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講究方法論
——兼談西藏藏傳佛教引導載體與進路

2020-12-05 06:29:11劉維新鄭志浩羅布
西藏研究 2020年5期
關鍵詞:相適應工作

劉維新 鄭志浩 羅布

(1.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2.西藏大學醫(yī)事法學研究中心,西藏 拉薩 850000)

一、引言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關心重視宗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宗教問題事關祖國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民族團結,是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做好宗教工作,必須從頂層設計和治理邏輯的高度進行把握,堅決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把準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文化認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尤其要在“導”上下功夫,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1]。

近些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各個省份特別是邊疆民族區(qū)域,持續(xù)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兩論’”“崇尚科學,破除迷信”“四講四愛”“遵行四條標準,爭做先進僧尼”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總體上仍處于學習宣傳、深化認識、營造聲勢階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不愿引、不敢引、不會引的情況,距離“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也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應用,方法論都是一個根本性、前提性、方向性的舉足輕重的問題(1)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是方法論的運用過程。怎樣求得問題的解,往往比什么是問題的解更重要。伴隨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愈來愈相互滲透,方法論也是相互借鑒、移植甚至共用。參見王習勝:《科學問題與科學研究——從本體論、方法論角度看科學問題的預設對科學研究的影響》,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年第2期,第42—43頁;姜井水:《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通用的方法論——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載《貴州社會科學》1986年第8期,第43頁;陳燮君:《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法論的比較研究》,載《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第60—64、75頁。。不講究方法論或者方法論錯誤,必將停滯不前、南轅北轍,甚至失之毫厘、謬之千里。方法論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遠比自然科學復雜,這是因為社會情境具有更為深刻的歷史性、階級性、抽象性。因此,對于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高度重視方法論。要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在既有工作成效基礎上,結合各類宗教特點以及國情與省域實際,進一步提升對引導相適應工作的科學認識,把準其中的基本邏輯,強化引導主體的積極性和引導力,增強信教受眾“相適應”的自覺性和易受性,不斷創(chuàng)設優(yōu)化路徑、載體、機制,拓展廣度、深度、效度,當是推進宗教事務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命題。

二、關于引導的科學認識與邏輯把握

(一)關于引導相適應的科學認識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我國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重要維度和內容之一。做好這項工作,無論是引導實踐還是理論研究,首先要對其有科學認識。唯有此,方能把準政治站位和方法路徑。

1.該條治理方針的提出,與其說是新生事物倒不如說是歷史和時代產物。無論自然界還是社會界,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均是不二法則。同理,宗教適應社會是客觀規(guī)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歷史選擇。社會主義社會保護和促進宗教的健康發(fā)展,但宗教也一定要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軌道框架內運行,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有生力量,而非隨心所欲,甚至與社會主義社會格格不入、背道而馳。

2.對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科學理解,應以將其置于宗教工作總的基本方針統(tǒng)籌把握為前提。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是: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這四句話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深刻縝密的政治邏輯。第一句話是指黨和國家從人權角度保障和尊重宗教和宗教信仰,是從政治學高度回答對待宗教的基本態(tài)度問題;第二句話要求依法治國語境下必須堅持依法治宗,是回答宗教管理的基本遵循和底線思維問題;第三句話是指中國宗教事務中國管,回答的是宗教管理的內外邊界和國際原則問題;第四句話明晰我國宗教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回答的是宗教工作的方向性問題。由此,要做好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工作,必須理解透四條方針的重要內涵和外延,從哲學邏輯把握好整體和部分、主要和次要、原則和方向等彼此間的辯證關系。

3.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既不是順其自然和放任不管,也不是強迫接受和干涉自由,而是通過積極而為的因勢利導和科學引導,實現信眾的思想提升和信仰重構,維護規(guī)范有序的宗教秩序和社會生態(tài)。要通過積極引導,促進信教群眾樹立正確的宗教觀,理性科學地看待、運用和評價宗教,使其積極作用最大化、消極作用最小化,避免盲信盲從甚至淪為宗教的奴隸和工具。引導相適應工作,就是要理解信眾、尊重信眾、相信信眾、發(fā)動信眾、幫助信眾,通過自然而然、潤物無聲、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使其實現從“要我適應”到“我要適應”的轉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征程中發(fā)揮獨特重要價值。同時,還要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實語境下“宗教信仰自由”的內涵與外延。任何自由都有限度和邊界,宗教信仰自由亦應如此。講宗教信仰自由與加強宗教管理并不相悖,個人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可以向他人任意傳播宗教迷信思想。這就需要把握和處理好“引導相適應”與“宗教信仰自由”的關系,努力打通二者之間的壁壘和堵點,找到相通點和結合點,絕不能當成“兩張皮”,一邊喊著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口號,一邊又對以“宗教信仰自由”為借口傳播封建迷信思想的現象束手無策、熟視無睹甚至麻木不仁。

