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華奎
語文學習有四盞“燈”,它們是聽、說、讀、寫。這四盞“燈”需要“思”來點亮。本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設計思維導圖,拓寬思維的廣度;讓學生比較蟬的窠與金蜣的窠之間的不同,挖掘思維的深度;讓學生想象蜘蛛捕食的畫面,提升思維的高度;讓學生思考法布爾是怎么知道蟬的奧秘的,提高思維的品質(zhì)。
師:人類已知的命名的昆蟲有100余萬種。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卻樂于耗費一生的光陰去觀察、研究它們。他為什么樂于這么做呢?今天,我們一起跟著法布爾,走進蟬的世界,去揭開謎底。
(板書課題:蟬)
師:課前,大家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并根據(jù)課文所介紹的蟬的相關知識,繪制了思維導圖。誰愿意展示一下?
(板書:知識)
(生1展示。)
師:哪位同學補充一下?
生2:文章還介紹了蟬的出洞時機。
師:蟬選擇什么時機出洞?
生3:天氣晴好的時候。
師:蟬如何考察氣候?
生4:通過地穴上面的薄蓋來考察氣候。
師:薄蓋還有什么作用?
生5:抵御風雨。
師:接下來,我們從剛才介紹的關于蟬的知識里挑選幾點研究一下。
師:蟬的窠與金蜣的窠有何不同?
(投影相關段落。)
師:請各組組長組織組員交流蟬的窠與金蜣的窠有何不同。
(課前,學生被分為七個大組。)
師:哪個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的研究成果?
(學生躍躍欲試。)
生6:金蜣的窠外面總有一座土堆,由洞口開始,掘出來的廢料堆積在地面。蟬的窠洞口是小圓孔,孔口與地面相平,約一英寸口徑,洞口周圍沒有一點土,地穴是由里面開始挖掘的。
師:蟬的窠洞口周圍沒有一點土,挖掘出的土哪里去了?
生7:挖掘出的泥土被噴上汁液,變成爛泥,然后被擠進泥土的罅隙里。
師:蟬是從哪里汲取汁液的?
生8:植物的根須。
師:因此蟬的窠常常建在哪里?
生9: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須上。
師:對,蟬的地穴常常建在富含汁液的植物根須上,這是為了從根須上取得汁液。
師:除了這個作用外,汁液還有哪些作用?
生10:抵御泥穴里的塵土。
師:蟬還喜歡把窠建在什么樣的地方?
生11:建在干燥、陽光多的地方。
師:蟬的窠內(nèi)部結構是什么樣的?
生12: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較寬大,底部卻完全關閉起來。
師: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了比較手法寫蟬的窠。
(板書:比較)
師:蟬干起活來簡直就像礦工或鐵路工程師,這個說法很有趣。
(板書:趣味)
師:文章第15小節(jié)中有兩個表述也很有趣味。
生13:“大怪物”和“倒霉的蟬”。
師:是的。研究了蟬的窠,接下來大家說說本文是如何寫蟬蛻皮成蟲的過程的?
(投影相關段落。)
生14:文中在寫蟬蛻皮成蟲的時候,用了一系列動詞,還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板書:動詞、擬人)
師:用了哪些動詞?
生15:裂開、露出、騰躍、翻轉(zhuǎn)、倒懸、伸直、張開、翻上來、鉤住、掛、搖擺。
師:蟬蛻皮需要多長時間?
生16:半小時。
師:蟬蛻皮后是否立即成蟲并變得強壯呢?
生17:不是。
師:蟬從蛻皮成蟲到變得強壯,需要四個小時。
師:作者用一系列動詞,采用擬人手法,賦予蟬以人的情感、行為,細致描寫了蟬蛻皮成蟲的過程。可見法布爾是以人性觀察蟲性。
(板書:以人性觀察蟲性)
師:作者用優(yōu)美的語言把蟬蛻皮的過程寫得具有美感。
(板書:美感)
師: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這幾段文字。
(生齊讀。)
師:研究了蟬蛻皮的過程,接下來我們一起研究蟬的卵。
師:蟬的家族產(chǎn)卵時的大災禍是什么?
生18:蟬的卵一產(chǎn)生,蚋就立刻把它們毀掉。
師:生命是如此脆弱。
師:蟬在地下生活多長時間?
生19:四年。
師:在陽光中唱歌又是多長時間?
