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謀
所謂技術治理,指的是在社會運行尤其是政治、經濟領域當中,以提高社會運行效率為目標,系統(tǒng)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治理活動。在21世紀之初,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技術治理已經成為公共治理領域一種全球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可以稱之為“當代政治的技術治理趨勢”。而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是管理思想史上劃時代的核心人物,被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主義者不僅創(chuàng)立科學管理理論,使管理學真正開始成為一門科學,而且不遺余力地將科學管理思想應用于實際管理活動中,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科學管理運動。從技術治理的角度看,泰勒主義是技治主義重要的分支傳統(tǒng)之一,堅持“技術治理二原則”,即:(1)將科學(主要是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運用于工廠治理和社會治理當中,(2)賦予管理工程師領導勞動工作場所的權力。因而,對泰勒主義技術治理思想進行研究,對于理解當代技術治理現象有重要的意義。重要的泰勒主義者不勝枚舉,這里列舉的除了泰勒本人,還包括甘特、庫克和吉爾布雷斯夫婦,他們都是泰勒的門徒,和泰勒有過緊密的合作,被認為是泰勒主義的創(chuàng)立者。
從類型學上說,對科學原理的理解使泰勒主義技術治理區(qū)別于其他技治主義思想。“科學管理”這個術語是布蘭代斯、吉爾布雷斯和甘特等人命名的,泰勒常常稱自己的思考是“任務管理”或“效率管理”,但是“科學管理”這個詞卻被人們廣泛接受,人們認為“科學”二字很好地歸納了泰勒主義者的思想。
具體來說,泰勒試圖加以“科學化”的工廠管理領域包括如下方面:(1)科學定額任務即確定工人日常勞動的合理任務量,采用的技術手段包括:時間研究、動作研究,金屬削切實驗和工具研究等;(2)科學完成勞動,采用的技術手段包括:設立計劃部門,勞動和工具標準化,分發(fā)計算尺和指示卡,堅持管理的“例外原則”;(3)科學訓練工人,采用的技術手段包括:動機研究,職能工長制,挑選合適的工人,對工人進行教育和培訓;(4)科學分配利潤,采用的主要技術手段是計件差別工資制;(5)科學控制成本,采用的主要技術手段是成本會計核算制。
舉差別計件工資制為例。它的主要特點在于:工資率的制定依靠資料而不是估計,計件工資率與日工資率的制定依據觀察而不是隨機決定,以及選擇、吸引和培養(yǎng)最佳工人。①泰羅:《科學管理原理》,曹麗順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頁。它的內在邏輯是兩點:一是超過額定效率按高工資率支付報酬,二是新增加的利潤不由資方獨占而是勞資雙方共享。顯然,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思路,刺激人的欲望達到生產效率提高的目的。如果說它是科學的,似乎是因為它“科學地”把握了人性“真相”??茖W管理的治理行動是以科學—效率相結合的概念為合法性基礎的:要提高生產效率,就必須科學運行工廠;反過來,只要科學運行工廠,就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工程師推行科學管理,就等于推行高效管理,這既是工程師的最高目標,也是以往所有管理者所忽視的。對此,甘特就明言,彼時工廠的問題正是財務問題即利潤考慮太多,而導致了生產無效的發(fā)生。②H. L. Gantt,Isaac A. Loos,“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Discuss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No.1,1915,pp.227—233.這與技術統(tǒng)治論者(technocrat)凡勃倫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性低效”的觀點類似。這些都是典型的實用主義的科學觀,即有用的就是科學。于是,泰勒強調科學研究工廠、工人和勞動,卻不提真理問題。因此,實用主義科學觀是泰勒思想根本性的特點,決定了泰勒主義屬于實用主義的技術治理理論。
泰勒等人在根本上是從價值方面理解科學的,將科學與應用、真理與價值等同起來。按照庫克的說法,他不具體展開泰勒的原則,而是討論科學管理精神實質。他認為:“在秒表面前,或者說在任何看來有用的其他機制之前,展露的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的精神?!雹費orris L. Cooke,“The Spirit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21,No.6,1913,p.487.于是,在企業(yè)中運用科學主要意味著:(1)科學方法可以在研究任何人類的努力中應用;(2)在日常生產中運用實驗室方法;(3)遵循科學指令而不是個人意見或傳統(tǒng)觀點;(4)承認無知是一種不愿意被發(fā)現的罪惡;(5)強調更緊密的合作;(6)填平而非僅僅溝通勞資鴻溝;(7)要求工業(yè)與社會主張的善相一致;(8)轉變人與人合作的不科學方式。②Ibid.,481—493.所以,他理解科學和真理時,將它們與價值、善直接結合在一起,這是實用主義科學觀的基本思路。
實用主義科學觀混淆真與善,既意味著科學真理是善的,也意味著社會價值是真的,因此并不堅持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分野。從主旨上講,技術治理是將自然科學技術的成果運用于社會運行活動當中,預設了社會運行在某種程度上可能被控制或調適,從根源上認定存在“人的科學”,即普遍、一致、實在和可以被科學認識的人性存在?!叭说目茖W”可以接管神話、神學、哲學和藝術,勾勒某種作為社會運行原點的人的形象。依照“人的科學”,勞動者是可以控制,也應當被控制。從某種意義上說,泰勒的科學管理是“人的科學”在勞動工作場所的應 用。
泰勒主義者強調對人的科學研究。泰勒強調動機研究即詳細研究影響人們動機的因素,認為在動機領域存在著行動規(guī)律,研究方式與時間研究、動作研究是一樣的,動機研究直接與刺激工人積極性有關。③泰勒:《科學管理原理》,馬風才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版,第99—101頁。庫克認為,科學管理要討論人的力量、機制和精神,一言以蔽之,它是“人的經濟學” (the economy of men)。④Morris L. Cooke,“The Spirit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pp.481—493.F.吉爾布雷斯也強調用科學方法研究人,強調在人員分析或工人分析中要努力標準化,同時又要避免千篇一律。⑤Thomas B. Dean,Frank B. Gilbreth,“Discussion of Personnel Activities”,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City of New York,Vol.9,No.4,Constructive Experiments i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1922,pp.195—196.進而泰勒主義者都十分重視科學地使用和教育工人。吉爾布雷斯夫婦重視科學地挑選和培訓雇員,強調必須吸引有價值的申請者,留住和提拔已經雇傭的人,以及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①Frank B. Gilbreth,Lillian M. Gilbreth,“The Three Position Plan of Promotion”,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5,Personnel and Employment Problems in Industrial Management,1916,pp.289—296.甘特非常強調工人教育的重要性,相信訓練和研究個體工人是工業(yè)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情。②The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The Associ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Gantt on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Today’s Executive,New York:The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Inc.,1961,p.22.
