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佳
【內(nèi)容摘要】本文指出了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存在的四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
一、引言
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是中國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來源,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此前已經(jīng)有很多專家學者對這個問題做過探討,這些探討都非常有意義,但是大多是從教育的角度進行的,本文擬另辟蹊徑,從“傳播學”的視角探討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從信息化建設汲取養(yǎng)分,探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突圍之路。
二、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視為是一種傳播工作,是一種為了“立德樹人”而進行的傳播。近些年來,在主流話語層的大力推動和相關各方的積極努力之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從傳播學的視角加以考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播主體”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德才如何更好地“匹配”的問題
這里所說的“德才匹配”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德”與“才”之間的匹配問題,二是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自身實際具有的“德”與其所從事工作崗位要求的“德”之間的匹配問題,三是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自身實際具有的“才”與其所從事工作崗位要求的“才”之間的匹配問題。下面分別展開略作闡述:所謂“‘德與‘才之間的匹配問題”指的是相關主體自身是否具備“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資質(zhì)問題。“德”與“才”是一對經(jīng)常被用來連在一起使用的“衡人”標準,二者連在一起至少可以有四種組合,這四種組合用司馬光的話說就是“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F(xiàn)在的問題是的確有個別知識傳播主體也就是教師“才勝德”,甚至有才無德:今年7月南方某高校的一位擁有博士和博士后頭銜的副教授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課間休息期間忘記關閉直播界面,結果其和他人的聊天過程被全程直播,聊天內(nèi)容不堪入目”,①這個副教授雖然并非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但誰也不能擔保與他類似的“才勝德”,甚至“有才無德”的情況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內(nèi)部就不存在;所謂“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自身實際具有的‘德與其所從事工作崗位要求的‘德之間的匹配問題”是指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某些傳播主體自身的言行可能存在著“表里不一,誠信缺乏;過于關心福利待遇,對自身利益斤斤計較,耿耿于懷”等問題,②在筆者看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德”有“底線”和“頂線”之分,“底線”就是不觸犯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guī),“頂線”就是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實質(zhì)上就是有一個正確的工作與生活態(tài)度,而在這些方面某些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所謂“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自身實際具有的‘才與其所從事工作崗位要求的‘才之間的匹配問題”指的是“有的教師教學經(jīng)驗不足,藝術技巧等還不夠,影響了教學效果”。有的教師“對于深層次問題思考和解決得比較少,缺乏思考深層次問題和進行有效教改和科研的動力”。③
(二)“傳播手段”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路徑依賴”的問題
“路徑依賴”原本是一個經(jīng)濟學概念,其意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chǎn)生依賴”,④用比較直白的話說就是對某一外部事物(也包括人)的一種不愿分離的微妙心理。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也就是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思政傳播時也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懷有這種心理。這里所說的“種種原因”從理論上說可以分成兩大類,一大類是外部原因,另一大類則是內(nèi)部原因。所謂“外部原因”指的是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也就是思政課教師所在的機構以及這些機構的管理者,他們可能會因為主觀或客觀的原因而對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也就是思政課教師開展思政傳播時所采用的相關手段是否過時并不感興趣,這里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所謂“主觀原因”指的是那些管理者可能認為高職院校思政傳播的行為主體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根教鞭就可以進行相關傳播了,根本沒有必要有更大的物質(zhì)投入,所謂“客觀原因”是指盡管有些管理者心里也很清楚,高職院校思政傳播應該與時俱進采用更多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但因為自身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有限的資源不得不往其他專業(yè)課上傾斜,所以,對于思政傳播所需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設備也只能愛莫能助了;說完了“外部原因”,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內(nèi)部原因”,所謂“內(nèi)部原因”顧名思義指的是高職院校思政傳播主體自身的原因,某些思政傳播的行為主體往往也非常主觀地認為自己所從事的是“內(nèi)容大于形式”的工作,因而非常認同古人說過的“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而不知道“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形式與內(nèi)容同樣重要,因而對于傳播所應采用的相關手段的與時俱進也重視不夠。