生20:一個月。
師:請同學們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一下蟬的生活。
生21: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
師:蟬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活動,而在陽光下唱歌的時間只有五個星期。從蟬的生命歷程中,你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生22:我們現(xiàn)在所付出的努力,都是為未來的成功蓄勢。
師:生命如此脆弱,生命如此艱難,生命卻又如此堅強。我們要在奮斗中升華短暫的人生、渺小的生命!
師:作者是怎么知道蟬的窠與金蜣的窠不同,又怎么知道蟬的蛻皮過程和蟬的天敵的呢?
生24:源自作者細致的觀察。
生25:他不僅觀察細致,而且有耐心。
師:是什么支撐他細致耐心地觀察?
生26:對昆蟲的熱愛。
生27:對科學的熱愛。
師:因為法布爾熱愛昆蟲,熱愛科學,所以他樂于耗費一生的光陰去觀察、研究昆蟲。
師:巴金先生曾這樣評價法布爾的《昆蟲記》:“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p>
師:同學們,我國生物學家周建人介紹蜘蛛也同樣出色。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蜘蛛的世界。
師:結合文本內(nèi)容,從知識、趣味、美感和以人性觀察蟲性這幾個角度中任選一個,談談你的理解。
生28:我選擇知識這個角度。文章介紹了
蛛絲的生理機制,它的腹內(nèi)有數(shù)種腺(略)。生29:還介紹了蛛絲的用途(略)。
生30:我選擇趣味這個角度。比如“如果來的飛將是帶槍的,例如蜜蜂;蜘蛛見它被網(wǎng)粘住,趕到前面,用絲向飛將身上繞一下,轉(zhuǎn)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標槍投著。但走不多遠,又回轉(zhuǎn)去,再繞一下,又走開。隨后是接連繞幾轉(zhuǎn),跑開一次,等到看著那飛將掙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邊,把它細細捆縛。有時捆縛的絲密到像一個布袋。蜜蜂被包在這樣的袋中時,往往還會發(fā)吱吱的微聲”這一段,用一系列動詞,采用擬人手法,細致描寫了蜘蛛捕捉帶槍的飛將的過程。
師:“帶槍的飛將”這個說法的確很有趣。
師: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個段落,其他同學在腦海中想象一下作者描寫的畫面。
(一名學生讀。)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31:我仿佛看到蜘蛛繞一下,轉(zhuǎn)身便走;再繞一下,又走開。
生32:我仿佛看到蜘蛛在與蜜蜂巧妙地周旋,斗智斗勇。
師:《蜘蛛》這篇文章介紹了有關蜘蛛的知識,寫得很有趣,很有美感,也體現(xiàn)了以人性觀察蟲性。法布爾是在荒石園觀察、研究小生命,而周建人是童年時跟他的哥哥們在百草園觀察、研究小生命。
師:同學們,我們再回看一下《蟬》和《蜘蛛》這兩篇文章。兩篇文章都提到了蚋。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蚋的世界。在兩篇文章中,蚋扮演的角色一樣嗎?
(投影相關段落。)
(生竊竊私語,小聲討論。)
生33:《蟬》中的蚋是蟬的天敵,而《蜘蛛》中的蚋是蜘蛛的美餐。這就是食物鏈,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會發(fā)現(xiàn)生命歷程的豐富多彩,會對小生靈有新的認識。也許你們會愛上這些小生命,產(chǎn)生探究它們的欲望,愿意像法布爾一樣,耗費一生的光陰去觀察、研究它們。行動吧,同學們!去探究奇妙有趣的自然!
《蟬》這篇課文有情節(jié),有描寫,讀起來更像小故事,是帶有文學性的說明文。本節(jié)課,筆者帶領學生從知識、趣味、美感、思想、人生感悟和以人性觀察蟲性幾個角度,探索蟬的世界的奧秘。這一教學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的趣味,又知曉了作者是如何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客觀記錄蟬的習性與成長規(guī)律,還學習了說明事物的獨特方法,更體會到文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立德樹人,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思考法布爾是怎么知道蟬的窠與金蜣的窠不同,又怎么知道蟬的蛻皮過程和蟬的天敵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筆者還將昆蟲世界與人類生活巧妙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從中獲得人生感悟:在奮斗中升華渺小的生命、短暫的人生。
教材與讀本配合使用,教學效果會更加有效。我國生物學家周建人的《蜘蛛》也是一篇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科學小品文。這篇文章與《蟬》有許多相似之處。筆者讓學生結合文本內(nèi)容,從知識、趣味、美感和以人性觀察蟲性這幾個角度中任選一個,談談自己的理解,這樣就將課堂延伸至課外,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