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歡(河南省平頂山市文化藝術中心)
音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渲染力且易于流傳,一直活躍在人們生活、娛樂和大型禮儀活動中。音樂作品中潛藏的情緒能充分帶動人們的情感變化,既能使人們感受到《高山流水》般的歡愉,又能使人們體會到《二泉映月》的悲涼,亦能被《義勇軍進行曲》那雄壯的氣氛所感染。隨著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人們物質生活豐富,生活水平顯著改善,業(yè)余文化生活的發(fā)展更是百花齊放共爭鳴,“廣場舞”“歌曲戲曲演唱會”“群眾藝術館”等群眾文化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噴涌而出。美好的音樂不僅能夠引導群眾積極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還能幫助他們提高自身思想境界、追求美好事物。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且人口較多,如何滿足不同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有必要將音樂審美與群眾文化有機融合起來,以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來帶動群眾文化水平素養(yǎng)的提高,進一步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
從夏商秦漢的鐘鼓音樂到隋唐之時的歌舞音樂,再到宋元明清的歌曲、戲曲音樂,以及此后各時期的音樂,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百家爭鳴的當代音樂,由于人們的審美觀念不斷變化,音樂也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推陳出新。審美是對所接觸到或者感受到一種事物的感受和評價,處于不同層面上的人的審美觀念亦是不同的,審美的標準是變化的、因人而異的,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個作品,有些人能夠感受它的美好,而有些人則無法感受到它的美好。審美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舉止和思想方式,有利于豐富人們的情感世界。
在此基礎上,對音樂審美的定義是:音樂審美指的是人們對于音樂相關作品中潛藏的感情變化、價值態(tài)度等等進行欣賞與評價,并通過對美的判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姜于暄,何璨,譚建國)。音樂審美的對象是我們身邊的、生活中的、容易接觸到的音樂或相關事物,相較于對其他事物,音樂審美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時代性和民族性。音樂審美本質是一種綜合的心理能力,是我們內心所產(chǎn)生的對音樂的感知評價能力,因此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時代性則是指不同時代中的群眾對于音樂的欣賞是不同的,對于美的要求和評判標準也是不同的;民族性是指對于音樂美的欣賞會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即不同的民族對于同一音樂作品會產(chǎn)生不同的評價結果。例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音樂雄壯而又慷慨激昂,1939年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的壯麗圖景,并向全中國全世界發(fā)出了民族解放的戰(zhàn)斗號角,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音樂審美以音樂作品為基礎,通過歌唱、話劇、舞蹈、藝術表演等方式指引人們感知創(chuàng)作美。當我們在對一部音樂作品進行嘗試性的接觸時,我們最先得到的對這部作品的聲音、節(jié)奏、旋律、力度等方面的感知。而這些因素在我們身邊進行組合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活動時,就能更進一步的使人與其產(chǎn)生共鳴,獲得美的享受??梢哉f音樂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情感,提高人們欣賞美的能力,從而使人們主動追求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美好事物,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積極地面對人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在廣大的群眾文化中,音樂審美并非抽象概念,它能夠在群眾文化生活中被賦予具體的內涵—如歌曲、戲曲、話劇等,其中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歌曲演唱。參與活動的群眾對歌曲進行演唱之前,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充分的了解,例如結合音樂作品的具體內容,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所蘊含的感情,然后通過自己的演唱將之抒發(fā)于外,在這一過程中群眾會對音樂形成某種程度的認識和理解,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人們對于音樂的興趣,能夠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并形成屬于我們自己的音樂審美意識。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自發(fā)組織或通過社會團體組織起來的,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fā)的社會性文化,主要是以文化娛樂活動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精神世界的產(chǎn)物,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形態(tài)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可以陽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有適合中老年人的廣場舞、歌舞劇,亦有適合青年的攝影比賽、發(fā)明比賽、服裝設計大賽等等,人民群眾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參與不同類型的群眾文化,從而達到提升自我、愉悅和放松自我的目的。當前社會正處于快節(jié)奏發(fā)展之中,“996”“007”的工作生活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極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人民群眾亟需多種多樣的娛樂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而被大眾所熟知的音樂就可以達到此目的。音樂作為一種常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其來源于生活,又超脫于生活,由人民群眾將單調的歌詞配以優(yōu)美的旋律,以聲敘事、以聲傳情、以情動人。音樂審美活動可以讓群眾獲得聽覺、視覺乃至思想層面的愉悅和享受。在此過程中,人民群眾既可以放松自我,又可以通過學習音樂知識,加深對音樂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的認識,從而加深自己對音樂的認知。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文化活動也駛上了快車道,音樂活動也在不斷地改變著人民的生活。工作之余,一人哼唱幾句所喜歡的歌曲,或是三五成伴、相約唱歌跳舞,抑或是參加音樂會、廣場舞,這些都是隨處可見的社會生活。而且音樂也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北方群眾多數(shù)性格豪放大氣,北方音樂則較為磅礴大氣;南方群眾多數(shù)性格溫柔多情,南方音樂則較為婉轉動聽。通過欣賞不同的音樂,不僅能使不同地域的群眾了解彼此的文化,還有助于他們互相交流進步,促進社會和諧進步。而且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國外文化不斷沖擊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國外音樂也變得隨處可見,對我國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群眾的生活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此之時,我們更應該大力發(fā)展中國民族文化,以增強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國民榮譽感,而傳承民族精神文明的中國民族音樂便是很好的一個方面。中華民族音樂體現(xiàn)了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民共同的信仰和觀念,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之一。在時代變遷之中,中國民族音樂保留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形態(tài)和特征。
并結合西方音樂中的新元素推陳出新,從而形成新時代的中華民族音樂。在中國民族音樂中,帶有愛國主義、努力奮斗、團結互助、拼搏向上等精神的歌舞作品,能夠對群眾產(chǎn)生積極示范教育作用。加強群眾文化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精神文明水平和綜合素質,促使民眾內心認同民族精神,有助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團結與發(fā)展。
只有提高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人民才能更好地享受到音樂帶來的魅力。但是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漫長的積累才能促進其提高。為了提高群眾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首先要提高人民群眾對于多種音樂種類的學習能力,保證其能夠傾聽更多不同類型的音樂,通過有效的認知途徑來擴大群眾的審美視野,進而才能提高其自身對于音樂的有效認知,從而幫助人民群眾在傾聽音樂的過程當中,逐漸提高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其次,也要提升音樂文化工作者的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能以最好的狀態(tài)展現(xiàn)音樂之美,更好的感染群眾更加深入了解音樂之美。最重要的是社會應組織開展更多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以此來大力地推動群眾音樂活動的發(fā)展,比如音樂會或者各地不定期舉行的文藝匯演,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個活動中,激發(fā)群眾對音樂的興趣,喜歡并開始了解音樂,才能在新時代的環(huán)境下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和長遠的發(fā)展。