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薇
(吉林省延邊社會福利院,吉林 延邊 133000)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多見于老年人群體中,具有較高病死率與致殘率特點,嚴重危害著患者身體健康[1]。近年來,該病發(fā)生率有所上升,而如何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其生活生活質(zhì)量是臨床需點思考的問題。本研究對我院4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于常規(guī)護理條件下實施心理護理,取得較好效果,詳細如下。
選擇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接收的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隨機將其劃分為A組和B組,均41例。A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60~80歲,平均(69.85±2.64)歲;病程1~9年,平均(4.28±1.67)年。B組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61~80歲,平均(70.02±2.54)歲;病程1~9年,平均(4.25±1.73)年。兩組基線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可對比。
A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密切關注患者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藥物護理、生活指導等。
B組在A組護理基礎上,應用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心理評估:在患者入院后,組織有豐富工作經(jīng)驗的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狀況開展評估,并依據(jù)此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2)心理干預:首先,開展一般心理護理,向患者詳細講解冠心病有關疾病知識及相應的治療、護理方法,以緩解患者焦慮、擔憂、恐慌等不良情緒。同時對患者多提出的心理疑問,及時進行回答,以免引起其不必要的擔憂。在溝通過程中,應充分尊重患者,認真聽取主訴,并予以肯定與支持,以改善其心理狀況,構(gòu)建良好護患關系。其次,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實際狀況,予以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于過度擔憂、恐慌患者,可向其講述近期治療成功案例,并告知配合治療工作的重要性,以消除其恐慌、憂慮情緒。對于抑郁孤獨者,應主動與其交流,尋找誘發(fā)其心理問題的因素,并鼓勵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予以其較多關愛,以改善其心理狀況。最后,進行認知心理干預。每月院內(nèi)開展疾病知識交流座談會,組織患者與其家屬積極參與到其中,讓患者與患者之間共同交流疾病感受及治療體會,以獲取較多鼓勵與理解,從而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3)放松療法:指導患者開展深呼吸運動,保證節(jié)奏的均衡性,每次運動時間可保持為10 min,以改善換職責血氧濃度與肺活量,維持其心情的平和心。另外,根據(jù)患者喜好,播放相應的音樂,以使其身心保持放松狀態(tài)。
(1)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況,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心理狀況[2]。(2)觀察兩組醫(yī)護依從性。(3)觀察兩組護理后生活質(zhì)量,通過生活質(zhì)量量表(SF-36)評分來評估患者生活質(zhì)量[3]。
用SPSS 21.0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行t檢驗、x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護理前,A組SDS、SAS評分分別為(55.98±6.14)分、(6 0.2 4±6.7 5)分,B 組為(5 6.0 2±5.9 8)分、(60.38±6.49)分,經(jīng)比較,兩組間無顯著差異(t=0.030、0.095,P=0.488、0.462>0.05));護理后,A組SDS、SAS評分分別為(43.78±5.39)分、(42.13±5.16)分,B組為(32.57±5.82)分、(33.98±4.81)分,經(jīng)比較,兩組間有較大差異(t=8.938、7.307,P=均為0.000<0.05))。
A組中依從性較好13例,依從性一般20例,依從性較差8例,總依從33例(80.49%),B組中依從性較好22例,依從性一般18例,依從性較差1例,總依從40例(97.56%),經(jīng)對比,兩組存在較大差異(x2=4.493,P=0.034<0.05))。
護理后,A組SF-36的健康知識、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及總分分別為(37.63±4.62)分、(31.14±4.27)分、(22.68±4.13)分、(19.65±6.31)分、(98.62±7.30)分,B組的為(45.88±6.32)分、(38.64±5.39)分、(29.61±4.69)分、(30.56±6.94)分、(105.37±8.62)分,經(jīng)對比,兩組差異較為明顯(t=6.665、8.879、7.014、7.356、3.779,P=均為0.000<0.05))。
冠心病屬于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與致死率。該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乏力、胸痛、胸悶、心悸等,嚴重者會出血猝死或心肌梗死,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其病程普遍較長,在治療期間,患者易出現(xiàn)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這將會導致患者生活質(zhì)量降低。因此,在開展治療工作時,還應實施護理干預。
心理護理主要是患者為中心,并根據(jù)其心理活動特點,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以改變患者行為與心理狀況,幫助其較快適應醫(yī)療環(huán)境和新人際關系,使其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從而促進其較快康復。在心理護理過程中,通過心理評估,了解患者心理狀況,明確心理護理方向及目標;通過交流共同、心理撫慰與疏導、家屬支持及放松療法等手段,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減輕其心理負擔,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增加其治療配合度,從而為相關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常規(guī)護理主要是根據(jù)醫(yī)囑而開展的一系列護理措施,雖然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導致其整體護理質(zhì)量降低。于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則可提高護理質(zhì)量,增加患者心理健康程度,提升其醫(yī)護配合度,促進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較好的實踐性。本研究中,在常規(guī)護理條件下實施心理護理的B組護理后患者心理狀況明顯好于單一運用常規(guī)護理的A組,這充分說明心理護理的應用能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B組醫(yī)護總依從率(97.56%)和A組(80.49%)相比,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可發(fā)現(xiàn)心理護理的實踐能有效提升患者醫(yī)護配合度;B組護理后生活質(zhì)量明顯高于A組,由此可見心理護理的開展能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
總而言之,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應用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增加其醫(yī)護依從性,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