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概念、社會與規(guī)范性
——黑格爾的規(guī)范性理論之爭

2020-12-16 00:41:35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
關鍵詞:實在論規(guī)范性黑格爾

馬 晨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1980年,羅爾斯發(fā)表了《道德理論中的康德式建構論》(KantianConstructivisminMoralTheory)一文,從此將建構論引入到規(guī)范性研究領域中。科斯嘉德(Christine M.Korsgaard)、奧尼爾(Onora O’Neil)等人繼承了羅爾斯的解讀模式,對康德哲學的建構論解釋作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與此同時,伍德(Ellen Wood)、蘭頓(Langton)等人依然秉持對康德哲學的實在論解釋。一時間,眾多學者投入到這一爭論中,為推動康德哲學的規(guī)范性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支持建構論的學者如皮平(Robert B. Pippin)、布蘭頓(Robert Brandom)等除了不斷精心完善康德哲學建構論解讀同時,還將目光瞄向了黑格爾哲學,試圖完善和發(fā)展建構論的規(guī)范性研究。但是,黑格爾哲學遠比康德哲學晦澀和復雜,是否存在一種可替代的黑格爾式的建構論,還是僅僅只能說明黑格爾哲學的某些規(guī)范性特征,成為了目前世界哲學界廣泛爭論的問題。在建構論思潮的影響下,羅伯特·斯蒂恩(Robert Stern)、阿托·萊蒂寧(ArtoLaitinen)等人也提出了不同于社會建構論的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的解讀模式。詳細考察這些爭論對我們推進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的實在論—建構論之爭

實在論與建構論是兩種最早出現(xiàn)的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進行闡明的解讀模式。事實上,建構論是處于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外的一種理論形式,反實在論主要表現(xiàn)為主觀主義或相對主義,而建構論大多具有反形而上學的特征。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建構論逐漸受到當代分析哲學家的關注和討論。在關于規(guī)范性問題上,實在論與建構論都承認存在某種規(guī)范事實(normative truths),即真實存在著某種特殊的、能夠規(guī)范我們思維和行動的規(guī)范屬性。不同的是,建構論認為規(guī)范事實來源于理性主體在某些特定選擇條件下的同意,它意在指明理性具有一種自我立法的活動特征,規(guī)范和價值的權威是通過理性推理來實現(xiàn)的,而不是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中事實的確認。部分學者強調(diào)了建構論中的程序性特征,他們把規(guī)范事實看作是某些起著建構作用的程序的結果,程序的普遍有效性就是理性主體的建構原則。(1)Carla Bagnoli,“Constructivism in Metaethics”,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Winter 2011.而實在論認為,自我立法活動如果不是任意的,它必將來自于某種實在的東西,這些實在的東西可以是事物自身,也可以是欲望、情感、甚至是上帝的命令。由于建構論和實在論存在著多重內(nèi)涵,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理論上的重疊,為了清晰說明兩者的不同,我們可以參考萊蒂寧的方法來劃分兩者的區(qū)別:當需要一些X作為善、好或義務的構成來源時,我們就可以稱它為建構論;如果它不需要這樣的X,它就是一種實在論的形式。(2)Arto Laitinen,“Hegelian Constructivism in Ethical Theory?”,in Italo Testa and Luigi Ruggiueds,“I that is We, We that is I.”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Hegel,Boston : Brill,2016,p.128.