4.要把“積極”的政治要求和工作態(tài)度落到實處。黨和國家對于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出一定要“積極”的“硬要求”,這就需要引導工作務必落實落地,絕不能將其視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軟任務”。引導實踐中,不應有保守思想、回避態(tài)度、畏難情緒,要站在講政治高度,勇敢地揭開宗教的神秘面紗,歷史“回顧”之、左右“對照”之、整體“透視”之、層次“解剖”之、勇敢“對話”之,以科學智慧和實際行動驗證包括宗教信仰在內的萬事萬物之間可以相互轉換的基本哲學規(guī)律,爭做涉宗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思想者和角斗士。

5.引導相適應工作具有政治性、歷史性、復雜性、長期性、系統(tǒng)性、艱巨性,必須立足國內國際兩個維度審視和對待。引導相適應工作既是做好國內群眾工作的重要獨特部分,也是同披著宗教外衣的國內外分裂集團和國際反華勢力作堅決政治斗爭的手段。這項工作,既不能孤立看待,也不可等閑視之,更不會一蹴而就,是一條“長征路”、一場“無形戰(zhàn)”、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交鋒的是科學的真理性和宗教的虛偽性,爭奪的是思想意識和民心向背,必須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斗爭意識,從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層面研究和部署。

(二)關于引導相適應的邏輯把握

世間萬物皆有道,破解萬事皆有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工作,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操作,唯有首先把握基準邏輯,方能掌握其中的“道”與“法”。

1.把準政治邏輯,明晰相適應工作的政治屬性。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始終強調“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笨倳涍€強調,宗教工作本質上是黨領導下的群眾工作,是我國人民群眾工作的獨特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引導相適應工作是每一級每一個黨組織責無旁貸的職責,既不應把宗教視為“洪水猛獸”,也不應把信眾視為“逆端異己”,必須滿懷深刻的群眾情感,用人民群眾觀對待,以群眾工作法踐行。

2.把準哲學邏輯,厘清相適應工作的辯證關系。引導相適應工作必須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為引領,牢牢把握其中的哲學邏輯,理解處理好普遍性與特殊性、主體與客體、系統(tǒng)與局部、主要與次要、表象與本質、物質與精神以及內與外、動與靜、虛與實、長與短、快與慢等辯證互動關系。一是引導相適應工作是群眾工作,但更是一項特殊群眾工作,工作對象、性質不同,要求的方法、措施也就不同;二是各級黨政尤其是宗教管理部門既是領導主體也是引導主體,宗教團體和信眾既是相適應主體,也是相適應工作中的自治主體,領導主體和引導主體要格外注重發(fā)揮適應主體的自治作用(2)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只有落后的干部,沒有落后的群眾?!币虼耍谝龑噙m應工作中,各個領導主體、引導主體、引導者本身首先應是被引導者,只有自己不落后,才有能力去引導別人。;三是引導相適應是一項全局性、系統(tǒng)性工作,首先應是但絕非僅是統(tǒng)戰(zhàn)、民宗職責,各個領域、各條戰(zhàn)線、各類人員皆是引導者,尤其是黨員干部、老師、家長等;四是要抓住重點領域、重點對象、重要環(huán)節(jié)、重要時間,比如宗教協(xié)會、宗教院校、宗教場所、宗教儀軌、宗教活動、高僧大德、學校、家庭、涉宗景點等;五是要虛實結合,既要強化科學理論引領,又要提供現實載體,比如創(chuàng)設拓展心理咨詢、就業(yè)咨詢、升學咨詢、婚姻咨詢等現代公共服務平臺,借此弱化甚至替代某些道觀寺廟神秘性、虛偽性、欺騙性的一面,使其職能回歸本位。同時,還應注重強化互聯網虛擬空間的引導工作,確保互聯網宗教生態(tài)“風清氣正、山清水秀”;六是把準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內部群眾工作與同利用宗教進行分裂反華勢力進行外部政治斗爭的邊界;七是把握引導相適應中的靜態(tài)表象與動態(tài)變化,把準其中的“明”與“暗”、“變”與“未變”以及短期收獲與長期成效;八是把握引導節(jié)奏、力度、藝術,避免成為民族和社會矛盾激化的導火索;九是把準宗教、民俗、文化的邊界,防止漏導、誤導、亂導;十是以問題為導向,抓深抓實抓細,切實形成操作性強的指導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

3.把準法治邏輯,構筑相適應工作的法治保障?!顿Y治通鑒》有語:“經國序民,正其制度?!薄盾髯印ぞ榔谑分休d:“法者,治之端也?!痹谝婪ㄖ螄F實語境下,“依法治宗”當屬重要維度,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引導相適應工作。一方面,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既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又要求把宗教事務納入法治化軌道。宗教場所置身中華大地,宗教人士同屬中國公民,宗教事務亦非法律真空。不允許宗教場所成為“法外之地”,教徒信眾成為“法外之人”,宗教事務成為“法外之事”;另一方面,要強化涉宗領域尤其是引導相適應工作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等的構筑,進一步明晰和壓實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用足用好民族自治權和地方立法權(3)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依法賦予設區(qū)市的人大及政府可以就城鄉(xiāng)建設與管理、環(huán)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事項分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和規(guī)章。其中雖未明確有宗教事務,但卻可內含其中,比如可因地制宜地將宗教文化或廟宇經濟場所等納入鄉(xiāng)村規(guī)劃、城市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統(tǒng)籌布局,探索淡化宗教消極影響和引導相適應新路徑。。

