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哲
揚州城西北近郊有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它并非單指某一天然湖泊,而是集眾多河湖、植被、橋梁和園林為一體的水系景觀。這一水系自揚州城北的天寧門外護城河起直至平山堂,有“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之稱,在清代歷來以游覽勝地著稱,并在乾隆朝因皇帝的巡幸,大興土木而繁盛一時。揚州上層社會因鹽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以此地為依托,追求物質(zhì)享受,吃喝玩樂,瘦西湖也因此變成了“銷金一鍋子”。但乾隆中葉以后,隨著揚州鹽業(yè)經(jīng)濟的衰落,瘦西湖的輝煌難以為繼,瘦西湖文化也隨之發(fā)生改變。
揚州瘦西湖真正大規(guī)模的興修園林、制造景觀是從清乾隆時期開始的。乾隆十五年(1750)為了迎接皇帝的首次南巡,揚州地方開始疏浚河道,后在十一年間先后三次疏浚和開挖新河,這都是為了瘦西湖河道開闊,便于行船。對此,袁枚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為《揚州畫舫錄》所作序中描述道:
記四十年前,余游平山,從天寧門外拖舟而行。長河如繩,闊不過三丈許,旁少亭臺。不過匽潴細流,草樹卉歙而已。自辛未歲天子南巡,官吏因商民子來之意,賦工屬役,增榮飾觀,奓而張之。水則洋洋然回淵九折矣;山則峨峨然隥約橫斜矣;樹則焚槎發(fā)等,桃梅鋪紛矣;苑落則鱗羅布列,閛然陰閉而霅然陽開矣。猗歟休哉!其壯觀異彩,顧、陸所不能畫,班、揚所不能賦也。①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頁。
更大的建設也隨之進行,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在天寧寺一側(cè)修建行宮,并設置御碼頭停駐游船。為了讓皇帝一睹揚州市井繁榮,特于行宮上岸和北城河下岸設上下買賣街,百業(yè)云集,熱鬧非凡。于新開挖的蓮花埂新河上建蓮花橋,設計精巧,橋身十五孔,可以通行,橋上五亭,映照水間,美輪美奐。于河道淺灘堆積成山,即為“小金山”,山上遍植梅花,掩映亭臺樓閣,構(gòu)成“梅嶺春深”一景。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乙酉年,即乾隆三十年(1765),揚州北郊修建了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覽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熏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臺明月、白塔晴云、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雙峰云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樓小市、平岡艷雪等二十景,乙酉后,湖上復增綠楊城郭、香海慈云、梅嶺春深、水云勝概四景。②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20頁。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記錄了他在1783年游訪瘦西湖的情形:
平山堂離城約三四里,行其途有八九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余家園亭合而為一,聯(lián)絡至山,氣勢俱貫。其最難位置處,出城入景,有一里許緊沿城郭。夫城綴于曠遠重山間,方可入畫,園林有此,蠢笨絕倫。而觀其或亭或臺,或墻或石,或竹或樹,半隱半露間,使游人不覺其觸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斷難下手。③沈復:《浮生六記》,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第55、56頁。
沈復的描寫只是瘦西湖概貌,他也承認“此皆言其大概。其工巧處,精美處,不能盡述。”④沈復:《浮生六記》,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第57頁。而李斗則對“瘦西湖”園林有著更為細致深入的觀察。如:
