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毅
(長江水利委員會網絡與信息中心 《人民長江》《水利水電快報》編輯部, 湖北 武漢 430010)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穩(wěn)步上升,形成了世界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在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自2010年,特別是2016年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世界多極化受到了一定程度挑戰(zhàn)。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堅持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出了許多適應于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決策、行動。其中,我國科技期刊的辦刊環(huán)境也正在這一氛圍下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本文試圖解讀這些變化的特點并嘗試將它們與內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聯(lián)系起來。
自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以來,中國GDP增速一直在10%~6%左右變化。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首先總量不斷增大,經濟總量在2019年達到99萬億,人均突破一萬億美元大關,總量接近美國的67%;其次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第三產業(yè)占比快速增長,經濟增長更多依賴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由于上述經濟力量及國家綜合實力的改變,中國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漸漸形成了所謂“大國競爭”的世界格局,這種競爭超越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領域,不僅限于軍事和經貿領域,而是滲透到全方位,期間合作與沖突并存,形成了以大國政治為基本格局的新的競爭態(tài)勢與世界秩序[1]。
隨著中國國力持續(xù)增長,中國日益走進甚至已經位于世界舞臺中央,以往的韜光養(yǎng)晦策略不再適用,西方各國對中國的視角逐漸從俯視變?yōu)槠揭?,甚至是仰視?0世紀80、90年代的“蜜月期”不再,西方對中國更多了一些防范。隨著中國對美國全球利益的挑戰(zhàn)逐漸成為可能甚至現(xiàn)實,西方尤其是美國已沒有了以往的俯視心理,超級大國以往那種自信優(yōu)越感喪失殆盡。特別是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中美已明顯成為大國競爭關系,美國政府對中國的防范、敵視日趨嚴重,甚至已不屑于遮掩。在這個大背景下,諸如開打中美貿易戰(zhàn)[2]、以未如實提供和中國科技界合作情況而逮捕華裔科學家、抓捕中國高科技公司高管、限制相關理工科學生赴美深造、長臂管轄高科技產品出口等惡劣手段不斷上演。其中,科技交流活動受到了嚴重影響:2018年起,美國就以長江學者等為切入口,以非法兼職為借口,打擊同時參與兩國學術交流的華人學者[3],先后有20余名著名華裔教授因受聘國內大學或相關機構而被逮捕或解聘。美國特朗普政府以中國留學生竊取知識產權為由,將理工科相關專業(yè),如航天、計算機等所謂敏感專業(yè)的留學生簽證縮短為一年,之后需重新簽證。上述種種怪相不同于20世紀美蘇冷戰(zhàn),中美兩國的大國競爭從根本上是基于利益沖突,而不是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而且這種競爭態(tài)勢不是軍事上的,而是全方位的,在未來幾十年內都會處于這一大背景之下[1,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一方面堅持走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把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全黨全國的奮斗目標與中心任務。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力日漸增長,在全球經濟增長、各種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國際經濟、和平、繁榮的重要壓艙石。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了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積極穩(wěn)健的對外政策,在具體措施方面,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創(chuàng)辦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還持續(xù)深化合作,繼續(xù)辦好中非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合作等一系列擴友誼、增朋友的大手筆舉措。此外,中國還是現(xiàn)行國際規(guī)則體系的積極維護者,全力維護全球多極化、反對孤立主義、排外主義。對內政策上,強調依靠改革和創(chuàng)新驅動經濟提檔升級,堅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從以上積極穩(wěn)健的應對政策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在面對各種國際挑戰(zhàn)時已趨于成熟應對,在充分尊重現(xiàn)有國際體系、規(guī)則的情況下,更加自信地建立自己的規(guī)則體系,以此朝著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目標穩(wěn)步前進。筆者認為,下文提到的各種科技期刊扶持措施既是中國國內政策的一部分,也是應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響應。
在2018年11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這在我國科技期刊發(fā)展史上是具有極其重要影響的大事。會議強調:“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fā)現(xiàn),引領科技發(fā)展,直接體現(xiàn)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期刊?!痹趪易罡邲Q策層專門出臺關于科技期刊發(fā)展的頂層設計,表明國家深刻認識到我國目前已經具有相當的科技實力,但同時距離世界科技領跑者地位還有一定距離,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逐步牢固掌握自己的科技話語權,其目的是實現(xiàn)在國際科學界,中國的科技期刊能夠“看得到、發(fā)得了、用得到”。綜上,筆者認為該會議文件的出臺是第1.0 節(jié)中對內對外一系列積極舉措在科技傳播與交流領域的體現(xiàn),并帶動了接下來一些更具體措施的出臺。