由于泰勒認定科學是可以普遍化的東西,因而工廠研究中得出的技術治理原理可以推廣到整個社會領域,不過科學管理思想最后主要被應用于企業(yè)和政府行為改造之中。泰勒本人除了討論工廠科學管理問題之外,主要還討論過大學教育中的科學管理問題。他認為,大學應該以培養(yǎng)成功人士即日后優(yōu)秀的公司雇員為目標,因而大學要建設得和學生未來畢業(yè)被雇傭的公司、工廠類似,讓學生盡早進入職業(yè)狀態(tài)。③Frederick W. Taylor,“A Comparison of University and Industrial Discipline and Methods”,Science,New Series,Vol.24,No.619,1906,pp.577—583.泰勒的觀點提出后立刻就遭到學界的嚴厲批評,因為大學常常被視為追求真理的場所。庫克也致力于將科學成果應用于更廣闊的社會領域當中,尤其是教育、政府的運行活動之中。1909年,卡內基基金會請?zhí)├諑椭芯拷逃龣C構的效率問題,實際實施者是庫克,他提交的研究報告引起很大的反響。④雷恩:《管理思想史(第五版)》,孫健敏、黃小勇、李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204頁。在政府管理中,他同樣強調選擇和訓練政府雇員,科學地挑選適當的政府雇員,以及科學地調整政府管理者與民眾之間的責任。⑤Morris L. Cooke,“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Business”,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No.3,1915,pp.488—495.
泰勒主義者之所以認為其工作是科學,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認為他們大量應用了科學方法。在科學方法方面,泰勒主義者各有特點,巴思以計量尺聞名,甘特以工人教育和甘特圖表聞名,吉爾布雷斯夫婦出名的是運用攝像機的動作—疲勞研究以及工業(yè)心理學方法,而庫克是將科學方法廣泛運用于社會事務的方方面面。
泰勒運用他所理解的科學方法來研究勞動工作場所的問題。舉時間—動作研究為例:“第一,找個不同的人(最好來自國內各個部門各個企業(yè)),這些人對所要分析的工作具有特殊的專長。第二,研究其中每個人在完成所要調查的工作時所采用基本操作或動作確切順序,以及他使用的工具。第三,用秒表測算工人做這些基本動作時,每一步所需要的時間,進而確定選擇用最快速度完成這項工作時其動作的組成部分。第四,消除一切虛假的、慢的和無用的動作后,把最快的動作和最適合的工具匯集成一個序列。然后,就用這種包含了這一序列最快和最合適動作的新方法取代以前使用10—15年的較落后的方法?!雹偬├眨骸犊茖W管理原理》,第97—98頁。這里并沒有運用到專門的自然科學知識,只用了自然科學產品秒表,泰勒認為時間—動作研究運用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得到的就是科學知識。他所理解的科學方法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1)實驗方法而非概念思辨或主觀判斷,注重嘗試、反饋和糾錯;(2)分析方法,即把研究對象分解為單個元素;(3)標準化方法,即歸并單個元素得到數量不多的標準操作;(4)數量方法,即用秒表將數字賦予研究對象,使用數字和圖表表達觀點,使用量化的科學儀器如秒表和攝像儀。
甘特專門研究了科學管理中的科學方法問題。他認為,以往的管理太強調結果而忽視了結果實現的方法,科學管理更應關心方法問題。②H. L. Gantt,Isaac A. Loos,“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Discussion”,pp.227—233.以往工廠中決策主要靠委員會投票,其實就是猜。在工廠管理中運用的科學方法主要包括:(1)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方法;(2)將科學方法運用于人類事務之中;(3)唯一成功的方法是科學調查,所有的工業(yè)問題都必須以科學調查來回答。③The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The Associ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Gantt on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Today’s Executive,p.38.F.吉爾布雷斯極其強調動作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動作研究的目標是節(jié)約人力,辦法一是要有意識地消除不必要的動作,二是要將錯誤和無效的動作轉變?yōu)楦咝幼?。④Frank B. Gilbreth,“Motion Study as an Increase of National Wealth”,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59,The American Industrial Opportunity,1915,pp.96—103.而節(jié)約人力就意味著減少工作中的疲勞,因而吉爾布雷斯夫婦的動作研究常被稱為疲勞研究。F.吉爾布雷斯的動作研究主要采用了觀察、實驗和科學測量的三種方法,基本原理是:把工作盡可能分解為最基本的可能要素,單獨研究每一種動作要素及其相關關系,從歷時性的被研究動作要素中尋找耗費體力最小的動作,再綜合成最有效的工作方法。⑤Frank B. Gilbreth,Lillian M. Gilbreth,“The Effect of Motion Study upon the Workers”,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5,Personnel and Employment Problems in Industrial Management,1916,pp.272—276.他還具體研究了科學管理中科學測量的單位、方法和裝置問題,提出了兩種測量方法:微動作方法(micro-motion method)和攝影記錄方法(chronocyclegraph),前者是要用照相機加上計時鐘研究工人勞動的動作,后者要在被測者身上的關節(jié)和身體某些部位裝上小電燈泡,用攝像機拍攝工人勞動再進行研究。⑥Frank B. Gilbreth,“Units,Methods,and Devices of Measurement Under Scientific Manage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21,No.7,1913,pp.618—629.