卷石洞天……以舊制臨水太湖石山,搜巖剔穴,為九獅形,置之水中。上點橋亭,題之曰“卷石洞天”,人呼之為小洪園。園自芍園便門過群玉山房長廊,入薜蘿水榭。榭西循山路曲折入竹柏中,嵌黃石壁,高十余丈;中置屋數(shù)十間,斜折川風,碎搖溪月。東為契秋閣,西為委婉山房。房竟多竹,竹砌石岸,設小欄點太湖石。石隙老杏一株,橫臥水上,天矯屈曲,莫可名狀;人謂北郊杏樹,惟法凈寺方丈內(nèi)一株與此一株為兩絕。其右建修竹叢桂之堂,堂后紅樓抱山,氣極蒼莽。其下臨水小屋三楹,額曰“丁溪”,旁設水馬頭。其后土山逶迤,庭宇蕭疏,剪毛栽樹,人家漸幽,額曰“射圃”,圃后即門。⑤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75、76頁。
“卷石洞天”僅是“瘦西湖”數(shù)十景觀之一,其建構(gòu)精巧,渾然天成,可見一斑。
既然瘦西湖的景致是揚州地方“用鹽堆出來的”,其所有權(quán)和使用權(quán)也理所當然屬于揚州社會上層。湖上園林大多是官僚階層和鹽商富戶的“別業(yè)”或“郊園”,他們至此是為了飲酒作樂,詩文唱酬。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三日,為紀念乾隆皇帝的二次巡幸,時任兩淮巡鹽御史的盧見曾邀集名士虹橋修禊,一時響應者多達7,000 人,最后編輯出的詩卷達300 余,規(guī)模空前,鋪張無兩。⑥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其實,乾隆朝的瘦西湖游繁華有余,而風雅不足也由此開端。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
游人泛湖,以秋衣、蠟屐打包,茶釜燈遮,點心酒盞,歸之茶擔,肩隨以出。若治具待客湖上,先投柬帖,上書“湖舫候玉”。相沿成俗,寢以為禮,平時招攜游賞,無是文也?!缎±稍~》云:“丟眼邀朋游妓館,拚頭結(jié)伴上湖船?!贝孙L亦復不少。①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33頁。
此時游宴湖上或挾妓同游,只是一種待客之道,全無以文會友的內(nèi)容。不僅如此,供嬉游的船只也是豪華奢侈,如“貴游家以大船載酒,穹篷六柱,旁翼闌楹,如亭榭然。數(shù)艘并集,銜尾以進,至虹橋外,乃可方舟。盛至三舟并行,賓客喧闐,每遙望之,如駕山倒海來也?!雹诶疃罚骸稉P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34頁。即便家中無船,也可乘畫舫,“以沙飛代酒船”,聘請廚子上船備餐?!坝谑钱嬼吃谇?,酒船在后,櫓篙相應,放乎中流,傳餐有聲,炊煙漸上,冪脈柳下,飄搖花間,左之右之,且前且卻,謂之行庖。”③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34頁。當然瘦西湖兩岸也有很多酒肆供應酒食,甚至可以到城內(nèi)飯館訂菜送到船上。④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40頁。湖上也可聽歌娛樂?!案璐擞诟吲铮谧?。歌船逆行,座船順行,使船中人得與歌者相款洽。歌以清唱為上,十番鼓次之,若鑼鼓、馬上撞、小曲、攤簧、對白、評話之類,又皆濟勝之具也?!贝送膺€有學鳥叫和水煙表演等等。⑤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34頁。而“畫舫多作牙牌、葉格諸戲,以為酒食東道?!奔嬗小耙赞臑橛握摺?。⑥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37頁。時值良辰節(jié)令,瘦西湖里更加熱鬧:
每歲正月,必有盛集。二月二日祀土神,以虹橋靈土地廟為最,謂之“增福財神會”。畫舫有市有會,春為梅花、桃花二市,夏為牡丹、芍藥、荷花三市,秋為桂花、芙蓉二市;又正月財神會市,三月清明市,五月龍船市,六月觀音香市,七月盂蘭市,九月重陽市。每市,游人多,船價數(shù)倍。
市會中還有燈船“臨水張燈,兩岸中流,交輝煥采?!雹呃疃罚骸稉P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38頁。而花船則是將插花擺列船上以娛游人。⑧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38頁。
富人游瘦西湖,窮人也從中獲益。除服務于湖上者外,還有眾多“聲技飲食”聚集于虹橋長堤。其中有擺茶桌賣茶的茶攤;賣油糍的小吃攤;賣螢火蟲燈和西瓜燈的小販;賣“大觀樓”糖和其他糖的小販;“清明前后,肩擔賣食之輩,類皆俊秀少年,競尚妝飾。草帽插花,蒲鞋染蠟。賣豆腐腦、茯苓糕,喚聲柔雅,渺渺可聽?!薄坝窒脑掠匈u洋糖豌豆,秋月有賣芋頭芋苗子者,皆本色市夫矣?!边€有猴戲、木偶戲、賣唱及各類雜技等等。⑨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138-140頁。
因此,自清乾隆時期以來,瘦西湖主要是為了迎接皇帝巡幸和供社會上層游玩而存在的,瘦西湖文化的實質(zhì)是集園林建筑文化和休閑、美食、娛樂文化于一體的精英文化。