三、引導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實證分析

(一)引導實踐層面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黨和國家關于宗教治理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偉大創(chuàng)舉和勇敢探索,實踐中已逐漸收到良好效果,取得了較大成績,在促進宗教和睦、佛事和順、寺廟和諧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愈來愈轉化出強大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尚存諸多不足和亟待改進之處。一是科學認識需要進一步提升。主要是對于引導相適應工作的政治性、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認為引導相適應工作漫長無邊和過于抽象,是一項“軟任務”,對于涉宗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暗流涌動”和“長期風險”認識不足,撲下身子主動抓、快速抓的認識不夠。二是責任意識和斗爭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有的部門認為引導相適應工作是統(tǒng)戰(zhàn)、民族和宗教部門的事情,與己無關,尚未形成合力推進的格局;有的干部認為涉宗工作敏感復雜,缺乏敢于直視和面對的勇氣,不想碰、不敢碰,“積極引導”的積極性不足[3]。三是方法性和深入性不夠。對于引導相適應工作是群眾工作的認識不到位,甚至有人將僧尼信眾視為異端另類,將其推向群眾工作的對立面,距離真正把準宗教信眾這部分特殊群眾的特征特點、工作規(guī)律和工作方法尚有差距。對于“誰引導”“引導誰”“如何導”,思想認識尚不到位,引導實踐尚存偏差。引導時往往局限于活動化、形式化、表面化,抓不住得當方法、現實載體、重點對象(4)比如,黨員干部不僅自身不能將信馬列與信鬼神“并行不悖”,搞所謂“雙重信仰”,臺前幕后演“變臉”,更要在引導相適應中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引導一個家庭、一個家族進而引導周圍一片群眾。各級黨組織應將所轄黨組織以及黨員干部在引導相適應工作中的現實表現納入評選先進或晉級提拔重要標準和條件中。另外,道觀、寺廟、學校、家庭以及涉宗旅游景點等均是重要引導場所,教徒、信眾、老師、家長、游客等均是重要引導對象。比如有的學生和家長考試前念經祈禱,有的游客專赴宗教場所燒香拜佛,有的涉宗景點隨意與歷史事件或革命人物進行關聯等,這些都應以適當方法納入引導的重要視野。,引導時間、空間局限,廣度、深度和可持續(xù)性均顯不足,同時還存在互聯網宗教引導工作亟待加強等諸多問題[4-5],遠未形成一整套科學的管理體系、指導體系、評估體系。四是宗教團體和信眾“主動適應”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夠。做好任何群眾工作,首先要啟發(fā)群眾的自覺性(5)劉少奇同志向來提倡:共產黨人要密切聯系群眾,關心人民的痛癢,懂得人民的心。他還曾說:“不論去進行任何工作,當群眾還沒有自覺時,我們的責任,就是用一切有效的適當的方法去啟發(fā)群眾的自覺,不論如何艱苦,需要如何長久的時間,這首先的第一步的工作,是必須做好的?!币陨鲜莿⑸倨嫱緦θ罕姽ぷ鞯囊?guī)律性認識,至今使人聞之發(fā)聵,對做好宗教領域群眾工作具有深刻啟發(fā)意義。,這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導現實中,宗教團體和信眾作為“適應主體”的自覺性尚未被充分激發(fā)和喚醒,在一定程度上尚存消極性、被動性甚至抵抗性;五是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治保障運用不足。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引導相適應工作必須在法治框架內運行。然而,現實中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仍顯不足,法治保障尚存缺位,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尚未通過法律工具壓嚴壓實,更未形成“軟法”“硬法”相互契合呼應的法治保障體系(6)比如,對于有關部門和黨員干部過度依賴引導職責和讓渡給宗教人士,如何從黨紀政紀、法律法規(guī)層面進行規(guī)制,以及如何實現二者協(xié)調銜接。再如,《宗教事務條例》對于宗教場所與教職人員在宗教場所之內直接涉足“廟宇經濟”進行了明確規(guī)制,防止“宗教搭臺,經濟唱戲”,有效遏制“宗教熱”,但對于寺僧在宗教場所之外以及間接或隱性營商問題仍缺乏兜底性回應。同時,該條例僅是國務院法規(guī),尚缺乏人大立法層面的國家法律以及地方性法規(guī)、政府規(guī)章、規(guī)范性文件等綜合配套約束。。六是高層次專業(yè)化人才短缺,缺乏可復制可推廣性經驗。引導相適應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專業(yè)性較強,確實抽象而復雜,現實中又缺乏高層次專業(yè)化人才指導和參與,不能及時準確地將既有工作成果總結提煉成可復制可借鑒性的經驗。

