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生
(紹興市上虞區(qū)百官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浙江 紹興 312300)
汗證是指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癥,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有自汗、盜汗、脫汗、戰(zhàn)汗、黃汗等。時時汗出,動則益甚為自汗;睡中汗出,醒來汗止為盜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為脫汗;惡寒戰(zhàn)栗而汗出為戰(zhàn)汗;汗出色黃為黃汗,今天談談我在臨床中治療自汗盜汗的體會。
仲某,女,67歲,2017年11月23日初診,患者平素體弱,易于感冒,近半月來自覺軀體部時時汗出,內衣潮濕,極不舒服,伴有體卷乏力,周身酸楚、惡風、稍勞動后汗出尤甚,無發(fā)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檢查,面色?白少華,苔薄白、脈細弱,證屬肺衛(wèi)不固,治以益氣固表,方選玉屏風散加味,防風10g,黃芪30g,白術15g,浮小麥30g,糯稻根20g,牡蠣20g,龍骨20g,黨參20g,懷山藥20g,炙甘草10g大棗5枚,服藥5劑后,汗出明顯好轉,按原方加減繼服5劑,諸證消失。
按:該患者平素體弱,運動又少,致脾虛失運,生化不足,肺失充養(yǎng),導致表虛失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外泄,導致自汗。用玉屏風散加味,達到益氣、固表、止汗。收到了滿意效果。
金某,男,17歲,高三學生,2017年4月15日初診,自訴:睡中汗出,醒后自止一周余,伴有少寐、神疲乏力,白天聽課,注意力不能集中,檢查: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證屬心血不足,治以養(yǎng)血補心,歸脾湯加味,白術20g,茯神20g,黃芪20g,龍眼肉20g,棗仁20g,黨參20g,木香10g, 炙甘草10g,當歸10g,遠志10g,牡蠣20g,五味子10g,浮小麥30g,龍骨20g,囑放松心情,適當運動。服藥后,盜汗明顯減少,加減治療10劑痊愈。
按;高考前學習緊張,運動少,思慮過度,可使脾氣耗傷,心血虧虛,心液不藏,所致盜汗,經過歸脾湯加味治療,以及生活方式干預,很快取得了效果。
施某,男64歲,2018年11月20日初診,訴:10余天來夜寐盜汗,醒來汗止,內衣濕透,每天要換一套內衣,伴口干、舌燥、心煩、易怒、失眠。檢查:兩顴色紅,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證屬陰虛火旺,治以滋陰降火,當歸六黃湯加味:黃芪20g,當歸10g,生地10g,熟地10g,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浮小麥30g、牡蠣20g.糯稻根20g,服5劑后。訴:諸癥稍減,效不更方,繼服5劑,諸癥悉除。
按:該患者是一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由于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勞倦內傷,導致陰虛火旺,虛火內灼,逼津外泄,使用當歸,生地,熟地滋陰養(yǎng)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連,黃芩,黃柏苦寒清熱,瀉火堅陰,五味子,烏梅,牡蠣,浮小麥,糯稻根,斂陰,固澀,止汗。
張某,男,30歲,2019年10月20日初診,訴:一月來全身出汗較多,運動或吃飯后、情緒激動時汗出更甚,伴有面部烘熱感,煩躁,口苦,大便干結,小便黃。檢查:雙手潮濕,面紅目赤,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本癥屬濕熱內蘊,逼津外泄,治以清肝泄熱,化濕和營,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龍膽草10g,炒黃芩10g,炒梔子10g,澤瀉10g,木通6g,當歸10g、生地10g,生甘草10g,車前子10g,生大黃10g,茵陳20g,糯稻根10g,5劑后 汗出減少,加減治療再服10劑,基本痊愈。
按:該病例系濕熱內蘊,逼津外泄,用龍腥草,黃芩,桅子,柴胡清膽泄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當歸、生地滋陰養(yǎng)血和營,糯稻根清熱利濕, 斂 陰止汗 ,生大黃, 泄熱通便,諸藥合用,取得滿意療效。
汗證在臨床上是常見病多發(fā)病除用藥治療外,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思慮煩勞過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汗出之時,當避風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應及時用干毛巾將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經常更換內衣,并保持衣服、臥具干燥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