從乾隆中葉之后,兩淮鹽務逐漸出現(xiàn)頹勢;到了嘉慶、道光之際,兩淮鹽務弊端日趨嚴重,幾乎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隨后的鹽政改革使得大量鹽商“頓變貧戶”,揚州鹽業(yè)經(jīng)濟的迅速衰落。這給瘦西湖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在《揚州畫舫錄》的題跋中寫道:
揚州全盛,在乾隆四五十年間,余幼年目睹。弱冠雖閉門讀書,而平山之游,歲必屢焉。方翠華南幸,樓臺畫舫,十里不斷。五十一年余入京,六十年赴浙學政任,揚州尚殷闐如故。嘉慶八年過揚,與舊友為平山之會,此后漸衰,樓臺傾毀,花木凋零?!嗄曷劵氖徃?。①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229頁。
錢泳也在《履園叢話》中描述道:
揚州之平山堂,余于乾隆五十二年秋始到,其時九峰園、倚虹園、筱園、西園曲水、小金山、尺五樓諸處,自天寧門外起直到淮南第一觀,樓臺掩映,朱碧鮮新,宛入趙千里仙山樓閣中。今隔三十余年,幾成瓦礫場,非復舊時光景矣。②錢泳:《履園叢話》,http://www.guoxue123.com/biji/qing/lych/019.htm,2019-06-06。
此時瘦西湖人文景觀已經(jīng)存之不多,然“樓臺雖廢,林泉尚多”,阮元在道光十九年(1839)記錄道:“十九年夏,每乘小舟出虹橋,一望綠樹滿野,綠草滿堤,新荷有花,蟬聲不斷,直至平山?!雹劾疃罚骸稉P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229頁。至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此鏖戰(zhàn),瘦西湖終于淪為一片瓦礫。據(jù)《揚州覽勝錄》記載:“至咸豐間,洪楊軍迭陷郡城,蜀岡虹橋間盡淪為四戰(zhàn)之地,所謂尺五樓、小金山、桃花庵、法誨寺、蓮花橋、平山堂諸勝,則悉毀于兵,片瓦無存矣。”④王振世:《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10頁。
到了同治、光緒年間,時任兩淮鹽運使的方濬頤“以振興文物為己任”,“并于長春橋東岸建三賢祠,祀歐陽文忠、蘇文忠、王文簡三公,而又以冶春詩社附設祠中,時與四方名流飲酒賦詩,往來湖上。于是小金山、功德山、蓮花橋、法海寺諸名跡,亦次第興修?!雹萃跽袷溃骸稉P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頁。此時的瘦西湖在人文景觀上雖有所恢復,但不復往昔盛景,好在自然景觀無損,與一些殘園名跡相存,倒也相得益彰。岸上也有新建園林,雖屬私家,但可游玩。據(j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十五回寫道:“原來揚州地方,花園最多,都是那些鹽商蓋的。上半天任人游玩,到了下午,園主人就來園里請客,或做戲不等?!雹迏酋氯耍骸抖昴慷弥脂F(xiàn)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第379頁。這種任人游玩的情況到了民國時期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易君左在《閑話揚州》中說:“揚州風景的唯一價值是平民的!就是無論什么人都可以賞玩揚州的風景,毫無拘束……所有名勝古跡都一律開放?!雹咭拙螅骸堕e話揚州》,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第25頁。
嘉、道以后,瘦西湖園林多被毀棄,咸豐年間的戰(zhàn)亂更使其“被迫”重返自然風貌,同、光之后人文景觀有所修復。清末的瘦西湖因其眾多的歷史遺跡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依然成為游覽勝地。據(jù)《揚州風土記略》記載:
平山一帶,四時游人絡繹不絕,而夏時為盛。每至夕陽西下,人多乘小舫徜徉其間。衣香鬢影,舞扇歌衫,掩映斜陽,宛如畫境。秦淮風景,無以過之,故又有“小秦淮”之目。①徐謙芳:《揚州風土記略》,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頁。
泛舟湖上依然是游覽瘦西湖的最佳方式,但與乾隆時期不同的是,那種豪華的畫舫已悄然不見了,取而代之是廉價的游船。船分大小兩種,大的稱為大洋劃,小的叫小洋劃,即瓜皮艇,也叫東坡舫。另有一種畫舫,稱為小游船,船式似小洋劃,較為雅潔。操舟者都是年少女郎,名曰船娘。辛漢清《小游船詩序》對此描述道:“環(huán)湖漁家近以瓜皮艇載客。夕陽明月,云影波光,著一二亂頭粗服者于其間,綺語風情,半鳴天籟,雖非昔日美人名士之高懷,倘猶勝市儈淫娃之俗抱乎!”②夏友蘭、陳天白、顧一平編:《揚州竹枝詞》,1992年,第122頁。這類游船船身狹窄,但勝在價格低廉。在船上甚至還有酒飯供應,如果不滿意,還可去附近的鄉(xiāng)村餐館。一首竹枝詞寫道:“游船最是小船忙,為戀鐘家妹妹行。酒飯只須洋數(shù)角,留賓還有陸家莊。”③夏友蘭、陳天白、顧一平編:《揚州竹枝詞》,1992年,第68頁。
