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嬌 金元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時代中國教育發(fā)展的總戰(zhàn)略是優(yōu)先發(fā)展,總方向是教育現(xiàn)代化,總目標是建設教育強國,總任務是立德樹人,總追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下,高校間競爭加劇,在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高校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努力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內部治理能力,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迅猛發(fā)展和對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不斷深入,高等教育領域全方位建設視角不僅要關注顯性層面的建設,更要意識到以“大學教學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等隱性層面的建設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對一所大學精神的延續(xù)、大學理念的踐行等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基于教學文化重要載體——師生,教學文化具有的特性——傳承性,文化發(fā)掘與整理的重要研究方法——口述歷史等多學科多方法的交叉融合,以西南財經(jīng)大學名師口述檔案資源全過程實踐為案例,探索學校辦學經(jīng)驗、辦學傳統(tǒng)、辦學理念、教學精神等教學文化的傳承,研究大學教學文化持續(xù)模式,為大學文化尤其是大學教學文化的建設提供重要實踐支持,展示西財學術、教育水平的特色,傳承財經(jīng)特色教學文化。
一般認為“教學文化”源自歐美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華勒(W.Waller)于1932年在《教學社會學》一書中提出,主要用于學校教育中教師群體的教學方式、風格與價值觀。1986年美國教育研究協(xié)會出版的《教學研究手冊》(第3版)將“教學文化”列為專門一章予以闡述,將教學文化視為教師群體主觀世界的體現(xiàn),以指稱教師群體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這種傳統(tǒng)定義方法通常從文化的本質出發(fā),將闡釋的焦點集中于文化主體的“集體特質”或“內在性格”上,將教學文化等同于(或近乎等同于)教學主體(主要是教師)的內在信念及其思維與行為方式。
目前國內學者對大學教學文化的主流解釋,也主要沿用或借用了這種闡發(fā)方式,如有學者將教學文化定義為“教師在教學中形成的語言行為、習慣思維與價值觀”、“教師群體共享的關于教學價值觀念體系及其相應的行為方式”,“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關于教與學的信念、理念、行為方式及支持性要素”等。也有學者認為教學文化是教師和學生作為集體主體在教學互動中構建的,屬于師生集體的生活方式。教學文化是教師及學生構成的集體所產(chǎn)生的集體主體文化,是集體主體價值觀的直接體現(xiàn)。還有學者認為,教學文化可以理解為在教學情境中,師生基于教與學的接觸、交流對話等活動過程而呈現(xiàn)出來的文化形態(tài),如師生地位、師生互動的文化意蘊、學習方式、思維范式的文化透視等。國外有學者認為,教學文化由長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師群體中的信仰、價值觀、習慣和假定的行為方式構成,主要有個人主義文化、割據(jù)性文化、合作文化和共同掌權文化四種。
如何建設“大學教學文化”是近年來高等教育界所廣泛關注的話題,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將“建設潛心教學、追求卓越的大學教學文化”、“推廣先進的教學理念,弘揚優(yōu)良的教學文化”、“傳承和發(fā)揚大學教學文化”作為學校的重要目標。在理論方面,雖然教學文化育人是近年來高等教育界廣泛關注的話題,但對于教學的文化研究尤其是高校教學文化的研究主要還是顯性層面的理論梳理,而在充分發(fā)掘教學文化的優(yōu)秀載體上存在不足,對一些相關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教學文化育人的變遷、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教學文化育人、怎樣實現(xiàn)教學文化育人與高??谑鲂J返膭?chuàng)新融合等還沒有明確和清晰的認識。而在實踐層面,急需新的視角和方法來挖掘教學文化資源。高校傳承弘揚教學文化與育人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lián)性。一方面,高校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充分挖掘教學文化中蘊含的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高校圍繞“雙一流”發(fā)展目標,著力加強教學文化研究,傳承弘揚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能夠為一流大學或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提供強勁動力和可靠保障。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高校社會功能的拓展,高校越來越重視總結、梳理自身的辦學經(jīng)驗、辦學傳統(tǒng)與辦學理念,作為“活檔案”、“活歷史”、“口述證據(jù)”的口述檔案的征集、整理、研究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口述檔案”研究通過對當代人物的訪談,既可以收集儲存在人們記憶中的歷史事實,又能夠反映個人的認同、行為、記憶與社會結構、社會變遷之間的復雜關系,是一種歷史詮釋和知識建構的學術路徑。
