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春城實驗小學 華嫣蕓 惠 麗
繪本故事具有很好的情境性、趣味性和情節(jié)性,十分符合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可以很好地補充英語教材的不足,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對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當今的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普遍能看到的仍然是教材教學的影子,大多數(shù)教師用的是任務型閱讀的教學模式,課堂提問主要針對的是故事的內(nèi)容及細節(jié),問題設(shè)計缺乏層次性、拓展性和預測性。殊不知,繪本教學與我們的教材教學模式必定有著較大的不同。只有利用好每一個課堂提問,做有效的問題設(shè)計,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學應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chǔ),貼合學生的生活,課堂問題設(shè)計也應如此,如果一開始的導入問題脫離實際生活,那么學生很難跟教師產(chǎn)生共鳴,也會缺乏思考的興趣。所以我們設(shè)計導入問題時要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找尋繪本中與生活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物品和信息,與學生進行對話。
【案例1】
在大貓英語分級閱讀繪本The magic pen的教學導入中,學生對于繪本中的關(guān)鍵物品pen十分熟悉,所以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喜好切入。
T:Do you have a pen?
S:Yes ,we do.
T:If you can buy some special pens,what kind of pens would you like?
S1:I’d like a pen that can write quickly.
S2:I’d like a pen with different colors.
S3:I want a pen that writes smoothly all the time.
...
T:Today I’ll show you a really special pen with magic. Let’s read a story about it.
在導入繪本教學時,往往很多教師習慣性使用同一類型的問題,比如:What story do you know about?等,這樣的問題缺乏明確的指向性,容易造成學生疲勞,無法引發(fā)學生興趣。因此,教師在設(shè)置導入問題時,要盡量貼合繪本的中心話題,不同的話題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
【案例2】
在繪本Honda’s surprise的教學中,故事的展開是圍繞話題Africa展開的,學生對異國的興趣濃厚但又缺乏基本的了解,所以教師在導入繪本教學時,設(shè)置一個brain storm問題:先通過四個與話題Africa相關(guān)的四個謎語讓學生猜測出詞匯zebra,dessert,coffee,drum,再由這四個象征性問題進行提問:They stand for an area in the world. What area is it?學生通過既有知識猜測出話題,再加上視頻、圖片的直觀感受,對這個話題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同時引發(fā)了學習興趣。
英語繪本的封面包含了許多重要信息,也是學生對這個故事的第一印象。一般來說,我們要介紹繪本的題目、人物、圖片、作者、插圖作者等,但是如果不設(shè)置問題,光是教師介紹;或者設(shè)置的問題是What’s the title? Who’s the author?之類的平鋪直敘的問題,很容易把封面解讀程序化,流于形式,既不生動也不深入,更不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解讀封面的過程中,要因文而異,設(shè)置一些具有猜測性、發(fā)散性的問題,讓學生進入這個故事的情境,從而展開之后的繪本教學。
【案例3】
在繪本The singing bird的教學中,該繪本的封面出現(xiàn)了故事的兩個關(guān)鍵人物,一個是the bird,還有一個是the king。那么教師就可以圍繞這兩個關(guān)鍵人物設(shè)置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信息,猜測可能發(fā)生的情節(jié),甚至是簡單說一說自己心里構(gòu)思的故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把學生帶入這個故事,比如:
Q1:How is the bird? What is it doing?
Q2:Who’s the man? What is he doing?
Q3:What will happen between them?
學生通過回答這三個問題,掌握了故事的人物及發(fā)生的地點,并且預測了人物的關(guān)系以及可能發(fā)生的情節(jié),提升了學生思維的靈活度,也使得學生對故事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引發(fā)閱讀的興趣。
繪本教學之于普通的文本教學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故事的趣味性和多變性,往往在故事情節(jié)中設(shè)置了trick,這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邊學邊猜,完全沉浸于繪本故事中。所以教師要合理設(shè)置預測性問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打破學生思維的局限性。
【案例4】
在繪本Honda’s surprise中,繪本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了在主人公Honda給朋友運送水果,制造驚喜的過程中,草原上的動物們紛紛拿走了籃中水果,本來水果籃里應該是空無一物,但是在最后,朋友卻收到了她的水果禮物。在這里,我們可以出示繪本的最后一張圖,展示Honda制造的驚喜最終成功了,在這里設(shè)置懸念,提問學生:
T:What happens to the basket? How do the fruits appear again?