吉爾布雷斯夫婦將動作研究推廣到不同的工作場景中,如家務勞動①Frank B. Gilbreth,“Motion Study in the Household”,Scientific American,Vol.106,No.15,1912,p.328,p.342.,醫(yī)院護理工作②Lillian M. Gilbreth,“Fatigue as It Affects Nursing”,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Vol.35,No.1,1935,pp.25—28.,圖書館工作③Lillian M. Gilbreth,“Motion Study in Libraries”,ALA Bulletin,Vol.39,No.11,1945,pp.463—464.,都可以也都需要進行動作研究。作為女性,L.吉爾布雷斯尤其關注勞動婦女的工作效率問題,分析女性在商業(yè)中成功的經驗④Lillian M. Gilbreth,“Why Women Succeed in Business”,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Vol.226,No.2,1928,pp.158—166.,認為通過工作分析可以給婦女更多的工作機會⑤Lillian M. Gilbreth,“Efficiency of Women Workers”,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143,Women in the Modern World,1929,pp.61—64.,工程師可以指導護士們建立標準化工作程序⑥Lillian M. Gilbreth,“Management Engineer and Nursing”,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Vol.50,No.12,1950,pp.780—781.,動作研究可以減輕家庭婦女的疲勞⑦Lillian M. Gilbreth,“Management and the Hom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Vol.5,No.5,1965,pp.117—119.。庫克同樣注重將科學方法推廣到更廣泛的社會領域中。他強調對公共資源和公共設施的調查和測量,并專門研究過紐約州的公共物資庫存狀況。⑧Morris L. Cooke,“Taking Stock of Regulation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The Yale Law Journal,Vol.40,No.1,1930,pp.17—33.這是技術治理最典型的社會測量方法在公共事務中的應用。他還堅信科學方法在解決生產效率之外的失業(yè)、貧窮等社會議題中的正面作用。⑨Morris L. Cooke,“Foreword”,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ciences,Vol.65,Supplement.Steadying Employment. With a Section Devoted to Some Facts on Unemployment in Philadelphia,1916,pp.iv—v.他認為,在和平時期,90%的失業(yè)可以通過系統(tǒng)的科學方法加以消除。⑩Morris L. Cooke,“Scientific Management as a Solution of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1,America’s Interests after the European War,1915,pp.146—164.庫克還主張將科學方法運用于河流流域管理之中。他認為,河流發(fā)展規(guī)劃往往是工程師的任務,這種大型的規(guī)劃工程涉及社會因素——“即使是大壩高度也有社會含義”?Morris L. Cooke,“Some Implications of Multiple-Purpose Riv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The ScientificMonthly,Vol.75,No.2,1952,p.87.,因此,工程師教育不能局限于技術目標而忽視人文社會教育,工程師不能生活于“技術的象牙塔” (technical ivory)當中。
總的來說,泰勒主義者將科學方法理解為分析方法,即將研究對象分解為元素,逐一研究元素之后再綜合成總體解決方案。不僅是物理對象,對企業(yè)中的人類事務,也用這種分析主義的進路來研究。這使得泰勒主義的方法論帶上濃厚的機械論和還原論的色彩——尤其是其要將勞動動作標準化的想法。這是泰勒主義在彼時許多普通大眾心目中的印象,在卓別林著名的電影《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中備受批評。在元素分析中,實驗和調查方法的運用是泰勒等人最重視的。泰勒式的分析、實驗和調查并不為自然科學所獨有,在人類其他探究活動中(如探案、法庭辯護、寫小說和字謎游戲等)均有所運用。泰勒等人承認,科學管理所運用的方法并非什么原創(chuàng)方法,但泰勒主義者將它們更系統(tǒng)、更仔細地運用于工廠之中。也就是說,他們把探究方法發(fā)展到了極致,因而就成為了科學方法。他們的觀點與蘇珊·哈克的實用主義探究方法論不謀而合。①蘇珊·哈克:《理性地捍衛(wèi)科學:在科學主義與犬儒主義之間》,曾國屏、袁航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哈克認為,科學是廣泛存在的經驗探究活動的一種形式,目的是獲得關于世界某些部分或方面的真實解說;科學探究與日常探究本質上是類似的,前者是后者的精致化或升級版,科學方法是日常探究方法專門化和精致化的產物。