(二)理論研究層面

宗教在中國就應該實現中國化,必須與中國基本國情、時代特點、傳統(tǒng)文化等相適應[6-7]。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黨領導宗教工作決心和魄力的鮮明體現,彰顯了思想解放、觀念創(chuàng)新。但同時更需要把握新時代賦予“相適應”的新內涵,在理論闡述上不斷充實完善,努力探索開創(chuàng)學理基礎,為引導工作提供方法參考、方向指引和路徑選擇[8-9]。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審視并經實證分析發(fā)現,既有研究大多側重于世界觀層面,方法論層面探討較少且籠統(tǒng)模糊。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和不足:一是從研究維度看,對于引導相適應的重大政治命題,更多是從形成到發(fā)展進行歷史性和追溯性研究[10-11],而對于現實性研究較少。二是從研究內容看,主要圍繞哲學、管理學、政治學、文化學等宏觀層面展開[12-15],并從哲學基礎、理論內涵、政治認同、邏輯起點、價值判斷等層面進行分析[16-18],對“如何處理相適應”闡釋多,而對“怎樣做到相適應”回應少;三是從研究方法看,文獻研究、歷史研究、縱向研究、規(guī)范分析、宏觀分析運用較多,而比較研究、橫向研究、實證分析、微觀分析、案例分析運用較少(7)比如,如何分領域分層面,以問題為導向,客觀理性地檢視剖析引導相適應過程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的研究偏少。。四是偏重學術性,實踐性不強。有研究分別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加強和創(chuàng)新寺廟管理[19],貫徹執(zhí)行黨的宗教政策、構建縱橫協(xié)調機制[20],構筑健康宗教關系、加強宗教人才梯隊建設、善用辯證方法和戰(zhàn)略思維[21],處理好與現代化、世俗化、市場化、法治化的關系[22],發(fā)揮黨和政府“積極引導”與宗教界“主動適應”協(xié)同作用[23-24],以及強化管理者宗教工作理論素養(yǎng)、加強愛國宗教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宗教團體各項制度等[25],進行了戰(zhàn)略性、宏觀性探討,但距離提出現實、具體和可操作性引導機制、路徑載體尚有差距??梢哉f,既有研究雖然總體上提出了引導的大方向,但對于“依托什么引”“到底怎么引”等微觀和深入回應不足。五是研究的哲學性、辯證性、系統(tǒng)性不足。目前研究尚缺乏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群眾路線立場,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和群眾觀,對引導相適應工作如何“發(fā)動群眾引導群眾”進行深入探討,也未見對引導工作中的領導主體、引導主體、適應主體等辯證互動關系進行層次厘清,對各自權利、義務、責任進行科學界定,并從頂層設計高度探索構筑管理體系、指導體系、評估體系。

四、西藏藏傳佛教的引導載體與進路

毋庸置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黨和國家在民族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域的一項重大政治判斷和治國理政方略,其中“積極引導”本身就是方法論,具有深刻的戰(zhàn)略性、指引性、方向性[26]。引導相適應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性、復雜性、長期性工程,至于如何從哲理上、宏觀上進行科學認識和邏輯把握,前文已有初步探討。但無論引導實踐還是理論研究,現實載體構建與路徑選擇,當是重要關注靶點。

經過民主改革,藏傳佛教與政治相分離,發(fā)生了質的變革,成為普通的宗教,但是由于其影響時期長、影響力大,尤其是其社會性、世俗性強,使之具有特殊性。藏傳佛教思想產生、發(fā)展于宗教場域(包括宗教職業(yè)者、宗教場所、宗教儀軌、宗教活動、宗教院校等),但其影響遍及社會各個方面。因此,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載體與進路也有其特殊性,故提出以下思路。

(一)善抓高僧大德載體,引導追隨先師典范

正如社會大眾會崇拜偶像一樣,對于僧尼信徒、信眾而言,高僧大德就是他們心中的偶像和典范,甘愿一生效仿、膜拜和遵從。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實踐中,抓住高僧大德這個關鍵群體,就是抓住了關鍵少數,往往會使僧眾弟子自覺和執(zhí)著地學習和追隨,進而收獲良好的效果。

古今中外,尤其在我國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都是愛國愛教典范。比如,魯迅就曾稱贊走出國門求法取經的法顯、玄奘等是“民族脊梁”。再如,抗戰(zhàn)時期太虛大師堅持佛教革新與政治革命相向,以佛教救國。他曾組織動員“佛教青年護國團”和“中國宗教徒聯誼會”,呼吁全國各宗教團體一致抗日,并創(chuàng)辦《海潮音》等刊物刊載愛國愛教文章,在僧眾教徒中影響廣泛。不僅如此,他還出訪歐洲揭露日本軍國主義暴行,呼吁國際宗教界援助中國,響應廣泛。

當代中國,許多高僧大德甚至普通僧尼追隨先師典范,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熱心參與賑濟救災和扶貧助困等人道公益活動。比如,2019年底以來發(fā)生的全國、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包括藏傳佛教在內的廣大宗教界爭先恐后捐款捐物。汶川大地震時,四川阿壩州昌列寺的僧侶們不僅捐款捐物,更是獻血救人。南京市目前注冊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逾萬人,其中就涵蓋院士、老干部和造詣較深的宗教人士等。2011年,福建寧德一家寺廟76歲老和尚釋照緣,專門前往福州市紅十字會登記注冊成為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