基于此,把社會因素引入黑格爾規(guī)范性研究的皮平、布蘭頓、平卡德(Terry pinkard)等人可恰當?shù)谋环Q之為社會建構論,他們開啟了黑格爾規(guī)范性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被看作關于黑格爾規(guī)范性研究的“標準解讀”。他們繼承了羅爾斯等人對康德哲學的建構論解讀模式,把康德看作一位從意志自律出發(fā)建構道德法則的哲學家。對康德來說,他律不存在規(guī)范性真理,真正能夠避免道德懷疑主義的只能是來自于理性內(nèi)部的自律。自律能夠在不依賴任何情感、利益或欲望的基礎上,展示理性活動自身的規(guī)范性內(nèi)涵。思維和實踐的標準,只有通過檢驗我們的動機是否被認為是一項普遍的法則來加以認定。這一普遍的法則不考慮思維和實踐的內(nèi)容,只是在形式上來看是否符合每一個理性主體,并對所有具有理性能力的理性主體具有同樣的約束和規(guī)范。自律意味著任何一個理性主體都可以成為道德立法者,并對自己的道德內(nèi)容具有權威的規(guī)范作用,它乃是“一切道德法則及其所規(guī)定義務的原則”。(3)Kant,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trans. by L. W. Beck, Macmillan,1993,p.33.建構論指出,自律的根本意圖在于道德和政治的價值必須由實踐理性的原則構成,它最終來自理性主體的理性活動本身。布蘭頓等人認可這種對康德哲學的解讀模式,但是他們認為康德哲學自身的許多問題不能將規(guī)范性研究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在布蘭頓看來,只有黑格爾哲學才能解決康德哲學的遺留問題,通過強調(diào)黑格爾哲學中的社會歷史因素,才能更好地說明當代人們的理性活動。但是,布蘭頓對黑格爾哲學進行規(guī)范性解讀,不是要完善或推進康德哲學本身,而是試圖提煉出一個不同于康德、亞里士多德甚至休謨建構論的替代版本。布蘭頓認為,由于康德哲學存在以下兩個問題,有必要使我們認真對待黑格爾哲學:第一,康德哲學沒有對“規(guī)定普遍經(jīng)驗概念的規(guī)則的確定性條件進行足夠深入的研究”;(4)Robert B. Brandom,Tales of the Mighty Dead,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212.第二,康德哲學把規(guī)范性的來源歸結于理性的自我立法活動,把個人看作是道德創(chuàng)造者,這與神權哲學的上帝命令沒有什么區(qū)別。這樣看來,康德并沒有令人信服的說明規(guī)范的起源問題。

社會建構論并不把個人看作規(guī)范性的來源,個人只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則,真正的規(guī)范性來源要到社會中去尋找,它是由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每個理性主體都是社會中規(guī)范、理由和道德義務的參與者,通過相互承認構成的主體群體才是最終合法的規(guī)范來源。我們可以通過對概念的規(guī)范性說明、自我意識與共同體的同一和相互承認理論來說明社會建構論的核心內(nèi)容。

首先,社會建構論強調(diào)概念的規(guī)范性作用。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布蘭頓。布蘭頓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闡發(fā)的獨特之處在于對擁有規(guī)范能力的概念的強調(diào)。這是對“人類因何種原因與其他事物區(qū)分開來”這一古老西方哲學問題的回答。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等人都將擁有理性作為人的本質(zhì),并沒有很好地解釋理性所具有的內(nèi)部結構,只有到了康德哲學把人的知性范疇作為先天的認識形式,并且認為知性所具有的這種概念性能力也就是掌握規(guī)則的能力,這才明確地將概念置于哲學基本問題的核心之處。黑格爾繼承了康德對概念規(guī)范性的承諾,認為我們區(qū)分他物的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我們擁有使用概念的能力,“它們對我們來說具有某種概念性內(nèi)容,我們以某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理解它們”。(5)Robert B. Brandom,Making It Explicit,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p.4.這一說法明確排除了把物質(zhì)特性作為人之本質(zhì)要素的觀點,并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一致,這就是人類擁有理性,布蘭頓進一步把擁有理性解讀為使用概念的能力。黑格爾明確地指出“哲學是以思想、范疇,或更確切地說,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6)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39頁。一事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其本身,就在于它符合自己的概念,而概念就是此事物的本質(zhì),當它不能符合自己的概念時,它就是不完善的。布蘭頓繼承了塞拉斯“理由的空間”學說,對此進行了規(guī)范性解讀,我們的行動是受到各種理由制約的,理由作為一種權威對我們來說具有一種規(guī)范的力量。我們的行動之所以是合理的,就是因為給我們提供的理由是恰當?shù)?。概念作為?guī)范指明我們應該如何行動,我們可以根據(jù)概念表達的規(guī)則來對我們的行動進行評價,以便得知我們的行動是否是正確的。這樣一來,我們的行動中包含了被他人理解的概念性內(nèi)容,這是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由外部刺激和內(nèi)部理由交織在一起的概念之網(wǎng)中。除此之外,布蘭頓還對欲望、信念、情感等意向狀態(tài)做出了解釋。他認為這些意向狀態(tài)是可理解的,是因為它們都包含著概念內(nèi)容,而理解這些概念內(nèi)容就是掌握它們的成真條件。我們欲求和相信某物,就是把某些概念內(nèi)容接受為真,我們的行動就是使某些概念內(nèi)容成真。事實上,布蘭頓在對黑格爾的概念進行規(guī)范性解讀時,明確借用了弗雷格、維特根斯坦等人對規(guī)則、語言等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說明。這實際上說明了布蘭頓在借用當今的分析哲學資源重新審視黑格爾哲學的理論意圖。