將科學方法與日常探究方法混淆起來存在兩個問題。首先,這容易擴大科學的范圍。比如,僅僅是仔細審看工廠過去積累的檔案,泰勒主義者也稱之為科學工作。在泰勒主義科學方法論看來,區(qū)別科學探究與日常探究意義不大,甚至可以取消科學劃界問題,可檢驗性和科學方法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取消。只要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研究方法都可以被稱為科學的方法,它不限于邏輯和形式嚴密方法,而是異質性的、多元的和范圍非常廣泛的。其次,探究真相、解決問題并不等于發(fā)現真理。技術治理運用科學技術,主要是基于它們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而不是因為科學致力于探索真理。技治主義者贊同科學是真理,實際是贊同科學是以效率為目標的最佳解題方法。從這個角度上講,可以說所有的技治主義者都有實用主義的傾向,比如凡勃倫、紐拉特就是如此。有證據表明泰勒參與的許多工廠的工時研究都是不很嚴謹,效率提高可能來自:(1)對科學的信心;(2)造成工人的緊張;(3)僅僅是實驗情境的結果。因此,探究活動的力量有時候并不來自真理。
泰勒主義者對科學管理的強調,等于主張給予工程師更大的權力,因為管理工程師居于科學管理的領導位置??茖W管理興起,意味著工廠中工程師擁有更大的權力,而當科學管理擴散到其他社會組織之中,就意味著工程師在整個社會中擁有更大的治理權力。從科學性的角度看,之所以說科學管理貫徹了科學精神,賦予運用科學知識管理各種社會組織的工程師更大權力乃至最終的領導權是其中最重要的方 面。
如何在勞動工作場重組權力?泰勒總結的科學管理四大原理說得很清楚:“科學管理原理有四個基本組成要素:第一,形成一門真正的科學。第二,科學地選擇工人。第三,對工人進行教育和培養(yǎng)。第四,管理者與工人之間親密友好地合作。從每個工人的每項操作中,都可以歸納出科學規(guī)律來。任務和獎金這兩個因素就構成了科學管理機制的兩個最重要因素?!雹偬├眨骸犊茖W管理原理》,第22頁。
第一,上述四大原理的主語是工程師—管理者,而不是資本家,這暗示了推行科學管理是工程師要從資本家手中分得權力,尤其是工廠的管理權。這與技術統(tǒng)治論者的觀點是一致的。重要的問題是勞動要科學化,這需要生產和運用科學的勞動知識。勞動知識的生產與運用和工廠主關系不大,主要由工程師和工人合作完成,工程師側重于勞動知識的生產,工人則側重于勞動知識的運用。換言之,泰勒主義者將勞動生產過程視為知識的物化過 程。
第二,很多論者如斯本德注意到,這四大原理要分有工人對勞動知識的控制權。②J. C. Spender,Hogo J. Kijne,Scientific Management:Frederick Winslow Taylor’s Gift to the World?Boston,Dordrecht,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6,pp.18—20.中世紀的手藝人—作坊主完全控制著勞動過程,包括其中所運用的知識。工業(yè)革命之后,工人不再擁有勞動工具,但仍然掌握著如何勞動的知識,并以此為武器與工廠主抗爭。而科學管理要求工程師介入勞動過程,工人在按照工程師教授的方法和程序進行勞動。如此一來,工人對勞動過程的控制能力就被大大削弱,而且工程師設定的標準化科學勞動讓工廠勞動變得越來越簡單、工人成為機器的附屬物,這就是所謂的去技能化(de-skilling)問 題。
第三,這四大原理規(guī)定了工程師科學運行工廠的主要任務,必須同時并重,不可偏廢。第一原理要求生產科學知識,這是工廠科學化的基礎。第二、三原理直接指向應用科學知識以實現科學勞動,科學勞動只有通過勞動者來實現,工程師并不執(zhí)行具體的勞動任務。它們集中強調人盡其才的原則,把合適的人安排在合適的崗位,并對人員進行不斷地教育。第四原理并不能直接從科學研究中推導出來,但是它對于效率目標是至關重要的,是科學管理得以真正實現的保障條件,因為工人反抗會令科學管理完全失效。也就是說,工程師主要是工廠藍圖的繪制者,并不真正運轉工業(yè)系統(tǒng)。第四,泰勒設想的工程師分權行動是以他們掌握更多的管理科學知識為理由的,這不同于資本家權力以資本為基礎而工人權力以勞動為基礎。可以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理解工廠——工廠中有形的設備、廠房和工具都是知識的物化,工人和機器的勞動則執(zhí)行知識指令,必須對它們進行細致的科學研究;因而,工廠必須由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工程師運行,才能實現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因此,萊頓認為:“對科學管理的最佳看法為,它是工程師意識形態(tài)的延伸和法典。這種構想的核心是一種宇宙包羅萬象的自然法則所構成的理念。工程師認為自己是這些法則的發(fā)現者和解釋者。在深奧的專業(yè)知識中,他們找到了為自主和其他職業(yè)價值觀提供辯護的基礎?!雹偃R頓:《工程師的反叛:社會責任與美國工程職業(y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55頁。泰勒的思想與當時風起云涌的工程師要求權力的專業(yè)化運動是一致的。
最后,強調科學管理總體上意味著工程師在工廠中權力的擴張,泰勒操作層面主要是通過設立計劃部門來推動這種擴張的。他認為,計劃部門是工廠管理的中心,是工廠運轉的關鍵,“工程技術集中在制圖室里,正如現代管理集中在計劃部門一樣”②泰羅:《科學管理原理》,第62頁。。工廠的計劃部門權力非常大,幾乎囊括了公司業(yè)務的方方面面,并向車間派出工序和路線調度員、指示卡辦事員、工時和成本管理員以及車間紀律檢查員。計劃部門主要是由工程師組成并掌權的部門。尼爾森認為,工廠中央計劃部門的想法是泰勒最大的野心。③Daniel Nelson,Frederick W. Taylor and the Ris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Madison,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0,p.40.