我國明確禁止非宗教性團體、院校和活動場所等組織宗教性活動和接受宗教性捐贈。但應注意的是,不能把凡是有宗教人士參與的活動或捐贈都等同視之。區(qū)分關鍵點是,不僅要看參與主體,更要看參與目的,亦即是否有宗教意圖指向。凡事不應談宗教色變、涉僧尼止步,不加考量就扣帽子、貼標簽、喊叫停,若然就談不上“積極”引導,甚至是不作為或亂作為,往往有負高僧大德善心義舉,傷了他們赤誠的愛國愛教愛民之心,錯過其在“相適應”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引導相適應工作中,要注重發(fā)揮宗教院所、宗教團體、宗教場所尤其是高僧大德在教規(guī)教義、民俗文化等合理闡釋中的重要引領作用,切實做好“闡釋”這篇大文章[27]。闡釋的理論雖然可能與科學有差距,但總的指引性方向應是求同存異、積極向上,符合中華民族共同文化認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

(二)善抓家庭學校載體,引導追求文明進步

如果說意識形態(tài)領域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那么宗教寺廟場所和學校就是前沿陣地。在這個戰(zhàn)場和陣地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們不主動占領,別人就會占領。對待民族宗教工作,就是要敢抓、愿抓、善抓和常抓,絕不能畏懼之、遠觀之、袖手之甚至躲避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要抓住重要源頭和載體。宗教場所是宗教思想的發(fā)源地、流出地,家庭和學校往往是宗教思想的接受地、傳播地。如果家庭和學校一直接受宗教思想影響,宗教影響就會代際傳承,永不間斷。因此,要格外注重發(fā)揮好這兩個關鍵場域的引導作用、彼此之間的互動作用以及二者的輻射作用,切實推動形成“學校引導學生、學生引導家長、家庭引導社區(qū)、社區(qū)引導社會”的聯動互促效應。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人生的終身學堂。家庭成員之間親密度和信任感強,彼此思想言行容易接受。由于人類出于對知識的自然尊重,一個家庭中的學生很容易影響父母和其他成員。比如現實中,西藏內地班的學生放假返藏后向家長講一些現代文明知識以及反宗教迷信和反分裂的東西,家長就很容易接受。他們把學到的文明知識和良好生活習慣帶回自己家庭,就是在以“小手拉大手”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和引導著西藏宗教和民俗。因此,引導相適應工作要樹立“從娃娃抓起”的意識,切實阻斷宗教思想的代際傳承。由于未成年人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因其尚無法正確辨識和區(qū)分宗教與無神論,家長應注意不能向孩子宣傳宗教,不要向其展示或播放相關宣傳品,更不應教孩子比畫一些宗教手勢或動作。當然,對此該如何以法律和政策進行規(guī)制引導,當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必須回應的重要命題,尚需展開更加理性和深入的探究(8)可探索將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工作深入到家庭層面,比如大力實施新時代“家庭文明工程”,納入“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和諧家庭”評選的重要參考條件等。。

學校是真知的海洋,文明的修煉所。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絕不允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傳播宗教、成立宗教團體以及組織舉行宗教活動。同時,學校不能只顧搞教學、做科研,還要勇擔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重要責任。要善于廣開思路和創(chuàng)新機制,通過舉辦與民族宗教相關學術講座、科普活動等,以“走出去、請進來”形式,實現校內與校外、學生與公眾互動交流發(fā)現,引導社會上信教群眾追求文明進步。

(三)善抓醫(yī)療衛(wèi)生載體,引導尊崇醫(yī)學科學

追溯醫(yī)學歷史淵源,其與宗教早就結下不解之緣??梢哉f醫(yī)學脫胎于宗教,宗教又反作用于醫(yī)學,且具積極和消極雙重影響。比如藏醫(yī)學,由于其以佛教哲學為主導,至今仍存宗教底蘊和印跡(9)藏醫(yī)的科學化發(fā)展無疑是歷史選擇和必由路徑?,F代藏醫(yī)學無論理論研究還是臨床應用,均應注意科學化解釋,摒棄和淡化宗教色彩,使其成為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現實載體。。同時,西藏少部分民眾就醫(yī)觀念、習慣行為等也在一定程度受宗教影響。由此,將醫(yī)療衛(wèi)生特別是精神疾病的解釋和診治作為引導相適載體,實有應然性和必要性,也具可接受性。

由于特有地域文化因素,有人主觀認為西藏民眾基于宗教信仰原因,沒有或少有精神疾病。這既不符合學理解釋,也不符合實際。精神疾患病因復雜,但心理沖突導致自我失衡是重要原因。西藏居民同樣面臨來自工作、家庭和生活等諸多壓力源。特別是西藏快速發(fā)展進步,多元文化交織、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社會競爭加劇,必然會帶來更多心理挑戰(zhàn),這是普遍規(guī)律。既有流行病學實證研究表明,西藏并非沒有或少有精神障礙者,且某些病種發(fā)病率并不比內地低[28-30],只是部分病患及家屬由于受特定文化和宗教習俗影響,使其對精神障礙的解釋模式與現代精神醫(yī)學不一致,往往歸因于前世孽障、游魂附體等,不積極尋求醫(yī)學治療。

