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與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相疊加,國際輿論呈現復雜態(tài)勢,中國議題也被推至輿論“前沿”。在美政客借涉華議題拉動選情的背景下,本文力求探討今年以來美國就疫情應對、經貿領域、地緣政治等問題的對華認知態(tài)勢,嘗試從歷史及現實角度探討其背后原因,并著眼于中美關系的歷史唯一性和特殊性,尋找理性看待當前中美關系,避免對美誤判的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美國大選;新冠疫情對華認知;接觸戰(zhàn)略
中圖分類號:D771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1-0003-02
2020年的美國大選與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疊加,疫情加速推動了美國對華負面情緒,推升了“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當前,美國兩黨與主要媒體就中國議題達成新共識,美積極挑動中美地緣政治競爭、鼓動中美經濟“脫鉤”、拉攏盟國組建所謂“反華陣營”,將中國議題變?yōu)榇筮x之年轉移國內矛盾、攻擊競爭對手的替罪羊。
1競爭基調下的美國對華認知
面對新冠疫情、經濟衰退和種族騷亂等困局,美國戰(zhàn)略界、政策界普遍將中國置于對立面,宣告原先以“接觸、合作”為主的對華關系模式暫告段落,轉而訴諸“以競爭為基調”的對華戰(zhàn)略,國際輿論對中美“脫鉤”“新冷戰(zhàn)”的悲觀論述增加。當前,中國議題被打上“政治烙印”:在新冠疫情上,中國被塑造為“責任者”;在科技領域,中國被描述為“競爭者”;在國際秩序上,中國被看作“破壞者”。
1.1借新冠疫情抹黑中國,中國被塑造為全球疫情蔓延“責任者”
新冠疫情暴發(fā)為美國大選年操控中國議題提供了更大空間,美反華勢力借疫情拋出“中國責任論”“中國隱瞞論”“中國賠償論”等論調,為其疫情控制不力尋找替罪羊。新冠疫情觸發(fā)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鍵供應鏈對中國依賴的擔憂,美知名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指出,中美經濟關系在新冠疫情之下面臨新挑戰(zhàn),“中美經濟脫鉤論”是美國政府將兩國經貿摩擦政治化的產物。有關疫情的爭論也蔓延至政治層面,正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董春嶺所指出的,“中國政治體制的優(yōu)勢在‘疫情大考中得以體現”,“特朗普會充分利用和放大國內國際上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影響力衰落的焦慮感,以更激進‘對抗中國姿態(tài)動員選票”[1]。
美媒涉華報道與美國政客言論呼應,借疫情指責中國。美國政客及媒體在疫情問題上的負面論調,導致美國公眾對華認知的對抗性上升。皮尤研究中心7月30日發(fā)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美國人比例升至73%,達皮尤自2005年開始該調查以來最高水平,比該中心3月發(fā)布的前一次調查上升了7%。
1.2在經貿領域打壓中國,將中國描述為科技領域的“競爭者”
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并升級為全面貿易戰(zhàn),從本質上看,中美貿易戰(zhàn)是“中美科技創(chuàng)新特別是高科技的較量”[2]。當前,美方已將中國定義為科技領域的“挑戰(zhàn)者”“主要競爭對手”,以所謂國家信息安全、知識產權等為借口,將經貿議題政治化,對華為、中興等高科技企業(yè)以及社交媒體TikTok實施打壓,以實現遏制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圖。
美國在本國遏制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同時,還對歐洲盟友等施壓,欲形成遏制中國的共同陣線。1月6日,歐亞集團發(fā)布報告《2020年全球十大風險》,榜單中位列前三的是“誰將統(tǒng)治美國”“中美科技脫鉤”和“中美關系惡化”。報告認為,中美科技領域“脫鉤”是蘇聯(lián)解體以來對全球化影響最大地緣政治變化,中美“脫鉤”將造成難以逆轉的商業(yè)、經濟和文化鴻溝。
1.3加強地緣政治競爭,將中國刻畫為國際秩序的“破壞者”
近年,中國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正如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雅克·戴杰和金駿遠在《中國的全球參與:21世紀的合作、競爭與影響力》一書中所言,中國正以一種富有擔當的大國形象,在多領域影響國際事務,成為全球治理主要貢獻者。中美影響力長消加大了兩國戰(zhàn)略互疑,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舉措,進一步觸發(fā)美遏制中國的意圖。大選之年,特朗普在政治、經濟、種族等多重壓力之下,訴諸更激進的對華政策,以向中國轉嫁矛盾作為競選策略。