距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不到一年,跟進落實的第一份具體文件終于重磅落地。改文件名為《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由中國科協(xié)、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共同發(fā)布[4],該文件是科技期刊界體現(xiàn)“四個自信”的具體舉措。在該文件中,既有以前經常提及的若干老生常談的問題,如促進辦刊集團化、集約化,加強數字化建設等,也有若干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要求。
1.優(yōu)化科技期刊與出版結構布局。(1)提出在鞏固若干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方面,做大做強一批科技期刊,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同時,在新興交叉學科大力發(fā)展新刊,如計算信息、空間、能源環(huán)境等。(2)首次提出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辦刊水平,不斷提升全球影響力。這在近二三十年一直強調三大索引的年代,無疑是一劑對中國絕大多數科技期刊從業(yè)人員的強心劑。因為中文科技期刊在我國科技期刊行業(yè)中占有絕大多數,多年來一直在以SCI為指揮棒的學術、科技界艱難生存,備受冷落甚至歧視。此政策改變了以往外國的月亮圓的偏見,將為中國科技期刊特別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大發(fā)展帶來政策上的最有力支持。
2.提升科技期刊專業(yè)管理能力。(1)提出要刊物布局動態(tài)調整。這意味著以往刊號再也不是一塊鐵招牌,申請新刊將更加容易,同時一些難以為繼的刊物也會面臨取消刊號的考驗。(2)提出建設世界級科技論文引文庫、專家?guī)?、科技論文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發(fā)布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該條無疑表明今后國家將打造中國的SCI和Web of Science,將以往由西方國家掌握的科技輿論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3.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運營能力。(1)提出探索“學會+企業(yè)”“高校+企業(yè)”“科研機構+企業(yè)”的合作辦刊模式,并與傳統(tǒng)的主管主辦機制相銜接。這意味著今后科技期刊的辦刊機制將更加靈活,為集團化辦刊指明了方向。(2)壓實各學科學會的辦刊責任,引導學會的學術、會員資源為刊物發(fā)展提供幫助。
4.提升科技期刊國際競爭力。重要一點是提出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吸引高水平論文在中國科技期刊首發(fā)。這無疑是打破SCI期刊崇拜的重要政策措施。有了這個政策,以往各單位機構制定的SCI英雄論政策應聲黯然退場,給了中國科技期刊同臺競技的入場券,這在下文會重點提及。
在上述國家級文件出臺之后,2020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發(fā)出了兩份重磅文件,分別為:教育部、科技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和科技部單獨發(fā)布的《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
在第一份文件中,改革劍鋒直指在中國流行了近三十年的SCI風。在文中有如下重要新的論述、要求,值得中國科技期刊從業(yè)人員領會。
1.要重新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種科技文獻索引系統(tǒng)。該索引及其衍生指標,如被引次數、ESI指標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2.要擯棄“SCI至上”的影響。將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評價核心,使得相關高校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導致出現(xiàn)了價值扭曲、學風浮夸和急功近利等問題。要求對應用類創(chuàng)新,評價重點是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突破的實際貢獻,以及新產品、新工藝實現(xiàn)產業(yè)化的實際效果。要求實行代表作評價和多角度評價,相關申報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
3.改進學科和高校排名,不把SCI 等指標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并引導其他社會機構準確把握國家政策,科學開展國內大學評估。
4.扭轉職稱、學位、考核中的SCI功利化傾向。要求對于教師職稱評聘,要區(qū)別不同崗位,對需要用論文考核的,也不以SCI論文為直接依據。對院系、實驗室等考核也不以SCI論文為直接依據,并要求取消相關獎勵掛鉤政策。對于學生畢業(yè),不宜將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作為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從上面的文件精神可知,今后中國高校中流行了近三十年的SCI風將會成為明日黃花,這給了中國科技期刊從業(yè)者機會,將幾十年來一直壓在中國科技期刊背上的一座大山徹底拿掉了。結合第一節(jié)中科科協(xié)的文件可以做如下判斷:目前各高校均在重新制定相關論文考核要求,對SCI的崇拜已徹底失寵。據筆者了解,目前很多重點高校均將國內期刊納入了考核范圍,比如中國科協(xié)卓越期刊等,并且在名單中也只是例舉了若干行業(yè)認可的刊物,而不再冠以SCI的帽子。