其次,社會建構論把自我意識的結構和共同體的結構看做同一的。社會建構論非常重視《精神現(xiàn)象學》從意識到自我意識的過渡這一階段,這一部分主要討論了欲望、生命和主體間為獲得承認而進行的殊死斗爭。皮平認為,《精神現(xiàn)象學》體現(xiàn)了自我意識的沉思,精神的任何階段都會涉及自我意識。其中最為重要的地方在于黑格爾提出自我意識是“欲望一般”的時刻,這里表達了自我意識的本性,“從而為自我意識只有在另外一種自我意識中才能得到滿足的說法提供了依據(jù)”。(7)Robert B. Pippin,Hegel on Self-Consciousness : Desire and Death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p.12.如果一個自我意識的意識被理解為以某種方式斗爭,那么這種斗爭就體現(xiàn)在自我對自身作為一個生命體的關注。從意識到自我意識的過渡本質(zhì)上是社會性的,必然會涉及與他者的關系。這一社會化的關系為每一個自我意識帶來了規(guī)范。因此,《精神現(xiàn)象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建立意識和行動的社會性。(8)Terry Pinkard,Hegel’s Phenomenology : The Sociality of Reas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6.布蘭頓認可皮平關于黑格爾所談論的規(guī)范起源于自我意識的說法,并明確地表達了自我的結構實際上與共同體的結構是同一的觀點。兩者之所以是同一的,是因為“自我和共同體是同一過程的產(chǎn)物,是同一結構的不同方面”。(9)Robert B. Brandom, Tales of the Mighty Dead,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216.這起源于兩者之間的相互承認。自我的實現(xiàn)必須與社會性的共同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自我并不能獨立完成一個事情,自我只有在共同體內(nèi)才是有價值的?!皞€人所承擔的內(nèi)容的確定性是由別人的態(tài)度來保證的”。(10)Robert B. Brandom, Tales of the Mighty Dead,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216.

最后,自我和共同體都只有通過相互承認才能獲得彼此的地位。通過分析社會建構論關于相互承認理論的論說,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存在著兩個層面的承認概念。第一層面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相互承認。這來源于對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中“一個自我意識只有在另一個自我意識中才能得到滿足”(11)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先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8頁。的闡釋。個人在行動時不是要消滅對方,而是在生死斗爭中獲得對方的承認。主體只能通過其他主體的承認才能認識到自我,并與之達成和解。但同時又會因為自我所具有的特殊性而與他人形成對立,并引發(fā)沖突,沖突的原因不是為了肉體的持存,而是為了相互承認各自的特殊性。第二個層面是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的相互承認,個人在社會上所擁有的規(guī)范地位是一項基本的社會成就,它同時包含個人和共同體在內(nèi)。個人和共同體都只有通過互相承認才能獲得他們的地位。正是因為個體的結構與共同體的結構是同一的,共同體的建立也就是規(guī)范性的建立。當個人考慮行動的理由時,通過確定自己在共同體內(nèi)規(guī)范地位的歸屬,以此使個人行動獲得共同體的支持;通過承認個人是某個共同體的成員,來強化共同體的權威。