近些年來,由于西藏自身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全國“組團式”醫(yī)療人才援藏工作的開展,西藏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取得巨大進步。但總體上仍相對落后,特別是精神衛(wèi)生資源尚較匱乏,對精神疾病正確識別率偏低,漏診率和誤診率偏高。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西藏精神衛(wèi)生事業(yè),大力開展科普教育和篩查診治,使更多西藏群眾特別是邊遠基層農牧民能夠正確看待精神疾病,改變庸俗落后舊習,認識到精神疾病治療的科學性,主動求治于現代精神醫(yī)學,放棄請活佛加持或喇嘛所謂“驅邪”的行為。衛(wèi)生管理部門要加強各級衛(wèi)生機構的建設,開展醫(yī)學醫(yī)療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科學治病的觀念,積極到醫(yī)療機構就診治病,改變到寺廟請活佛開“靈藥”賜“良法”的神秘做法。這個指導其正確認知和接受疾病診治的過程,也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具體實踐,既自然而然和潛移默化,又可操作和易接受。當然,對于披著宗教外衣行醫(yī)詐騙,嚴重違背醫(yī)事法律規(guī)范和侵害民眾健康的涉醫(yī)行為,應運用法律武器規(guī)制。

(四)善抓人道慈善載體,引導過好現實人生

人道,即對一切生命體、存在物給予作為人類應當給予的最基本尊重和保護,是人性天良的底線;慈善,即為改善提升他人或事物境況的慈悲善良之舉,包括人性天良底線及其之上部分。二者并非等同、平行關系,而是相互交集、彼此滲透(10)關于人道與慈善的概念區(qū)分,少有學者探討,使用混淆,亟待廓清。追溯紅十字會的組織起源與法律框定,與其說是慈善組織,倒不如說是人道組織。這對于進一步厘清紅十字會的使命方向,特別是找準其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中的工作切入點和路徑載體至關重要。。人道與慈善既是人性“本我”中“善”的內在表達,又是“超我”中“道德的我”的外在表現,是人內在心理沖突的碰撞選擇和精神價值提升過程,共同構成人類利他主義價值鏈的主線,形成助推社會文明和諧進步合力。

宗教的消極影響深遠多元,其中最直接最現實的表現就是誘導欺騙信教群眾把身心托付給寺廟教堂和輪回來世,為此把辛辛苦苦積攢的大量財物甚至政府給予的扶貧補貼、低保費和救濟款等都送進寺廟或用于其他宗教性布施[31],而不是將其捐贈給人道或慈善組織。對此,屬地黨委政府尤其是紅十字會或慈善團體應將其納入工作視線范圍(11)2012年2月,國家宗教局會同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民政部等印發(fā)了《關于鼓勵和規(guī)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明確了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相關政策,強調對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要“積極支持、平等對待”。2012年9月17日—23日,全國宗教界啟動以“慈愛人間,五教同行”為主題的“宗教慈善周”活動,此舉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途徑之一。,注重對特定群體強化人道主義精神和慈善理念價值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他們將錢財直接或間接捐贈給最脆弱最需要的群體,而不是冰冷的人造銅像和虛擬神佛,進而使其在現實情境中體驗“樂善好施,助人為樂”和“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升華,真正珍惜和過好充實完滿的現實當下。

另外,西藏帶有宗教色彩的傳統(tǒng)喪葬習俗比較普遍,比如天葬等。盡管民間、學界對此說法不同,但主流解釋應是至善布施,亦即藏民族是一個偉大和富有愛心的民族,死后甘愿把肉身施舍給兀鷲,以此做完人生最后一次善事。如此看來,在西藏開展遺體和器官捐獻,相對其他省域而言(12)《孝經·開宗明義》有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币簿褪钦f,即使在西藏之外的其他省份,遺體和器官捐獻事業(yè)同樣也會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在推進過程中同樣面臨一定阻力。不但不是阻力,反而是助力,只不過同樣需要一個闡釋性的引導過程。要通過宣傳、引導和啟發(fā),讓更多藏族群眾愈來愈深刻和自覺認識到,以肉身施舍救助兀鷲等異類生靈是“大愛”,救治同類生命和促進醫(yī)學進步則是“更大愛”,這與“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佛教理念高度契合。經實地走訪交流發(fā)現,很多高僧大德和藏族群眾對此亦持肯定和支持意見。其實,從應然到實然,從歷史到如今,全球不僅沒有任何主流教派反對救人性命,相反往往以身示范,比如釋迦牟尼佛前世“舍身飼虎”以及尸毗王“割肉救鴿”等(13)筆者認為天葬作為藏族傳統(tǒng)喪葬方式,被認為是死后拿“皮囊”喂食禿鷲,以最尊貴布施方式贖回生前罪孽,核心是不滅的靈魂與陳舊的軀體分離,是異次元空間的不同轉化,即靈魂不滅和輪回往復,而非“天葬可以讓靈魂上天堂”之類的識見。如此看來,基于至善布施的“贖罪論”與“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佛教理念高度一致,二者可謂同源同質。這就提示,教規(guī)教義、民俗文化的合理闡釋對于引導相適應工作極其重要,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當然,更理想的引導方向和效果應是,讓群眾尤其是信眾認識到更充實完滿的人生在于“救人一命”“推動醫(yī)學進步”的現實當下,而非“喂食禿鷲”的虛妄未來。。試想,一個漢族同胞逝世后捐獻人體器官挽救一個甚至多個藏族同胞生命,抑或反之,那都是以別樣形式完成“生命接力”,用實際行動畫出民族團結進步最美“同心圓”,無疑將大大提升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如若越來越多藏族同胞死后愿意選擇捐獻遺體和器官而不是天葬或其他傳統(tǒng)喪葬方式,那么既可直接促進醫(yī)學科學事業(yè)進步,又能引領改變當地傳統(tǒng)喪葬習俗,更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現實生動實踐。當然,這一進程的快慢,顯然與相關知識和法規(guī)政策的宣傳動員以及科學普及的力度緊密相關(14)截至2020年6月30日,西藏自治區(qū)遺體和器官捐獻自愿登記注冊人數為1493人。其中,2014年之前為0;2014—2017年僅83人,其中藏族23人,占比27.71%;自2018年1月,由于加大宣傳動員和科學普及力度,2018—2020年6月30日,新增登記注冊人數1410人,其中藏族659人,占比46.74%。由此可見,宣傳動員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藏族同胞的踴躍參與性。。而且無論如何,應注重對天葬等傳統(tǒng)喪葬習俗的尊重和保護。