泰勒主義者積極參與工程師社團的組織工作,主張工程師的領導權并不局限于工廠中,而是會隨著科學管理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而擴展到社會公共事務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泰勒死后,他的門徒日益強調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和與工會團結的問題。
甘特強調工程師的社會責任,認為工程師權力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責任的增大。他認為,科學管理者均為工業(yè)工程師(industrial engineer),是整個社會經濟系統(tǒng)的領導人。④The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The Associ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Gantt on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Today’s Executive,p.180.工程師不僅要設計、建造工廠和機器,還要運行它們,工程師運行經濟系統(tǒng)的職能以往被忽視了。鑒于經濟系統(tǒng)在整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工程師要意識到自身肩負的重要社會責任,即他們不僅是工廠的領導者,還應該是整個社會的領導者。甘特的這一觀點,與技術統(tǒng)治論者極為相似。他認為,工程師管理工廠,不能僅僅考慮所有者的利潤追求,而且要考慮整個社會的效率最大化,防止工業(yè)生產能力的閑置。⑤H. L. Gantt,“The Effect of Idle Plant on Costs and Profits”,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1,America’s Interests after the European War,1915,pp.86—89.
庫克非常關心工程師的職業(yè)倫理問題,認為專業(yè)人士和工程師應該抓住領導權,否則權力就會落入缺乏倫理準則的人群手中,而工程師的職業(yè)倫理注重保護公共利益。①Morris L. Cooke,“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The American Scholar,Vol.15,No.4,1946,pp.487—497.他認為,工程師要為更廣泛的公共利益服務,不要局限于追求利潤,強調對工程倫理和工程師社會責任的宣傳,科學管理“要減少浪費而不是把人管得死死的”②Morris L. Cooke,“Ethics and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101,The Ethics of the Professions and Business,1922,p.70.。
極力主張與工會合作的是甘特。泰勒主張以科學管理取代傳統(tǒng)的監(jiān)工式或軍事化管理,并強調工人可以通過個人努力實現以工資為指標的個人價值最大化。但是,泰勒不喜歡工會,認為工會組織會破壞“思想革命”之后勞資和諧關系。甘特強調科學管理中工人擁有更多的機會,認為這就是民主的真義,科學管理擁護工業(yè)民主,反對專制管理。與泰勒相比,甘特還主張科學管理與工會組織相互結合、相互促進。資本主義工廠中隨處可見工廠、機器和工人限制的問題,這是被忽視的大問題,甘特認為,這個問題只有工程師與工人、工會通力合作才能得到解決。③H. L. Gantt,“Influence of Executives”,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85,Modern Manufacturing. A Partnership of Idealism and Common Sense,1919,pp.257—263.
實際上,技術治理能在美國興起,是與彼時美國高漲的三個緊密相連的運動相關:(1)工程職業(yè)主義運動(Engineering Professionalism Movement);(2)泰勒主義運動(Taylorism Movement);(3)技術統(tǒng)治論運動(Technocracy Movement)。工程職業(yè)主義主張工程職業(yè)專業(yè)化,工程師組織專業(yè)社團,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而不僅僅作為商業(yè)謀利的工具。泰勒主義以泰勒等人的管理思想為基礎,在社會各行業(yè)推廣科學管理。技術統(tǒng)治論運動以凡勃倫等人的技治主義理論為基礎,堅持工程師接管資本家對社會的領導權,激進派甚至試圖發(fā)動“工程師革命”。上述三大美國運動都主張工程師權力,它們起自北美,但后來很快都擴散到歐洲和全世界,風靡全球,影響深遠??傊?,彼時工程師開始自覺為一個社會階層,開始要求更大的權力和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泰勒主義順應了這一時代潮流。
上述三大運動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泰勒及其門徒身體力行,在美國的工程師社團中都擔任重要職務,他們的主張也是當時工程師要求權力的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科學管理運動與工程職業(yè)主義運動關系緊密。而泰勒主義者與技術統(tǒng)治論運動也頗多交集。比如甘特晚年創(chuàng)立了名為“新機器(New Machine)”的工程師組織,這被認為是北美技術統(tǒng)治論運動(American Technocracy Movement)的重要源頭之一。著名的技治主義者勞滕斯特勞赫是該組織的秘書長①William E. Akin,Technocracy and The American Dream:The Technocrat Movement,1900—1941,Oaklan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p.52.,其技治主義觀點受到甘特的重要影響,尤其是他呼吁工業(yè)應該以整個社會利益為目標,取代狹隘的利潤目標。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甘特與北美技治主義運動一致方面的思想,并非晚年才有的,而是與他早年思想相一致的,是其思想連續(xù)發(fā)展的必然結果。②Peter B. Petersen,“Henry Gantt and The New Machine(1916—1919)”,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1986,pp.128—132.