第二份文件則對科技期刊的關聯(lián)性更大,其中心可概括為一個詞“代表作”。(1)代表作制度減少了對數量取勝的依賴,一般個人代表作為5篇,且中國科技期刊不少于1/3;同時規(guī)定對于高質量的成果,提高其權重,并定義“三類高質量論文”為高質量成果: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主要指中國科協(xié)卓越期刊)、業(yè)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期刊或重要科技期刊、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的報告論文。(2)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鼓勵創(chuàng)辦高質量英文期刊;建立中國特色、具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引文索引系統(tǒng)”;鼓勵財政資金資助的論文首發(fā)于中國科技期刊。(3)強調支出管理。對于國家科技計劃產生的論文代表作和三類高質量論文,可以予以報銷,其他論文不予報銷,且對報銷單進行了限制。對于發(fā)表的“黑名單”上的論文不予報銷支付。且不允許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用于獎勵論文發(fā)表。
1.年報推出的價值與意義
該年報最早于2018年推出,在年報的開篇,編寫人員開宗明義地闡明了發(fā)布年報的意義:首先是中國科協(xié)文件《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的指揮棒作用(本文2.1節(jié)已介紹)?!段募分赋?,我國已成為期刊大國, 但缺乏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存在明顯劣勢,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要推動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形成全面客觀反映期刊水平的評價標準。為此,中國知網推出該年報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發(fā)揮學術評價指揮棒作用,打造一個國內外期刊可以共同一較高低的平臺,吸引高水平論文在中國科技期刊首發(fā),服務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另一個層面理解,該年報是要找出一批與國外SCI期刊水平大致相當的中國期刊,以此為“同質等效”評價奠定基礎[5]。
2.評價指標與方法
(1)評價指標。年報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兩個指標,且影響因子(IF)、總被引頻次(TC)對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反映能力是互補的,并對上述兩個指標做了歸一化處理得到了期刊影響力指數CI值,見圖1。圖中(1,1)為領域內最好期刊所處位置,某刊的CI值定義為該期刊所在等位線與(0,0) 與(1,1) 連線的交點與(0,0)點的距離,值越大表明距本領域最好期刊越靠近。同時,還為了方便跨學科比較,進一步定義了“相對影響力指數”WAJCI——某期刊 CI 相對于該學科 CI 中位數的倍數。WAJCI 反映了期刊在學科內學術影響力的相對位置,因而可以跨學科比較,甚至可以跨年度比較,具有實用價值。
圖1 期刊影響力指數CI值
(2)統(tǒng)計源期刊遴選。國外期刊部分基本基于科睿維安公司發(fā)布的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 JCR 報告)。中國知網年報中國際引用數據均來自統(tǒng)計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2018年發(fā)表文獻的引用。其中 JCR 報告中的國際期刊被國際期刊引用頻次直接采用 JCR 報告的數據,而這些期刊被中國期刊的引用頻次采用 CNKI 的《中國引文數據庫》基礎數據。未被 JCR 報告的另外 6 000多種中國期刊被國際期刊的引用數據, 由《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通過檢索 WOS 的引文庫獲得[5]。
由于 JCR 報告采用的 WOS 數據庫中只收錄了有 CN 號的中國期刊 267 種,不能客觀全面反映中國與國際期刊的相互影響力,因此年報遴選了與 JCR 報告期刊水平相當的中國大陸期刊為增補統(tǒng)計源?;惧噙x原則為:通過客觀評價數據遴選出不低于 WOS 統(tǒng)計源期刊水平的中國期刊為統(tǒng)計源。采用迭代法逐步減少中國期刊的數量,每次迭代去掉排名末位的期刊,當達到 Q4 區(qū)中國期刊的 WAJCI 均值與國際期刊相當的時候結束迭代。
經過多次迭代,確定增補中國統(tǒng)計源期刊1 160 種。若加上 WOS 數據庫已收錄的 267 種中國大陸期刊,則中國大陸統(tǒng)計源期刊共計 1 427 種,其中 484 種為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957 種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梢岳斫馍鲜銎诳竭_到了與SCI期刊相當的水平。
該計劃最早只針對中國科協(xié)主管的科技期刊,覆蓋面和影響力都較小。但自前述國家政策出臺后,中國科協(xié)對該計劃進行了重整和擴張,面向了全國所有科技期刊,并加大了資助力度。2019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開放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高起點新刊、集群化試點等5個子項目申報。顧名思義,領軍期刊指躋身國際一流期刊的標準;重點期刊是指在國內一流,在國際上較為知名的期刊(英文刊居多);梯隊期刊主要指在國內有較強影響力的期刊;高起點新刊一般面對當前熱點、交叉學科,如計算機、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學科。其中領軍期刊資助額度一般在200萬以上,最高達520萬;重點期刊資助額度一般100萬;梯隊期刊一般資助額度40萬。上述總共有200余個刊物入選,筆者認為資助面對于中國科技成果的爆發(fā)式增長以及龐大的科技工作者而言還偏少,而且也不能滿足做大做強中國科技期刊的覆蓋面,建議以后逐步擴大資助范圍,具體數量可參考3.1節(jié)中遴選的約一千余種期刊(含社科類)
中國目前越來越自信地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甚至已經處于世界舞臺中央,在這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轉折點上,我國必將建立一套既與世界接軌但又應當引領世界潮流的自主的各項規(guī)則體系。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科技領域話語權和相應平臺和工具。面對上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每個科技期刊人都要敢于挺立潮頭,接受挑戰(zhàn),在未來30年之間內,把我國的科技期刊同樣辦得躋身世界一流水平,這是我們這一代科技期刊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