(三)傳播對象普遍存在著“后喻化”問題
“后喻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的研究》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其意是指“由年青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在世的前輩”的這樣一種文化。⑤一般說來,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加以考量,人類社會先后經(jīng)歷了“前喻文化”“平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個階段。所謂“前喻文化”指的是前大眾傳媒時代流行的文化,在那個時代,人類社會的知識主要由前輩們向后輩傳授,所謂“以長者為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謂“平喻文化”指的是大眾傳媒的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那個時代的特點是借助不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在內(nèi)的其他大眾傳媒,知識可以由平輩之間互相傳授;而后喻文化則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文化。在后喻文化的語境中,很多知識或技能往往都由后輩們傳授給他們的前輩,后輩們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的“土著”,而他們的前輩則成了外來的“移民”!以往教師們“授業(yè)”的職能一步步被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互聯(lián)網(wǎng)所消解,以往借助“授業(yè)”方面知識與技能的不對稱所建構起來的“光環(huán)”在不斷被“祛魅”(Disenchantment),走下“神壇”或“杏壇”的傳道者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在進行相關傳播的時候影響力甚至公信力都大不如以前,“當代大學生的言論和思維導向往往是在風口浪尖,對于他們不能接受或者接受度低的事件會給予強烈的抨擊和指責,并且對于學校和家長的批評和說教的逆反心理強”,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這些從后喻文化的角度對新形勢下的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挑戰(zhàn)。
(四)傳播環(huán)境更加復雜化
高職院校思政工作不可能在真空狀態(tài)下進行,它只能與社會各界共處一個真實的物理時空和虛擬的賽博時空,在這兩個時空中無論是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還是傳播對象都難免要受到外界共用時空中的人和事的影響。首先,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進一步介入我們的生活,“網(wǎng)絡化生存”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人人共享的現(xiàn)實,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與信息世界無限聯(lián)通,獲取知識的速度將趨于無限快,獲取知識的途徑將日益趨近無限多,毛澤東當年在《賀新郎·讀史》詞中寫到的“一篇讀罷頭飛雪”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知識獲取的便捷化有利有弊,好處是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弊處是有可能造成知識獲取者的無所適從,古人所謂“歧路亡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其次,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世事的更易,人們的審美標準、價值判斷、道德取向也越來越趨于多元化,這當然可以視為是我們的這個社會更加開放,但多元化的審美標準、價值判斷和道德取向如果一旦遇上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或定型的高職院校學生,就會給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主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以往用一分力氣就能夠達成的傳播效果,在這種日益復雜的傳播環(huán)境中恐怕花上十分的氣力都不一定能夠達成。至于由技術變遷帶來的復雜環(huán)境就更不用說了,IT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說的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shù)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⑦隨著基于數(shù)字化的網(wǎng)絡技術的日新月異,一日千里,“18-24個月”這個時間段都已經(jīng)被不斷改寫,技術的更新?lián)Q代甚至迭代同樣有利有弊,最大的弊處就是會不斷給包括高職院校學生在內(nèi)的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帶來不良誘惑,這些誘惑對于自制力相對不是很強的青年學生來說往往具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包括但不限于這些都從傳播環(huán)境方面對于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三、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
新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還有很多,上述問題如果辯證地看,其實都是改革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于改革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應該而且只能通過不斷改革加以解決。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筆者對于做好新形勢下的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借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推進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觀念創(chuàng)新