岸上的茶館也是許多游客游湖必到的地方,除了供游人休閑飲食外,本身也自成一處風景。據(jù)《里門雜詠》記載:
香影廊茶肆,設于北門外下街,清明前開業(yè),重陽后閉肆。故營業(yè)盛于夏季,其肆回廊曲檻,環(huán)以清流,茶煙波影,柳蔭覆之,客人憑欄品茗,臨河垂釣,如在畫圖中。④俞長源:《里門雜詠》,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第48頁。
《揚州覽勝錄》記錄了另一家茶館——綠楊村:
初入村,跨以板橋,沿堤花木成行,境極深邃。畫船群集,多在綠楊蔭中。樹梢遠見長竿高懸白旗,大書“綠楊村”三紅字,故時人有“白旗紅字綠楊村”之說。臨河茶肆,精舍數(shù)間,座位雅潔。⑤王振世著,蔣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頁。
當然,茶館存在的主要目的還是商業(yè)服務,包括前述的游船、餐飲等都對瘦西湖之游大有裨益,這些商業(yè)服務讓民眾有了更多的游覽樂趣。瘦西湖中小販也很多,他們提著裝滿糖果、紙煙、水果和煮蛋的籃子,追逐著游人;在史公祠、平山堂等處還有出售碑帖拓本和書籍的。⑥劉訓楊主編:《民國揚州風情》,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第89頁。食品顯然可以果腹充饑,以使人們不致因體力出現(xiàn)游興下降;而與古跡相關(guān)的文字、書本則可以幫助人們增加游覽的興趣。
岸上的園林已成為游客隨意游覽的“名勝古跡”,不再是某個階層的私屬。清末《望江南百調(diào)》中有七首竹枝詞描繪了彼時瘦西湖最著名的幾處景致:
揚州好,高會谷林堂,試茗有泉烹白雪,傳荷當日集紅裝。山色隔江望。
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huán)。此地即仙寰。
揚州好,法海寺閑游。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
揚州好,高跨五亭橋。畫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
揚州好,祠祀重三賢。風雅一堂同軌轍,雪泥數(shù)處證因緣。蘋澗傍桑田。
揚州好,巨剎首天寧。畫檻三層龍藏閣,玉階雙峙御碑亭。后面又叢林。
揚州好,閣部史公墳。孝子蕭祠相接壤,忠臣信國是前身。梅嶺仰清芬。①夏友蘭、陳天白、顧一平編:《揚州竹枝詞》,1992年,第170頁。
據(jù)《揚州覽勝錄》記載:“谷林堂在平山堂后,宋元祐蘇文忠公建?!雹谕跽袷乐Y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6頁。這座建筑與宋代歐陽修所建平山堂一樣,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期間毀于戰(zhàn)火,后均于同治年間得以重建,但此時文人士大夫遣伎傳荷的風流佳韻早已蕩然無存。民眾游覽平山堂、谷林堂有憑吊古人的意圖,但更多地復歸了“平山”之本義,即“戰(zhàn)勝蜀岡,一目千里”,觀賞風景才是他們游覽的真正目的。③參見王振世著,蔣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9頁。與此情形類似的還有三賢祠,該祠舊址在廿四橋旁,祀宋代歐陽修、蘇軾和清代王士禛,幾經(jīng)變遷,道光間已毀。后重建三賢祠建于光緒三年,在長春嶺對岸。“祠外舊植女桑,綠蔭滿野,或稱祠即課桑局改建?!雹芡跽袷乐Y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1頁。原跡都已不見,民眾的游覽更注重此地的田園風情。
同樣是人文景觀的史閣部祠墓是明末堅守揚州、壯烈殉國的史可法的祠堂和衣冠冢,而臨近的蕭孝子祠奉祀的是割肝療母的江都孝子蕭日曂。這兩座祠自建成以來受到揚州地方上下的一致重視,因其所蘊含的忠孝節(jié)義思想為人們所普遍認同,從而也成為揚州游覽勝地。
法海寺、天寧寺等公共信仰空間作為旅游地,一方面是其宗教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寺廟所處地理位置較佳,風光獨好。如法海寺的云山閣于光緒中葉復建,“閣臨湖,面湖處以五色玻璃為窗,開窗可覽全湖之勝,蓮花橋亦如在幾下?!雹萃跽袷乐?,蔣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頁。而天寧寺居拱辰門外,護城河北岸,是游玩瘦西湖的必經(jīng)之處。此外,這幾處寺廟還為游客提供餐飲,尤以法海寺的“爛豬頭”別有風味,著稱一時。