20世紀上半葉,科學管理的應用在美歐等國有力地促進了工廠生產效率的提高,這也是泰勒主義在美國之外迅速擴散的主要原因。但是,泰勒所主張的勞資和諧的“思想革命”,在很多地方并未因科學管理運動的推進而得到足夠程度地實現,尤其是對工人勞動狀況和生活的改善作用并不是很大,因而與勞工組織關系緊張。③Daniel Nelson,Frederick W. Taylor and the Ris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Madison,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0,p.x.泰勒及其門徒關于勞資關系、工業(yè)民主與工人福利等方面的主張過于理想化,在現實中難以實現。泰勒死后,泰勒主義者越來越強調“思想革命”是科學管理的基礎,以此來緩和公眾把科學管理視為剝削工具的印象。比如F.吉爾布雷斯早年對科學管理理解比較狹窄,認為其目標是消除浪費④Frank B. Gilbreth,Lillian M. Gilbreth,“What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ans to America’s Industrial Position”,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1,America’s Interest after the European War,1915,pp.208—216.,而工程師的任務是測量,因此未來工程師教育應該著重提高其測量能力,學會選擇合適的測量單元、測量方法和測量設備。⑤Frank B. Gilbreth,H. C. Metcalf,Dexter S. Kimball,et al.,“Discussion of Edu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in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City of New York,Vol.9,No.4,Constructive Experiments i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1922,pp.231—240.泰勒死后,吉爾布雷斯夫婦領導泰勒學會,面對各種對科學管理的攻擊,他們日益強調“思想革命”的根本性,極力強調提高工人勞動強度的福特制與泰勒制的區(qū)別。⑥雷恩:《管理思想史(第五版)》,第194頁。
泰勒認為,運用科學提高效率,必須與同時實現雇主雇工效益提高相一致,否則不能運行真正的科學管理。科學管理意味著勞資關系的和諧,此即泰勒所稱的思想革命”。換言之,科學的勞動最終需要工人執(zhí)行,如果不能將部分效益劃分給工人,科學管理不可能真正實現。當科學提高生產效率之后,勞資雙方都可以獲利;反過來,勞資雙方都獲利后,才能運用科學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這當然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tài),因而有人稱泰勒堅持的是烏托邦主義。①J. C. Spender,Hogo J. Kijne,Scientific Management:Frederick Winslow Taylor’s Gift to the World?p.2.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工人是抵制生產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的。為什么?因為生產效率的提高、機器的運用,會導致大量工人失業(yè),因此“磨洋工”是必然選擇。泰勒認為,新機器引入從實際歷史來看不會導致更多的失業(yè),而是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為什么呢?是因為“某種日用商品的降價可立刻引起對這種商品需求的激增”②泰勒:《科學管理原理》,第9頁。。這個邏輯是:生產越多,價格越便宜,人們消費得就越多。顯然,這個想法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是事實,馬克思對此說得很清楚。在現實中,科學管理應對“磨洋工”是很有效的。但是,這并不一定實現“思想革命”,而是可能成為資本家殘酷剝削的工具,造成大量的“血汗工廠”。此時,雖然“血汗工廠”給資本家?guī)砹死麧櫍珜φ麄€社會福利而言,并沒有多大的提升作用。如果以社會效率作為衡量科學管理效率的標準來看,“血汗工廠”并不是科學的,不是真正的技術治理,而是偏離了泰勒實用主義科學觀的“偽技術治理”。這也是泰勒一再強調科學管理是整體,不能缺少“思想革命”的邏輯。
泰勒主義者對科學的錯誤理解還在于:對將科學與價值分開過于樂觀。在泰勒主義者看來,工廠管理與公共管理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把科學問題交由委員會而不是工程師處理。很多問題其實是可以由科學研究加以決定的,是科學事實問題而不是價值判斷問題??茖W管理就是要將能夠科學加以解決的問題都交給科學研究和工程師來處理??茖W哲學的研究表明:科學并非價值中立的,很難將兩者截然分開。比如科學確定日常工作定額問題,泰勒認為可以通過研究工人勞動的時間—動作研究加以解決。可是,以什么樣的工人為研究對象呢?泰勒認為,要研究“一流工人”。顯然,“一流”是與價值相關的概念,而且以“一流工人”為標準意味著增大普通工人的勞動強度。技術治理領域不同于純粹自然界,與社會之人緊密相關,因而價值因素對科學問題的影響就更明顯。如果沒有純粹的與社會無關的科學知識,以科學為準繩的決定就摻雜著大量的價值抉擇,而以真理為名的工程師之專家權力就非常有爭議。當然,這并不是說要完全否認技術治理,而是說要意識到技術治理的有限性和復雜性——技術治理并非純粹科學和真理問題,而是處理真理與價值相結合的問題。要仔細區(qū)分具體的技術治理問題,對于那些富含價值因素的問題,工程師對其決策只能是起到輔助的作 用。