(五)善抓法律法學載體,引導敬畏法紀法度

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本次分暮苤匾?,敬畏什么更重要??v觀古今中外之言,人生應有三敬畏:敬畏自然、敬畏國法、敬畏圣賢??档抡f:“自由即自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如果說道德底線是黃線,那么法律底線就是紅線。任何社會人不僅不能逾越道德,更不應逾越法律。

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內涵豐富,維度多元。但無論如何,法制教育不能“缺席”,這既是一種方法路徑,更是一個底線要求。面向僧尼教徒的法制教育,絕不應蜻蜓點水和做表面文章,不能僅滿足于偶爾幾次法律法規(guī)宣講,也不能止步于涉宗法律規(guī)范宣傳。一定要將“積極”引導的政治要求和主觀認識落實到位,緊密結合僧尼群體特點和實際需求,將我國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及政策文件等,按部門法或其他類別化形式,選擇性、靈活性、巧妙性地融入寺規(guī)僧約或研修課程,使其能夠較為深入和系統(tǒng)地掌握法律規(guī)范,從內心敬畏法紀,既能在平常時依法行佛事、處世間,更能在關鍵時站穩(wěn)立場和不越底線。

《易經·系辭》有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二者是哲學上的相對概念,揭示了本源與現象、抽象與具體的辯證關系。通俗而言,法學是抽象的法律科學理論,是為法律之“道”;法律則是具體的強制性規(guī)范,是為法學之“器”。教規(guī)教義是宗教信徒尊崇的“道”。盡管東西方法學之“道”有異,法學之“道”與宗教之“道”不同,但相互之間并非非此即彼,有時甚至相通互鑒。形式相通,方有助于實質相融。故若能將法學之“道”與宗教之“道”實施“軟”對接,相較單將法律規(guī)范以“器”的形式進行“硬”灌輸,往往會事半功倍。哈羅德J.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一書中曾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庇纱耍瑢ⅠR克思主義法學原理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等作為重要內容,通過較好地借助和發(fā)揮宗教組織的自治性,在教徒信眾們研修宗教之道時有機融入,應具形式上的同質性和實踐中的易受性,可潛移默化地實現其從對法學理念的吸收信仰到對法律規(guī)范的自覺踐行。

(六)善抓理論思想載體,引導轉換信仰軌道

做好宗教領域群眾工作,既要進行規(guī)范管理使其被動遵從,更應做好思想工作使其主動相隨。從事宗教事務的管理者,不僅要明白信教群眾所思所想,還要啟發(fā)他們自覺自省。沒有他們的思想覺醒,一切都是徒勞,至少是事倍功半。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說:哲學可以取代宗教。英國哲學家羅素在給其老師懷特海的信中說:哲學發(fā)展到最終階段,必然是科學。在科學界,“宗教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科學”更是被普遍認可。這些閃耀著真理光芒的至理名言,無疑是那些人間有趣靈魂者彌足珍貴的思想結晶。但如何讓教徒信眾們也能夠基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對哲學、科學自覺性地從了解認可到追求信仰,應成為新時代宗教工作的治本命題,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對于宗教,應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觀和辯證觀看待。既要承認其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面性,還要注意區(qū)分識別宗教、邪教及宗教極端主義思想。宗教之所以被稱作“精神鴉片”,乃因其欺騙性,而其欺騙性又恰好根源于兩面性。不秉持唯物主義辯證觀,一味片面批判宗教是異端邪說和牛鬼蛇神,強制性使信徒們不得信仰宗教的野蠻做法,既不尊重事實科學,也必將乏力無能,甚至引起緊張敵對。