觀念創(chuàng)新乃是一切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觀念創(chuàng)新其他創(chuàng)新很難行穩(wěn)致遠,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惠及十幾億中國人至今仍然生命力旺盛,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年通過在《光明日報》上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評論員文章,并隨之開展了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讓全中國人民通過包括但不限于這樣的討論換了腦筋,改變了觀念,所以不管后來外界風云如何變幻,世事如何波譎云詭,但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對改革開放情有獨鐘,由此可見觀念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相關行為主體之所以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行為主體在思想觀念方面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尋找外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就是這樣的外力。有關方面可以通過“正向”與“反向”兩種方式借助這樣的外力助推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觀念創(chuàng)新。所謂“正向”借力,就是從正面積極的角度積極開展“議程設置”,向那些一時之間思想觀念還沒有扭轉(zhuǎn)過來的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相關行為主體不斷傳播甚至灌輸借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乃是大勢所趨,從國家主流層面的頂層設計到最基層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具體實踐,現(xiàn)代信息技術都被寄予了厚望,而且也的確不負厚望,在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經(jīng)發(fā)揮了而且還將繼續(xù)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告訴這些人不能也不應自甘暴棄,而應該奮起直追;所謂“反向”借力是指對于那些對于主管機構借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要求陽奉陰違,甚至置若罔聞者應該采取斷然措施,“不換腦筋就換人”,這也符合主流話語層的最新要求,筆者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發(fā)表重要講話時就非常嚴肅地要求,“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要堅決依法依紀予以嚴懲?!雹?/p>
(二)借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推進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手段創(chuàng)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離不開手段的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離不開具體的時空。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實際上可以分三個不同的時空進行。一是“平時”的非課堂時空中的手段創(chuàng)新,二是“課時”的課堂時空中的手段創(chuàng)新,三是“戰(zhàn)時”特殊環(huán)境下的手段創(chuàng)新。所謂“‘平時的非課堂時空”指的是平時上課課堂以外的時間和空間,這種時空對于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傳播非常重要,以往,這是常常被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行為主體忽略的盲點,之所以被忽略,既有相關行為主體主觀上的原因,又有客觀上的原因,借助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體、移動媒體等在內(nèi)的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行為主體卻可以對其傳播對象進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全時段”“全方位”的覆蓋,以解決“陽光照不到”的問題;所謂“‘課時的課堂時空中的手段創(chuàng)新”是指在課堂開展思政工作傳播時所進行的相關創(chuàng)新。以往,由于種種原因,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課堂傳播往往莊重有余,活潑不足。在前媒體融合的時代,這種情況解決起來往往難度很大,而借助幾乎每時每刻都能夠給人帶來驚喜的互聯(lián)網(wǎng),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行為主體卻可以綜合調(diào)動各種方式讓自己的思政工作傳播生動起來,豐富起來,從而激活思政工作傳播對象的接收細胞,讓他們感動起來;所謂“‘戰(zhàn)時特殊環(huán)境”指的是類似于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突發(fā)性重大公共事件發(fā)生的語境。在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時,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傳播對象往往有可能一時之間感到茫然、無力,甚至恐慌,以往,相關行為主體在應對這種情況時往往是有心無力,而受惠于無遠弗屆的互聯(lián)網(wǎng),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行為主體卻可以綜合運用各種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將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造成的“天涯”變成“咫尺”,拉近傳播主體與傳播對象之間的距離,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注釋:
①張瑾:《中山大學一教師課間忘記關直播,聊天內(nèi)容不堪入目,通報來了》,《現(xiàn)代快報》2020年7月8日。
②鄧洞天:《從育人為本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教育與職業(yè)》 2011年第26期。
③田洪芳:《轉(zhuǎn)型期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教育與職業(yè)》2012年第30期。
④詳細請參見《百度百科》“路徑依賴”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7%AF%E5%BE%84%E4%BE%9D%E8%B5%96/7225234。
⑤詳細請參見《百度百科》“后喻文化”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E%E5%96%BB%E6%96%87%E5%8C%96。
⑥趙紅偉:《后喻文化視閾下高校思政工作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6期。
⑦詳細請參見《百度百科》“摩爾定律”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1%A9%E5%B0%94%E5%AE%9A%E5%BE%8B。
⑧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