學界普遍認為,高??谑鰴n案是高校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挖掘和收集口述校史資料是學校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重大事件的史料修補完善的需要,是弘揚學校歷史文化形象、提升師生精神動力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口述檔案中做了大量工作,編撰口述史系列叢書、迎接周年慶典設立“口述校史研究”、成立口述歷史研究所、啟動“口述校史”和“學校記憶”工程等。在研究成果方面,目前學術界對于口述檔案的價值以及包括口述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歸檔保管等實踐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對于口述檔案開發(fā)利用方面從教學文化建設視角進行研究的較少,主要局限于編研原則、編研程序和方法的探討,很少涉及口述檔案開發(fā)利用的方法、途徑、措施等,在以口述檔案資源建設和利用策略為案例探討高校教學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方面,目前還未見到相關研究成果。
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各檔案館應創(chuàng)新服務形式,加大開發(fā)力度,主動開發(fā)檔案資源,積極提供檔案信息服務,充分挖掘檔案資源的現(xiàn)實和歷史價值,推出一批有檔案特色、有社會影響力、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檔案宣傳精品力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通過名師口述檔案資源建設探索高校教學文化傳承,發(fā)掘這一獨具特色價值的檔案資源。
教學的基本職能是傳遞人類文化,進而以文化人,教學成為文化的通道。教學是一個知識再生產(chǎn)的過程,而教學這一知識再生產(chǎn)的過程具有很強的教育屬性,有必要引起關注,并充分研究。高校承載了教育職能,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生需要的教育以及教育方式和學校教育的原則、課堂或教科書的教育理念不盡完全相同,因而需要更細致的案例供其借鑒與思考。
從1925年光華大學的創(chuàng)立,到今天的西南財經(jīng)大學已經(jīng)走過了94年的輝煌歷程。在過往的歲月中,老一輩西財人親身經(jīng)歷了川財?shù)脑盒:喜⒁约?978年的復校以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飛速發(fā)展,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各項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見證了西財90年的歷史變遷、苦難輝煌。他們每個人的心中都珍藏著西財?shù)墓适?,這些故事源自久遠的記憶和獨特的個人視角,飽含著厚重濃郁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氣息,獨一無二,彌足珍貴。其中,名師口述檔案真實記錄了教學名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歷程,向學子們展現(xiàn)了教學名師們全方面的學習歷程和科研成果,這些都是一代代師生學習的榜樣,是啟發(fā)和激勵年青一代的生動教材,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最真實的素材。名師口述檔案過程中收集的教學科研成果,是西財精神文化的承載,對教師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對展示、傳承西財教師文化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贏得學生的敬重、欽佩和信賴,從而激發(fā)他們進行財經(jīng)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良好大學教學文化是“好校風、好學風”的具體體現(xiàn)和精神支柱。大學教學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對一所大學精神的延續(xù)、大學理念的踐行等具有的深遠意義。教學名師口述歷史不僅可以推廣先進的教學理念,還可以建設和弘揚優(yōu)良的教學文化,傳承和發(fā)揚大學精神,將獨具魅力的教學文化傳承下去。
本文在充分研究大學教學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文化特性基礎上,聚焦西南財經(jīng)大學各重點學科教學名師、國家教學名師、模范教師等優(yōu)質師資這一具有示范意義的載體,充分借助口述歷史研究方法,根據(jù)檔案記憶觀、檔案資源觀等要素,深度挖掘學校教學文化在重要歷史時期的標志性“疊層”,弘揚學校教學文化的精神,為“開發(fā)——展示”教學文化提供歷史支撐。
西南財經(jīng)大學名師口述檔案資源建設是在學校“口述校史”項目基礎上進行的一個探索。學??谑鲂J讽椖堪凑铡叭宋锲焙汀笆录眱蓷l線索進行?!叭宋锲敝饕稍L對象為學校老領導和對學校學科建設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的老教授、老同志和老校友等。名師口述檔案資源建設是口述校史中人物篇的延續(xù),將鏡頭聚焦于一批教學名師,目的是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提煉他們的教育教學思想、心得感悟,研究大學教學文化持續(xù)發(fā)展模式,促進青年一代教師的健康成長。
