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群 熊洪 易欣月
兒童繪畫作為一種載體,它是兒童表達自我的有效途徑,也是家長走進兒童內(nèi)心的橋梁。心理學家Ley認為:“一個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鑰匙去開右半球的鎖?!币虼?,繪畫心理學可以解決父母教育孩子時無方向、無工具的難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兒童繪畫是一種圖形表達,給我們提供了一幅兒童心里世界的“認知地圖”。兒童繪畫不但可以描繪兒童認知的過程,而且能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情緒和社會性發(fā)展注重個體在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中探索自我,情緒和社會性的發(fā)展需要個體自我覺察、互動表達、評估變化。
游戲體驗——覺察情緒和
社會性發(fā)展
小朋友還不知情緒為何物,就已經(jīng)會運用情緒適應(yīng)周圍的世界了,所以情緒是有功能的,是值得我們“看見”的。家長如何“看見”孩子的情緒?立體畫游戲體驗可以打開親子溝通的新思路。
具體玩法:家長與孩子各選擇一種顏色的輕黏土,用黏土創(chuàng)造一個代表自己的立體造型,當作自己的棋子,然后石頭剪刀布,贏了的人放入自己的棋子,輪流開始九宮格的游戲。九宮格游戲的規(guī)則類似于三子棋,不同的是,在下棋的同時,自己的棋子放入某一個格子中,就要表達對應(yīng)格子的這種情緒和你(玩家)的故事。
實踐結(jié)果顯示,在這種親子游戲的過程中,孩子不僅可以回顧并覺察自己的情緒,還可以在認知層面了解到不管是消極情緒還是積極情緒,兩種情緒都是平等的,兒童可以通過立體畫九宮格的游戲用放松的形式接受這種情緒。
故事創(chuàng)作——表達情緒和
社會性發(fā)展
家長準備動物圖集若干張,父母和孩子組成小組進行游戲,每人手中選有動物圖集10張作為角色卡片,表情包圖集10張作為情緒卡,小組組員輪流發(fā)言,每次發(fā)言時選擇一張自己手中的角色卡和情緒卡,進行故事串編(根據(jù)兒童年齡大小決定小組成員間的語言是否需要邏輯聯(lián)系)。
實踐結(jié)果顯示,大齡(8~10歲)組的孩子容易聯(lián)系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表達情緒,小齡階段的孩子(6~8歲)會簡單地將情緒與主體聯(lián)系起來。動物卡片能提高孩子的興趣,表情卡片幫助孩子將情緒可視化,并在某個時刻將情緒語言化,這種情緒體驗的實踐活動能夠提高孩子對情緒的認知與評價。
情緒日記——評估情緒和
社會性發(fā)展
為了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除了上述兩種繪畫相關(guān)的游戲,僅僅通過紙筆的繪畫互動也能起到評估作用。畫畫主題可以是房—樹—人組合圖、我眼中的媽媽、我們一家人等。房—樹—人組合圖測試既可以作為考察繪畫者智力的輔助工具,又可以考察繪畫者人格的完整度,還可以考察繪畫者對家庭、親情的態(tài)度和看法,考察繪畫者對待自我成長的看法及某些無法自我表達的信息。
以下案例的繪畫主題是房-樹-人組合圖、全家福、自由繪畫。通過在不同時間維度“繪畫日記”的收集與探討,可以根據(jù)繪畫特征在時間位移上的變化,發(fā)現(xiàn)畫者的情緒變化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痕跡。
案例一:
畫者信息:男孩,8歲,進入小學后情緒暴躁,常常與同學和家人發(fā)生肢體沖突。有一次在學校,由于和同伴的小摩擦,對現(xiàn)場的每一個人都發(fā)生了攻擊行為,平時在人際交往中喜歡正話反說。
畫者第一次畫畫時,主題是房—樹—人組合圖,畫者開始并不愿意畫,經(jīng)過家長“你想畫什么就可以畫什么哦”的引導后,孩子畫了一幅畫(圖1),描述說:“這是一個戰(zhàn)斗房,有很多導彈,可以將人射死,房子還可以射向天空。”
孩子畫完這幅畫后,家長扮演傾聽者的角色,認真地聽著孩子描述房子的特點,不予評價。
2019年5月12日是母親節(jié)。家長想讓孩子畫一幅畫送給自己,主題是“房—樹—人組合圖”(圖2),房子和樹的位置在畫面中沒有發(fā)生變化,但是房子變大了,樹也變大了。孩子描述說:“中間有一個無人機導彈……”
2019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到了,又是一個促進親子溝通的好日子,不喜歡畫畫的孩子也會順應(yīng)節(jié)日的快樂,享受自己與畫筆在一起的時光。這一次的主題是畫一個自己想畫的畫面。孩子的畫面跟以往的構(gòu)圖非常相似(圖3),但是讓人大吃一驚的是畫面的中間位置出現(xiàn)了一個帶愛心的禮物。
案例二:
畫者信息:男孩,4歲,二胎弟弟誕生后情緒暴躁,常常用“不”等言語表達逆反心理,并對弟弟有言語和行為攻擊。
孩子第一次畫了這幅畫(圖4),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后,這位焦慮的媽媽非常驚喜。
媽媽說:“我真的沒想到孩子會畫一張全家福,我以為他非常不喜歡這個家,我以為他不喜歡弟弟,我以為他真的對這個弟弟一點感情都沒有,原來是我誤會他了。”這位媽媽還說:“孩子著重繪畫了我的眼睛,他覺得媽媽的眼睛很漂亮,我很感動。”
2019年3月2日,畫者這次把自己畫得很大(圖5),離爸爸媽媽和弟弟有一點距離,他說:“爸爸媽媽在跟弟弟玩兒,我就自己一個人玩飛機吧?!眿寢尶吹竭@里非常感動,發(fā)現(xiàn)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好像在悄然發(fā)展,雖然眼睛里還是關(guān)注著爸爸媽媽和弟弟玩兒的情景,但是自己也是笑著玩自己的玩具。這位媽媽說:“孩子好像長大了?!?/p>
2019年11月20日,畫者說這幅畫(圖6)的名字是:我和弟弟?!八{藍的天空,青青的草地,我和弟弟在特殊的泥地里玩挖土機。我可以單手舉起弟弟,這個泥地可以踩,很安全?!碑嬚弋嫵隽碎_心的嘴巴、天空與草地,可以感覺到畫者的手足之情更加深厚了。
綜上兩個案例所述,孩子的第三種語言——繪畫,強有力地幫助他們表達了無法在認知層面描述的狀態(tài)和成長,在個體情緒和社會性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起到了“被看見”的作用,視覺化的效果讓親子雙方達到了有效的認知轉(zhuǎn)變,促進了幼兒情緒和社會性健康發(fā)展。家長應(yīng)借助孩子的繪畫日記,在孩子動態(tài)的成長中打破成人視角,看見孩子、理解孩子。
在兒童情緒發(fā)展的科學養(yǎng)育中,家長和兒童利用的繪畫工具可以簡單高效地對情緒的發(fā)展進行可視化的覺察、表達以及評估變化,兒童繪畫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陳鶴琴在《兒童心理之研究》中寫道:“凡屬人都有圖畫之貢獻,凡屬兒童都有繪畫之興趣,繪畫是語言的先導,表示美感之良器。要知兒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兒童的繪畫?!?/p>
(作者單位: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宜春市袁州區(qū)洪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