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逸君(河北秦皇島市海港區(qū)融媒體中心)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效發(fā)展,過往傳統的新聞傳播途徑已無法更好地滿足人們的信息獲取需求。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工作者需要轉變工作思維,創(chuàng)新工作路徑,方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滿足時代需求。通過將傳統新聞傳播模式與新型傳播模式相融合,大幅度提升了新聞傳播質量,并有效推動新聞傳播獲得高效發(fā)展。
融媒體背景下,強調的是各種媒體形式的融合發(fā)展。隨著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媒體間的界限逐步消失,為媒體融合營造了良好的發(fā)展空間。在新聞傳播行業(yè)中,各個類型的新聞傳播媒介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與獨立性。通過強化各個新聞傳播媒介的融合程度,使得信息溝通與交流方式逐步多元化,傳播形式與傳播內容逐步趨于豐富。融媒體形式多體現為語音、視頻與數據。通過將三種形式融合應用,可以大幅度提升新聞信息傳播質量,并為受眾提供豐富的傳播內容,使得受眾在線上、線下相融合等新型的傳播形式中,體會到新聞傳播的趣味性與實用性等。
過往傳統的新聞傳播途徑,往往需要受眾在規(guī)定的時間、地點獲得所需的新聞信息。隨著新媒體等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多元化的新媒體平臺與便捷化的電子產品等,使得新聞傳播形式逐步多元化,且傳播途徑逐步多樣化,受眾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所需的新聞信息,較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多元化的新聞信息涉獵需求。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行業(yè)應該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積極構建信息化、數字化的新聞平臺。比如,微博、微信等在社會大眾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新聞行業(yè)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加大新聞傳播力度,以此提高新聞信息的受眾范圍,并拓寬新聞信息交流渠道,使得民眾在信息化、數字化的平臺上獲得所需的新聞信息。同時,依托這些信息化平臺強大的互動與交流功能,新聞工作者可以及時了解受眾的心聲,進而不斷優(yōu)化新聞傳播方案與傳播途徑,滿足受眾多元化的新聞信息涉獵需要。
新舊媒體在融合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諸多阻礙。新時期,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視頻、微博等社會平臺,抓取出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線索,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報紙網站在制作新聞稿件時,離不開高專業(yè)素養(yǎng)的紙媒一線記者,也需要充分發(fā)揮出網站的編輯作用,使得紙媒記者實現采編一體化,并有效提高報紙信息的編寫質量。在信息采集過程后,往往需要面向全網,從多個渠道收集熱點新聞信息與重要的新聞線索。在信息采集后,工作人員可以借助先進的通信工具進行遠程采訪,以此豐富新聞信息的正確性與全面性,并及時補充信息,從根本上提高撰稿質量,滿足受眾的新聞信息獲取需求。
新聞傳播工作者的綜合素養(yǎng)直接影響到新聞傳播質量與效率。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大眾對于新聞傳播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新聞傳播工作者應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具體措施如下:首先,新聞采編工作者應該對新聞信息保持極高的敏銳性,并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挖掘能力與把控能力。有些新聞信息具有較高的社會關注度,且反映著一定的社會價值,此時,采編工作者應該強化信息整合力度,以此引起受眾的共鳴。新聞采編工作者應該對本職工作保持認同感與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通過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所思與所想,以此提高新聞信息的影響力,形成正向的輿論導向。其次,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應該提高新聞標題的科學合理性,并合理安排新聞內容、排版、色彩搭配等,以此激發(fā)出社會大眾的觀看欲望,提高新聞傳播范圍。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多種新聞傳播媒介間的競爭壓力逐步增加,且用戶也成為新聞傳播中的重要一員。由于傳統的新聞傳播多以封閉式報道方式進行,導致信息傳播缺乏時效性,換而言之,受眾所了解到的新聞信息并非當下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則應該加大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力度,積極運用現場報道等方式,從多元化角度向受眾及時地呈現新聞事件,使得受眾獲得最新的新聞信息,進而增加受眾的黏性。
總之,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途徑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在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途徑時,工作人員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提高新聞標題的新穎性與新聞信息的及時性等,以此滿足受眾多元化的新聞信息涉獵需求。以上內容從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特點、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途徑展開了相應分析,希望可以給相關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