反過來看,也不能據此就抹殺泰勒主義技術治理的進步意義,這一點就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更清楚。從更大的社會歷史背景看,泰勒主義的興起與20世紀之交美國崛起并接替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緊密相關。美國崛起呼喚先進的工業(yè)和管理技術,泰勒主義者領導的科學管理運動摒棄了傳統(tǒng)的手工工場式或軍事等級式的管理方式,讓美國工業(yè)真正步入現代化,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和軍事的發(fā)展。①Peter B. Darmody,“Henry L. Gantt and Frederick Taylor:The Pioneer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2007 AACE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PS.15,pp.1—3.美國的成功也讓世界關注來自美國的泰勒主義思想,20世紀20年代歐洲人是將泰勒主義作為美國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來學習的。②Charles S. Maier,“Between Taylorism and Technocracy:European Ideologies and the Vis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 the 1920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5,No.2,1970,pp.27—61.美國思想的最重要成果有三個:一是美式實用主義,二是美式民主思想,三是包括泰勒主義在內的技治主義。實際上,之前美國主要是從歐洲學習思想,泰勒主義是美國人對世界思想庫的重要貢獻。當然,泰勒主義后來在歐洲的傳播,除了美國崛起之外,還主要有三個原因:(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歐洲破壞嚴重,戰(zhàn)后有效率地重建歐洲的需要使得泰勒主義受到重視;(2)歐洲各國政府有組織地推動泰勒制的傳播,尤其引導企業(yè)成立計劃部門;(3)泰勒主義與歐洲更早的圣西門主義和同時期的法約爾主義形成共鳴,因而被廣泛接受。③Mary McLeod.“‘Architecture or Revolution’:Taylorism,Technocracy,and Social Change”,Art Journal,Vol.43,No.2,1983,pp.132—147.總之,泰勒主義不是向封建、奴隸制的返祖,而是朝向現代民主管理前進,它的興起與傳播是20世紀工業(yè)、經濟和社會運行領域的重要事 件。
泰勒主義者非常重視個人主義和工業(yè)民主。個人主義動機是泰勒的重要邏輯,即工人也有通過勞動及其報酬實現個人價值的動機,因而是愿意參加到科學管理的改革當中的。甘特指出,科學管理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之上的,與傳統(tǒng)的專制管理(autocratic management)是不同的,科學管理是民主管理,工程師是領導人leader)而不是簡單的發(fā)號施令的人(commandor)。④H. L. Gantt,Isaac A. Loos,“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Discuss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No.1,Supplement,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15,pp.227—233.庫克同樣強調科學管理意味著工人的個人化(individualizing),因而科學管理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而不僅是經濟意義。科學管理意味著工人參與企業(yè)當中,爭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通過與資方合作實現更多利益。這實際上是工廠管理從傳統(tǒng)軍事體制轉向民主體制的結果。在庫克看來,一開始工廠制度繼承軍事制度,目標是戰(zhàn)斗,工廠主與工人的關系是暴力的。科學管理的工廠目標是輸出平穩(wěn)的工作流,減少緊張關系,讓不適和無序最小化。民主管理不是對人民的統(tǒng)治,而是讓人民盡可能參與管理??茖W管理的工程要鏟除軍事體制,讓每個工人發(fā)揮能力,也就是說,在科學管理中工廠是依靠集體智慧來運轉,而不是靠之前極少數人的意志來運行的,因而科學管理是一種民主管理形式。科學管理因此意味著對雇員的教育,這是工人個人化的要求。這也意味著,招聘員工的時候要挑選適合的雇員,而任何科學管理組織同時必須發(fā)展為教育機構。①Morris L. Cooke,“The Spirit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21,No.6,1913,p.487.