小金山、五亭橋則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結(jié)合的典范。小金山四面環(huán)水,中矗一嶺,可以登高遠眺,也可臨水近觀。遠眺處,“南望瓜步,北眺蜀岡,左右湖山,收來眼底”;⑥王振世著,蔣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頁。近觀處,樓臺倒影,煙水浮光,畫船藕花,如詩如畫。“一橋湖上五亭齊,朱棟雕欄幻彩霓。留得游船荷蕩里,笙歌鬧到夕陽夕?!雹哂衢L源:《里門雜詠》,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第25頁。這是《里門雜詠》中對五亭橋的描述,并有注解說:“五亭橋一名蓮花橋,在城西北瘦西湖上,蓮花埂畔,毗鄰法海寺,上建五亭,雕欄畫棟,儼如綺閣,下支四翼,每翼三洞,合正門洞為十五,游船均可通,湖上橋梁中巨制也,夏日游人甚盛,夕陽簫鼓繼勝虹橋?!雹嘤衢L源:《里門雜詠》,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第25頁。
更多的自然風光讓游者無可消費,但也盡逞興致。一首竹枝詞說道:“揚州好,郭外飽看花。道觀夭桃爭秀色,寶城秋菊斗奇葩。佳日賞芳華。”⑨夏友蘭、陳天白、顧一平編:《揚州竹枝詞》,1992年,第170頁。春觀桃梅秋賞菊是許多揚州人春秋兩季出游瘦西湖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天寧寺右省耕舊舍曾“種桃花數(shù)百株,春時著花,如赤城霞起?!雹馔跽袷乐?,蔣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頁。而蕭孝子祠右的梅花嶺“舊種梅花數(shù)百株,皆玉蝶種,花比十畝梅園遲開一月。極高處有山亭,六角,花時便不見亭?!雹偻跽袷乐?,蔣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頁。這些地方都在春季引來游人無數(shù)。秋季則以菊花為美,據(jù)《揚州覽勝錄》記載,堡(寶)城秋季盛產(chǎn)菊花,“次則以北門之傍花村、綠楊村、冶春花社,產(chǎn)菊亦頗盛?!雹谕跽袷乐?,蔣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1、32頁。綠楊村的主人善于培植花木,“每歲重陽時節(jié),村中開菊花大會,尤為特色。主人以菊花制成龍形,龍口噴水不絕,五光十色,頗為精巧。屆時士女來游者,尤極一時之盛?!雹弁跽袷乐?,蔣孝達校點:《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35頁。不僅僅是菊花,這里修竹千竿,楊柳環(huán)植,兼有滿池荷花,是吸引游客前來的重要因素。一首竹枝詞說道:“大虹橋下水潺潺,畫舫如云競往還。說到荷花開正好,萬篙齊趁小金山。”④俞長源:《里門雜詠》,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第29頁。瘦西湖水域可謂荷花世界,各類紅荷、白蓮一到夏季競相盛開,不僅賞心悅目,也給湖上帶來清涼一片。說到瘦西湖的花木風景,最著名的還是長堤春柳。絲絲垂柳,從初春萌芽,直至深秋凋零,不同的季節(jié)帶給人們以不同的感受。有綠葉、綠蔭;有楊花、細枝,襯映著瘦西湖水,讓游者無可破費,但又盡逞游興。清明對應鶯飛草長的陽春三月,家家戶戶掃墓祭祖完畢,正好可以踏青湖上,放放風箏。重陽節(jié)在秋高氣爽的九月初九,宜出游賞菊,登高遠眺,瘦西湖的傍花村、葉公墳等處是自然之選。
因此,嘉慶至清末的瘦西湖游正是由于經(jīng)濟的衰落和園林的破落而變的“廉價”起來,這種“廉價”使得瘦西湖不再為官僚階層或富商巨賈所私屬,而成了普通民眾可以隨意游覽的地方。但這種游覽并不具備乾隆年間富貴人家恣意享樂的財力,而是“得閑即詣,隨性攜游”。
清中后期,瘦西湖游從物質(zhì)環(huán)境到游覽方式都發(fā)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這是政治、經(jīng)濟、社會諸要素綜合作用使然。但從文化層面分析,這一改變其實展現(xiàn)了揚州旅游文化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逐漸轉(zhuǎn)變。乾隆時期的瘦西湖游則是揚州社會上層追求物質(zhì)享受,大造園林,吃喝玩樂。嘉慶至清末,瘦西湖游為普通民眾所享有,顯現(xiàn)出消除了財富壁壘的大眾旅游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