與黑格爾規(guī)范性的社會建構論解讀相反,麥克道爾持一種相對實在論的立場。他認為,一個獨立的自我立法主體的形象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這樣一來,主體是在一個規(guī)范空白(normative void)中進行立法。實際上,個體的自我立法必須接納先前的理由和規(guī)范,“堅持自由必須與我們總是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受到規(guī)范的約束這一事實相一致”。(12)J. McDowell, “Response to Leaving Nature Behind”,in N. H. Smithed.Reading McDowell on “Mind and World”, ed. by N. H. Smith, London 2002,p.269.規(guī)范不獨立于人類主體而存在,但這不意味著它們不是實在的。麥克道爾借鑒了亞里士多德的自然主義,認為只有接受過教育的人才能從某種倫理的角度看待世界,這種教化造就了個人的第二天性。因此,麥克道爾認為黑格爾其實是一個道德實在論者,存在著一個獨立于個人的規(guī)范和價值,個人必須在其中做出選擇和行動。此外,理性主體在進行決策時不從屬于他律,它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理性主體可以清晰地感知特定情境下的道德因素,這有助于幫助主體認清自己行為的正確性。麥克道爾與布蘭頓等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建構論試圖尋求一個事物之所以被建構為好或善的構成來源,而麥克道爾則認為不必要尋求此種來源,規(guī)范就在于事物的自然本性中。

二、斯特恩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的解讀

斯特恩不滿社會建構論和實在論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的解讀模式,他試圖融合兩種說法的主要觀點,以期消除兩者之間的有關爭論。在對康德的解釋中,斯特恩認為其道德內(nèi)容是實在的,而道德規(guī)范的來源則是建構論的。因為社會建構論最早提出黑格爾的規(guī)范性問題,并對此領域所做的解釋擁有巨大影響力,因此斯特恩把社會建構論的解讀模式稱之為“標準解讀”,而認為自己的解讀方式結合了建構論和實在論的關鍵命題,可被認作是一種“混合解讀”。這一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斯特恩一本解讀康德和黑格爾的重要著作《理解道德責任》(UnderstandingMoralObligation)中。

斯特恩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進行“混合解讀”的想法來自對中世紀自然法有關爭論的考察。持有實在論立場的自然法學家認為,自然法來源宇宙本身存在的秩序,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事物的優(yōu)劣好壞要看是否符合自然法自身的法則。與此相對,神圣命令理論家認為道德法則和道德義務來自上帝的命令。這種爭論似乎可以看作實在論和建構論的一種爭論。在這種爭論的基礎上,蘇亞雷斯和卡爾維爾等人持融合兩種爭論的中間立場,他們認為自然法決定了什么本質(zhì)上是好的、正確的或如何行動才是恰當?shù)?,但是對個人行為進行強制和約束的力量只能來自上帝。上帝保證了個人去做符合自然法的事情,而上帝本身也要受自然法則的限制和約束?!半m然有些事情可能是好的,甚至是正確的,但如果沒有上帝的命令,它們就不會有道德上獨特的規(guī)范性維度。”(13)Robert Stern,Understanding Moral Oblig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46.斯特恩欣賞蘇亞雷斯等人對自然法爭論的調(diào)和,這一中間立場為他解決黑格爾規(guī)范性問題提供了很大的啟發(fā)。

