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成
(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大學英語教學長久以來以語言教學為主,以文化教學為輔,但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觀。2017年教育部發(fā)布了《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明確提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除了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或專業(yè)信息之外,還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盵1]然而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教師長期以來習慣把重點放在語言形式的教學上,文化教學往往流于形式,語言、文化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并未深入到外語教學實踐中去[2]。
本研究以云南大學入選“雙一流大學”以后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契機,對云南大學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調(diào)查,目的是全面了解“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的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存在的根源,同時提出解決的策略,希望能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更好地結合起來,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整體水平,從而更好地為“雙一流大學”建設助力,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些積極有益的借鑒。
自從國家提出“雙一流建設高?!钡膰掖髴?zhàn)略以來,英語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更需要英語教學水平的大幅提升才能更好地與國際一流大學接軌,才能更好地學習國際一流大學的優(yōu)秀教學經(jīng)驗、優(yōu)秀的科研成果;此外,大學英語教學還承擔著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的重任。正如蘇州大學校長朱秀林在接受人民網(wǎng)采訪時指出:“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并不是簡單復制西方的大學模式,而是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我們應深深扎根中華大地,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形成自己獨特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在充分借鑒吸收國外一流大學先進發(fā)展經(jīng)驗的基礎上,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探索發(fā)展規(guī)律,構建別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和教育體系,創(chuàng)建出凝聚著‘中國元素’的世界一流大學。”[3]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明確指出,要“提高文化素養(yǎng)”,也就是說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同時亦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見“推廣跨文化外語教學將是未來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4]。簡單地說,外語學習不僅涉及外語的詞法、句法學習,還涉及到語用能力培養(yǎng),正如“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交際者在特定語境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適當和有效的行為”[5]。因此,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形成如下認識:
1) 語言、文化與交際是三位一體的。其一,語言不僅是一個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而且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代碼。正如“一個人思維的形式受制于他沒有意識到的固定的模式規(guī)律”[6]。同時,“人既創(chuàng)造出語言,又為語言所引導”[7]??梢姡Z言具有重要的思維功能。其二,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且往往制約著文化的發(fā)展和特點。正如“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并影響著文化”[8]。其三,由于語言與思維是同質而異名的關系,而思維方式的差異是導致一切文化現(xiàn)象差異的最根本的原因,正如“借助語言分析各種文化現(xiàn)象要比對文化直接進行分析更加方便、清晰”[9]。其四,語言具有交際功能。語言的交際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具有心理學功能和社會學功能等:心理學功能指的是人們同客觀現(xiàn)實溝通協(xié)商的能力,即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相互溝通的能力,實際上是人們認知外部客觀世界的智力活動和心理活動;社會學功能指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過程中相互溝通和協(xié)商的能力,正如“語言的社會學功能指的是人們相互之間進行交往與溝通的智力活動和心理過程,體現(xiàn)的是語言的交際功能,具有外顯性、交互性”[11]。實際上,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且制約著文化的發(fā)展,不同的文化影響著人們不同的交際方式,而語言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了交際,語言、文化、交際是三位一體的關系。
2) 大學英語教學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是一種文化背景的人、群體與另一種文化背景的人、群體進行的交流”[12]。由于語言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可見,外語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跨文化教學。同時,“任何外語教學都必須把語言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工具來傳授,也只有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習者才能真正學會使用所學外語”[13]。而我國目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其一,大多數(shù)研究混淆了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界限,跨文化教學不僅僅涉及目標語文化,更應該涉及母語文化教學;其二,大多數(shù)跨文化教學研究往往局限在理論方面的探索,沒有進行實證研究,往往只涉及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缺乏一定的說服力和科學性;其三,目前跨文化教學往往只涉及到發(fā)現(xiàn)問題,并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缺乏可操作性。本次實證研究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尤其是運用語言學理論來解決相關問題,亦是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
本次實證研究以“雙一流”云南大學的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為出發(fā)點,以相關跨文化交際理論為研究基礎,以云南大學大學英語全體教師及大一、大二年級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指出目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并運用語言學等相關理論提出解決策略。
1) 目前“雙一流”云南大學的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本研究通過3個問卷,對“雙一流”云南大學的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現(xiàn)狀進行全面了解,不僅包含對學生的跨文化教學的態(tài)度、跨文化學習的途徑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diào)查,還包含了對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教學的態(tài)度、策略等的了解,并找出目前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根源。
2)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如何運用語言學的相關理論解決這些問題?