當前,中美沖突橫跨多個地理區(qū)域和多個領域,在該背景下,美國積極拉攏第三方國家進入自身聯(lián)盟體系,加強地緣政治競爭,并進一步組建“反華戰(zhàn)線”:一方面借助東海、南海領土爭端及中印邊境沖突等,拉攏我周邊國家;另一方面,欲擴容七國集團、“五眼聯(lián)盟”等組織,借以遏制中國。
2美當前對華認知的歷史現實原因
2.1美對華政策轉變經歷量變積累
當前,美國戰(zhàn)略界、政策界普遍認識到原先以接觸、合作為主的對華關系模式告一段落,應對“中國挑戰(zhàn)”將是下屆美國政府對外政策重中之重。這一從接觸到“脫鉤”乃至“全面對抗”的轉變、從個別議題摩擦到議題相互關聯(lián),并非由特定事件引發(fā),而是一系列“結構性變化”累積的結果。在政策層面,美國2017年底發(fā)布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和2018年初發(fā)布的《國防戰(zhàn)略報告》,將中國視為“頭號威脅和戰(zhàn)略競爭對手”;2020年5月發(fā)布《對華戰(zhàn)略報告》,稱將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遏制中國。2019年11月,美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曾發(fā)出“中美處于冷戰(zhàn)山腳下”警告。2020年以來,美國頻繁對中國示強,從驅逐在美中國記者、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到美國務卿蓬佩奧講話否定中國南海主權主張都不斷激化著中美矛盾。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問題專家瑞安·哈斯指出,美中政策起草者正面臨一方獲益則另一方受損的“零和”關系。
2.2涉華議題成大選年美轉移國內矛盾工具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美國成為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人口、經濟均遭重創(chuàng)。疫情應對不力導致社會矛盾加劇,特朗普執(zhí)政四年的經濟成績單也化為泡影,加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發(fā)美國社會對種族歧視的抗議聲浪,特朗普的選情變得異常艱難。因此,為吸引選民、轉移國內民眾對新冠疫情的注意力,中國議題成為2020年美國大選的“前沿”。外界普遍擔憂,美國大選年營造的對華強硬論調短期內不會消失。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認為,美對華鷹派時代將延續(xù)。
2.3美國國內對華“接觸政策”失敗
接觸政策是尼克松訪華后,美國提出的與中國建立正常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當時,中美就接觸政策達成共識,但卻是一種“錯位共識”:美國想把中國變成像自己一樣的西方式民主社會,而中國現代化的目的是富國強兵。隨著中國的發(fā)展,中國聲音、中國方案等在國際上獲得越來越多的積極評價,美國開始擔心中國建立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在這種背景下,中美戰(zhàn)略互疑增加,“錯位共識”消失,美國政界學界對接觸政策的質疑聲音增加。美國國務院前高官阿尼婭·曼努埃爾稱,美國外交政策機構在對華問題上的堅決轉變始于2015年年中。2015年開始,美國內掀起新一輪對華政策辯論。至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加劇并持續(xù)至今,很大程度上宣告新的競合態(tài)勢拉開序幕。
3理性看待美當前對華認知
面對美國大選年就涉華議題的輿論逆風,我們應理性應對,避免對美誤判:首先,應警惕所謂中美“新冷戰(zhàn)”提法,防止引發(fā)錯誤政策導向。巴黎政治學院國際史教授馬里奧·德爾佩羅在題為《美中競爭不是一場新冷戰(zhàn),稱之為冷戰(zhàn)是危險的》的文章中指出,中美不存在完全意識形態(tài)對抗,兩國因全球化形成高度相互依存關系,中美關系具有高度復雜性和特殊性,兩國競爭與美蘇冷戰(zhàn)不能類比。
其次,面對中美關系的悲觀論述,應增強辨識力,關注并對外傳遞政要、學界等對中美關系的積極觀點,倡導中美關系領域的理性聲音。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研究員何瑞恩在報告《美中關系:探索新平衡》中提出建立中美關系新框架、不應試圖建立對抗中國集團等觀點;美國時評家法里德·扎卡利亞在文章《新的中國恐慌:為什么美國不應恐懼最大的挑戰(zhàn)者》中指出中國并非自由國際秩序破壞者,美應鼓勵中國發(fā)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系”圓桌訪談[J].世界知識,2020(16):19-23.
[2]張仁開.貿易戰(zhàn)背景下美國對華技術封鎖與我國的應對策略[J].科技中國,2019(8):1-4.
(責編:周安琪)
作者簡介:劉新蘭(1984—),女,山東淄博人,研究生,中級編輯,研究方向: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