斯特恩由此也把康德也看作持有這種中間立場的哲學家。只不過在康德這里,上帝的強制命令已經(jīng)不存在了,它被轉(zhuǎn)換為自主的道德主體,約束和規(guī)范人類行動的強制力量來自理性主體的自我立法活動。這樣一來,斯特恩就把事物好壞的來源和規(guī)范的來源分區(qū)開來,前者是實在論的,后者則是一種旨在尋求規(guī)范構成來源的建構論。對于黑格爾,斯特恩依然接受了社會建構論關于黑格爾將康德哲學社會化的觀點,把規(guī)范的來源歸結為社會,斯特恩稱之為“社會命令觀”。在這一背景下,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的基本立場可以表述為:當某種法則是社會所要求的時,那么它就是強制和規(guī)范的,但這種法則本身必須是實在和獨立合理的。

實在論的主要問題在于,如果存在著一個獨立我們個體之外的規(guī)范和價值,似乎就會威脅到我們作為道德主體的自主性。此外,實在論認為道德本身具有的好壞性質(zhì)內(nèi)在地迫使我們行動,但是實在論只是說義務是必須的,而沒有解釋為何我們必須去遵守它。道德自身的好壞并不足以使我們必然遵守道德??档掳蚜x務看作倫理學的核心,價值規(guī)范的有效性不是由外來意志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我立法所得到的。這似乎解決了實在論所帶來的困難。但是道德法則完全附屬于人類的先驗結構,這就神化了人的道德能力,理性取代上帝成為新的道德法則的創(chuàng)造者,這不僅會使康德哲學陷入人類中心主義中,還會無法很好地解釋欲望、情感等活動的地位。斯特恩認為,黑格爾哲學展示了如何既能保證道德主體的自律,又可以在康德自我立法模式之外尋求道德義務的有效性。黑格爾試圖將我們的欲望、情感與行動中的個人法則結合起來,他的做法是在法哲學中區(qū)分道德和倫理。

在道德階段,開始出現(xiàn)主體和主體意識,而這個主體是具有自我利益意識的個體?!耙庵镜亩ㄔ谑窃谝庾R本身即某種內(nèi)在的東西中”,(1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110頁。如同康德一樣,在道德階段存在著能夠自我立法的主體,道德不是外在于人的強制力量,而是人所確立的自主規(guī)范。但是,康德的自我立法是絕對命令,這是一種普遍的立法模式,個人在其中是普遍的、無感性內(nèi)容的主體;黑格爾認為感性經(jīng)驗內(nèi)容是道德中不可分離的內(nèi)容,將故意、意圖和福利等也歸之個體的立法活動??梢钥闯?,康德的立法活動是類的自我立法,黑格爾的自我立法則是作為自有存在者“我”的自我立法。雖然黑格爾認為自我立法活動是主體的行為,但它還具有普遍的規(guī)范效力,自我立法活動并非自由精神的任意活動,而是具有其實在的客觀內(nèi)容。道德也不是純粹主觀的欲望和沖動,而是一種具有廣泛約束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力量。用黑格爾的話來說,“道德的觀點是關系的觀點、應然的觀點或要求的觀點”。(15)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第110頁。但是,黑格爾還強調(diào)了應然具有實然的基礎,實然在黑格爾那里又是與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就表明規(guī)范力量不僅普遍存在于道德領域,還具有歷史性。雖如此,應然卻不能在道德領域?qū)崿F(xiàn),這是因為道德領域產(chǎn)生的應然來自個體的主觀自我活動,個體無法對其內(nèi)容予以客觀規(guī)定。它只有來自社會化的倫理領域。道德僅僅是主體的內(nèi)在自由,而倫理才是一種客觀的規(guī)范秩序。這就說明道德必然要走向倫理生活。倫理實體是人們進行交往的現(xiàn)實生活秩序,它有其自身的客觀內(nèi)容和客觀規(guī)定,與道德不同,這種客觀內(nèi)容和客觀規(guī)定不是主體的內(nèi)部強加,而是倫理生活自身的內(nèi)部結構。權利和義務在倫理實體內(nèi)得以統(tǒng)一,它們不再是空洞的法則,而是在倫理實體內(nèi)獲得了現(xiàn)實的規(guī)定。規(guī)范和價值是自為存在的東西,是從倫理實體本性中產(chǎn)生出來的規(guī)范性,最終來說,它們起源人們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穩(wěn)固的交往關系。這種產(chǎn)生于社會交往的規(guī)范和價值通過自我意識這一環(huán)節(jié),最終為人們所把握,并對人們構成權利和義務關系。因此,在黑格爾看來,一個規(guī)范的實現(xiàn),需要客觀的社會法則和自我意識的結合才能得以實現(xiàn),而這就體現(xiàn)在倫理實體中??档轮皇顷P注了規(guī)范的主觀方面,把客觀的法則歸結為主觀的先天結構,而黑格爾認為康德哲學只是局限于道德環(huán)節(jié),真正的規(guī)范在于主客觀統(tǒng)一的倫理生活中。