針對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不僅包含建立更加完善的“跨文化教學的課程體系”和“復合型國際化高端外語人才培養(yǎng)體系”,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指出運用語言學的理論,運用語言與思維、語言與文化等關系的理論是解決跨文化教學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本次實證研究涉及4位教師的4個自然班,實驗調(diào)查對象為大學一、二年級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以及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全體教師。本研究一共涉及到3個調(diào)查問卷,采用上海外國語大學陳桂琴[12]博士論文中的部分問卷,并作了適當修正。為了客觀地了解目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本研究使用3個問卷,分別是《“一流大學”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教學情況調(diào)查問卷》《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英語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情況調(diào)查問卷》以及《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diào)查問卷》,并對問卷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由于這3個問卷并不是同一時間開展的,因此發(fā)出的問卷總數(shù)并不一致。
2.3.1 “雙一流”大學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教學情況調(diào)查問卷
問卷共發(fā)出69份,回收69份,有效問卷69份。該問卷由2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涉及到被調(diào)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學歷、大學英語教學年限、出國經(jīng)歷以及停留時間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跨文化教學情況,共涉及26個問題,除性別、年齡、學歷、大學英語教學年限、是否去過英語母語國家這5個問題外,另外涉及量化的問題共有20題,第21題為開放性的主觀題,不便量化,僅作為研究參考。其中第1題是關于教師自身文化知識掌握情況;另外有7題涉及到教師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認識與關心程度;有3題涉及到教師對跨文化交際教學與文化教學的認識與態(tài)度;有2題涉及到教師對跨文化教學所采用的方法;有1題涉及到教師進行跨文化知識教學的時間分配;有1題涉及到教師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態(tài)度;有1題涉及教師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態(tài)度;有1題涉及教師對使用的英語教材包含的跨文化交際內(nèi)容的態(tài)度;有2題涉及教師對處理學生的語言技能與文化知識學習關系的態(tài)度;有1題涉及教師對跨文化教學應該包含的內(nèi)容;最后1題是主觀題,亦是開放性問題,涉及教師對跨文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師對跨文化教學的建議。對于能夠量化的20題,量化及設置問題的標準為:
首先,均采用正向賦值,且從左至右分值逐漸增高;
其次,對于部分題,比如第1題、第4題、第5題等,問題的設置包括:一點點、比較多、很多;無必要、有點必要、非常有必要;不了解、略有了解、非常了解,按照1~3分賦值;
其三,涉及到跨文化交際內(nèi)容的,比如第6題:衣食住行方面、價值觀念方面、社交往來方面、宗教習俗方面、文化詞匯方面則按照1個方面賦值1分,多選則多賦值的原則。
本次研究結果主要體現(xiàn)在,問卷總分最高分值為82分,最低分值為20分,及格分值為49.2分。此教師問卷的最高得分為76分,平均分為68分,眾數(shù)為63分即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得分,說明教師整體跨文化教學意識是很強的,而且采用的跨文化教學的策略等值得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但還有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間,尤其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與英語國家的同齡學生建立聯(lián)系”“傳授跨文化交際知識時的課堂活動”以及“教師自己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掌握情況”等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
2.3.2 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英語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情況問卷調(diào)查
本次問卷1共發(fā)放186份,回收182份,有效問卷181份。該問卷主要考察學生對英語文化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程度等,內(nèi)容涉及中西方語用規(guī)則、諺語典故、人文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哲學思維、價值觀念等5部分、70個問題,通過李克特式的多選項量表分為4個等級: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或者按照完全不贊同、不贊同、贊同、非常贊同,然后按照1—4分賦值通過SPSS 19.0進行定量分析。
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院系、學習英語的年限等;第二部分7—15題涉及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也是通過李克特量表進行量化,分為4個等級;第三部分16—22題是了解學生對英漢語言學習及文化學習的態(tài)度,仍然通過李克特量表量化為4個等級;第四部分23—68題是關于了解學生對英語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程度;第五部分69—70題是關于是否了解學生獲取相關文化信息的途徑及學生對使用的教材的文化信息的態(tài)度。得分越高則說明對某種文化了解越多、運用越好,反之則越差。此次問卷涉及得分的問題共有64個,問卷總分256分。
研究結果顯示,總分最高得分為229分,總分最低得分為130分;對于英語文化了解及運用的最高分為109分,最低分為84分;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及運用的最高分為108分,最低分為63分。其中對英語文化了解及運用的最低分為84分,甚至遠遠超過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及運用的最低分63分,這種情況是否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大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不夠,同時亦說明英語文化的強勢地位。這一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本次調(diào)查對象的平均分為162分,眾數(shù)為169分,即得169分的學生人數(shù)最多;此次總分為229分,及格分為137.4分,平均分和眾數(shù)成績均高于及格分,說明該校學生對英語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還比較令人滿意,但是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較為明顯,說明學生之間對英語文化和母語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差距很大。