泰勒主義技術治理在美歐能發(fā)揮提高效率的作用,而沒有徹底走向極其惡劣的殘酷壓榨,與整體社會狀態(tài)是有關系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方面有兩個:一是強大的工人運動與工人團體的力量平衡,二是個人主義和民主主義在西方的強力支持。當工人力量強大的時,科學管理的推進必然受到工會的反制,“思想革命”就必須被泰勒主義者所強調。實際上,如果真正能兌現勞資共享增利,工會是有可能與科學管理相結合的。當時,美歐的工人運動高漲,工會力量強大。這一點毋庸贅述。經過啟蒙運動,個人主義和民主思想逐漸成為歐美社會主流,它不僅有益于工人接受科學管理,而且也會在科學管理走向“血汗工廠”之時產生強大的反抗力。因為“血汗工廠”中的工人個人主義意識是很弱的,常常被馴化為機器零件式的存在。因此,技術治理必須和進步的力量如民主制、工會運動等相結合,才能避免走向反動的方
向。
泰勒主義者之所以認為技術治理與民主沒有沖突,是因為堅持科學與民主相互支持而工業(yè)民主就是二者相結合的產物的觀點。甘特認為,工業(yè)民主是效率之上的更高目標,只有民主才能實現高效。②H. L. Gantt,Isaac A. Loos,“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Discussion”,pp.227—233.庫克認為,社會中每個個體都有發(fā)揮自身最大能力的同等機會并以此促進公共的善,只有這樣,真正的民主才會被獲得,科學管理所蘊含的工業(yè)民主不把工人作為機器附屬,是勞動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③The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The Associ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Gantt on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Today’s Executive,p.225.他還認為,民主與科學不矛盾,民主是美國文化的優(yōu)勢,科學管理在工業(yè)領域發(fā)揮了這一優(yōu)勢,是反對獨裁的管理個人主義(administrative individualism)的民主新形式,而工業(yè)民主同時意味著與工會合作、通過工廠教育增強工人的個體能力和民主式領導。①Morris L. Cooke,“Who Is Boss in Your Shop?”,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71,Stabilizing Industrial Employment. Reducing the Labor Turnover,1917,pp.167—185.顯然,泰勒主義者只看到科學與民主的一致性,沒有看到兩者相悖之處。從根本上說,民主是價值選擇,民主制的精義在于人人參與政治決策,不被少數精英或權貴所左右或脅迫,而科學是真理的事業(yè),科學共同體是精英組織,科學爭議訴諸實驗檢驗而非民主決策。在科學家一方,堅持科學的自主性,反對外行對專業(yè)問題發(fā)表意見。在大眾一方,堅持國家和社會要對科學事業(yè)進行監(jiān)督,防止科學的負面效應。這種監(jiān)督不僅要防范和應對科學應用的社會影響,更重要的是對科學家的權力及其運用進行控制。具體到技術治理問題上,就要對工程師權力進行劃定、調節(jié)和控制,此即技術治理的再治理問題。
在泰勒及其門徒眼中,工程師是勞動工作場所中最合適的領導者,因為他們掌握的是基于科學事實的專業(yè)權力,這種權力是價值中立的、客觀的。如前所述,他們的這種看法是有問題的。而且,泰勒等人認為,工程師專注于專業(yè)解題,以科學研究結論為作決定的唯一依據,不像資本家為了利潤不顧工人的利益。這種看法與現實不完全相符。工程師當然也會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和利益訴求,并不是道德上完美之人,可能利用大眾對專業(yè)的無知,以科學之名而行私利之實,而走向“偽技術治理”。偽技術治理可能采用標準化、程序化和數量化的形式,不是對科學真正的運用,因為自然科學研究本質上是創(chuàng)新或創(chuàng)造,而不等于形式上的標準化、程序化和數量化。很多人對此問題的理解,實際是對自然科學語言表達即圖表、格式和注釋等形式標準化的印象,這并非自然科學核心的認識論內容??茖W管理運動冠以科學之名在工業(yè)領域大舉成功,與其展示的科學標準化形象不無關系。實際上,類似情況還很多,這也就是“科學的”一詞變得異常復雜的原因。總而言之,真正的技術治理要“回到科學本身”。
當代社會是技術治理的社會。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遺產之一,泰勒主義至今仍在社會治理領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人類社會運行效率的提高厥功至偉。這是不可抹殺的事實,但是在現實世界之中,依科學之名容易走向“偽技術治理”,依真理之名容易走向暴政,而依確定性之名往往導致混亂。因此,對技術治理的再治理,實際上是對知識走向治理活動可能出現的負面問題的警惕。技術治理是知識與權力相關聯的領域,必須慎重地防止知識與權力的勾結與共謀。在21世紀之初,新技術治理手段層出不窮,專業(yè)方法變得異常復雜,比如運籌學、控制論和行為工程等,運用復雜的數學、實驗和科學儀器,顯得非常的“科學”。但是,雷恩的評論非常精當:“運籌學和科學管理一樣希望通過科學的方法來理性地評估各種選擇方案,試圖找出最佳決策可能。在泰勒時代,人們相信科學能夠帶來一個完美社會,今天人們對此信心降低,最優(yōu)聽起來似乎比最佳途徑要順耳一些。另一個驚人相似之處是,現代的研究者與他們的前輩們一樣,嘗試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人類行為?!雹倮锥鳎骸豆芾硭枷胧罚ǖ谖灏妫?,第538頁?!叭说目茖W”是否成立?人的行為是否可以用科學完全進行預測、調節(jié)和控制?簡單地說,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對前者可以用科學方法加以研究,但是對后者是不可以的。因而,基于“人的科學”的技術治理必須有限度,這就是所謂的技術治理限度論。限度來自兩個方面:(1)固有限度,原因科學不光在真理方面,即使在實用方面也是有限的;(2)自發(fā)限度,即出于明顯的危險而制度設限。比如為了區(qū)別治理與操控,必須把技術治理限制于群體性的制度方面,絕對不能涉及針對個體的差別化思想和行為的過度控制。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不能無理由地預先假設任何個體是罪 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