斯特恩由此認為,通過區(qū)分道德和倫理,黑格爾一方面強調(diào)道德主體的自主性,通過理性主體感知的規(guī)范是實在的,對事物的價值評判存在于事物的本性之中;另一方面把規(guī)范看作來自倫理實體中社會交往活動的客觀建構。在這種解釋中,斯特恩將實在論和建構論結合了起來。但是,斯特恩的這種混合解讀有其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斯特恩區(qū)分道德內(nèi)容本身和道德內(nèi)容的來源就是以不同的觀點看待權利和義務,他把權利看做實在論的,希望能夠避免建構論的空虛和武斷,把義務看作建構而成的,防止世界本身對我們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他認為這種混合方式可以同時容納兩種理論的優(yōu)勢。但是,他也將兩種理論難以解決的地方吸收進來。建構論想要避免實在論關于規(guī)范本質(zhì)的說明,自身能夠做出評價的事物本身如何能夠正確評價和指導事物的發(fā)展?它難以解決從價值到行動直接的過渡。另外,實在論想要擺脫建構論任意或偶然立法的危險性,但可能存在強制立法者立法的情況,也可能出現(xiàn)時某個行為應該立法而不立法的情況。比如,通過不命令人們不要殺人,人們可能因為殺人而不會受到責罰。因此,在斯特恩所看來的這種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最好的“混合解讀”有可能是最糟糕的。

三、“揚棄建構論”或“中介實在論”

阿托·萊蒂寧在吸收和借鑒當代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解讀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種所謂的“揚棄建構論(Sublated Constructivism)”或“中介實在論(Mediated Realism)”的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萊蒂寧遵循黑格爾對道德和倫理兩個階段之間的區(qū)分,倫理對于道德具有某種結構優(yōu)勢。同時,萊蒂寧也與社會建構論一樣,把黑格爾視作康德的社會化形式,這也就意味著倫理是道德的社會化形式。在道德階段,是與應當是分裂的,而“倫理的結構使得‘是什么’與‘應當是什么’相一致成為可能”。(16)ArtoLaitinen,“Hegelian Constructivism in Ethical Theory?”,in ItaloTesta and Luigi Ruggiueds,“I that is We, We that is I.”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Hegel,Boston : Brill,2016,p.141.黑格爾反對康德關于無法實現(xiàn)最高善的描述,認為善最終可以在倫理秩序中得以實現(xiàn)。黑格爾同樣反對把現(xiàn)實生活抽象化的做法,事實上,倫理的生活形式需要個人良知的參與,通過相互承認,共享歷史上形成的社會文化實踐和制度。這些就構成了黑格爾所說的自由,相互承認是實現(xiàn)個人自由的核心保障。人們的生活是社會中的,并通過社會角色來行使自己的自由,而社會角色的實現(xiàn)確實是通過相互承認來賦予的。另一方面,倫理也是社會建構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這是通過社會契約的方式形成的。對于社會契約論,黑格爾認為這種理論存在兩個難以解決的缺陷:(1)社會契約認為國家是建立在個人利益基礎上的,因此,“它只能為國家提供一種工具性的理由,這就把國家簡化為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手段”;(17)Frederick Neuhouser,F(xiàn)oundations of Hegel’s Social Theory,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p.204.(2)國家和個人一樣,具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社會契約把利益、能力歸結為個人,無法正確對待國家的自主性。對社會契約論的批判,使黑格爾在論述國家等社會制度時賦予其一定的能動性。依靠個人良知是無法生活的,只有在倫理規(guī)范的制約下,達到良知與普遍規(guī)范相一致,才是好生活。