2.3.3 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問卷調(diào)查
問卷三由個人信息、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跨文化交際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4部分組成。此問卷采用了上海外國語大學陳桂琴博士論文的問卷內(nèi)容并作了部分刪除和修改。該問卷共由29個問題組成,這些問題均采用李克特式多選項量表對問卷結果進行量化,認同程度分為5個等級: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同意,分別代表1—5分。
問卷三共發(fā)出183份,回收181份,有效問卷176份。理論上講,該問卷的總分在145分,及格成績?yōu)?7分。此次調(diào)查最高得分為129分,最低分為89分,平均分為108分,眾數(shù)為114分,也即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得分為114分,遠遠超過了及格分,說明學生整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很不錯。
云南大學自2017年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币詠?,進一步加強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適應更高要求和更大的挑戰(zhàn),學校也樹立了“以本為本”的基本教學方針。如何進一步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尤其是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教學策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造成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與管理層對大學英語的定位、政策有關,與教師對大學英語的認識有關,與學生對跨文化教學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相關。因此,在本次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幾種解決策略——只有政策制定者、教師和學生的集體合力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希望能夠為大學英語進一步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提升教師的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水平和跨文化教學的意識。本次實證研究表明:盡管大學英語教師的整體跨文化交際教學水平還令人滿意,但是“教師自己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掌握情況”等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此外,“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與英語國家的同齡學生建立聯(lián)系”“傳授跨文化交際知識時的課堂活動”等跨文化教學的意識和策略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 從學校層面來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政策的頂層設計者以及教學管理的相關職能部門可以為大學英語教師盡可能提供一些去英美等發(fā)達國家進行進修和學習的機會以及一定的海外交流培養(yǎng)經(jīng)費支持,形成制度堅持下去,以增加教師對英語目標文化的了解,進一步培養(yǎng)教師的跨文化教學的意識。
3) 進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跨文化教學的課程體系”和“復合型國際化高端外語人才培養(yǎng)體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云南大學先后開展了3次大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改革促創(chuàng)新,以改革強建設,以改革提質量,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2003年,云南大學開始嘗試新的網(wǎng)絡教學模式,自主研發(fā)了大學英語網(wǎng)絡教學平臺,2005年初,該網(wǎng)絡平臺正式投入使用,走在了全國兄弟院校的前列。2007年云南大學又有幸入選第二批國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項目,將云南大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推進到新的層次,云南大學學生在眾多的全國性大學英語競賽中,以及“東盟大學聯(lián)盟”和“東盟10+3教育論壇與青年英語演講比賽”中均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凸顯了云南大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效。此外,云南大學還進一步打造了“復合型國際化高端外語人才培養(yǎng)體系”,該體系具有4個顯著特點,即國際化、厚基礎、寬口徑、高層次,而該培養(yǎng)模式又具體分為5個板塊:打造教師隊伍、跨學院合作、英語基礎課講解、組建學術英語團隊、人文素養(yǎng)系列課程。人文素養(yǎng)系列如中美文化面面觀、中國文化英語橋等亦是專門針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以后可以鼓勵教師多開設中西文化比較的課程,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衡量“復合型國家化高端外語人才”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4) 對英語的學科地位重新定位。語言是一個民族最深刻的文化基因。一直以來,英語學科往往只被當作一種工具,即“工具論”十分盛行,這不僅是導致英語教學往往只關注語言的詞法和句法教學,而忽略語言的語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導致英語學科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實際上,正如“語言本身由民族精神構成,反過來它又積極地對民族精神產(chǎn)生影響”[7]以及“人既創(chuàng)造出語言,又為語言所引導”[7]。由于語言與思維不僅密不可分,而且同質而異名,正如“‘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xiàn)為振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14]??梢?,一個民族的思維特點也就是一個民族的語言特點,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民族世界觀的體現(xiàn),高校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語言學科的重視程度。
5) 大力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積極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學好外語的前提是學好母語,理解外國文化的前提是深刻理解自己的母語文化;可以說,母語文化往往決定了學習者的外語水平的上限,正如“母語能力是外語學習的天花板,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外語能力不可能超越他的母語能力。這是因為,母語決定了一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和美學眼光”[15]。本次實證研究也恰好證明了這一點,一些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乏了解,從而決定了其外語水平的上限;同時,英語學習者如果對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不僅會導致交流障礙,而且會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也是作為外語教育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此外,在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閱讀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英譯版能幫助學習者更深入、更廣泛地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比如,有些優(yōu)秀的經(jīng)典書籍,如《道德經(jīng)》,光看原文,有些句子很難理解,但是如果閱讀其英譯版則非常有助于其含義的理解,而且還可以通過英漢文化的對比加深對自己母語文化的理解。
