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明, 王艷芳, 王延謙, 何國振, 嚴珍, 楊春勇, 張麗霞
(1.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西雙版納州傣藥南藥重點實驗室,云南景洪 666100;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006)
砂仁為我國傳統(tǒng)四大南藥之一,也是藥食兩用之品。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中國藥典》)一部收載砂仁為來源于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屬(Amomum)多年生草本植物陽 春砂Amomum villosumLour.、 綠 殼砂Amomum villosumLour. var.xanthioides(Wall.exBak.)T. L.Wu & Senjen 和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T. L.Wu 的干燥成熟果實,具有行氣調中、化濕開胃、溫脾止瀉、止痛安胎的功效,主治腹痛痞脹、胃呆食滯、嘔吐泄瀉、妊娠胎動等[1]?,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砂仁還有降脂、降糖、抗氧化、促進雌激素分泌等作用[2]。3種正品砂仁(陽春砂、綠殼砂及海南砂)以陽春砂的品質最佳,為國產(chǎn)砂仁藥材的主流品種,國內主產(chǎn)于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qū),目前均為栽培品種。
近年來在生產(chǎn)和臨床實際應用中,發(fā)現(xiàn)一種叫 “香砂仁(或建砂仁、土砂仁)” 的藥材大量混作砂仁使用。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香砂仁(或建砂仁、土砂仁)來源于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屬(Alpinia)植物艷山姜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etSmith。艷山姜主要種植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是我國西南地區(qū)各少數(shù)民族習用的民族藥材,被收錄于2003年版《貴州省中藥、民族藥標準》。由于其特殊的香味,民間常將其作為香辛料和火鍋底料使用。調查發(fā)現(xiàn)各地超市以及藥材市場上經(jīng)常將艷山姜標注為 “砂仁” 出售,極易產(chǎn)生混淆。筆者在查閱文獻時發(fā)現(xiàn)一些論文中也將陽春砂和艷山姜混為一談,這給研究人員在參考引用時造成極大混亂,也給藥材生產(chǎn)造成負面引導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艷山姜所含化學成分與砂仁不盡相同,功效也有所差別,不宜代替砂仁使用[3]。鑒于此,本文對陽春砂和艷山姜進行鑒別描述,并對公開發(fā)表的研究論文中出現(xiàn)的兩者誤用情況進行舉證分析,以期正本清源,為兩種藥材的規(guī)范使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 1形態(tài)鑒別陽春砂為豆蔻屬多年生草本。株高1.5 ~3.0 m,莖散生。花序生于由地表面根狀莖發(fā)出的花葶上;穗狀花序橢圓形,白色。蒴果橢圓形,成熟時紫紅色,干后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種子多角形,有濃郁的香氣?;ㄆ冢?-6月;果期:7-9月(如圖1 ~3左圖所示)。
艷山姜為山姜屬多年生草本。株高2 ~3.0 m,莖叢生。花序生于莖的頂端;圓錐花序呈總狀花序式,下垂,長達30 cm。蒴果卵圓形,被稀疏的粗毛,具顯露的條紋,頂端常冠以宿萼,熟時朱紅色;種子有棱角?;ㄆ冢?-6月;果期:7-10月(如圖1 ~3右圖所示)。
圖1 陽春砂(左圖)和艷山姜(右圖)植株形態(tài)比較Figure 1 Comparision of plant features of Amomum villosum Lour.(the left)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the right)
圖2 陽春砂(左圖)和艷山姜(右圖)花的特征比較Figure 2 Comparision of flower features of Amomum villosum Lour.(the left)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the right)
圖3 陽春砂(左圖)和艷山姜(右圖)果實特征比較Figure 3 Comparision of fruit features of Amomum villosum Lour.(the left)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the right)