在此基礎上,萊蒂寧反對對倫理所謂的歷史主義解讀,認為倫理中的道德真理是實在論而非通過社會建構出來的。雖然生命形式具有不同的歷史變體,可以用進步的客觀標準來評估和判斷。同樣,也可以對各種社會形態(tài)進行批評和修正。但是倫理實體卻不是歷史主義的。倫理實體內(nèi)部的主要特征在于“揚棄”,這是一個社會結構或形態(tài)通過矛盾運動的揚棄過程。每一個階段的社會結構或形態(tài)都需要個人良知的確信,并在相互承認的基礎上建構而成。這就是萊蒂寧稱之為“揚棄建構論”的理由,他以此來反對對倫理實體的歷史主義解讀。

黑格爾的規(guī)范性理論也是一種“中介實在論”,這旨在反對任何直接性的實在論。萊蒂寧認為實在論是必要的,社會形態(tài)的建設在歷史上是一個反復試驗的過程,如果沒有一個實在的評價標準,我們很難對其成果進行評估。社會建構需要“嵌入獨立的道德事實中,作為揭露這種現(xiàn)實的工具”。(18)ArtoLaitinen,“Hegelian Constructivism in Ethical Theory?”,in ItaloTesta and Luigi Ruggiueds,“I that is We, We that is I.”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Hegel,Boston : Brill,2016,p.142.萊蒂寧承認社會建設有一個試錯的過程,他一方面認可康德對所謂歷史直覺和道德感知的批判,這種觀點錯誤的把規(guī)范性真理看作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萊蒂寧認為康德式的絕對正確的、一步到位的道德原則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社會建設必須經(jīng)過一個試錯的過程,黑格爾的“中介”實在論旨在強調(diào)“保持社會實踐、規(guī)范和機制中所體現(xiàn)的善、權利和義務概念的可錯性”。(19)ArtoLaitinen,“Hegelian Constructivism in Ethical Theory?”,in ItaloTesta and Luigi Ruggiueds,“I that is We, We that is I.”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Hegel,Boston : Brill,2016,p.141.這與邏輯概念的不斷發(fā)展保持一致。

在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說明時,萊蒂寧認為,主流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可能會對道德真理造成規(guī)范差異。這一觀點把歷史因素引入到規(guī)范性的說明之中。不同的歷史社會環(huán)境,對于價值、合理的認識是不同的。而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之處,在于可能同時并存多個歷史社會環(huán)境。有些事情可能被揭示為客觀上是好的或正確的,但因為社會生活的參與者無法接觸,它們的規(guī)范相關性就可能會被阻止或過濾。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他們還未掌握到成熟的時代精神。一些行為可能很有價值,并能給出行動的充分理由,但在更理想的情況下可能就是不正確的。黑格爾關于安提戈涅的論述很好地證明了這種復雜性。萊蒂寧認為,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即某種不公正的規(guī)范被公布,并要求人們?nèi)プ袷厮?,那么人們能夠去遵守呢,還是可以采取反抗的姿態(tài)?黑格爾似乎并不贊成個人完全按照社會規(guī)范行動的做法,當個人良知與社會規(guī)范之間產(chǎn)生沖突,一個人應該始終遵循自己的良知,并且,黑格爾贊成“對個人行為的后果承擔嚴格責任,而不管其預期后果如何”。(20)Kenneth R. Westphal,“Normative Constructivism:Hegel’s Radical Social Philosophy”,Sats-Nordic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 8, No. 2, pp. 7-41但是,萊蒂寧認為這似乎產(chǎn)生了一個困境:當倫理實體與個人良知保持一致時,個人才會遵循社會規(guī)范;但如果一個人始終遵循個人良知,那么此人可能會陷入道德主義,而不是倫理之中。這樣一來,似乎規(guī)范的來源就存在個人良知和社會兩種途徑,這種張力被萊蒂寧認為是黑格爾哲學中未能解決的難題。