S1:Maybe the animals give the fruits back to Honda.
S2:Maybe Honda picks other fruits.
S2:Maybe the goat crushes the tree and the oranges fall into the basket.
學生們發(fā)散思維,提出自己的猜測,最后教師可以出示繪本的最后2~3頁,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再給出正確答案。這樣,學生在猜測、閱讀、獨立探索的過程中,發(fā)展了發(fā)散性思維、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繪本故事有豐富的趣味性與文學性,但是可能缺乏一定的邏輯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材故事線索不夠完善時,幫助學生梳理故事脈絡(luò),引導學生讀懂主要任務的心理活動,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案例5】
在繪本The magic pen的教學過程中,故事發(fā)展的脈絡(luò)第一部分比較難理解,也是整個故事的重點,講述Mr.Big是怎樣得到magic pen 又是怎樣使用的,在繪本中這些關(guān)鍵情節(jié)只有8~11頁共四頁的信息,所以教師要通過邏輯梳理性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發(fā)展以及人物心情的變化線,比如:
Q1:Why is the pen a magic pen?
Q2:How did he make the ink?
Q3:Could Mr.Big’s pen work?
Q4:What would Mr.Big do with the magic pen?
當然,許多繪本故事除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知識性,還蘊藏著許多學生容易忽略的隱藏信息。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信息的利用價值,設(shè)置擴展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引申意義,從而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拓寬學生的視野。
【案例6】
在繪本Honda’s surprise中,主人公Honda是用籃子將水果頂在頭上去見朋友的,這在中國十分少見,學生可能不理解。雖然這點不影響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如果我們利用好這一個細節(jié)信息,設(shè)置問題:Why does Honda put the basket on her head?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涌現(xiàn)出許多幽默有趣的答案,雖然與正確答案相去甚遠,最終是通過一段文化介紹視頻來進行解答的,但是在這一過程,學生對這個問題印象深刻,了解了非洲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了國際理解,也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創(chuàng)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chuàng)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guī)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guī)甚至反常規(guī)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chǎn)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英語繪本教學中占據(jù)著關(guān)鍵的位置,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表演、創(chuàng)編等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預測性的問題設(shè)置,就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案例7】
在繪本The singing bird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小鳥會唱歌這一特點,創(chuàng)編它與國王之間的對話,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增添了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性。
T:The king says: Come into the cage. What will the bird say ? Guess and act in pairs.
S1&S2 act:
The king: Come into the cage!
The bird:No, I don’t like the cage.
The king:Don’t worry. I can give you much food.
The bird:I can get the food by myself.
The king:I just want you to sing for me!
The bird:I prefer singing in the tree.
…
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繪本故事一般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或者價值觀,如果教師合理設(shè)置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表達機會,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給學生情感價值,那么學生便能在久而久之中形成辯證性的思考方式,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案例8】
在繪本The singing bird的教學中,關(guān)于主人公the king的評價有些模棱兩可,也正是這一點可以被教師加以利用,在這里教師設(shè)置這樣的開放性問題:
T:How do you think of the king? Is he good or bad? Why?
S1:I think he’s good because he let the bird go at last.
S2:I think he’s bad because he puts the bird in the cage.
…
學生對這個問題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并且也都說出了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jù),其實這個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設(shè)置在這里是為了引發(fā)學生思考,表達多元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批判性和辯證性思維能力。
系統(tǒng)性思維是把事物系統(tǒng)當作一個整體加以思考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人認識復雜系統(tǒng)的重要思維方式。當然,在英語繪本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Story mountain以及Story map的制作來提升學生的系統(tǒng)性思維能力,這樣,教師就必須設(shè)計一系列整合型問題來幫助學生梳理文本信息。
【案例9】
在繪本The magic pen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習完整個故事后,利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小組合作,進行Story mountain的制作:
Q1:What’s the beginning?
Q2:How does the author build up?
Q3:What’s the solution?
學生根據(jù)這三個問題歸納總結(jié)文本中關(guān)鍵信息,最終形成系統(tǒng)的Story mountain圖片。
綜上所述,教師應在英語繪本教學實踐中,合理設(shè)計問題,避免設(shè)計機械化、程式化的問題,多設(shè)計發(fā)散性、預測性、整合性的問題,利用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系統(tǒng)化思維等多方面的思維品質(zhì),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