1. 2性狀鑒別陽春砂蒴果呈橢圓形或卵圓形,有不明顯的三棱。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狀突起,頂端有花被殘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軟。種子集結成團,具三鈍棱,中有白色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5~26粒。種子為不規(guī)則多面體;表面棕紅色或暗褐色,有細皺紋,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質硬,胚乳灰白色。氣芳香而濃烈,味辛涼、微苦[1](圖4左圖所示)。
艷山姜蒴果類球形,長2~3 cm,直徑1.2~2.1 cm,具10 余條隆起縱棱,頂端有花被殘基,基部常帶有果梗。表面土黃色、紅棕色、灰綠色,果皮薄而軟,種子不集結成團,中有白色隔膜。將種子分成3 瓣,每瓣有種子3 ~15 粒,排列疏松,種子為不規(guī)則多面體、表面暗褐色、假種皮膜質、白色、氣微、味淡及微辛[4](圖4右圖所示)。
圖4 陽春砂(左圖)和艷山姜(右圖)藥材特征比較Figure 4 Comparis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 features of Amomum villosum Lour.(the left)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the right)
1. 3化學鑒別揮發(fā)油是砂仁的主要化學成分和活性成分,其含量的高低決定了砂仁的臨床藥用價值?!吨袊幍洹芬?guī)定,砂仁揮發(fā)油含量應大于3%。砂仁藥材揮發(fā)油的成分含乙酸龍腦酯、樟腦、樟烯、檸檬烯、β-蒎烯等成分,以乙酸龍腦酯含量最高[5-6]。
艷山姜藥材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以4-松油醇、桉油醇含量最高,不含乙酸龍腦酯[7]。其揮發(fā)油含量低,僅為1.18%[3]。
1. 4分子鑒別韓建萍等[8]通過ITS2 序列的二級結構對陽春砂及其混淆品進行鑒別分析,發(fā)現(xiàn)陽春砂和艷山姜ITS2 序列的二級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螺旋區(qū)的反轉角存在差別,兩者對應的每個螺旋區(qū)中環(huán)狀結構的數(shù)量和位置均不相同。
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多篇論文存在將陽春砂和艷山姜混淆情況,主要表現(xiàn)為論文題目為關于砂仁的研究,前言中介紹砂仁基源、產(chǎn)地、主治與應用及藥理作用等信息為陽春砂,而正文實驗部分闡述及圖片卻是艷山姜,存在混淆的文獻[9-16]例析見表1。
表1 文獻所用藥材混淆分析Table 1 Illustration of the misuse of Amomum villosum Lour. 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 in the research papers
(續(xù)表1)
綜上,陽春砂和艷山姜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藥材,兩者從形態(tài)、性狀、化學成分和分子結構等方面都易鑒別,但因 “異物同名” 導致了其在生產(chǎn)和實際應用中的混淆。一些公開發(fā)表論文和網(wǎng)站平臺將陽春砂與艷山姜混亂引用,對藥材生產(chǎn)和應用及后續(xù)研究都易造成錯誤的引導,如在本次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4篇論文誤將部分學者對艷山姜的研究納入到了陽春砂[17-20]的研究。為避免產(chǎn)生更多的藥材基源混淆,建議今后論文發(fā)表時附上基源植物照片以便區(qū)分判定,同時應加強對艷山姜等民族藥藥材名稱的規(guī)范使用。
陽春砂為常用中藥,在臨床上有廣泛的應用。陽春砂與艷山姜兩者的有效成分存在較大差異。艷山姜揮發(fā)油含量低,且揮發(fā)油成分與陽春砂不一致,混作砂仁使用,必然會影響中藥砂仁的臨床療效。而艷山姜作為我國西南地區(qū)各少數(shù)民族習用的一種民族藥,也具有溫中散寒、溫脾通脈、燥濕消痰等功效,且艷山姜為常用香料,目前市場需求日益增大,種植產(chǎn)業(yè)逐漸規(guī)?;?,僅在云南的種植面積達1.7萬畝,年產(chǎn)量達5 000噸;在貴州種植面積約0.2 萬畝,年產(chǎn)量在50 噸以上。長期將艷山姜冒充砂仁使用不利于砂仁和艷山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今后應加大對艷山姜作為食品香料使用的正面引導,開展艷山姜作為民族藥的研究與開發(fā),正確合理應用兩種藥食兩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