四、結 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社會建構論,還是斯特恩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的“混合解讀”,或萊蒂寧所謂的“揚棄建構論”或“中介實在論”,都是產(chǎn)生于現(xiàn)代人自由平等的理論基礎上的,他們都不滿足康德關于自律和理性法則的觀點,并認為只有社會化的黑格爾哲學才能正確對待現(xiàn)代社會規(guī)范的來源問題,這種社會規(guī)范是以個人之間的互相承認為基礎的。他們的目的是想提出一種黑格爾式的規(guī)范性理論,以此替代亞里士多德、休謨和康德式的規(guī)范性理論,其理論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代多元化社會的困境。在提出黑格爾式的解決方案時,建構論無疑具有十分大的影響力,無論麥克道爾、斯特恩等人對社會建構論的批評多么嚴重和富有挑戰(zhàn)性,他們在提出自己的理論框架時無疑借鑒了建構論的重要理論要素。

在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進行研究時,他們大多主張將黑格爾的邏輯學與法哲學分離開來。事實上,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存在著規(guī)范的來源到底是邏輯學還是經(jīng)驗化社會的理論張力。建構論顯然把社會視為規(guī)范的來源。但這種做法對于嚴肅的黑格爾哲學來說,存在著以下問題:(1)建構論無法說明邏輯學與法哲學的關系。黑格爾哲學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形而上學特征。建構論只是把黑格爾邏輯學視為癡人說夢的囈語,粗暴地將其拋棄,未能考察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本質(zhì)上的聯(lián)系。(2)無法說明“絕對”的規(guī)范性意義。雖然布蘭頓等人正確揭示了概念中蘊含的規(guī)范性,但是他們無法把擔當究極存在和規(guī)范的“絕對”進行合理的解釋。(3)建構論難以有效地避免歷史主義和相對主義。失去事物本身自有其本質(zhì)價值和規(guī)范的承諾,如何能夠避免萊蒂寧所說的良知與社會之間的困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難題??傊?,即便建構論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種對黑格爾哲學進行解釋的獨特思維為我們進一步研究規(guī)范性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以后的黑格爾規(guī)范性研究中,建構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論資源。

猜你喜歡
實在論規(guī)范性黑格爾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自然資源部第三批已廢止或者失效的規(guī)范性文件目錄
作為非規(guī)范性學科的法教義學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0:38
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
青年時代(2018年8期)2018-05-04 08:40:38
阿奎那關于原罪的實在論解析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0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我國知識產(chǎn)權判例的規(guī)范性探討
EPR 悖論
飛碟探索(2015年6期)2015-07-14 07:22:16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
北票市| 若羌县| 兰西县| 尚志市| 长春市| 伊通| 阳江市| 哈尔滨市| 白水县| 伊春市| 库尔勒市| 淳化县| 洞头县| 淮北市| 潢川县| 甘谷县| 临泽县| 全州县| 逊克县| 手机| 筠连县| 尚志市| 八宿县| 长汀县| 五原县| 肥乡县| 清新县| 体育| 会理县| 古田县| 沙坪坝区| 克东县| 错那县| 时尚| 海伦市| 溆浦县| 津南区| 鸡东县| 卢龙县| 乐都县|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