評定,都要依靠考試分數(shù)來作為衡量標準,使得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知識,忽略了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重要性。
大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從理論上來說比較枯燥乏味,故為了增強學生課堂活躍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會在課堂上大滿貫式的提問,但問題就出在沒有掌握好“度”,把滿堂式提問誤當成啟發(fā)式教學,這種與學生溝通的方式表面上看來是對學生的一種引導和啟發(fā),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上,但細細思考,這種整堂課的提問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大滿灌”因為問題和預設都是老師設計好的,是學生按照老師預設的問題和思維框架進行有導向的反饋,所以學生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利,使師生的交流平臺缺乏和諧,甚至有一些學生因為老師的突然點名提問,精神高度緊張,用另外的方式扼殺了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天性。
大學思政課的特點和性質與其它學科不同,思政課的教學更應該貼近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尤其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要因為思政課的教學使學生解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讓學生不僅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獲得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綜合實踐的能力,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為了使思政課堂增添互動性和反思性,會有盲目的進行小組合作的情況,同學們三五成組,按照老師留給的作業(yè)內容進行知識點的討論、分析、講解等,但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展合作只是單純的為了“體現(xiàn)”合作,重形式,輕質量,使得小組學習有形無實,學生的小組之間沒有真正的進行合作,只是成為了個別學生的演講和表演,讓一些喜歡“偷懶”的同學走了捷徑,不參與討論學習的過程,但享受小組最終的學習成果,這也違背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宗旨。
雖然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思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不同程度的更新與進步,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思政課堂上老師授予知識的比重仍然很高,只是知識的輸出形式變的多樣化,比如黑板式教學、圖片教學、多媒體視頻課堂等等,即使有“重視學生自主思維及自主學習”,但卻名不副實,只是在課堂上多了一些點綴而已,缺乏知識與學生思維之間的沖突。大學思政課堂的教學使用理論講授確實是必要和必須的,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學生對于知識都需要進一步的理解,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以、價值觀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這些都是需要在互動體驗中才能體會從而去完成的。
完成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是每一個教師所要完成的首要教學任務,也是學??己私處煹幕緱l件,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免會出現(xiàn)“應試教學”現(xiàn)象,教師把學生看作了統(tǒng)一的整體,而忽略了不同學科背景學生的差異化,包括專業(yè)差異化、未來職業(yè)差異化、認同的差異化等,這就導致了思政課堂對于學生來說只是一門課程,缺乏對思政課堂的正確認識,也不能同自己未來發(fā)展相聯(lián)系,導致缺少了對理論和時間的“融會貫通”,相信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教師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而改善的。
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潛在的教育資源和力量,可以增強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和教育質量,在現(xiàn)實的思政課堂中可以起到積極的意義。死板的思政課堂是學生“不愿學”“記不住”的主要原因,千篇一律的教學風格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思考提不起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與努力,提升人格魅力、突出教學技能、健康的外在形象等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個性化”思政課堂的風格,為思政課堂的教學質量起到積極作用。思政教師一旦在課堂上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同質化課堂的現(xiàn)狀。
教師應該在深刻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前提下,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大一新生的思維模式、興趣愛好、思考重點等都教師應該重點了解的。思政課堂其實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我們應該認識到思政課堂傳達出來的信息、價值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獨特的生命意義。思政課堂要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社會的發(fā)展與特點,提升學生適應社會、展現(xiàn)自我、建設社會的能力,育學生之智。綜上,大學思政教師需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在了解每一個時代大學生的前提下,樹立正確的教學價值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育人意識,來改變同質化課堂的窘境。
思政課與現(xiàn)實生活世界是相互融合的,是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融合,是“知行合一”的理論與教學相結合的融合,讓理論來指導學生實踐,讓學生的實踐來升華學生的理論水平。這樣有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升的思政課堂,是具有當代社會的時代特征的,是學生對生活世界的開放,是科學文化發(fā)展的開放,也是從根本上對思政教學模式的開放,從這樣的開放中,尋求每一個思政課堂的“特殊性”,避免理論知識覆蓋的同質化課堂的繼續(xù)發(fā)展。
思政課堂的課程總體目標雖沒有大的變化,但是每一年都會有更加新穎的社會事件以及國家最新發(fā)展目標的更迭現(xiàn),這就需要每一輪的教學內容進行推陳出新,增強創(chuàng)新性,增加教學寬度。但最為重要的是,除了拓展創(chuàng)新教學寬度以外,教學深度也應該以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未來職業(yè)發(fā)展領域的不同,進行差異化教學,讓思政課堂與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如果任課教師可以“因材施教”的進行思政課堂教學,從不同學科背景進行差異化教學,相信能夠從傳統(tǒng)單項的“教-學-考”模式轉變成“學-導-行”模式,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運用于實踐等一系列的行為,從而增加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