為做好學校口述校史建設工作,高效開展、推進口述校史各項工作,成立由校領導牽頭的口述校史工作領導小組,檔案館、宣傳統(tǒng)戰(zhàn)部(校報)、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離退休工作處為成員單位,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作為日常辦事機構,辦公室設在檔案館,辦公室成員由各個部門抽調的相關工作人員組成。職責分工明確,各項工作均能落實到位。
關于采訪名單,一方面通過梳理學校各個歷史時段的教學名師,另一方面由離退休工作處推薦,同時將各學院推薦的重點采訪人物名單進行匯總,按照先后順序進行采訪。在征集各方意見和建議基礎上,將采訪對象聚焦到國務院學位辦遴選的老一輩博士生導師群體,這一群體的特點有:一是能夠代表學校不同學科;二是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三是他們培養(yǎng)了本科、碩士、博士等一大批學生,可以說桃李滿天下;四是這批教授年歲偏高,需要抓緊時間進行采訪;五是他們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有許多心得感悟,有許多精致的手稿等,如果能夠記錄并總結提煉,必然能夠對后輩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因此,這一群體是大學精神集中體現(xiàn)的一個群體。
要詳細的查閱采訪對象的個人檔案和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商討并擬寫初步采訪提綱,采訪提綱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教學科研經(jīng)歷:從求學經(jīng)歷上,采訪選擇西財?shù)脑?,西財對其學術和人生的影響;從教經(jīng)歷上,采訪影響教師學術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所在學科的發(fā)展情況和發(fā)展脈絡。二是教育教學理念:包括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從哪些方面指導學生發(fā)揮自身潛力、優(yōu)秀大學教師的標準、對學生的期盼等。三是教師教學發(fā)展:包括教師發(fā)展激勵機制、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包括課堂教學、本科畢業(yè)論文、本科課程學習成績考核等)方面的建議和希望。四是教學文化傳承:包括回憶一到二位老一輩教師對其影響和幫助并總結需要特別珍視的經(jīng)驗與傳統(tǒng)。此外還有教學感悟等。
在擬定采訪提綱的同時,要初步編制采訪對象的個人簡介,并聯(lián)系采訪對象征求其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請采訪對象梳理并提供個人科研成果匯總目錄(論文、專著、教材、研究課題等)、備課手稿、工作手稿、重要講話手稿等、求學和工作期間有紀念意義的照片、證書、教具等實物,充分的準備工作從而確保了采訪達到預期目標。
采訪時間一般要結合采訪對象的時間和身體原因,協(xié)調相關成員來確定具體時間。采訪中要關注老同志身體原因,一方面要注意控制總體時長;另一方面要注意中間適當休息。
衡量采訪質量高低的最主要一個因素就是訪談內容。除了前期溝通到位外,采訪中還要注意受訪者的“即興發(fā)揮”,如果講到了關鍵點就要能夠及時捕捉并深入探討,要注意個性內容的發(fā)掘,如果偏離了主題就要及時引導到主題上來。
采訪成果是高校教學文化的直接載體,有視頻、音頻、文字,還有手稿、照片、獎狀、證書等。本文以每一個采訪對象為一個單元,分別保存一套完整的采訪檔案作為原始記錄。同時,在開發(fā)口述檔案資源的基礎上適時進行口述檔案資源的傳播:
一是開辟校史鉤沉欄目,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提煉出表現(xiàn)采訪對象的個性化的2000字左右的短文,刊載于檔案館網(wǎng)頁“校史鉤沉”欄目。
二是制作專題電視片:攝像編輯組結合采訪組提供的采訪材料和所撰寫短文,集中力量精選專題,制作一批具有原創(chuàng)性、獨特性、唯一性的精品力作。
三是編輯出版文集:編輯、審定口述校史采訪整理稿,編輯完成《口述校史采訪輯錄(一)(二)》等。除按時高質量完成所承擔內容的采訪、征編、制作任務,完整保存老教師的口述錄音、錄像資料外,還要把征集的老照片、證件、文集等作為實物檔案保存,并在此基礎上整理匯編口述校史資料。
四是開辟微信公眾平臺“西財史話”,傳播口述檔案資源。
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高地,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各種信息紛至沓來,學生需要的教育以及教育方式和學校教育的原則、課堂或教科書的教育理念不盡完全相同,因而需要更充分的案例供其借鑒與思考。西南財經(jīng)大學名師口述檔案項目的承擔者既是口述檔案的整理者,也是口述檔案的研究者,在利用該校開展口述檔案建設之際,深入開展口述校史資源建設的研究。從“活檔案”、“活歷史”、“口述證據(jù)”的口述檔案建設思考出發(fā),對教育教學文化名師的口述檔案等進行保存、挖掘與展示,著力構建征集、保管、編研、展覽一體的名師教學文化建設體系。
西南財經(jīng)大學加強口述檔案資源建設,構建“高校記憶”口述檔案資源庫,能夠為高校集體記憶的建構和文化傳承提供資源支持,提升高校校史文化的影響力。名師口述檔案作為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獨特價值的檔案資源。名師口述檔案(有關教育、成長的故事),不僅可以及時地幫助受訪者及需要幫助的人,還可以作為教育史、社會史的資料保存。名師口述檔案在真實記載學校史實的基礎上,挖掘學校在長期教育和辦學實踐中積淀和創(chuàng)造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深厚的教學文化底蘊,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探索教育和大學發(fā)展、變革的基本脈絡和客觀規(guī)律,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不斷開創(chuàng)教育和大學發(fā)展、變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