宗教作為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由來已久,盡管目前呈現出一定世俗化即非神圣化,正從社會生活的中心逐漸走向邊緣,但距離徹底無神論尚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其間絕不能被動等待,而是應積極引導,否則將漫長無邊。社會公民有信仰自由,到底是信仰宗教、哲學還是科學,個人具有選擇權,政府和社會既應尊重其選擇,更應為其趨向哲學和科學的選擇提供機會和平臺。積極引導最長期、最理想、最具挑戰(zhàn)性的結果,就是以尊重宗教信眾信仰自由為前提,逐步啟發(fā)引導但并非強加干涉其思想自覺和使其放棄有神論思想,完全自愿地實現從“彼世”到“此世”,從“彼信仰”到“此信仰”,甚至從“不信馬列信鬼神”到“不信鬼神信馬列”的信仰軌道轉變,其中關鍵之處更在于使其能夠真正識別宗教的兩面性尤其是邪教和宗教極端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經濟文明落后的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直接跨越“卡夫丁峽谷”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其中發(fā)展生產力和向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學習是實現跨越的橋梁[32]。由是可見,無論社會形態(tài)還是意識形態(tài),不同體系之間并非完全絕緣,且均具有轉換甚至跨越轉換之應然性和實然性,而架起橋梁和找到路徑至關重要。對于引導宗教信眾信仰軌道的轉變,尤其需要在宗教思想和馬列哲學之間勇敢而智慧地架起理論橋梁(15)理論橋梁的架設,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均應作為重要課題研究。比如,可以是對教規(guī)教義、民俗文化作出符合現實社會和時代進步的闡釋,也可以是以馬列哲學之矛攻宗教思想之盾。總之,須達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蕪存菁,激濁揚清”的目的,使傳統(tǒng)宗教文化逐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趨向統(tǒng)合,凝練沉淀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并將其有機融入宗教研修課程及學位考試體系之中,使信徒教眾在經堂學修與辯經求真中喚醒宗教本位的“集體無意識”并深刻進行“元認知”(16)集體無意識與元認知均是心理學術語。前者是指由遺傳保留下來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沉淀的人類普遍性精神;后者是指對認知的認知,是對自身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以求得宗教、哲學、科學三者之間最大的正公約數,自覺摒棄宗教消極性,主動同異端邪說和宗教極端主義展開思想論戰(zhàn)。這一理論橋梁的架設,對政治性、方法性、技術性、藝術性要求均較高,必須遵循和優(yōu)化合理路徑,比如可以較為充分地發(fā)揮具有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社會主義學院作用,強化對宗教人士尤其是高僧大德的培訓[33-34],并通過宗教團體、宗教組織、宗教場所的自治體系穩(wěn)妥有序、自發(fā)自愿和自然而然地進行。

五、結語

馬克思指出,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chuàng)造了人,宗教是現實世界的倒影,即“顛倒了的世界”[35]。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需要的是現代價值導向作為強大精神基礎,而非宗教價值導向,但目前宗教思想影響依然較大,甚至還存在與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爭奪群眾[36-37]的情況。因此,淡化宗教消極影響,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意義重大、形勢緊迫,必須高度重視、積極而為。然而,唯有導之有“方”,方能導之有“力”、導之有“效”。這就需要不斷探索新方法、實踐新路子[38],避免出現社會主義社會適應宗教的本末倒置現象[39],真正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

盡管目前引導相適應工作在摸索中取得了較大成績,但距離黨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尚存偏差、壓差、落差和溫差。這就需要正視問題,強化理論研究,從科學認識入手,把準重要邏輯,講究方法論,構建引導機制,不斷把相適應工作推向深入。引導實踐中,應始終秉持科學高于宗教、國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以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為指引,堅持群眾立場和群眾工作法,厘清相關主體以及彼此間鏈接互動關系,注重以引導主體的積極性強化適應主體的自治性并誘發(fā)其自覺性,把握好力度、節(jié)奏、邊界,以“繡花”功夫深入推動傳統(tǒng)宗教文化的現代轉型,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制度體系。

猜你喜歡
相適應工作
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相適應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不工作,爽飛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引導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實踐路徑研究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階段及與之相適應的培訓模式的構建
做與文化相適應的醫(yī)生
我要出艙工作
再說還有工作忙
兒童繪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選工作
與獨立學院VC++教學相適應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思考
连云港市| 峡江县| 沈阳市| 绥芬河市| 广丰县| 鄂尔多斯市| 延安市| 溧水县| 建水县| 松溪县| 保定市| 宿州市| 青神县| 临漳县| 潜山县| 汝阳县| 凌云县| 定日县| 垣曲县| 溧水县| 南京市| 敦化市| 伊金霍洛旗| 卢湾区| 张家口市| 桓仁| 东源县| 武乡县| 延川县| 尤溪县| 噶尔县| 永春县| 金沙县| 仁化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和县| 万年县| 宽城| 鄯善县| 浦东新区|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