6) 通過語言學理論去認知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具有溯本求源的作用。通過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開展教學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全新的教學手法,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一些文化現(xiàn)象知其然,而且能夠幫助他們知其所以然。英漢民族一切文化差異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對比英漢民族思維方式差異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對比英漢語言的詞法和句法結構,正如“語言研究的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語言參與了觀念的構成。這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正是這類觀念的總和構成了人的本質”[7]。而且,一定的語法結構正是一定的觀念結構和思維模式的反映。正如“一方面,語言的全部詞匯展現(xiàn)了其所在世界的廣度,另一方面,語言的語法結構體現(xiàn)了語言對思維有機體的觀照”[7],正因如此,“語法比語言的任何其他成分都更隱蔽地存在于說話者的思維方式當中”[7]。比如關于為什么漢人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厚古薄今”和征服內(nèi)心世界,比如孔子講“信而好古”,老子主張退回到“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此外,以陸九淵和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人物,為何主張“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即理”等思維模式;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謂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等無不是內(nèi)向性思維的真實寫照。
英語文化則更傾向于“厚今薄古”以及征服外部世界,比如圣西門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學共產(chǎn)主義”等均是對將來社會的設計;此外,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均在西方社會、美國的“西進運動”、英國的“圈地運動”等無不是征服外部世界的外向性思維的具體體現(xiàn)。
實際上,上述現(xiàn)象的重要成因就是“句法參與了觀念的構成”,英漢民族的思維模式受到英漢語各自句法結構的影響。從語言學的視角來看,漢語是一種句首開放的語言,也即是漢語的定語等修飾語往往置于被修飾語之前,造成漢語句式向左拓展;而英語的句式特點往往是定語后置,句式呈現(xiàn)向右發(fā)展的趨勢。二者不同的句式給認知主體帶來的認知體驗和心靈經(jīng)驗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漢語句式向左發(fā)展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句,例如:
她去了北京。
她2002年孤身一人去了北京。
她2002年興高采烈地孤身一人去了北京。
漢語句式呈現(xiàn)向左發(fā)展的趨勢(left-branching),從時間軸的概念上看,向左代表過去,意味著尊老復古;此外,正如“從漢語的句法來看,漢語句法受到‘天人合一’思維模式的影響,漢語句子向內(nèi)拓展,漢語句子呈現(xiàn)句首開放、句尾收縮的特征。因此,漢人的思維模式往往更注重含蓄、內(nèi)斂和保守。老子所謂的‘(用兵)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其次,英語句式向右發(fā)展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句,例如:
This is the boy. (這是那個男孩)
This is the boy whose father is a teacher. (這是那個男孩,他的爸爸是位教師)
This is the boy whose father is a teacher who likes football. (這是那個男孩,他爸爸是位喜歡足球的教師)
可見,英語句式呈現(xiàn)向右發(fā)展的趨勢(right-branching),從時間軸的概念上看,向右代表著將來,意味著開拓創(chuàng)新;此外,正如“從英語的句法來看,英語句法受到‘天人相爭’思維模式的影響,英語句子向外拓展。向外拓展的句法往往又誘導了認知主體征服外部世界的思維特點”[16]。
綜上可知,通過語言學的視角,利用語言與思維關系的理論,不僅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而且能對相應的語言學理論提供一定的實證研究依據(jù)。筆者曾在課堂上使用這種方法教學,學生不僅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且對于中西方眾多的文化現(xiàn)象的本質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的參與度也非常高;此外,筆者也撰寫了數(shù)篇相關CSSCI核心期刊論文,讓學生通過閱讀論文再去理解中西方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這對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次實證研究以云南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大學”同時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契機,對該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現(xiàn)狀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調(diào)查研究;經(jīng)過調(diào)查分析指出,由于語言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如“外語教學必須將文化教學同語言教學統(tǒng)一起來。這不僅符合語言教學的本質(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語言教學即文化教學),同時也是信息社會的需要”[5]。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需要提升外語水平,而且更需要提升母語水平。本研究通過3個問卷調(diào)查,不僅對教師、而且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態(tài)度、策略、水平等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時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尤其是嘗試性地提出了通過語言學理論去提升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希望能為以后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